三迁个性网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精选100句】

陈蕊蕊
导读 一、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作用 1、答: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2、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3、(3)整道选择题的整体...

一、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作用

1、答: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2、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3、(3)整道选择题的整体意识。

4、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步骤三)

5、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6、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7、此诗四句,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人心旷神怡。

8、(析)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

9、鉴赏:需要答出所考查位置的句子内容(大致意思),其中包含的情感(想法、感受),所运用的手法(偶尔要加上效果)

10、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答出什么感情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11、忧国忧民、建功报国、建功立业、赞美将士、讽劝穷兵黩武、对战争的厌恶、对外敌的仇恨、对投降派的不齿、思乡怀远

12、再如:“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度大庾岭》宋之问)

13、答案:表现了作者惆怅孤独、相思成劫、落寞若有所失的心情。(答情感Q)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封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人领会、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幕才独自离开。(描述内容N)(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14、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15、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16、(5)观点内容类错误:扩大范围(把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

17、例5:“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18、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19、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20、(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二、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答案)①用白描手法写景。麦子将熟之季,夜晚凉风习习,拂动帘幕,雨水交汇成道道细流,文字朴素简练,画面清新明净。②精于炼字。“绕”字赋凉风以情态,写出风的轻柔以及带给人的舒爽之感。

3、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思乡之情。

4、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分为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某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联”。

5、语言风格: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简洁、质朴无华、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悲凉。

6、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7、白描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色、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8、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手法之一。《山居秋暝》对景物的刻画细致入微,既有自然风景图,又有田园生活图。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9、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10、例2:“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

11、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2、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13、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15、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描写是侧面描写。

16、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实”。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17、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18、“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行者不但想像到对方登高怀远,而且想像到对方的心一直追踪自己。这种遥想,极写了行人的离愁。

19、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0、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三、诗歌表现手法之虚实结合

1、韦诗的N:首联先写“实”,写自己“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2、分析手法:卒章显志、开门见山、对比、怀古伤今、寄寓、用典、象征使用、叠词

3、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4、(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6、例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7、托物言志、高洁追求、蔑视权贵、愤世嫉俗

8、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9、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10、比喻、拟人、对偶、借代、夸张、反复、设问、反问、顶真、通感、互文、双关、排比等。

11、本诗的S:对偶、拟人、借代、衬托、比喻、象征

12、如唐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通过明暗互衬来表现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13、解析:这里这么写的用意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用典的作用:用典可以使诗句更凝练,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里用典,是为了含蓄而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的什么情感呢?还是不被重用的相关情感,注意“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这两句语气强烈(关注句式是反问句,关注标点符号是问号,对这个要敏感,才能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情感就不是无奈、牢骚了,而是不满、不平、不甘、愤懑、愤慨!

1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16、再如:“江上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越调·平湖乐》王恽)

17、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

18、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这是化实为虚。

19、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20、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四、诗句中虚实结合的作用

1、小乐乐已经给大家总接了这么多,希望大家赶紧收藏这套实用的攻略,总会用到的

2、解析:此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注意借景抒情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烘托情感。词的上半阕选取的意象有“春风吹雨”、“残枝”、“落花”、“小池寒渌”、“日西”,这些是古诗词中感伤愁苦类意象。结合下阙作者的情感,“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开始的景物描写对全词感情抒发的作用不难得出。答题步骤:首先答出奠定感情基调,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组合,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修饰点缀。即所谓白描手法。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4、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5、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6、(答案)这两句以景结情。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衬托词人“满怀幽恨”,引人共鸣;与上片结尾两句“万烛光中,揭天丝管”形成对比,更催人泪下。

7、仍忠于朝廷;内心孤寂愁苦;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希望重新得到重用。

8、解析:此题问N和Q。前面总结过,关注诗歌的题材、标题、作者身份及遭遇、主要内容等,其中一种或多种有暗示作用。这首诗的作者是陆游,陆游太有代表性了!陆游是爱国诗人,爱国诗人往往有一个特征,就是渴望建功报国,可他们又往往怎样?壮志难酬!壮志难酬之后会怎样?无奈、苦闷、牢骚、愤懑等等!有的就此隐居;有的渴望有一天君王头脑清醒了,眼睛明亮了,得到君王的重用。

9、“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10、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1、例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12、例2:“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1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

14、请赏析“玉钗和露香,鹅管随春软”两句之妙。

15、表达诗人某种情感、志向、观点、态度等。

16、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17、解析:这首诗属于边塞诗。表达的情感有两个,一个是为王效力,建功报国,一个是思乡之情。体现在尾联。但孰轻孰重呢?注意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联系作者,联系背景,此诗的作者是岑参,做过唐朝的官,所以他此时的情感是为王效力、建功报国之情大于思乡之情。诗的最后一句翻译成:为王效力岂敢说路途遥远(表达愿意为王不辞辛劳、勤力工作之意),有思乡之情私下向梦中去,“在梦中归”来解决。显出了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这个题不注意作者是岑参的话,容易凭语感理解成对君王有一种抱怨。

18、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19、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20、设想的对方不能是景,只能是人。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与前一种不一样。如贺铸《青玉案》“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表达出来的,只是单方面的思念、伤感和断肠之痛。而用对写法,则沟通了双方的感情,思念是双方的,这种思念有愁苦和感伤,也有温馨和慰藉。

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诗

1、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2、此诗第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3、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对比,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4、对比、声色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拟人、比喻、象征、借景抒情

5、抒情方式:触景生情、借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托物言志、以哀景抒哀情、以乐景衬哀情

6、③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7、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8、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9、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10、(2)赏析: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11、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

12、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13、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14、(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15、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16、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具体地说,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有如下几种情况。

17、例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18、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19、例3: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20、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