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个性网

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的例子【精选100句】

陈蕊蕊
导读 一、以静衬动的例子的片段 1、第好诗未必有诗眼(正如好诗未必有意象)。“诗眼”概念及理论产生之前,不乏优秀的诗作,如《古诗十九首》,篇篇为佳作,正如严羽指出:“汉魏古诗...

一、以静衬动的例子的片段

1、第好诗未必有诗眼(正如好诗未必有意象)。“诗眼”概念及理论产生之前,不乏优秀的诗作,如《古诗十九首》,篇篇为佳作,正如严羽指出:“汉魏古诗,气象雄浑,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诗道病矣”。严羽意识到诗歌创作中有句无篇的不良倾向,批判诗歌只工一字的倾向。刘熙载论诗眼,强调诗眼在“无字处”,侧重诗眼所隐含的韵味,近似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据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某些词句,以之作为教学线索或提挈点,但不宜总是称之为“诗眼”。否则,就可能让“诗眼”概念泛化,失去了其诗学意义的独特性。此外,诗眼与警句、佳句有所区别:篇中佳句、警句不一定都是诗眼。警句可以独立于诗歌整体之外,诗眼时而可称为警句,但诗眼必须依附全篇才显其妙处。

2、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二次修改,完成终稿。

3、十二月,年关要到。家乡的话题很多,备种、炕地、储肥……但更多的就是留守家乡的老人和孙子内心的寂寥,与终日的翘首企盼。冬日的窗花红红火火,把苞谷烧暖到小康的温度,灵动的筷子却夹不起日子的欢畅。

4、(案例)《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就围绕“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展开。学生在“一茎灯草”多耗油与他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对比、交流中,进一步领悟了严监生吝啬的人物特点。在教学即将结束时,笔者又抛出了一系列问题:

5、本课例的精彩,就在于体现了以上诸多妙处。

6、妈妈为了不让我难堪,拍了拍我,说:“听见没?以后可要记住这位叔叔的话。”我点点头,心中对他不再厌恶,反倒有了些敬意。

7、教材习作页首先明确了写作内容,列举了学生熟悉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变化,打开写作思路;紧接着提出写作任务,提出“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的要求,并以雨中、日落、田野、窗外为例,提示学生如何根据观察对象把习作题目补充完整,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之后,教材又结合例子提出了两点具体写作要求,即按顺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同样在最后提出修改的要求和建议。

8、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引领者。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是学生阅读的开始而非终结。教师要有课程意识,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节选文”的语言特色,更要从“文本”出发,让孩子从“节选文阅读”走向“原著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更高、更远的视域,领略“原著”的真正魅力。梅子涵老师说过:“每个人的阅读可以走到的层面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所有的阅读必须走到高处。”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节选文”的例子,引领学生走出课堂,链接“原著”,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深度、宽度,丰厚文化视界,提升阅读质量。

9、甲:远处看大海,感受应该是这样的。这样写不错,真实,忠于自己的感受,不是想当然的写法。还有把动写静的方法吗?

10、根据老师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更是基于“诗眼”的课程知识,这里对“诗眼教学法”的教学策略做点总结和提示。

11、从那厚厚的叶子地毯中,我拾起一片来仔细观察,发现它的颜色淡黄,还夹杂着一些淡绿色和棕色,叶子的前端是弯弯曲曲的。细小的叶脉一条一条的,就像我们体内的小血管。要是你循着叶脉抚摸的话,是滑滑的感觉;你要是不顺叶脉抚摸,是一种涩涩的感觉。拿住它的叶柄,摇一摇,真像一把小小的金扇子。

12、一二年级目前打卡的是全彩注音版的《爱心马戏团》,这是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的一部短篇童话集。这些故事篇幅短小,关注儿童心灵成长,非常适合一二年级的小朋友阅读。

13、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首都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邮编1000

14、单点对接,提升言语品质

15、各组佳作上台展示朗读,听的同学评价:你认为他的文章哪里写得好?为什么好?师适时点拨。

16、水塘里出现一片两片、三片四片圆嫩的叶,在水上柔柔的飘着,碧绿得不似人间色彩,叫人怀疑是仙女下凡沐浴时遗忘的手绢。

17、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叫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8、(2)解读布局,整体训练

19、迎春花全身黄灿灿的,远远望去,好像一片片小金叶。迎春花的叶子绿绿的,绿叶衬着黄花,没有大红大紫,也没有浓郁的芳香,更没有高大挺拔的身躯,迎春花更像不起眼的小草。可它们一片一片,整齐地排着队,好像在欢迎春姑娘的到来呢!不远处调皮的小鸟还在迎春花丛中叽叽喳喳呢。

20、策略立足教材,辐射原著,

二、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的例子

1、教学设计,最主要是考虑两件事:教学内容的提炼(教什么)与教学策略的选择或创造(怎么教)。

2、以静衬动,就是通过写静反衬躁动特点。如:球场上热闹非凡,突然一号球员凌空跃起来了一个高空扣篮的优美动作,顿时球场一片寂静,一点声音都没有,过了好一会,人们欢声雷动,疯狂鼓掌、高喊。

3、月亮从窗外探进来,把我看了又看。

4、叙述有序,条理清晰。

5、美文以“月光”为切入点来表现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夜晚。文章前半部分,突出夜晚的“静”。“月光在树林里流淌,轻轻地就像一个女子走在出嫁的路上,羞涩地让这个世界只剩下她的心跳和呼吸。”通过想象来表现“静”。“夜风像一壶老酒,把房前屋后的树、竹灌得有点微醉,细小的枝叶摆来摆去,弄出些细雨样的沙沙声。”通过“动”来衬托“静”。后半部分突出夜晚的“动”,抓住了蛙声、虫鸣、狗吠、正在吃草的牛、拔节的庄稼、看电视的女人、下象棋的汉子来写,表现充满情趣和活力的夜晚。动静结合,乡村的夜晚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缓缓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6、爸爸带我到动物园参观,恰好听说虎妈妈前不久刚刚生下一对虎宝宝,于是我就拉着爸爸的手,迫不及待地去“老虎山”去看虎宝宝。

7、这时,一直沉默的司机却说话了:“孩子,你怎么能吼你妈妈呢?”……“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孝道。人们都说‘百善孝为先’,以后可得记住,要懂得维护父母的尊严!”我沉默不语。

8、乙:这简单。我先给你说说怎样把动的写静吧。你听:葫芦飞船在层峦叠嶂间穿行,在明媚的阳光间飞舞,向着大海,向着希望奋飞而去。风声在耳边呼呼作响。一座接一座山峰、一道连一道山谷、一片又一片的树木飞快地向身后跑去。

9、一轮满月,如一朵盛开的玫瑰花饱含浓香,开在碧霄,乡村便沐浴在玫瑰色的月光里。月光在树林里流淌,轻轻地就像一个女子走在出嫁的路上,羞涩地让这个世界只剩下她的心跳和呼吸。

10、生1:严监生听到出“钱”字就怒气大发,将自己见钱眼开的情绪发泄到了可爱温顺的猫身上。师:这就是常见的“以大欺小”的写法。生2:作者表面写严监生一声不吭,实际上他内心是非常生气的。我从“踢出老远”中感受到了他内心的不平静。师:这是常见的“以静衬动”的写法。

11、交流总结方法:写景时不光要写动态,也要关注静态。静态描写,要写出景物的外形、色彩和神韵;动态描写,可以从动作、声响、神态等多个角度进行细致描绘,使景物传神、生动、鲜活。静景中加入动景,动更能衬静,可以使景物发生变化,更加立体。

12、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构成完美的整体。

13、……大树扎在土里的根被表面的养分欺骗,不愿向下深入……在狂风之下,轰然倒下了。

1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15、乙:我能做到这样写,还符合情理,你信吗?

16、这么一个吝啬的人,他的大老婆得了重病,他愿意花大钱为她治病吗?如此吝啬的严监生,他的老婆病死了,他愿意花钱办丧事吗?严监生的哥哥犯事逃了,知县到严监生家里抓人,他会花大钱消灾吗?

17、神态描写往往与动作、语言等描写结合,能够反映人物心理。当你告诉妈妈考试考得非常棒,妈妈会有什么样的神态?又会有怎样的动作和语言?

18、隆冬季节,下雪的日子不用提了,就是不下雪,天色也总是迷迷茫茫,灰灰蒙蒙的,就像是初署时候的景色一样,就像是北极圈里的什么“白昼”一样,就像是一张走光的照片一样。

19、春风拂过,种子个个探出了脑袋。

20、虽然每处景物都离不开山和水,离不开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但是每处景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就是同一处景物,因季节不同,其特征也不一样。观察时如果抓不住特点,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千篇一律,无法感染读者。

三、以动衬静ppt

1、十二月的许多个静夜,让最贴近灵魂的东西陪伴自己,在细细流淌着的古老又轻灵的音乐中,无数透明的感动铺展开来,那些优美的天籁之声,如轻柔的月光笼罩大地,又似温暖的手指轻抚面颊,心空顿然澄澈辽阔。偶尔,坐在倦倦的阳光下,晾晒一些尘封的心情,泪珠莫名滑下,成就了世间最美的水。从来不拒绝泪水,因为它纯净又有内涵,许多时候,语言并不能表达一滴眼泪蕴含的内容。所以,我不隐匿我的脆弱与多情。

2、文章不是无情物,但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饱含了作者的一份情感,而这份情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语言文字。因此,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衔接点,引导学生想象作者的内心世界,呈现“原著”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更好地理解课文。

3、赠送12本优秀童书打卡问题,可为孩子收藏、打印!

4、写景物变化时,运用了“先,再,渐渐地”这些承接关系的词语,使月亮升高的过程更清晰。

5、师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写景时加入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融情于景,会使景物描写更有画面感,更加形象生动。

6、改编演义法,是把高度凝练的诗句,敷衍改编为散文、剧本、歌词等其他文本形式,要求凸显诗眼的意味。此种有趣的活动,可让学生深入、细致地沉潜于诗句意境中。《咏怀古迹》课例中,李老师让学生对“环珮空归夜月魂”进行舞台设计,就是一个出色的例子。

7、当然,记叙文也可以用标题悬念法,如“哥哥真是捡来的吗?”“请扔掉它”等,这些标题抓人眼球。读完文章才知道,哥哥不是捡来的,“我”才是捡来的;“请扔掉它”中的“它”是指烟,即戒烟,此题比“戒烟记”有吸引力得多了。

8、河北省平泉县双洞子中心小学六年级林坚

9、如果需要挂号邮寄,请另加挂号费每期3元,并请务必在汇款附言中说明。

10、(案例)教师紧紧抓住《小嘎子与胖墩比赛摔跤》开头几字,认识嘎子是个对摔跤有点把握且自信的孩子。随后对接“原著”,想一想,“的嘎子真是个自信的孩子吗?”

11、用以“提挈”的关键处,可以是教师提出的纲领性问题(如宁鸿彬老师的经典课例《故乡》《皇帝的新装》,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全篇内容”),也可以是文本自身的关键词句,即通常所谓的“诗眼”“文眼”。李晓翠老师执教的《咏怀古迹(其三)》,就是一个运用“诗眼”教学法的成功课例。

12、(3)品味文海,特色训练

13、太极的动是由意念产生的,犹如太极阴阳鱼一般,不动时阴阳平衡互为静止,意念一动阴阳鱼互为动作,这就是太极的阴阳。

14、由于学生有了独特的感受以及阅读期待,随后的品读讨论可谓精彩纷呈:

15、“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16、最后的月份——十二月,我穿上可我那宽大的蓝色的牛仔裤,白色的T恤和冰蓝的格子衬衫以及那双很轻很轻的白色气泡运动鞋,在那条全是水果的街上,踏着水果味,在徘徊,向每个擦身而过的人灿烂一笑。然后头不回地向前走,一直向前,向前,不能回头。

17、(案例)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学生深刻认识了严监生吝啬的形象特点后,笔者插入“原著”中的一段文字,要求学生展开想象:

18、如果被打的是《水浒传》中的李逵,他会有怎样不同的心理活动,可写下来。

19、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细丝般的春雨飘下来,不停地织啊织,织出湖——这块绿色的“锦”。“锦”上无穷无尽的圆环,像美丽的姑娘绣出的朵朵鲜花。

20、甲:好久不见,听说你最近专心练习写作,掌握了什么写作技巧。

四、侧面描写以动衬静的片段

1、所谓“寓情于景”就是将自己的感受寄托在景物的描写上。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的“躯壳”是没有生命力的。在景物描写时,不仅要写出景物的美好,还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让景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自然交融,浑为一体。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

2、……他决定帮助这位老太太。募捐后把钱寄给老太太……

3、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学习传统文化?教你十招!

4、紫薇是什么时候开始做开花的梦的?四月暮春的天,它还一副沉睡未醒的样。别的植物早被春光唤醒,争先恐后地兜出自己的好颜色,争奇斗艳,一决高下。独独它,光溜溜的枝干上,看不出一丝显摆的迹象——它真是沉得住气。

5、习作中虎妈妈的“动”跟虎宝宝的“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远处看,“阳光洒在虎妈妈和虎宝宝的身上,轻轻柔柔……”脚步惊动了虎妈妈时,抓住“抬、立、转动、瞪、拢了拢”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它的警觉,而此时,两只虎宝宝“照旧在妈妈身体下边安稳地睡着”。更接近虎妈妈时,它越发加戒备起来,“腾地站起”,“迅速含起”,“扭头就走”,“转来转去”,把虎宝宝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此时“虎宝宝继续睡着”。离开“虎山”时,又出现了开头那幅温馨恬静的画面,照应了开头。虎妈妈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保护虎宝宝,虎宝宝因为有虎妈妈的保护而安心地做着香甜的梦,本文动静相结合,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6、(关键词)诗眼古典诗论古诗教学

7、哦,湿月亮呀。湿月亮!

8、如山间湿地里冒出来的一朵褐色的蘑菇,乡村静卧在青龙似的大山脚下,绿树翠竹掩映着农舍,花香鸟语缠绕着农舍,庄稼果木怀抱着农舍。此时月光像一片轻柔的巨大的白绸子把乡村包了起来,一阵清凉的夜风悠悠吹拂,送来温馨的泥土气息和庄稼幽香;夜风像一壶老酒,把房前屋后的树、竹灌得有点微醉,细小的枝叶摆来摆去,弄出些细雨样的沙沙声。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如山菊花似的细碎,星星点点地洒在院子里;几扇窗子染上蜡黄的灯光,隐隐约约从绿纱幔透射出来,融入月色里。

9、他就像一匹黑骏马,一眨眼就跑到了中场,去抢对方球员脚下的足球。对方向左一拨,向右一晃,做了个假动作,本以为能过了他,可没想到,他根本就没有上当,而是双眼死盯着足球,果断出脚。啪,他把球给抢了过来。观众们欢呼起来。

10、时间、地点、人物、实物、事件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都可以成为线索。例如,有篇佳作《拍卖》,文章的“一线”就是拍卖事件,即不断攀升的叫价过程,而“珠”就是主人公在拍卖叫价的过程中想到的过去的一些事情——孙子要买电脑借钱不借、老伴单位集资买房不买、朋友高利息借钱做生意不答应……文章的“线”简单清晰,而文章的“珠”很杂乱,各种各样的相关的想象一齐涌来。“一线”把文章中许多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使文章结构紧凑,章法清晰,散而不乱。

11、布置观察任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观察并记录其变化。

12、“选文”编者考虑篇幅等因素,会对句子作适当改编。其实,很多原句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其原有的语言表现力是一般句子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抓住这些点进行比较,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现力。

13、想把人物写得鲜活,要学会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

14、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5、书中提到了哪两种交通工具?除了这两种,你还能说出哪些交通工具?看谁说得多。熊爸爸喜欢走路,你喜欢走路吗?

16、提前布置观察记录任务。

17、鲁迅《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18、四年级写“小小‘动物园’”、五年级写“漫画老师”、六年级写“有你真好”,都要注意动作描写。

19、读过今天这篇故事,我们来想一想:

20、(2)学生撰写片段,教师巡视指导。

五、以静衬动的例句

1、学生的第二次摔跤创作:

2、(原著)满头燥热的小嘎子,等不得他站稳,奇袭似的窜上去就是一腿,把小胖墩扫了个趔趄,可是没有倒。小嘎子紧接又一扑,搂住脖子就按。小嘎子按了两下没按动,忽觉下半身发起飘来。“手枪啊手枪!”险险乎就要不保!小嘎子这回真急了。他两眼一转,照对方肩膀上就咬了一口,只听“哎哟”一声,就在小胖墩儿一闪身的工夫,小嘎子顺水推舟,一个绊子把他扔倒了。

3、五年级课文《祖父的园子》,我在园子里铲地、玩耍的事情是详写的,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还用了拟人等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出祖父的园子给童年的自己带来的自由、快乐。

4、开始进入林中,几棵高大的松树耸立在天地间,真像是支天的柱子,一阵风吹过来,松树摇头晃脑,松针互相摩擦,发出“簌簌”的响声。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一层松针,走上去就像踩在地毯上似的,软绵绵的。

5、语文教学界对“诗眼教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诗眼教学”为篇名检索到的论文共15篇(1991~2016年)。其中的大多数论文,仅以作品举例的形式,说明诗眼在诗歌表现力方面的作用。这只是对既有诗学知识的“例说”,原创性不大,只能说“诗眼”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另有一些论文,从自己的教学课例出发,提出了诗眼教学的若干策略。例如王君在《诗歌教学案例四则》中,通过四个课例片段,展示了四种教学策略:以诗眼整合教学内容、以诗眼提挈教学难点、以诗眼凸显教学梯度、以诗眼拓展解读空间。[2]这些课例鲜活生动、匠心独运,给人诸多启发。

6、生自由发言,如雪中即景、黄昏即景等。

7、就是通过对次要的人物、景物、事件等的描绘,从侧面衬托主要人物、事物、事件的方法。“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更突出、鲜明。譬如,有篇佳作《小站》,文中写在列车经过小站这一转瞬间:“你也许看到一间红瓦灰墙的小屋,而这一切又立即消失了,火车两旁依然是逼人而来的山岩和巨石。”这是用“逼人而来的山岩和巨石”来反衬车站的“小”。“站在月台上向四周望去,只看到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什么秀丽的景色。可是就在这儿,就在这个小站上,出现了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这是用“光秃秃的石头山”来反衬小站的“美”,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8、生:我从“卧”里仿佛看到榕树像一个人,安然地躺在水面上。生:我也从“卧”里感觉到树是一位老者,舒适地在水面上观望。生:我发现了榕树如人一样有思想,有智慧。师:无论“卧”还是“斜躺”,都写出了大榕树的茂盛。但“卧”让树鲜活起来,让人觉得榕树安详如老人,自在如仙人,优雅如美人,比“斜躺”更传神动人,更有生命力,更富有人格,语言更凝练。难怪文章最后这样感慨——“啊,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9、“对不起,”我虽然很害怕,可是仍坚持,“我不能让!除非你跟我去自首,把这个团伙交给警察!”

10、本社订阅:直接在本社订阅可以享受优惠,可以更快地获读本刊。订阅方式灵活,零售、整订、破订均可。

11、看,一位学生写爱读书的爷爷:天微微地亮了,田间的庄稼仍蜷缩着身子沉浸在睡梦中。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已戴着老花镜,理首于一本厚厚的书中。风儿在他耳边轻轻吟唱,他却浑然不知。

12、《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13、乙:我这就是通过错觉把不动的东西写动的。

14、十二月了,时间又悄悄走过了一年。然而,十二月的回想和深思却远远还没有结束。似乎,一切都发生在这个季节,貌似也都结束在这个季节。十二月了,在深圳,一个温热的地方,却换上了一种苍凉的心情。

15、生: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即景。

16、“生活处处皆文章”,但学生执笔四顾,却茫茫然,不知如何找切入点。“写什么”是学生习作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发现习作线索,是例文理解后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教师此时的导向训练要杜绝生硬讲述,这样可以发挥教师示范引领作用,适时撰写“下水文”,让自己的选材为学生的习作指路。

17、十二月的家乡,雪,开始洋洋洒洒地飘舞。地上的麦子同老人和孙子的目光一起疯长。回归的候鸟,捎来了老人的儿子、孙子的父亲回归的消息。家乡桃树的芽孢,开始萌动。

18、你平时是否用过“点面结合”的方法?请举个例子。

19、这个夏天,我们即将分别。或许以后我会解出那道困扰了自己很久的数学题,会买到比丢了的那支更好的水笔……

20、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把题目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