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织原文一一对应翻译
1、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2、①何以……?(凭什么……?)
3、d.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4、“再次感谢,就此别过”
5、①俅以幸臣躐跻其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6、(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
7、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
8、抑……,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9、(文化常识)立春(节日内涵+习俗+诗歌鉴赏题)
10、例:第一组:其待君王乎?其一人大叫
11、狱(官司、案件、监牢)
12、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13、乃尔:竟然如此,这样。
14、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如:
1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16、三喜相逢,一段奇缘,这个立春,巧了!
1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18、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19、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20、(6)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二、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段落划分
1、译文2:Yourcloudlikehairismoistwithdew,itseems;/Yourjadewhitearmswouldfeelthecoldmoonbeams.
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3、②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4、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5、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6、《促织》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情节曲折多变,故事完整。本篇小说从总体看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记叙的。
7、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8、(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
9、第四部分(第5至第7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
10、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12、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1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
14、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15、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
16、“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17、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
18、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19、B.使人言于项羽曰使六国各爱其地
20、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三、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古诗文网
1、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2、A.第一段中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
3、(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4、⑤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5、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7、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8、③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如“信”通“伸”。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覆疑无路”的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的障碍。这里,再略举几例说明这种现象。
9、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捉到一只。”
10、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11、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2、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
13、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4、以触觉、味觉和嗅觉作为目的域的通感表达
15、意译,既是一种翻译的方式,也是一种翻译的方法。意译的情况:
16、第四组:吾将以身死白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7、①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句中的“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字,“粜”的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18、从失促织到失爱子是情节的深入发展,加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成子投井自杀的悲剧,其原因不过是毙一蟋蟀,这充分反映了官府贪暴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之深。
19、②未几败,泣曰:“寝君言,竟至此”。
20、(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四、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
1、按(追究、考察、调查)
2、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解析)“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私者,然欲厚之,更所以祸之。(解析)“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3、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
4、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5、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6、C.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7、主语后置:(主谓倒装)
8、小说以夸张手法与细节描写来显示促织的才能。写促织的善斗,采用了衬托与对比的手法。“蟹壳青”的斗无不胜、“庞然修伟”,与成名的促织“伏不动,蠢若木鸡”形成对比,给人造成一种小虫怯懦无能的印象,加强了紧张气氛。
9、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者
10、“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11、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筐里还剩两个,不知道他为什么没拿。
12、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13、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子动了,一片纸抛落下来了。拾起一看,是一幅画,就像寺院后面的山脚下,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旁边有一只癞蛤蟆,就好像要跳起来的样子。
14、“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15、(11)月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话红。
1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1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18、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19、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20、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五、促织原文注释
1、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假:借助)
2、谢(道歉、推辞、告诉)
3、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4、③其……?其……?(是……呢?还是……呢?)
5、A.“希”通“稀”,稀疏。
6、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7、“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8、e.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9、D.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
10、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11、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12、A.三请,不见许徒行见公曰
13、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这道题考的是文言虚词“然”的用法,“然”可以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可以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也可以作语气助词,用在形容词或拟声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本题,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转折连词,但是。B拟声词词尾,……的样子。C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故选A。
14、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
15、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16、在明朝宣德年间,皇室爱好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蟋蟀。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
17、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
18、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20、(4)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