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晏殊的七律
1、叠叠群峰阻夹道随风递。
2、表现织女同牵牛临别时心情,抚琴而内心悲枪,互敬桂花酒以谢。接织女者的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所以织女看着星河再不能牵延不行。“分袂”用《九歌·湘夫人》中“捐余袂兮江中”的典故。诗中写牛女相会是由织女渡河到牵牛一边来,这同近代很多年画中织女从桥上过来,牛郎和孩子迎上去的情节是一致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后代相关传说中的一些情节甚至细节,也都是在民间长久流传中形成。
3、从有关神农氏及神农时代的传说和史前阶段的地下考古发掘看,我国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开始,即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从采集农业到种植农业)。在奴隶社会时期已是一个农业国家,进入封建社会后,自耕农人数不断增加。至20世纪中期,仍然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为农业人口。男耕主要解决吃的问题,附带提供有关穿、住、取暖、燃料的材料;女织,主要解决穿的问题,同时又协助耕种收割。“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几千年农业经济社会的高度概括的反映。
4、晚唐曹唐的《织女怀牵牛》也可归于此类。诗云:
5、醉景舒心,即兴低声唱,几句离骚独雅欢。
6、人生经历数,最惜是当前。
7、同舟砥浪同舟系,共命攀崖共命担。
8、东汉末年蔡邕的《青衣赋》中说:“非彼牛女,隔于河维。思尔念尔,惄焉且饥。”(11)又其《协初婚赋》(即《协初赋》)中说:“其在近也,若神龙彩鳞翼将举;其既远也,若披云缘汉见织女。立若碧山亭亭竖,动若翡翠奋其羽。”(12)这篇赋是写男女婚姻之合协的,所谓“惟情性之至好,欢莫备乎夫妇”。所写牵牛披云沿汉水而求织女的文字,与《蒹葭》一诗意境颇为相近。
9、翠柳桃红艳稻穗清香逸,
10、群蜂双蝶抢于先。花情寂寞怜。
11、又是残春天气,青梅煮酒,好趁时新,春游时,与意中人不期而遇,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招呼她转过身来,铺开了芳美的茵席,一起坐下畅叙情怀。游丝悠扬不定,若有还无,仿佛自己心中缥缈的春思,欲来还去。
12、王琪的这个下联确实是很有水平的。用“似曾相识”对“无可奈何”,用“燕归来”对“花落去”,不但字句上工整。而且还一扫上一句的阴郁之气,对出了新意和气势。有了好友的相助,晏殊便把副对联一起写进了自己的词作《浣溪沙》中,成就了这首千古名作。让我们来读一读晏殊这首词:
13、我欲如蜂芳草顾,人将似蝶艳花巡。
14、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正看从海上冉冉升起的月亮。直到天边外面再没有天的地方,月亮都不曾只为一家人放光明。
15、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6、扁鹊壶悬驱疫魅,平洋浪举灭菌虫。
17、不是春来齐发愤,焉能秋获实盈仓?
18、晏殊出生于普通文人家庭,他的父亲晏固只是在抚州做下级官员,但晏殊从小就聪明过人,他七岁时就能写文章,于是名声流传在外。《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六载有如下一段话:“公幼能文,李虚己知滁州,一见奇之,许妻以女,因荐于杨大年,大年以闻,时年十三。真宗面试诗赋,疑其宿成,明日再试,文采愈美。上大奇之,即除秘书省正字,令于龙图阁读书,师陈彭年。”
19、白鹭凌空,逸然吟咏,最美乃情缘。
20、“凉飚至”也是指时至初秋。“翊”即飞。“凤轸”即凤车,指织女所乘。“纤阿”,神话中御月运行的女神,也用以指善驭者。“龙辔”犹言龙驾,指以龙为御的车。诗中将牵牛相遇时的欢喜与即将分离的悲忧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晏殊的诗词全集、诗集(381首全)
1、七绝•步韵何阳义先生题钵中油菜图诗
2、这首词被后世视之为晏殊的代表作,而其中的“无可”两句受到后世广泛地夸赞,比如明卓人月汇选、徐士俊参评的《古今词统》中评价说:“(‘无可’二句)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该书认为,晏殊的这两句词貌似容易,其实却写得十分的巧妙。
3、此诗中虽然说到“填河”,但同时说“雕陵毛羽出尘埃”,则显然与庚肩吾诗中“雕陵鹊”“填河”的意思一致。
4、七绝/题楼阁临池图
5、七绝•读何阳义先生诗杂感
6、柳绿花红秀泼墨多才艺,
7、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8、将《诗经》中的《大东》《兼葭》《汉广》三篇联系起来看,牵牛织女有关传说在西周末年已初步形成。《蒹葭》《汉广》分别产生于秦国与汉水流域的周南之地,不是偶然的。以往受《诗序》的局限只在“文王之化”的说教中打转转,而一直未能揭示出其传说上的根据。我们揭示出其藏在作品背后的本事,不仅有利于认识诗歌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也有利于对于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中影响最大的“牛女传说”形成、传播过程的研究。
9、也正是因为这两句词太有名了,晏殊也为此自得,故而他又将此词用在了一首诗内,明张宗橚在《词林纪事》卷三中说:“元献尚有《示张寺丞王校勘》七律一首:‘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中三句与此词同,只易一字。细玩‘无可奈何’一联,情致缠绵,音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若作七律,未免软弱矣。并录于此,以谂知言之君子。”
10、纵然此屋多舒坦,难舍原先好地方。
11、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12、作品欣赏:诗人对自己的生平作了回顾,也对当前山河破碎的局势有着清醒的认知,抒发了对自身命运的选择的毫不犹豫,更是表现了诗人那种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13、王树楠为清末民初学养深厚又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学者,曾入张之洞幕府、充清史馆总纂,是否对“牵牛织女”传说的本事也有所思考,今不可知。当然,本诗中其实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形势的一些忧虑,只是以平静心情出之。在这一组诗的前面有《七夕》七绝四首,在《牛郎答织女》和《织女戒牛郎》之间又有《七夕》七绝四首。
14、南北朝以后兴起的格律诗多是抒情之作,即使叙事性很强的作品,也只是写到鹊桥相会这个主干情节或某些情节要素。但我们由这些零星的文字中,也可以看到“牛女传说”在民间流传的情况及一些要素。
15、论牛女传说在古代诗歌中的反映
16、元代郝经有《牵牛》一诗,40句,前16句写牵牛所居之环境,意为迎织女处:“野花照天星,星中花亦盛。长夏蔓草深,疏篱掩斜径。”“堂阴青锦帐,墙背紫苔莹。”完全是一片农家居处的景象,其描写的具体细致,很有小说家想象铺排的特色。下面说:
17、七绝★战争与邪恶
18、柳戏春风大雁归,栖息露宿伴侣追。
19、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
20、绛河涨鸿波,帝子砂何处?恨望待灵查,金凤吹残暑。生别倏一年,寸心填离绪。何期聚今宵,玉露湿白红。凤转莫稽迟,龙镀莫延伫。凉夜静无声,婉要定华余。白榆影自横,丹桂香如许。桥架雕陵毛,药成并握科。我亦饮吾牛,寻欢来前诸。相见翻缄愁,暂停七襄抒。未尽缝络怀,虫匕漏催莲炬。思逐浮云飞,脉脉不得语。
三、晏殊七言绝句
1、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不一样,一个是6X前3一组后3一组;一个是8×一般两两一组。浣溪沙上片和下片,一般内容上是分开的,所以3句一组内容。而且平仄要求也不同,但具体怎么不同我就不大清楚了。《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2、晏殊为什么要以这种姿态对待柳永呢?陶尔夫、诸葛忆兵所著《北宋词史》中,予以了这样的解答:“晏殊之所以讥柳,是他思想保守一面的具体反映,这与他所处的政治地位、文坛领袖位置密切相关,同时也出自他对‘闲雅’的美学追求。他讨厌柳永的赤裸裸表白,而刻意追求一种‘温润酝藉’的风格。”
3、桃花艳。李花香。菜花黄。蝶舞蜂飞正得意,喜如狂。
4、晋以后,有的人在这上面就犯糊涂了。晋初苏彦的《七月七日咏织女诗》中说:“织女思北沚,牵牛叹南阳。”这就完全错了(水之北为阳。以“南阳”与“北沚”相对,牵就对仗,也欠严谨)。而南朝梁殷芸《小说》竟据此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15)于是此后很多论牵牛星、织女星者都将方位搞错。
5、在咏牛郎织女的诗中,第一次点出人物身份上“男耕女织”的特征。范成大《鹊桥仙·七夕》中从故事情节的角度提到这两点:“双星良夜,耕墉织懒,应被群仙相妒。”也表现出男耕女织的农民的身份。
6、茫茫古涧深轻舟荡水摇,
7、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封题锦字凝新恨,抛掷金梭织旧愁。桂树三春烟漠漠,银河一水夜悠悠。欲将心向仙郎说,借问榆花早晚秋。
8、注:古代有折柳送行习俗,因柳留谐音,所以希望宾客留下来,莫行。这里折柳只是为了寻春,没有送行之意。
9、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10、祖国胸怀惊各地,神州美景客人欢。
11、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12、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13、据《淮南子》佚文,乌鹊架桥的情节在西汉初年已经形成。但是,还有些传说要素是从历史文献中看不出来的,如什么时间形成牛郎作为一个农民的身份特征的?古代民间传说中,最早的说法是玉帝(天帝)发怒将他们分别处于天河两岸,后来变为王母将他们分隔在天河两岸,这个转变是什么时间形成的?北方传说中是王母在牛郎快要赶上织女时,在二人之间划出一道河来,形成天河;而近代南方传说中则是织女自己离开,是织女自己划出了一道天河将牛郎与自己隔开,这个分化是什么原因?还有,牛郎所养的牛具有灵性,也是在几个情节的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母题,这是什么时间出现的?等等。下面我们借古代诗词对传说中的一些要素加以窥探。
14、芬芳萦绕九州天。处处荡春弦。
15、圆似流钱碧剪纱,墙头藤蔓自交加。天孙滴下相思泪,长向秋深结此花。
16、(3)《山海经·海内经》:“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又《大荒西经》:“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稷之弟”,“弟”为“子”字之误。见赵逵夫:《先周历史与牵牛传说》,《人文杂志》2009年第1期;赵逵夫:《再论“牛郎织女”传说的孕育、形成与早期分化》,《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4期。
17、诗人与情人由于某种原因被迫分离,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相思。面对寒食春景,他思绪起伏,写了这首勾心摄魄的感叹诗。
18、翻译: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
19、晨光消郁雾,布谷透新声。
20、此诗应为西汉末年民间之作,是以牵牛的口吻抒发了对织女的想念之情,与《迢迢牵牛星》正好各写一方“美人在云端”一句同《诗经·周南·汉广》中“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意思相近。
四、晏殊经典诗词10首
1、人间痛吻牵魂客,灭疫除菌各地争。
2、关于一年中牛女相会的次数,盛唐时诗人王湾提出一个看法。他的五绝《闰月七日织女》后两句说:“今年七月闰,应得两回归。”也是很有意思的事。南宋姜特立的七绝《闰七夕》《闰七夕呈谯内知舍人》也是由此发论。
3、文/东方湟首发百家号《读诗词歌赋》
4、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5、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晏词造语工七巧浓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6、星河明灭映篱根,风露开成碧玉温。晓色未开忙敛恨,柔条无力绊天孙。
7、示张寺丞王校勘晏殊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8、宋末蒲寿窚的一首七绝虽题作《七夕》,但完全是以织女的口吻来写的:
9、七•少年游慢•寄托東風
10、作品赏析: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写给一位浪迹天涯的歌女的作品,作者通过追忆离别的情景,心爱之人乘车而去,也许再也不能相见了,这让作者陷入了深深的怀念之中,尤其是诗中之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把那种场景描绘的淋漓尽致,堪称经典绝唱的佳句。
11、随出花丛见,同停蕊瓣藏。巡查山野觅幽香。惠心灵巧忙。
12、从汉代至宋元,没有完整、细致表现“牛女传说”的小说、戏剧作品产生。我们只能从历代文人的诗词作品和不多的民间歌谣中窥见关于它的斑斑点点。而我们将这些斑斑点点组合起来观察,也还大体可以看到它在民间流传的情况。这样,就不仅完全可以否定个别人认为“牛郎织女”完整故事形成很迟的种种看法,也可以使我们发现一些古代文学创作中值得重视的现象。
13、落花愿嫁东流水,一片冰心未染尘。
14、佳时盛会恰收官,赞叹和谐亮点盘。
15、常时任显晦,秋至辄分明。纵被微云掩,终能永夜清。含星动双阙,伴月照边城。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
16、副主编朱四祥管恩锋南岳衡山派飘逸清风(闫仪)编辑三姑娘
17、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8、沈际飞:“无可奈何花落去”,律诗俊语也,然自是天成一段词,着诗不得。(《草堂诗余正集》)
19、关于牛郎、织女身份与性格特征的反映
20、现在我们经常会用“有板有眼”这个成语来比喻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板是强拍,眼是弱拍,板所落之处为煞音。一首词曲为何种宫调,就要看其板落何处?例如落板为宫音,且宫音对应于黄钟律,即此调就属黄钟宫。
五、晏殊词二首
1、晏殊虽然出身低微,但他却早早地就取得了富贵,虽然如此,他依然生活节俭,可是对于招待宾客朋友方面,他却十分大方,只要有朋友来,他就立即张罗宴会,等吃饱喝足之后,他让人腾出桌子,摆上笔墨,与众人赋诗填词。他的这个做法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由此可见,晏殊在文学史上的贡献,除了自己写出了大量的杰出作品,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爱好诗词的官员,而这种风气渐渐地在全国流传开来。
2、春风劲舞寒冬弃,大地复苏万物迁。
3、绿野石肠难度落叶归家。
4、一闕餘生願望,兩篇有意衷腸。
5、其次,牛女传说中的牵牛在南北朝梁代殷芸《小说》中已被称作“牵牛郎”。在唐代民间称作“牛郎”应已比较流行。中唐诗人孟郊《古意》:“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邀相望。”这里称作“牵牛郎”,很可能是因为五言诗句子为“二三”结构,后面必须是三个字。为了补足字数而在“牛郎”之前加了“牵”。晚唐诗人胡曾《咏史诗·黄河》云:
6、喜鹊头无毛,截云驾拚车。
7、(7)欧阳修:《诗本义》卷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第8页。
8、今年心事怎能错。一杯老酒人拼搏。人拼搏。春潮涌动,雪花飞落。
9、影形飘逸比肩随,似蝶如蜂痴傻,逆风追。
10、注:本文词作等部分内容均为引用,全部来源于网络,其他内容为作者原创,仅为个人见解,不代表任何观点,以飨读者。
11、东风拂面秀新芽,玉岭琼园醉百花。
12、诗中尤其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最是耐人寻味。
13、诗人从自己的衰病写起,深夜里挑灯夜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为国忧心之情可想而知,如果自己也能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诗人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都体现在诗人作为一个被朝廷抛弃的“位卑者”,却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忧国之心,爱国之情。
14、明清之间吴景旭《满江红·七夕》之首二句:“女织男耕,不过一阿家翁耳。”也是把牛郎织女纯看作农民。
15、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
16、白居易《经史事类六帖·史事类》卷九引《淮南子》文:“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唐代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风俗通》即《风俗通义》,东汉应劭所著。故如前所说,牵牛织女鹊桥相会的情节西汉时已产生。按理,至东汉之时传播应更为广泛。古代大部分的诗作中都写到乌鹊(喜鹊)架桥的情节。元初赵秉文的《七夕与诸生游鹊山》中更说:“灵仙役鹊渡河去。”古代的传说中认为是有仙人令乌鹊为桥的。这同北宋张耒《七夕歌》中“神官召集役灵鹊”,有灵官专门司其职的表现是一致的。
17、疫殇二题(新韵七律)
18、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9、癡心隻想懷中抱,久相依,刻刻成雙。
20、婺女,即女宿,二十八宿之一。本来牵牛星、织女星因是天空中最亮的星,命名早,远古之时人们用为观察日、月、五星运动的坐标。后来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因牵牛星、织女星距离黄道较远,故二十八宿中另选二星座以代替之,一曰牛宿,一曰女宿(亦名婺女)。本诗作者以织女的口吻言,自己不如婺女、姮娥之能侍于天阙。这里是以牵牛为天上之星神,故云。经星,即木星,也称岁星。“阊阖殊未辉,咸池岂沐发”杂用《离骚》与《诗经》之典,表现了织女对牵牛的真挚感情。诗的末六句表现了织女对牵牛只能等到七夕才能相会的安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