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4节气详细解释
1、(二十四节气详解连载)夏季六节之一二\赵廷伟
2、东北农民流行节气的顺口溜:
3、小暑: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4、每年7月7日或8日为小暑,太阳到达黄经105°。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是相对大暑而言,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后的第28天,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5、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20-21日交节。
6、立冬:斗指西北;太阳黄经为225°。公历11月7-8日交节。立冬是干支历亥月的起始。
7、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公历5月20-27日交节。
8、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9、雨水:表示少雨雪的冬季已过,降雨(主要不是降雪了)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加了;
10、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寒冷的冬天来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11、立秋:立秋,表示自此进入了秋季。它是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12、在古代社会,立冬也是个重要的节日,它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
13、一年四季共有24节气,分别是指:
14、谷雨:降雨明显增加。这时期雨水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很有作用。越冬作物需要雨水以利返青拔节,春播作物也需要雨水才能播种出苗。古代解释即所谓雨生百谷;
15、(二十四节气详解连载)春季六节\赵廷伟
16、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17、谷雨立夏,嫩阳娇弱,阴盛阳虚。形渐萧萧,气遂腾腾。
18、芒种:芒指有芒作物,种是种子。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
19、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公历3月05-07日交节。惊蛰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
20、(二十四节气详解连载)夏季六节之三四\赵廷伟
二、24节气详细解释立冬三候
1、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公历5月20-22日交节。
2、冬至:与夏至相反,北半球冬至时白昼最短,日照物影最长,黑夜最长。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增长了。
3、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4、芒种: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种是种子的意思。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而这时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所以芒种又称为“忙种”;
5、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到达330度。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6、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7、《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到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春争日,夏争时”,这“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
8、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9、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通常每年5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径60°。
10、“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11、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2、四季八节是24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的枝条或肉。枝条或肉的用处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
13、“立冬”节气在每年阳历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不过由于地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我国古代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实际上,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14、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5、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公历8月07-09日交节。立秋是干支历申月的起始。
16、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17、黄经120°135°150°165°180°195°210°225°
18、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快要“躲藏”起来了;
19、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20、夏至:斗指午;太阳黄经为90°。公历6月21-22日交节。
三、24节气分别详细介绍
1、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公历9月07-09日交节。白露是干支历酉月的起始。
2、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3、立春之后依然比较干燥,喝花茶可以帮助驱散冬季聚积在人体内的寒气和邪气。由于每一种花、草都有其相应的性、味、功效,如果使用得当,花草茶的确有一定的保健疗效,但需根据自身的体质进行调整,饮用过量也会造成身体不适。性温的食用花草主要包括梅花、茉莉花、玫瑰花、月季花、藏红花等;性寒的食用花草主要有夏枯草、金银花、菊花、槐花等;性平的花草主要有合欢花、玉米须、芙蓉花、薰衣草等。在搭配时,那些药性温的花草最好不要和性寒的花草配伍食用。
4、春雨:指的是雨水量渐增。
5、寒露:气温更低,露水更多,也更凉,故称寒露。
6、小寒:气候开始寒冷,但还没有到最冷的时候,因此称为小寒;
7、少吃肉类,因为滋补了一个冬季,到了春天还接着吃肉就容易生内热上火。同时性热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火锅烧烤之类的油腻性食物会加重肠道内热堆积,要少吃或不吃。
8、大寒为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大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大寒指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9、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10、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11、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公历7月06-08日交节。
12、每年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时,交“白露”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顾名思义,白露就是白色露水,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气温渐凉,夜来草木上可见到白色露水。
1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公历1月5-7日交节。
14、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从古至今对人们的生活、文化有着实用价值。
15、立夏:夏季的开始。公历5月05-07日交节。
16、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古代很多地方都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
17、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18、惊蛰:指唤醒了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19、在南方一些地区,有喝谷雨茶、谷雨摘茶的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而北方则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
20、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二十四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
四、24节气百度文库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甘下半年逢甘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3、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4、雨水为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指干旱期已经过去,降雨开始逐渐增多。
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雨水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6、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立春之日,有吃春饼、春盘的食俗。春饼是以麦面蒸制或烙制的小圆饼,食时卷以豆芽菜、韭黄等炒菜,故历来有“春到人间一卷之”的说法。立春日食春饼,谓之“咬春”,据云可以“却春困”。
8、《象》:“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9、大暑立秋,阳极气盛。形虚动风。血燥发热,遇湿则淫。
10、《象》:“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11、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所以称作小满;
12、注:十二星座对应的黄经度是在二千多年前定下的,由于地球自转轴的摆动,现在观测到的星座位置与黄经度已不符。
1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第一句表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第二句表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第三句表示:立秋、处暑、露水、秋分、寒露、霜降。第四句表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4、二十四节气和阳历配合时,节气在每个月的上旬,其规律为:上半年当月的4~6日,下半年当月的6~8日。中气在每个月的下旬,其规律为:上半年当月的18~22日,下半年当月的22~24日。和农历(阴历)配合时,农历的平年每月也有两个节气,即节气和中气,而农历闰年的闰月只有一个节气,没有中气。
15、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此时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16、周朝时,每逢“立春”,周天子亲率公卿、诸侯、士大夫,在东郊举行迎春大典,然后赏赐群臣并施惠于民。东汉以后,朝野出现“迎春”礼俗,如妇女“剪彩为燕”做头饰,贴“宜春”于门。唐宋时,“立春”之日,宰相以下群臣要入朝致贺。明清宫廷,无论“迎春”还是“鞭春”,礼仪均极为隆重。从东汉到清末,这个礼仪延续了近两千年,从官方礼俗到民间习俗,色彩的规定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17、冬即立冬:冬季的开始,天气一天比一天凉的时候。雪即小雪:开始下雪的时候。雪即大雪:降雪量明显增多,地面会出现大量积雪。冬即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以后一天比一天冷。小即小寒:气候变得更加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18、(二十四节气详解连载)秋季六节之一二\赵廷伟
19、小寒为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小寒指寒冷初期。
20、立春:斗指寅;太阳黄经为315度。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公历2月3-5日交节。
五、24节气详细解释英文版
1、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各地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
2、“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3、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4、《周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5、我国古代物候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6、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
7、春即立春:万物开始复苏的时候。雨即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开始增多。惊即惊蛰:就是打雷的意思,惊醒沉睡的小动物。春及春分:黑天白天一样长的时候。清即清明:树木一天比一天茂盛。谷即谷雨:小麦水稻作物能茁壮成长。
8、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阳历范畴。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现在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
9、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10、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为小寒。对于中国而言,这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是最低的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是低于小寒的。民间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
11、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12、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所以开春以后应多吃甘甜之味,以补益脾胃之气,如红枣、豆浆、山药、红薯、土豆、蘑菇、花生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饮食一些当季蔬菜,如:萝卜、芥菜、豌豆苗等,可祛散阴寒、散发五脏之气。
13、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14、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15、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
16、“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17、在古时农耕时代,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关于谷雨节的来历,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这一天,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18、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和到来。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又根据天气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对应节气中最重要的“八节”。如果八节中再选重点,则是夏至和冬至这“二至”。冬至时太阳到达最南方,而夏至刚好相反,太阳到达最北方,即古人所谓“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19、谷雨,也就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谷雨三朝看牡丹”,在谷雨过后,牡丹到了最美的季节,牡丹也称谷雨花,它是花卉中唯一一种以节气命名的花。
20、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上一篇:心情释放了【精选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