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坡肉的民风民俗
1、相传明朝开国时,朱元璋望烟而杀人,人丁兴旺的宋河也不例外,被杀绝了好多户。原本富庶的富水河两岸,一片赤地。为此,朱元璋下令从江西迁移大量人口到湖北。
2、无为熏鸭是沿江菜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也是享誉中外的徽菜传统名菜。它又名无为板鸭,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无为县志记载:“民俗婚筵多用鹅,后改为鸭”,至今当地还留传着这样的风俗。
3、炒过香料的油用中大火加入焯水后的猪肉块儿,翻炒至表面发黄。此时加入红曲粉,糖。翻炒均匀、让肉块儿均匀上色,加红曲粉是为了让肉真的“红”起来,没有可不加。
4、徽菜——曹操鸡、无为熏鸭、霸王别姬
5、“外婆,我去洗粽叶!”“那我去准备馅儿。”“我也不能闲着,我去把糯米洗了。”
6、第三种做法,便是东坡故里四川眉山的做法。先将肘子入锅煮成八分熟,滗去原汤(此乃第一次脱脂),再入蒸笼蒸熟,此乃第二次脱脂。选上等豆瓣辣酱在炒锅里用热油炒几下,然后加蒜、姜、椒、葱、糖、醋、盐、芫荽和肉汤,推匀后起锅浇在盘中肘子上,即成。这种做法,应该和五代蜀僧“蒸猪头”或“蒸豚”的烹调法有关系,主要体现在蒸熟的肘子上浇佐料汁这道工序上。当然五代蜀僧浇在蒸猪头或蒸豚上的只是杏浆(杏酒),没有现在这么复杂。
7、我和哥哥弟弟都不喜欢吃炖肉,年轻人爱吃蒜苗回锅肉(或称熬锅肉),认为那才香。现在我老了,牙口不好,也喜欢吃炖肉,但再也吃不到“罐罐肉”了。前几年,听我表妹说,都江堰农村尚保留一种风俗,即雨水节出嫁的女儿做“罐罐肉”回娘家孝敬父母的传统礼节。如果说,东坡肉就是四川民间流行的“罐罐肉”,那这种风俗渊源相当古老。苏东坡当年不过是把这种风俗带到黄州,使这种“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的土特产,增加一种新的吃法而已!
8、(12)龙在天:《味之腴》,载成都群众艺术馆编《成都风物》第一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第78—81页。
9、叫饭。三年守孝期间,要坚持“叫饭”,即每天早、中两餐,晚上不叫。一直到三年圆满整个丧事才算彻底结束。
10、我有幸参与过几次熏花石。有一次,奶奶让我将一块固体酒精捣烂,然后浇上酒精,我立时就呛得流眼泪了,那种味道难以言喻啊!然后她递来一个打火机,要我点火。我心想:“不烫手吗?”四处望了望,刚好地上有根干燥的树枝,于是,我点上火,想借此点燃那盆酒精,但妈妈拦住我,说什么不能有杂物。
11、这还只是一顿中饭,还有晚饭哩!但是吃完饭,我的快乐就没有了,因为除了吃饭,俺还要带娃。我有三个姑姑,大姑姑有两个孩子,二姑姑有一个孩子,小姑姑有两个孩子,再加上我弟弟,一共有九个孩子等着我带,我太惨了,那边叫“姐姐”,这边也叫“姐姐”。哭了要哄,还要和他们玩,但我乐意!其实有九个表妹表弟真的挺好,虽然有点调皮,但却可以让我感受到爱的温暖。
12、苏菜——松鼠鳜鱼、叫花鸡
13、家里有红白喜事需要宴请宾客时,一般习惯在中午。但给老人祝寿时,则以晚餐为正餐,正餐较为隆重。
14、说实话,我害怕极了,但也只能老老实实用火点燃。听着奶奶的指导,我把这盆燃火的酒精倒进了另一个装着花岗岩的盆子,又把一个盛满香料等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的玩意儿扔进了小盆子。顿时,那种难以想象的奇怪味道溢散了出来,于是.....
15、自宋代以降,以东坡命名的食物、器物以至衣物,层出不穷,诸如“东坡肉”“东坡腿”“东坡脯”“皱皮东坡肉”“东坡羹”“东坡豆腐”“东坡茶”“东坡椅”“东坡巾”之类,还有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所说的“至数百载而下,糕、布等物,又以眉公得名。取‘眉公糕‘眉公布之名”,“而其最不幸者,则有溷厕中之一物,俗人呼为‘眉公马桶。”(1)这大概也是古人的商业营销手段吧!
16、属苏菜系,传说王母娘娘请张果老去瑶池赴蟠桃宴,半路张果老忽嗅到一股香味,原来是水晶肴肉散出的香味,便买了一些,饱餐一顿,忽心想水晶肴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于是掉转毛驴,打道回府了。
17、注重情趣。中国烹饪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
18、东钱湖的龙舟节起始于钱湖庙会,旧时每逢农历九月十六是钱湖两个热闹的庙会。先是画船殿“菩萨出巡”,接着上塔山庙神祗鲍盖“诞庆”。
19、宋徽宗年间,安徽宣城一个叫吕堂的人也记载过东南地区的溺子之风,男多则杀其男,女多则杀其女,宣州为甚,江宁次之。
20、东坡肉,论者多以为是苏东坡私人嗜好的一种猪肉吃法。初见于苏东坡被贬于黄州时写的一首颂词。《苏轼文集》卷二十《颂·猪肉颂》:“净洗锅(或作“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2)
二、东坡肉的文化内涵
1、近现代四川的“东坡肘子”这道菜,就是以五代蜀僧发明的“蒸猪肉”或“蒸猪头”烹调法为主,参考了清代“东坡肉”和“东坡腿”的烹调法,自主创新的一道川菜。
2、正月、二月为放风筝季节,谚语:“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只断线鹞。”建国后,放风筝成为群众娱乐活动。
3、水晶肴蹄,又名水晶肴肉,是江苏镇江的一款名菜,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水晶肴蹄成菜后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犹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称。食用时,具有瘦肉香酥、肥肉不腻、酥香嫩鲜等特点,佐以姜丝和镇江香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有诗赞曰:“风光无限数今朝,更爱京口肉食烧,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
4、在古代,男子20岁成年时要行冠礼。在冠礼上,长辈要给受礼者加字,字通常是名的补充和扩展,有彰显名的作用和寄予长辈期望的意思。也就是说男子到20岁,就可以过成人的生活了,要给予和成人一样的尊重。所以,字又成了表示尊贵的称谓。
5、苏轼在黄州把小日子过得不亦乐乎,差点穿越成陶渊明。忽然有一天,一个叫王天麟的老朋友来喝酒,席间说起了一件可怕的事,苏东坡听了,“闻之心酸,为食不下。”
6、古时有宋姓兄弟,在西湖打鱼。当地赵大官人路遇宋兄之妻,想霸占,害死了宋兄。宋家叔嫂告状无门。宋嫂要宋弟外逃,临行前,嫂嫂烧了一碗鱼,烧法奇特。嫂说:鱼有甜有酸,我是让你这不要忘记你哥怎么死的,你的生活若甜,不要忘记你嫂嫂饮恨辛酸。弟弟后来取得功名回到杭州,报了杀兄之仇。一次,宋弟出去赴宴,通过这个烧鱼的菜,找到了嫂嫂,辞了官职,把嫂嫂接回家,重新过起捕鱼的生活
7、于是,他在黄州正事没有,天天约酒画竹,东坡种豆,外加——研究新东方烹饪技术。
8、所谓“洋粉席”,就是东家上菜时,第一碗为粉条炒瘦肉;海参席第一碗菜为“东坡肉”;“广肚席”通常第一碗菜为八个冷盘。无论什么席面,第三道菜必上“笋子”,寓意为请竹入室,使平常百姓的生活能够竹子开花节节高,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还有幸福长寿的美好祝愿。第八碗菜不是蒸肉,就是八宝菜或者滑鱼块,此时燃放鞭炮,东家开始“敬酒”。敬酒有“敬酒词”,客人中的主客还有“答谢词”。最后一道菜是猪蹄,或炖或蒸,意为筵席结束。也有用“煎全鱼”作为筵席结束的。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席面和叫法还延续了多年。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席面和叫法渐渐失传了。现在第一碗菜则流行“全家福”,主要为“瘦肉丸子”“黑木耳”“火腿肠”“煮鸡蛋”等混合而成。
9、坐在灶前烧火,是我在老家必做的。今天的收获,比以往要多。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再老再土也会有故事。
10、一口老灶,历史悠悠,年过半百,仍在默默服务。他是在爷爷奶奶亲手造房子时造的。一口灶,最好就是两人一起烧。干完一天农活,忙碌之后在灶旁聊天。土灶有岁月刮过的痕迹,也见证了爷爷奶奶一词一句、一点一滴的幸福。灶旁两人悠闲的身影,面带微笑的倦容,老灶最了解。
11、坐在灶头,点燃一支火柴,与树叶松叶一并放进灶里。它萌发了,却是那么脆弱。因此你不得不塞进更多易燃物。就像闹革命,只有“易燃”的人,才能与志同道合的人擦出火花,在黑暗中,它是脆弱的,必须要更多易燃物才能延续下来,我又添了些枝叶,火苗在灶里逐渐扎牢了根。我想:
12、川菜——麻婆豆腐、鱼香肉丝、夫妻肺片
13、全民健身、垃圾分类……
14、请媒说合。“一家养女百家求”。青年男女到了一定年龄,其父母就要考虑儿女的婚事。通常情况是男方家长看中了哪家女儿,就托媒人前去说合。若女方家长同意,就许“八字”,也就是将女儿出生的年份、月份、日子和时辰交给男方,让男方家长找算命先生“合婚”。在“黄历”中,这些都有对应的“天干”和“地支”。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丑”时。合婚又称“合年命”、“合八字”,古称“卜吉”。
15、棋盘肉同东坡肉的区别在于在肉皮上是否划纹路:划纹路如棋盘格的小方块,叫棋盘肉;不划纹路者,为东坡肉。洋糖,指外国进口的机制糖。棋盘肉和东坡肉烹调法都是一样的,“微擦洋糖、甜酱,加盐水、酱油烧。临起,加热芝麻糁面。”
16、农历二月初二为“春社”,八月初二为“秋社”。每逢“社日”,农家要聚资修土地庙,祭祀土地神。有的到田边祭拜,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俗已废。花朝天晴
17、(4)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玩具·物带人号》,中华书局1959年2月第1版,第663页。
18、清蒸武昌鱼(/b)
19、清末以来,京山县民间信奉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民间信奉佛教、道教的历史悠久,教徒众多。清末民初,庙宇散落乡里。由于年久失修和战争等原因,到建国前夕,多数寺庙被毁,或残破。建国后,绝大部分僧尼、道人还俗就业,残存的寺庙或拆,或作他用。天主教、基督教于清末传入京山县。1949年和50年代后期,天主教、基督教在县境先后停止教务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宗教信仰得到保护和尊重,一些佛教、道教徒又恢复拜佛念经等活动。
20、鲁菜——糖醋鲤鱼、四喜丸子
三、东坡肉是什么地方的特色
1、清佚名《调鼎集》卷三《特牲部·猪·火腿》(11):“东坡腿:陈淡腿约五六斤,切去爪,分作两块洗净,煮去油腻,复入清水煮烂,临用加笋、虾作衬。又,切片去皮骨煮,加冬笋、韭菜芽、青菜梗或茭白、蘑菇,入蛤蜊汁更佳,临起略加酒、装(疑“装”字衍)酱油。”细究起来,这是煮火腿的做法,还不是肘子。
2、寅七个四点七个半五点─五更(戊夜)
3、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有诸多的传世之作,且在医学考古水利方面均有涉猎。
4、美食文化的发展日益迅速,扣碗已远近闻名,侯店人家•老照片餐厅带您一起品一品当地风情,领略衡水深厚的美食文化。
5、何谓“老饕”,说通俗点,就叫“馋鬼”。馋鬼不等于饿痨,特别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东坡居士而言,他的馋不仅基于生理需求,而已发展成一种艺术趣味。就拿猪肉来说,是一种最普通的肉食,被人称为“广大教主”,经苏东坡《猪肉颂》一介绍,便被人称为“东坡肉”,流传千载。真是“食以人传”,又岂止食而已。
6、种田撒种是技巧活路,在撒种前,农家主妇定煮4个鸡蛋给撒种人吃,期望秋后谷粒象鸡蛋一样饱满。不久,形成不吃鸡蛋不撒种的风俗,至今尚有所见。“送毛娘”(即送害虫)
7、这一特种纯北京鸭的饲养,约起千年前,是因辽金元之历代帝王游猎,偶获此纯白野鸭种,后为游猎而养,一直延续下来,才得此优良纯种,并培育成今之名贵的肉食鸭种。即用填喂方法育肥的一种白鸭,故名“填鸭”。不仅如此,北京鸭曾在百年以前传至欧美,经繁育一鸣惊人。因而,作为优质品种的北京鸭,成为世界名贵鸭种来源已久。
8、陶渊明(字元亮)——“陆羽茶经元亮酒”
9、筵席。改革开放之前,宋河常见的席面是“洋粉席”。比较富裕的人家,为了讲排场和体面,也有“海参席”和“广肚席”。
10、第二种做法,是将肘子煮至六分熟时捞出,沥干。猪油烧至九成热时放入肘子,将猪肘皮炸至金黄色时,捞出来将肉的一面切成五分见方的花刀块,但不可割断皮。另用炸鸡蛋、菜心、笋片加酱油、葱、姜、大料、高汤等烧开,调入盐和味精,最后勾芡一并浇在肘子上即可。这种做法直接源于清代东坡肉(或棋盘肉)和皱皮东坡肉的烹调法。当然古代是不用味精,就是在40年前,做这道菜也是不用味精的。
11、•《茶录》——宋代蔡襄著,记录了宋代各种名茶。
12、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数红包!我们分别把自己的红包放在自己的茶茶面前(茶茶是姥姥的意思,方言),由茶茶来帮我们数。我站在茶茶前,看她一包一包地数,最后我竟然有89包,我激动得上蹿下跳。偷偷看了看别人,好像都比我少。
13、观湖节旧俗八月十八为潮神诞辰,人们多去盐官观海潮,现代更加兴盛。辛亥革命前,地方官于是日备三牲香烛,在镇海塔旁之大观亭内祭潮神,朝廷有时亦派大员在海神庙致祭。
14、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答案普遍为如下两样:包粽子,赛龙舟。可我在网上查找更多习俗时,却看到了非常有意思的一项:祭拜钟馗。
15、(8)王仁兴选注《中国古代名菜》,中国食品出版社1987年7月版。
16、丧葬之家,当年贴白色春联,次年贴黄色春联,第三年贴绿色春联,第四年回归到贴红色春联。
17、有的烹饪著作中又把划有花刀的肉称作“棋盘肉”。例如,清佚名《调鼎集》卷三《特牲部·棋盘肉》:“切大方块,皮上划路如棋盘式,微擦洋糖、甜酱,加盐水、酱油烧。临起,加热芝麻糁面。”又曰:“东坡肉:同前法,唯皮上不划路耳。”
18、饺子外形如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人们还会将硬币或者花生米和果仁包在饺子里,谁吃到饺子就预示新的一年将交好运。
19、属川菜系,清同治初年成都北郊万福桥一家小饭店店主陈森富之妻刘氏所创。刘氏面部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锦城竹枝词》、《芙蓉话旧录》等书对陈麻婆创制麻婆豆腐的历史均有记述。清末诗人冯家吉《锦城竹枝词》云:“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20、犹记得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时,妈妈告诉我:“你要给爷爷奶奶们唱一首歌或跳一段舞,谁拿的红包多,谁就会得到全场最大的红包。”为了红包,必须要去拼一拼,我当时既紧张又兴奋。
四、古时候的东坡肉
1、第一种做法,是选猪前蹄膀(肘子)一块约2000克,放入汤锅煮透,捞出来剔净骨,然后下入原汤中,加雪豆、葱节、绍酒等,置文火上煨炖约3小时,吃时加盐,连汤带豆舀入碗中,蘸酱油食之。这种做法同苏轼在黄州吃的猪肉烹调法有关系,或者直接源于四川民俗中的“罐罐肉”的做法,略有发展。
2、一提到春节,谁不会立刻就想到团圆饭时的菜呢?比如梅干扣肉、红烧肉、东坡肉、手工甜酒......想想就馋得直流口水。
3、农历二月十二日,相传为“百花仙姑”的生日,农村少妇喜剪纸花贴窗上,盼望这天天晴。天晴百花开,为“百果丰收”的吉兆。此习今少见。锯枝挂壶
4、农历十二月廿五开始为入年假。入年假后,农户都暂停下田工作,有大锣鼓乐队的就可以开始打起来了,各个村庄里都可能听到此起彼落的锣鼓声。家家户户开始筹备柴片、食油及过年食品,采购猪肉、鸡、鸭,炸豆腐、蒸年糕、做米馃等,
5、这样的风俗产生的后果是什么呢?范成大为此事专门给皇帝写了一份奏折,其中提到:“计所夭杀,不知其几。村落间至无妇可娶,买于它州。”
6、此时大户人家正在用餐,且席上嘉宾满座。酒过三巡,菜已上足,忽又飘来阵阵勾鼻浓香。主人忙问家童,还有何等佳肴,快快端来。家童明知菜全上完,怎有遗漏?但还是跑进厨房,真的闻到一股浓香从窗外飘来。他赶紧打开后门观看,只见一乞丐蹲在地上,刚掀开热气腾腾的蒸钵盖,准备受用。家童二话不说,上前端起蒸钵就走。刘七一急,紧追而来。一客人见刚出炉的蒸钵,忙伸箸夹进嘴里,连说好吃。却说此客人乃当地富翁,在长沙城里开一大酒楼。于是当面问明刘七身份,带他回去在自家酒楼掌勺,挂出“腊味合蒸”菜牌,果然引得四方食客前来尝鲜。从此“腊味合蒸”作为湘菜留传下来。
7、你们家乡又有什么奇异习俗呢?
8、•《茶经》——唐代陆羽(“茶圣”)著,是中国最早的茶叶专著。
9、北方的饭菜色重、口重、菜块体积大、饭菜数量大、生吃菜品多,在饮食上就能看出北方人的粗犷和豪放、大气、不拘小节、生活简单的性格。北方的建筑粗犷大气、讲求实际、间大料重,和饮食文化的体现完全一致。而南方的饮食与建筑,讲求的是颜色清丽而细腻,淡雅而清爽,柔美而有诗意,体现和南方人的纤巧、灵动、柔美、唯美、意境的传统文化思想。
10、苏轼还曾写下一首打油诗名曰《猪肉颂》,来总结东坡肉的烹饪方法:“净洗铛,少着水,柴火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11、于是,两人将鸡宰杀,收拾好,切成块,找来一个瓦钵,把鸡块放钵内,倒上米酒,加点盐,充做调料和汤汁,用几块砖头架起瓦钵,将鸡用小火煨制。过了一个时辰,他们揭盖一看,鸡肉酥烂,香味四溢,二人将鸡端到文天祥面前。文丞相饮酒汤,食鸡肉,心怀亡国之恨,慷慨悲歌。
12、今日杭帮菜红炖肉的做法是:
13、建国前,城乡居民多穿自作的“千层”布底布鞋,穿布袜或线袜。建国后,春秋鞋袜有:布底布鞋、塑料底布鞋、力士鞋、解放鞋、旅游鞋、运动鞋和皮鞋。
14、重庆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与中国其他地区比较,无不大同小异。重庆方言,亦称重庆话、渝语,属西南官话。狭义的重庆言子,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明代,大量湖南、广东籍居民进入重庆,曾经一度占重庆市区人口的40%以上。重庆郊县依然保留移民的方言岛,渝西有大片客家话区和老湘语区,所以在语言上,重庆方言较西南官话其他方言硬、直、平。
15、《调鼎集》卷八《茶酒单》满汉全席之汉席配菜中有:“东坡肉(大块)”。所谓“大块”,也是就肉的形状而言,不切烂,取其大块,故谓之“东坡肉”。此处未介绍烹调法,我估计同卷六“东坡肉”做法差不多。
16、我真的喜欢坐在灶前,真的喜欢。火在灶里静静地烧,人在灶前静静地想。空气里弥漫着详静的气息。
17、食材:猪五花肋肉1500克、葱100克、白糖100克、绍酒250克、姜块(拍松)50克、酱油150克。
18、东坡肉是江南地区汉族传统名菜,属浙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东坡肉,色、香、味俱全,深受人们喜爱。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
19、属徽菜系,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给人家放牛,东家不给他吃饱,所以一群放牛童便干起捉野鸭子。他们在野外埋在火灰里,等第二天扒出来,鸭肉又香又烂,好吃极了。这一做法由安徽省无为县卖牛肉的回民马常有发扬光大,还摸索出用锯末熏鸭的独特制作工艺,从此无为马常有清真熏鸭生意做大了,而“无为熏鸭”成了风靡全国的地方风味食品。
20、•酒的社会功能:祭祀和饮酒享乐
五、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东坡肉
1、吃龙食二月二在饮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理发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特别忙。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有“正月里不理发”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会再理,而是等到“二月二”。接“姑娘”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带姑娘”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
2、比如东坡鱼的作法,和今天的作法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把鱼洗净擦盐,鱼腹塞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白,一直煎到半熟,放几片生姜,再浇上一点咸菜汁和酒,快煎好时,再放几片桔子皮。
3、次日清晨,一对新人要早早起床,准备“传茶”。一杯清茶、一些糕点、一份礼品,依次给父母和长亲倒茶请安。长亲喝过新人倒的茶后,要给“茶钱”。茶钱的多少没有一定之规,全凭经济实力、亲疏关系以及双方的交往程度而定。
4、元丰三年(1080年),43岁的苏轼被朝廷炸号,拘留,随后贬居黄州,5年内不得复用。
5、东坡肘子如追溯源头,应来源于苏轼采访得来的“蒸猪头”或“蒸豚”的做法。《苏轼文集》卷六十八《题跋诗词·书蜀僧诗》:“王中令(9)既平蜀,捕逐余寇,与部队相远。饥甚,入一村寺中。主僧醉甚,箕踞,公怒,欲斩之。僧应对不惧,公奇而赦之。问求蔬食。僧對曰:‘有肉无蔬。公益奇之。馈以蒸猪头,食之甚美。公喜,问僧:‘止能饮酒食肉耶,抑有他技也?僧自言:‘能为诗。公命赋蒸豚,操笔立成云:‘觜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红鲜雅称金盘饤,软熟真堪玉箸挑。若把毡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公大喜,与紫衣师号。元祐九年二月十三日,偶与公之玄孙讷道此,因记之。”(10)
6、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
7、安徽逍遥鸡是始创于三国时期的安徽传统名菜。相传是曹操钟爱的药膳鸡,它色泽红润,香气浓郁,皮脆油亮。吃时抖腿掉肉,骨酥肉烂,滋味特美,且食后余香满口。其营养十分丰富,具有健体之功。
8、将五花肉切块,冷水下锅,加姜片,大火煮开。肉发白后,捞出沥干、洗净备用。
9、这首《猪肉颂》有两句最关键,第一句“净洗锅,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柴头,即炉灶里的柴火;罨通掩,即用炉灰覆盖住火苗,让柴火慢慢燃,川西农村叫用“渣渣火煨”。第二句是“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一次性把水掺适量,然后把它放在“渣渣火”上煨起,不要管它,到时候肉自然烂。多久才算“火候足”呢?“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也就是说,头晚上把猪肉煨起,第二天早晨吃正好“火候足时他自美”。
10、原信的内容触目惊心,摘一段大家看看:
11、烧五七。在这些祭拜之日中,“烧五七”是最为庄严和隆重的。宋河有一句俗语“五七区皮山上望儿女”,意为“五七”这一天,逝者的魂灵在天空游荡,正等着儿女们祭奠他。所谓“区皮山”,就是在入殓时,主持丧事的道士或者阴阳先生要用纸钱画一个“区皮”(过去闷饭用的一种半圆形器具)形状的画,放在逝者足底,以祝愿其前往天堂之路顺利、快捷。
12、天麟每次听说附近有产后溺子的,都跑过去相救,并送去衣服和食物,救活了不止一例。只要初生数日不杀,养十来天之后,即使有无子的人去领养孩子,父母也不舍得了。因此可见父母之爱子,天性使然,只是因为例来如此,乡人才盲从于风俗。
13、黄州本地还有个千年铁粉儿马梦得,给他找了一大片坡地无偿使用,苏轼在坡地上建了东坡农庄,自耕自种,解决了温饱问题,还顺便过了一把陶渊明的瘾,东坡居士这个名字就因这片坡地而生。
14、东坡肉又名滚肉、东坡焖肉,是眉山和江南地区特色传统名菜。这道菜肴在浙菜、川菜、鄂菜等菜系中都有,其做法是不相同的。
15、东坡肉的典故:
16、换亲转亲。换亲就是两家互以其女为儿媳,转亲就是三家互以其女为儿媳。这两种情况,多发生在经济困难、孩子身体有缺陷而难以娶到媳妇的家庭。这样做,聘礼对等、礼数相当、互不刁难,主要是为了成全儿子,但大多以牺牲女儿的幸福为代价。
17、农历四月初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即“佛生”。这天,农家喜用彩纸剪成十字形纸条贴墙上,上书:“佛生四月毛娘今日嫁,嫁到山中去,永世不回家”。此俗今已不兴。插“开门秧”
18、在我看来,钟馗是可敬的,同样因长相落榜,唐末起义军领袖黄巢却直接造反,写下著名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钟馗生是忠臣,死也是忠臣,不负端午人人供奉!
19、消息传开,各地百姓都争先做光饼献给军队,“光饼”的名称便从此流传了下来。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继光饼”,这种叫法如今在福安等地依然保留着。
20、宋哲宗元祐四年一月三日(1089年),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