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个性网

古诗《蝉》的意思 虞世南【精选100句】

陈蕊蕊
导读 一、古诗《蝉》的意思 1、►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夜书所见》 2、今天的《诗词有意思》,一同读几首咏蝉诗,感受古人对蝉的不同情怀。 3、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

一、古诗《蝉》的意思

1、►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夜书所见》

2、今天的《诗词有意思》,一同读几首咏蝉诗,感受古人对蝉的不同情怀。

3、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4、《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蝉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因为它站的高,声音自然传的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5、蝉鸣声声,声声入耳,各有意味,别有情韵。今天分享了这首诗,以后再听到蝉声,相信也会触发你心底的某种情思吧。

6、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7、走在大街小巷,声声不绝于耳的是高亢的蝉鸣,甚至当你躲在门窗紧闭的空调屋,仍旧摆脱不了那种不讨人厌的聒噪。

8、垂緌饮清露: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这一句也有些象征的含义,"緌"是古代身份较高的人系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这里用"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垂緌"与"清露"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9、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10、夏日的傍晚,炊烟袅袅升起,蝉的幼虫便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找到可以栖息的大树,爬到高处,趁着夜色脱掉土黄色的外衣,瞬间华丽变身,长出一双半透明的绿色翅膀。

11、回复(圣经)收听《圣经故事》

12、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13、《蝉》这首诗讲的是知了的形态、习性和声音,而这句话则寓意着诗人高尚、明净的行为、志向和兴趣。吟诵事物的深层含义是赞美人。这首诗的重点是把握蝉的具体特征,找到艺术上的契合点。

14、青色貌。《文选·宋玉<高唐赋>》:“仰视山颠,肃何千千,炫燿虹霓。”李善注:“《说文》曰:芊芊,青也。千、芊古字通。”千千,一本作芊芊。晋潘岳《藉田赋》:“蝉冕熲以灼灼兮,碧色肃其千千。”

15、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四卷

16、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17、虞世南《蝉》这首古诗的意思是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作者托物寓意,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扩展资料:《蝉》赏析:《蝉》这首诗讲的是知了的形态、习性和声音,而这句话则寓意着诗人高尚、明净的行为、志向和兴趣。吟诵事物的深层含义是赞美人。这首诗的重点是把握蝉的具体特征,找到艺术上的契合点。《蝉》这首诗包含了诗人余世南的诗。作为唐代

18、“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帽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而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帽带。“清露”意思是纯净的露水,古人认为蝉居在高处,是喝露水生活的,所以说“饮清露”。

19、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20、《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扩展资料:作品鉴赏:

二、古诗《蝉》的意思 虞世南

1、藉(jiè):凭借、依赖。

2、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3、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4、蝉这首诗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虞世南写的《蝉》,告诉我们这个的做人道理:一个人要凭借自身高尚的品格而声名远播,而不是依靠其他人的力量而出人头地。唐代诗人虞世南写的《蝉》这首五绝,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表现独特的的一首诗,作者通过对蝉这种动物生活习性和清脆叫声的描述,继而表达了一个人应该具有洁身自好情操的思想。蝉作者: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6、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字伯施,余姚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水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水兴”。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谥文懿。传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旧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等。书法理论著作有《笔髓论》、《书旨述》。编有《北堂书钞》160卷、《群书理要》50卷、《兔园集》10卷等,另有诗文集10卷行于世,今存《虞秘监集》4卷。

7、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正是为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8、南朝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9、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本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成功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10、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11、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四卷。

12、清晨,蓝天上漂着棉花糖似的云。远处是一些连绵不断地覆盖着绿草的丘陵,近处是一片梧桐树林。树林旁是一个湖,湖水清澈见底,湖面平静得一丝涟漪也没有。在一棵梧桐树的顶上站着一只知了,它小心翼翼地爬到一颗露珠上,低下头,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开始吮吸甘甜的亮晶晶的露珠。它喝饱后,再爬上树顶,开始高声歌唱。树叶开始沙沙作响,湖面起了涟漪,起风了,可知了却逆风而唱,歌声仍传出去很远,很远……

13、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14、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15、读音:suí词性:名词、形容词、动词组词:绥化、扶绥、绥远、绥集、顺颂台绥字义:安定、舒缓的、会意造句:1)我的家乡是绥化的,绥化是个美丽的地方。2)他们立即绥集在这个地方。3)我需要去扶绥小美,她最近情绪不好。

16、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17、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18、垂(chuí)緌(ruí)饮(yǐn)清(qīng)露(lù),流(liú)响(xiǎng)出(chū)疏(shū)桐(tóng)。

19、虞世南《蝉》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20、►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赏读合集

三、蝉的古诗及意思

1、诗意: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2、同学们,你们认识蝉吗?在炎炎夏日听过蝉鸣吗?老师告诉你们,我小时候还捉过蝉呢。

3、“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4、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5、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

6、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7、课堂上,我和学生们边读古诗,边结合我的提示,解读古诗句的含义。期间,我特别引导学生“垂緌”的含义,抓住重点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来重点理解。

8、诗文中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虞世南就是借蝉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对具有这样高洁品质之人的赞美。

9、诗词史上有一个说法,叫做咏蝉三绝,指的是唐代三首咏蝉绝唱,即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

10、在微风吹拂中,它的身体渐渐由软变硬,颜色也越来越深,直至最后成为黑色。这时候,它真正完成了蜕变,成为了一只会飞会鸣的蝉。

11、《蝉》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物寄托,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咏物又是咏人。下面我们从这首诗的每一句分析,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内涵。

12、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疏:开阔、稀疏。藉:凭借。

13、“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14、(译文):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15、清露:清纯的露水。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16、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17、树高蝉声入晚说,不只是你我也愁愁。

18、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19、很容易看出,李商隐诗中的蝉已不是清高的代名词,也没有了雍容的气象,它就像一位清贫饥饿的落魄书生,而这无疑也是李商隐自身的写照。

20、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四、古诗蝉的意思是什么

1、《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2、居高声自远,不是藉秋风。高的两层含义:一是地理位置空间关系上的高。二是思想高度、思维高度、灵魂高度的高,表现为人的高洁、高尚等。

3、据说,虞世南的这首小诗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高度认可,唐太宗连声称赞:“好,好!爱卿洁身自好,自然声名远播,乃我朝之大幸矣!”

4、《蝉》古诗意思:垂下细长触角的蝉正在畅饮甘甜清澈的晨露,在稀疏的梧桐树枝间发出流水一样不间断的鸣叫声。就是因为身居高处它的声音才能远远传播,并不是因为凭借了秋风的力量。

5、►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6、当我们用口头描绘出来的这幅《秋蝉图》逐步展现在我们的心中后,我又引导学生回归到写作所必须经历的步骤之一——布局谋篇。告诉学生们,如果把这次的写话训练当做是一次观察日记来写,需要注意观察的顺序,选择独特的角度去描绘,才会创造出更加精美的画面。

7、原来教授沪教版的课本时,每单元有两首古诗要求学习并背诵,有的还需要默写。换了部编版教材后,教学古诗词的任务不再是枯燥的背诵或者默写了,取而代之的是以诵读代替讲解,以赏析代替识记。部编版教材中古诗词的学习好像显得特别轻松平常,有时候古诗这一页的教材上甚至什么多余的内容都没有,只有一首古诗和配载一旁的简简单单的水墨画面。如果是初来乍到的新手语文老师,也许光凭教参上的这点文字,还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教呢!

8、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做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9、资源共享:部编版5~6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书每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留言得电子稿)

10、世称“虞永兴、虞秘监”

11、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12、这首诗译文是: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13、回复(节气)收听节气特辑(推荐)

14、口头蝉是什么意思?口头禅意指一个人习惯在有意或无意间时常讲的说话语句。口头禅可算是一个人的其中一个标志,亦影响其他人对他的形象与观感。口头禅可以是心理的一种反射,可反应出说口头禅者的心理状态。比如没毛病、有事您说话等都是。不少电影或电视剧集,主角都会说一些独特的口头禅,这些口头禅可能是演员为更鲜明地表达剧中角色的性格而创造。某些口头禅会成为不少人模仿的对象,做成一种社会现象。作宾语;指经常挂在口头上而无实际意义的词。

15、流响出疏桐: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一种枝干很高大的树,"疏"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表示蝉声的长鸣不已,使人想象得出蝉声的悦耳动听和持续,"出"把蝉声传送的过程形象化,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却可看见人格化了的蝉站在高处,清隽飘逸的形象。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使三四两句字字有根。

16、►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赏读《画》

17、《人心不可欺》:静静山村,芳草依依,几多风雨,几多情意。莫道是,良缘本是天作成,只可叹恩怨情仇,难断根达地。黄泉茫茫,虽无轮回路,天地公道,人心不可欺。

18、贞观年间性情刚烈,直言敢谏

19、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⑤秋风。

20、资源共享:部编版3~4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书每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留言得电子稿)

五、蝉的古诗 意思

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写出了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由上两句引发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独具匠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居高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还暗指品格之高。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如权势地位等,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这两句中的"自"与"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同时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也带有自喻的意味。

2、古人眼中,即便是小小的昆虫,也有着其象征和寓意。在文人笔下,蜜蜂、蝴蝶是浪荡子的代名词,蜻蜓象征着春意和青春,萤火虫则有着刚毅顽强的精神,蜘蛛往往寓意着“喜从天降”和久别重逢。

3、“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叫到五更时已经筋疲力尽,而梧桐树、柳树依然青碧,丝毫不为蝉的处境而悲伤,它们当真是无情啊。作者在怨“树”,其实也在怨淡薄的人情、无情的世俗。

4、垂着触须引着清清的露水,长鸣声疏朗的梧桐树中传来。栖居高处声音自然远洋,并不是因为借助了秋风的传送。

5、那么夏日里在林间“吱呀、吱呀”鸣叫的蝉象征和寓意着什么呢?古时候,蝉在人们心中有两种精神寓意和一种命运象征。咱们且来一一剖析。

6、重播:每天22:30左右

7、《蝉》用比兴的手法,托物言志,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抒发了作者追求心地纯洁的胸怀。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同时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8、►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赏读《悯农·其二》

9、“饮清露”,强调“清”,在诗人笔下,蝉的形象具有了几分高洁的意味,和前面“垂緌”这个暗示显宦身份的表达结合在一起,我们已经能读出诗人笔下的“蝉”超越了自然界的小昆虫的形象内涵,而是具有了几分高洁的意味。

10、►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赏读合集

11、虞世南《蝉》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12、虞世南《蝉》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13、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14、“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15、►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赏读《梅花》

16、正是因为在高处蝉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17、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扩展资料《蝉》赏析:

18、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19、虞世南《蝉》这首古诗的意思是: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20、《蝉》这首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