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霍去病真正死因真相
1、雍正为了长生不老,长期服食道士们所炼制的这种丹药,由于丹药中所含的汞、铅、硒一些重的金属成分而导致雍正中毒身亡于圆明园,时年58岁
2、霍去病的死和卫氏集团存在很大关系,像他这样生性孤高、战功赫赫的年轻人,在朝中几乎没有什么朋友,他又怎能忍受舅舅日益疏远?如果让他站在了家族的对立面,对霍去病来说难以忍受,性格极端的他很可能在认为教唆之下,自尽而亡。也就是说霍去病死于自我毁灭,不过这个观点是史学家的推测,至于是否正确,那要看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3、有时候常常在想,霍去病为什么要叫霍去病?不能叫霍云,霍山,或者叫霍青呢?因为霍去病的名字中有一个“病”字,而且还是“去病”,去病的意思就是去除疾病,难不成霍去病小时侯常常生病不成?
4、他上疏建议立为诸侯王的是老老老四。
5、但是相比较霍去病死后的陵墓规格和谥号而言,死因难道不应该是最重要的吗?可是司马迁对死因三缄其口,避重就轻这只能说明一点他不敢说。 如果只是普通的病死那有什么不敢说呢?从这一方面也可知霍去病的死并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霍去病戎马一生,身体应当算是强壮,身居要职,如果身体有问题皇帝和其他众臣也会得知,至少汉武帝会派御医给霍去病看看,但是这些内容在史记中全然没有,可以说霍去病的死是意外的,是突然的。
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二)的记载,可做参照:“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妻秦国夫人梁氏卒,诏赐银帛五百匹两
7、霍去病确实比卫青要嚣张一些。就在霍去病暴毙之前,他干了几件很出风头的事情,最为霸道的就是当众杀死李广之子、郎中令(皇帝侍卫长)李敢。
8、古代行军打仗势必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史书记载重点都是放在战况上,一般不记载武将所受的伤。长年战争身体受损恐怕是必然的吧!
9、为何霍去病死后,除了一贯低调、深居简出的卫青,卫氏集团核心成员丞相庄青翟、公孙贺父子、卫子夫两个女儿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卫青长子卫伉、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等全部先后被诛杀或被逼自尽?
10、而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放心地扶植霍去病的势力,是因为霍去病的性格。史书中载,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且不热衷于政治活动,因此他的周围不可能形成一个利益群体,也就对汉武帝构不成政治上的威胁。霍去病虽然与卫青家族有亲缘,但是他不能代表卫氏集团的利益。相反,他的异军突起,还会威胁到卫青的地位,卫氏集团的既得利益者们绝对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他们自然会拼尽全力保住卫青,同时也是为了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
11、其实历史让的武将忽然病死的例子很多,只不过因为霍去病太过出名,再加上匈奴运用了细菌战的说法,所以就凭空给这件事儿增添很多神秘感。
12、第请立三皇子事件。
13、与卫青、霍去病同时代有位名将叫做李广,历史上有个李广难封的成语。李广为什么难封呢?
14、本来如果就这样发展下去,最后继承大统的肯定是刘据,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后来卫青得了重病去世了,而和刘据是同一辈份的霍去病也因病去世了,当时只要他们两个人中间的一个人还在,就可以保证刘据可以登上大位。自从霍去病和卫青去世以后,汉武帝身边的一个宠臣江充和太子刘据有非常大的冲突,他担心以后刘据要是登基的话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就开始嫁祸刘据。 汉武帝听信了他的话,对刘据也有了很多猜疑,刘据有心想解释,但是汉武帝却避而不见。
15、按照史书记载,在漠北之战打完后两、三年后,霍去病才去世。
16、汉武帝之所以重用霍去病与卫青(卫子夫母亲的养子)两人的原因,主要是卫子夫一家没有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显赫家族背景,危机不到皇权与江山社稷。
17、看看,汲黯与汉武帝的话谁有道理?
18、霍去病的崛起堪称火箭速度。从他从军到骠骑大将军高位,前后不过四五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霍去病南征北战,确实立下了不少功劳,但是,谁都不能否认,他之所以能够得享高位,比个人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得到了汉武帝的器重。
19、也就是说,当时汉武帝刘彻有四个孩子,如果三个封王的孩子离开京城,就只剩下皇太子刘据在身边了。
20、03霍去病是怎么去世的?
二、霍去病 死因
1、元狩六年四月,由霍去病挑头,满朝文武官员上书奏请武帝册立刘闳、刘旦、刘胥三位皇子为王。武帝迫于压力,实施册立。这件事表面上看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但背后依然涉及到卫氏集团的利益。这三位皇子都是极受武帝喜爱的,而太子刘据生性仁恕温谨,不是很得雄才大略的武帝的喜欢,况且当时卫子夫年老色衰,难以得到武帝的宠幸,这一切都让卫氏集团的成员们感受到了威胁。所以册立三位皇子,表面上看是对三位皇子有利,但实际上最大的获益者却是太子刘据。
2、霍去病出身卑微,是平阳公主府内一个丫鬟和当地的一个小官的孩子,是不被承认的私生子。尽管出身不好,但是年幼的霍去病天赋异人,年纪轻轻就精通骑马射箭等武艺,仿佛他就是为了武艺而生。
3、23岁,正当盛年,建功立业深受帝王赏识,百姓爱戴,如果死了必定会有对当时有重大影响,但是这些在史记中毫无体现。 想到这一点便可知霍去病的死没有那么简单,但是具体怎么死法已经过了千年也无从考证。很多历史学家针对霍去病的真正死因做过研究,但是得出的结论都被一一否定,看来茫茫历史银河想要弄清真相也不是那么容易。
4、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员大将,他同卫青一样是上阵杀敌的爱国将领,只是英年早逝,23岁便离开人世,关于他的死因却不得而知。 司马迁的史记是比较有权威的史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霍去病一生荣辱,包括他死后的谥号和陵墓的规格,但是对于死因却没有一丁点的记录。 后人大多认为霍去病是病死的,这一消息来源于霍光对汉武帝的奏折。
5、但是有人却不由得怀疑,身为年轻将领的霍去病身体素质定然是极佳的,怎么可能就没有什么征兆就得病去世。如果是出征前就染上的瘟疫,那么真的会有潜伏三年置人于死地的瘟疫吗?
6、有关霍去病死亡的写法,在史记其他部分也体现出来,比如像卫青,霍光这些人的死亡,都写得非常简单。司马迁写史的时候,还没有那么好的纸张,主要是靠着竹简来写书,这就导致史学家在写东西的时候非常珍惜笔墨。
7、根据茶文的研究,认为真相就是:第一种官方说法,是可信的。
8、关于瘟疫一说更不合理。漠北之战过了两三年,霍去病去世,什么瘟疫潜伏期能这么长呢?况且与之一同前往的众多士兵安然无恙,单单他一个人发病?要是如此的话史书上一定会找到相关的蛛丝马迹,实际上却没有。
9、李敢曾因父亲李广之死,打伤了大将军卫青。卫青没有声张此事,不想外甥霍去病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在甘泉宫狩猎时,按放冷箭,将李敢射杀。虽然说汉武帝因为宠爱霍去病,竭力隐瞒此事,对外只说李敢是在狩猎中被鹿撞死,但是,霍去病射杀李敢之事还是传扬了出去,对汉武帝,对霍去病都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10、第霍去病射杀李广之子李敢。
11、综合以上两件事情的影响,让汉武帝想到了当年吕雉等人的外戚干政,于是就很担心年轻气盛的霍去病会对自己的江山社稷有影响,毕竟功高盖主,总是比较危险的,何况霍去病年轻气盛,不懂得明哲保身,自然就更加危险了。
12、元狩六年,因匈奴单于拒绝向汉称臣,于是汉武帝再一次发动战争动员,准备一举歼灭匈奴主力。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准备过程中,霍去病却因病去世了。
13、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精通了骑马、射箭、击刺等各种武艺。
14、在霍去病死后发生了一件大事,卫青长子卫伉因矫诏而被免去了侯爵,《史记》记载:自骠骑将军死后,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毫无疑问这两件事紧密相连。
15、他死的时候确实太年轻了,可我们要考虑一个事实,秦汉时期的医疗条件确实太低了,长寿的人都没有几个,很多时候人们患病,都没办法得到有效医治,霍去病是可以享受最高待遇的,他也会得到最好的医疗资源,可他所患上的疾病,不见得是当时医疗能治愈的。
16、而且更夸张的是,汉武帝还仿照祁连山的形状,为霍去病修筑坟墓,以表彰他的功绩和勇猛。
17、我们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平时上班整日忙碌,让人看起来身体是那么的棒,从来也不生病。可是刚刚退休闲了下来,立刻就生了一场病,生命就此终结了!
18、元光六年(前129)到元朔六年(前123)共七年之中卫青以统帅身份作战七次,之后卫青四年未出征,而霍去病在元朔六年(前123)到元狩四年(前119)短短5年之中六次出征,四次以统帅身份出征,而且还是高机动的突袭战争。古时候的医疗条件很差,霍去病因为统领这几次战役劳心费神,有了不可逆转的损伤也不是不能理解的。
19、他霍去病则是位高权重的武将,是掌握军权的人,他为什么要与一帮文臣凑合在一起“昧死”上疏“立三王”?
20、霍去病的出生极具传奇色彩,父亲是平阳县的一个小官,母亲是平阳公主府内的一个丫鬟,因为某些缘故,父亲不敢承认自己与平阳公主府内的下人私通,于是乎霍去病只能以一个私生子的身份生活。
三、霍去病的死因之谜
1、霍去病去世的时候,年仅24岁,这不禁让人开始猜测霍去病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2、《史记·外戚列传》记载“及卫后色衰”。就是说,汉武帝刘彻已经没有以前那样喜欢卫子夫了,而是喜欢更年轻的夫人妃子,所以,霍去病就要把她们生的孩子赶出京城。几个孩子到封国,汉武帝喜欢的那几个夫人美人,自然也必须跟着去封国。
3、首先从其自身特点来说,霍去病的性格是有缺陷的,寡言少语,心高气傲,可以想见,这样的人是没什么朋友的,他在朝中也没什么人缘,口碑不太好。军中将士大多是匈奴人,之所以替他卖命,不过是为了功名富贵,未必有什么深厚的感情。
4、虽然没有明说,不过史书当中却透露出了一些细节,仔细推敲之后就能得到些许线索。
5、然而后世却又忍不住对霍去病之死做出了种种猜测,最有分量的便是病死之说。
6、霍去病对卫青的敬重就更不用说了,漠北大战时,李敢曾随霍去病出战匈奴,得到霍去病的重用。
7、霍去病的真正死因,不是因为瘟疫染病,真正死因司马迁都不敢写!
8、第一件事。漠北之战中,前将军李广因为没带匈奴牌人肉GPS,在大漠中迷路了,待大战结束才与大部队汇合。被大将军府长史问责说明情况,李广引刀自杀,魂兮归守龙城。得知情况的李广次子,霍去病部属,已经封侯的郎中令李敢,为父亲出头打伤了卫青。低调的卫青没追究,后来在跟随汉武帝行猎时得知原委的霍去病,一箭射死李敢。可想而知,汉武帝是什么心情,他一定感觉到很挫败。霍去病啊,小兔崽子,你的心里没有我只有他,你要相信我的情意并不假。朕的一片冰心,你却当作尿壶!
9、果霍去病不是二十三岁就去世,或者卫青也没有因病去世,那么在汉武帝死了以后,刘据一定会登上皇位,只要他们两个有一个人在,当初太子刘据也不会受尽欺负。 在汉武帝时期,他有两员大将,一位就是七战七捷打败匈奴的卫青,还有一位就是十七岁就开始领兵出战打败匈奴的霍去病,卫青和霍去病他们两个也是亲戚的关系,都是太子刘据的亲戚,霍去病是刘据的表哥,而卫青是刘据的舅舅,所以因为他们两个人的存在,刘据在宫里的势力很大。
10、要么司马迁对霍去病的死因一无所知,要么司马迁根本不敢记载霍去病的死因。
11、我们用上帝视角,尝试分析一下霍去病的死因。当时围绕在太子刘据身边的外戚实力太强了:内有亲妈皇后卫子夫,姑姑兼舅妈平阳公主;外有大将军卫青掌兵,姨夫公孙贺时为太仆,后来还成了丞相。刘彻不怕外戚争夺皇权,就怕外戚控制太子,日后架空他。分化卫氏集团就成了刘彻的当务之急。他把突破口选择在霍去病身上。
12、另外,霍去病的作战手段也可能成为加速他身体变坏的可能。用班固的话说就是“长驱六举电击雷霆”,也就是说霍去病的作战方式基本上都是高度机动作战,这种作战方式,长久之后,必然会让身体吃不消。猜测之原本身体就不好霍去病的名字本身就有点怪,叫“去病”。这或许是因为他出生时身体就不好,为了好养活,也为了表达一种愿望,故而称之为“去病”。
13、另外,卫青其实活得时间也不长,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只不过卫青的打法相对要平和一些(只是相对霍去病),所以要活得长一些。
14、虽然我们没有直接证据,但却能利用合理推理。霍去病之死,不可能是寿终正寝,不可能是因病身亡!最大的可能,不愿意被当枪使来制衡卫氏集团、反而愿意为卫氏当枪的霍去病,被汉武帝赐死了!
15、汲黯正确,例如,活了70岁的汉武帝,杀得到了最后,自己只有让八岁的幼子刘弗陵继位!
16、实在不是司马迁不敢写,是因为霍去病的死,司马迁无事可写。
17、霍去病生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即公元前117年逝世。西汉河东郡平阳,即今山西临汾人。西汉军事家,名将。去病自四年军后三岁,元狩六年薨。《汉书霍去病传》具体死因正史没有记载。另有史书记载,霍去病死于疾病,有因染北方瘟疫而死的说法。也有说法称,因霍去病长年征战北方,患病而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18、霍去病的去世是在准备战争阶段,适逢汉武帝急于用人之时,而霍去病也一直忠心耿耿一心报国。因此,既无拥兵自重,也无威胁皇权,更当用人之际,汉武帝并无害死霍去病的理由。因此,霍去病之死与汉武帝无关。霍去病之死的其他说法饮食不慎,感染瘟疫据《汉书·本纪》记载,“骠骑将军登临瀚海,取食于敌,卓行殊远而粮不绝。”这个说法应以上述记载进行推断而来。说的是霍去病的部队出征时不带粮草,完全依靠掠夺敌方粮食。
19、汲黯就曾直言不讳地对汉武帝刘彻说:皇上随心所欲地杀人太多。即使平时值得皇上信任的人,一旦犯错、惹皇上不高兴,也不肯宽容饶恕他们,像您这样不计后果、肆无忌惮地搞下去,天下有才有德之人早晚都会被您杀光。陛下,谁以后愿意与您一起治理天下?
20、但是霍去病镇定自若,灵活用兵,最终歼灭匈奴军队近十万余人,取得了战役的全面胜利,汉朝也得以成功的开辟丝绸之路。
四、霍去病死亡原因
1、但是一般瘟疫病毒,不可能潜伏这么长的时间。同时,和他一起在漠北回来的将士都没事,偏偏就他一个人得病身亡,这于基本常理不符。
2、雄才大略的人,往往不会让私人情感与儿女私情占据上风。
3、如果按照史书记载,比较简单,霍去病是在讨伐匈奴的途中病死的,至于具体原因就不知道了,因此,阴谋论便甚嚣尘上各种说法很多。
4、目前可能只有这一条记载霍去病是病死的。
5、经此一战后,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6、还有一种说法,也有较大的影响力,就是霍去病是被迫自杀而死。
7、24岁在今天看起来很年轻,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平均寿命在30岁左右,13岁就能结婚,没有抗生素的冷兵器时代,得了感冒或者是伤口被感染,都能要了你的命的时代,24岁去世真不算什么。
8、我们的祖先发现了一个现象,一个人乍到一个新地方,就比较容易得病。他们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就把它解释成为了“水土不服”。
9、所以,成功荡平了匈奴的威胁之后,“飞鸟尽,良弓藏”,霍去病随后被宫中各种势力所不容。
10、当时还是骠骑校尉的他率领800精兵深入敌后直捣匈奴军营,剿灭匈奴士兵2000余人,斩杀匈奴贵族一人,俘虏了匈奴的相国和单于的叔父。
11、霍去病为了长途奔袭,就抛弃了补给物资轻装上阵。生活的必须物资就只能全部从敌方那里去获取了!
12、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13、但很可惜,霍去病一直在宫中替皇上带兵打仗,虽然他的功劳很高。但是他还是在24岁那年英年早逝。多么令人惋惜呀!但是没有人能够说明白他的死因。就连司马迁《史记》里面记载的也是寥寥几笔。作为一个朝中大员,大家心里都知道肯定是因为政治的原因才被处死。当然这也跟皇帝息息相关,所以大家都不愿意直面提起。《史记》里面记在他的死因是由于温病引起的。但其实他只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14、大家可以看下历史书中,对于其他名臣的描写。
15、李继白:“无敌之将于古能得数人焉,汉则霍去病,三国则赵云、马超,苻秦则邓羌、张蚝。”
16、《史记·三王世家》记载:他昧死请立皇子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昧死请所立国名。"
17、故霍去病不是“久经沙场,负伤太多,感染瘟疫而死”,而是死于宫廷权势集团之间的明争暗斗,汉武帝是间接杀害霍去病的凶手。厚葬霍去病,那只是因为他心中愧疚。终究这是一场花哨而阴险的棋局。这是历史灰暗的脚本,它在不断鞭策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寻找真相。
18、第二件事。元狩六年,去世前的几个月,很少参与政治的霍去病,再次领衔上疏,“请立三王”。丞相、太子太傅庄青翟、御史大夫张汤、太仆公孙贺、太常赵充、太子少傅任安等纷纷上书响应。汉武帝没办法,只好把刘闳、刘旦、刘胥分别封为齐王、燕王、广陵王,并循成例安排他们马上前往封国就任,解除了对刘据的威胁。这事惊出汉武帝一身冷汗,即使不算政变,也算的上逼宫,太子背后势力太猛了。更可怕的是,虽然没看到集团核心卫青抛头露面,领头的竟然是他汉武帝着力提携的霍去病!
19、霍去病死后,汉武帝非常悲伤却并未发怒,对于卫氏集团也没有过多追究,很可能就是霍去病自己选择了终结生命,武帝调借铁家军浩浩荡荡从长安到茂陵排成一列,把霍去病的陵寝修建成祁连山的样式,彰显他在大漠的丰功伟绩。
20、再者,当时卫青的地位非常稳固,姐姐卫子夫还是皇后。而在霍去病去世之后,卫青仍然当着大将军。猜测之过劳而死。给出这个猜测的原因是,霍去病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连续率军出征,长途跋涉,两千多年前的医疗水平有限,长期处于艰苦的条件下,给霍去病的身体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五、历史上霍去病的真正死因
1、我们都知道卫青大将军,他是霍去病的舅舅,当年的皇帝觉得卫青的势力太大,想要用霍去病去打压卫青,不过卫青可是个一直都不甘心的主儿,于是他就慢慢的开始疏远霍去病,要知道霍去病这个人是最重感情的,现在舅舅要疏远他,这个事情对于他来说可是打击太大了,所以只要能够修复他们之间的关系,什么方法他都愿意去尝试,这种性格的人是非常容易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情的!
2、正因为司马大叔没说,所以关于霍去病死因的各种阴谋论大行其道。
3、漠北之战后,“汉方复收士马,会骠骑将军去病死,于是汉久不北击胡”(《史记·匈奴列传》)。不管是刘彻不想让卫青继续带大军出征还是卫青身体不好,损失了霍去病后刘彻长期无力继续对匈奴军事行动是事实。所以我认为,汉武帝就算真的想杀掉霍去病,也应该是在平定匈奴之后,毕竟匈奴一直是汉武帝的一块心病,临阵杀掉大将,这肯定不是汉武帝能够做出来的事情。
4、十七岁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3岁。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像祁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
5、然而这并不是司马迁选择的结果,相反,这是他没有选择的结果,他根本没有获知这些重要消息的途径,所以只能从最底层最表面的现场入手去记录历史。说到底,司马迁在当时只是一个普通人,不是万能的,他只是站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叙述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只能记轻,无法写重,因为很多重要的事,隐讳的事根本不是他这个小人物所能得知的。
6、而根据褚少孙在《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中补记:"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只能简单得知霍去病在出征匈奴的三年后得病去世了,霍去病这个汉武帝钦赐的名字并没有改变他死于疾病的命运。
7、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
8、也只有是汉武帝的亲姐姐杀死了霍去病,武帝才不会“天子一怒,伏尸千里”,仅仅以“病死”二字来对全天下人解释。
9、史记和汉书都没有留下他猝然去世的来龙去脉,只有一个简单的“卒”字。这很不科学,显然也与霍去病的身份地位极不匹配,帝国武装部队总司令的死不可能惜墨到只用一个卒字。同时,对霍去病死后的丧仪和墓冢,却大段泼墨:汉武帝亲自主持了最高规格的追悼会,玄甲军分立道旁,从长安一直排到下葬的茂陵。大家可以算算从未央宫到茂陵有多远?连陵冢都弄成他战斗过的祁连山的形状这样的细节,都交代的一清二楚。
10、霍去病是中国古代极为罕见的天才将领,在汉匈战争中影响极大,完全可以称为改变历史进城的英雄人物。可是,就是这么一位战神级将领,却在成就大名之后、在二十三岁的美好年华忽然去世,就如一颗流星一般消失于世间。
11、几千年来,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功大于秦皇汉武”。这句简洁明了的话充分赞扬了封建社会王朝中两位杰出荣誉的皇帝,秦始皇荆轲和汉武帝刘彻。他们可以取得伟大的成就,离不开得力助手的全力支持。秦始皇有宰相李斯、将军王坚、白起等人,而汉武帝则有董仲舒、主燕等。
12、事实上,今人所论,只是看到了事件本身,古人所说才是看到了问题本质。
13、后世对霍去病的死因最大的推测是病死,这个结论出自霍光的奏折,可以说是官方结论。但一员能骑能射的武将,在青壮年莫名其妙的病死,这个结论恐怕让人不服。更重要的是如果是病死,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三缄其口?
14、陈元靓:“暗合孙吴,时称卫霍。殄灭群丑,肃清沙漠。意气峥嵘,功名熏灼。民到于今,叹其雄畧。”
15、朝庭御史封三个王的工作效率如此之高,所属土地百姓、王爷仪仗制度、封国官员配置等林林总总乱七八糟的事,一个月全部搞定了,让人瞠目结舌。
16、一个少年英雄,却是英年早逝,在其23岁时就去世了,有人说是中了瘟疫,也有人说是常年征战落下的伤,但是霍去病究竟是什么原因去世的,历史上众说风云,不过,就是这么一位英年早逝的少年将军,在他区区二十多年的生命里,仅仅出征数次,一共歼敌十一万人,打通了河西走廊,占据了大片的土地,在汉朝击杀的匈奴王中,霍去病一人更是歼灭了数十位,占据了一半之多,甚至还逼降一位,无怪乎被汉武帝封侯,而作为汉朝名将的李广,却是一生都未能封侯,可见霍去病的战功有多么的显赫,而冠军侯的称号霍去病也当之无愧。
17、更让人怀疑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
18、按说,卫青应该是这个集团中最为重要的人物,是这个集团的核心,但是,这一系列的事件应该不是卫青一手策划的,除非他多年来一直表现出来的宽仁大度都是伪装。自然也不该是皇后卫子夫,她也身不由己。太子刘据当时年幼,更不可能。那么卫氏集团中谁还能有这样的手段?唯有平阳公主。论身份,她是武帝的亲姐姐,卫青的妻子,史书中对她的能力虽然记载不多,但仅从她把卫子夫献给汉武帝、委身下嫁曾经的仆人大将军卫青这两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她的权谋手段。
19、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镇国大将,却是天妒英才,年仅二十四岁就逝世了,对于他的死因,史书上却没有过多的记载。从十七岁初次征战率八百精兵杀得匈奴是丢盔弃甲,19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因而汉朝终于得以开辟丝绸之路。之后霍去病一路高官进爵,封狼居胥。战后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
20、根据《史记》记载来看,霍去病死因最大的可能就是赐死,和秦朝蒙恬一样被假诏书赐死。
上一篇:用一句名言来表达【精选100句】
下一篇:关于姽婳的诗句【精选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