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牧童的两句诗
1、烟草茫茫楚泽秋,牧童吹笛唤归牛。宋.陆游《秋思绝句》
2、后两句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费尽心机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用尽计谋,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3、小学到高中教材选编古诗词和初中各册教材选编文言文汇总
4、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5、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清袁枚《题画》
6、清朝袁枚所作《所见》。全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就是诗人袁枚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时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曾官江宁知县。为“清代骈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文笔又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7、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思也没有你这样清闲自在。
8、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9、“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作者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凋零的花朵并不是对树的无情,当它落到地上化作泥土更好的滋润了花的生长。
11、两天前,记者到上饶市玉山县采访。在城南冰溪河边,濛濛春雨中,一位头发花白的七旬老先生撑把黑伞,用苍老的声音也吟颂起了杜牧的“清明”诗。老人诗念得一般,但他说出的话却令记者大吃一惊!
12、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3、玉山城南有一段明代古城墙,长1400米,10多年前因城市建设拆毁了一段,现在正计划恢复。吴行固老先生说,有一年,他带一个美国人来看明古城墙,当老外把脸虔诚地贴在那段长满青苔、比美国历史还长的古城墙上,他听到了一声惊叹“itistrue!”,那一刻,他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爱家乡就是好好保护我们的历史,捍卫我们的文化!
14、(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2)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
15、小牧童放牧归来,吃饱了晚饭,在那个黄昏之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开心地躺在草地上,悠闲地观看天空中的明月。
1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7、《牧童》——唐·吕岩
18、长久以来,关于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纷争不断,山西、安徽、江苏……全国有20多个地方都说自己是真正的“杏花村”,但谁都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确凿证据。
19、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0、这首小诗言语简单直白,通篇都是大白话,说的事也很简单。诗人本来亲手种了一片竹子,竹子本是四君子之由此也不难看出诗人是一位志趣高洁的才子。不过调皮的牧童可不管诗人是怎么样的人,放牛的时候也不管,还让牛去吃诗人的竹子。诗人自然是不愿见到这样的情形,于是便隔着老远向牧童喊话将牛赶远一点,奈何牧童假装听不见,还在那里调皮叫笑,如同一只小鹿。这让诗人几乎抓狂,想要将这件事告诉牧童父亲让他管教管教自家孩子,但是现在他出外干活却还没有回家。于是诗人在着急无奈,一气之下便写了这首妙诗。
二、写两句有关牧童的诗句
1、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2、“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3、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4、吴行固老先生认为,《玉山县志》属正史,由官府编纂,知县主持,专职史官撰写,报朝廷御览后收存。所以真实可靠。在《清康熙玉山县志》上还记载:“杏花村在县治西隅,其地临溪多杏花,故名。旧有歌馆酒楼,而舟楫多泊其下,古人诗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正指此也。”
5、这首诗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6、在《桐江诗话》中记载,该《牧童诗》为黄庭坚七岁时创作,即皇祐三年辛卯(1051年)。一天,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其中一位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这时,黄庭坚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为题,作一首诗。
7、《牧童诗》——宋代·黄庭坚
8、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9、其实李涉早年间也写过一首关于牧童的诗,其中有两句“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在这首诗中他将牧童形象不仅写的朝气蓬勃,而且还很勇敢机智。这其实就和《山中》的调皮牧童形象有着极大的反差,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其实这也和李涉的生平经历分不开,年轻时他也是有着一腔豪情壮志,想要功名济世,奈何他生平坎坷。遭遇过多次贬谪,也曾经历过兵荒马乱,看遍世情冷暖,经历了太多的无奈,所以曾经象征美好的牧童变得不那么美好,出现这种反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10、释义: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11、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12、牧童骑黄牛,歌声阵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3、今天我们所谈到的这首唐诗,就是一首以牧童为主题的古诗。在这首古诗当中,我们能够看得出其中田园牧歌般的精神世界。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首古诗的作者乃是八仙之一。
14、而且历史上关于道家文化也形成了很多的神话故事传说,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其中最有名气的可谓是八仙过海。这不但是一个神话故事,而且还形成了成语、歇后语。一直到今天,在中国文化体系当中依然非常常用。
15、✦长安:唐代京城。✦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16、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牧童》
17、自古至今,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园牧歌式美好生活的蓝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情享受这淳朴、安闲、洒脱的田园生活,连神仙吕洞宾都心向往之。愿我们把“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的美好永留心田。
18、还有江苏宜兴的杏花村。杜牧晚年罢官后住在湖州,那时常到邻县宜兴游览解闷,并住在宜兴的十里碑。据地方志记载,十里碑附近有个村落,四周多有杏树。但最终经考证,此地没有“酒家”,更不曾有过酿酒历史。《清明》诗中所写情景,与这里一点关系也没有。
19、荞麦茫茫花似雪,牧童吹笛上高丘。宋.范成大《长沙王墓在阊门外》
20、翻译: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三、关于牧童的两首诗
1、(译: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2、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
3、牧童归来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
5、辽阔的草原像铺在地上的绿毯一样,一望无垠。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的笛声,是那样悠扬悦耳。
6、据说,一千多年前,玉山县城广种杏树,春天里,满城杏花开,漂亮极了;可这次在玉山,记者在春雨中、踏着泥泞,跑了大半个县城,也没找个一棵杏花树。今天的玉山城,杏花村没有、杏花桥是新的,就连唯一留下的杏花门也被砖块封死了。
7、其实古代读书人对于闲适的田园生活都有一种向往,而牧童身上那种无拘无束骑牛而行,短笛横吹的形象和他们追求的洒脱自然很是契合。这正像黄庭坚在《牧童诗》中写的“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
8、我们来看吕洞宾的人生经历,同样也是经历科举不利。既然在仕途上无法获得长进,那就在归隐当中寻求生命的真谛。而后他最终羽化而登仙。
9、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10、尤其是这首古诗当中的第一句,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天苍苍,野茫茫。这是一个宏大的场面。此后的这一句唐诗,是从听觉来描写所看到的意境世界。晚风当中牧笛声声,悠扬悦耳,带给人们以轻松闲适的感受。
11、释义: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12、●孩子突然有这些举动,多半有抑郁倾向...
13、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第四句,急转直下。“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14、别后相逢重着语,牧童横笛倒骑牛。——宋李弥逊《访雪峰真歇禅师》
15、诗:宋·黄庭坚图:宋·李迪《风雨牧归图》
16、张籍的牧童词全诗十句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十分明快而深刻。《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以及轻松愉快的心理。供参考。
17、松风竹雨共谈空,楼阁参差古叠重。
18、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唐栖蟾《牧童》
19、《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牧童在(草原上吹笛嬉戏)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20、《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四、牧童前两句的诗意
1、(答案:寄寓了诗人对牧童的喜爱、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的向往之情。)
2、急水滩头道人住,亦如前佛在因中。
3、翻译:分别后再次相逢着重着谈话,牧童骑在黄牛上吹着横笛。
4、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5、然而,杜牧笔下“杏花村”秘密却无意中被一位名叫吴行固的玉山老先生揭开了。
6、《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7、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8、李涉当年路过九江时,到了渡口遭遇了一伙劫匪。作为一位读书人,李涉面对这些歹人自然是有些畏惧。不过那些人并没有上来直接就行伤天害理之事,而是开口询问他是谁。李涉的随从抢先答说,这位正是李博士。因为李涉曾经出任太学博士,所以又被人们称为李博士。那伙劫匪也是听过李涉的大名的,知道是他后并没有夺取他的财物,相反只是让他题写了一首诗。凭借诗名让劫匪望而却步,可以说李涉这遭遇放眼历史长河都是独一份儿的,由此也不难看出他确实是有真才实学。言归正传,接下来我们一起回到上面这首小诗。
9、作为八仙之吕洞宾在他的诗歌当中,显然有着浓厚的道家思想。所以在这首唐诗当中,表现出了诗人内心世界对于自然生物,表现出了诗人内心世界对于自然生活的向往。
10、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11、在《桐江诗话》中记载,该《牧童诗》为黄庭坚七岁时创作,即皇祐三年辛卯(1051年)。有一天,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其中一位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这时,黄庭坚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为题,作一首诗。
12、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13、有人一看到好作品,就惊叹:“用了好多形容词啊!”形容词固然重要,但是,要把一个场景写得鲜活,动词的选用是尤其重要的。《牧童》突出的艺术性就在于此。
14、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15、“吴行固:这一路原来有好多杏树,以后就慢慢慢慢不种了。”
16、四周插上蓬蒿,腰中装满弓箭,怕什么猛虎欺凌黄牛犊。
17、该诗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前两句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18、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涉,虽然他的名气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这些大诗人,可能现在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但他在唐代还是颇有名气的。关于他在《唐诗纪事》中有一段很有趣的记载。
19、《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20、牧童、短笛、老牛,三者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新悠闲、朴实无华的田园风光。这就是牧童的生活,纯朴率真、无忧无虑的恬然与现实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牧童世界的美好饱含着诗人的社会理想,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批判视角,表达了作者赞颂牧童清闲自在,不追求名利的生活情怀,他认为人应活得悠闲淡泊,不应受名利所驱。
五、两句描写牧童的诗
1、✦陇(lǒng):通“垄”,田垄。
2、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5、穿蓑衣出树林春雨浙淅沥沥,躺在莎草丛吹起芦笛,吹得江两岸一片葱绿。
6、细细品读这首小诗,虽然简单,但是却有趣又有水平。全诗却极有画面感,尤其是对于牧童调皮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跃然纸上的艺术效果。读最后一句原谅更是让我不厚道地笑了,这结尾的转折实在是有趣,很像当年我们在学校因为调皮被老师叫家长,结果家长不在一样。虽然时空转换,但是这样的趣味性却是共通的。
7、诗中的草原、笛声、月夜、牧童,既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又如一首赞美劳动的欢快小曲,给人的心灵世界带来安然恬静的感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8、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9、第二句的“弄”字尤其出色。“弄”的上一半好像是个“王”字,其实不对,这是一个“玉”字,下面表示表示两只手捧着玉石在玩,所以有“玩弄”一词。只有这个“弄”字,才能显出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了出来。
10、翻译:牧童自由的骑着黄牛,春风吹着细雨飞!
11、释义:牧童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碰见人故意装得很神气。放牧时卧在牛背上吹短笛,牛耕田时就在溪边田头玩耍。
12、牛尾的乌云如浓墨泼洒,牛头的风雨急如水车波涌轴翻。顷刻之间,怒涛汹涌卷上了沙滩,就像千军万马鏖战急,阵阵吼声如飞瀑鸣雷令人心寒!
13、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14、牧童早上去放牛,经过曲曲折折的江岸。
15、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6、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17、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宋雷震《村晚》
18、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9、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20、牧童的后两句诗的意思: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上一篇:描写袁隆平的语段【精选100句】
下一篇:袁隆平优美文段【精选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