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个性网

古诗中的典故赏析【精选100句】

陈蕊蕊
导读 一、古诗词典故大全及解释 1、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

一、古诗词典故大全及解释

1、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3、(3)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4、南浦——水边送别之地

5、鹧鸪的鸣叫声似在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

6、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

7、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9、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说明要有藐视和压倒一切困难的雄心和气概,才能有所作为的人生哲理。

11、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12、典故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

13、鸿蒙、希夷、太清、太虚指天地尘世。

14、(拼音):duànyǔcányún(解释):比喻男女的爱情被阻隔或断绝。(出处):宋·刘克庄《西楼》诗:“短松明月易陈迹,断雨残云难觅踪。”(举例造句):孤帏再把重门掩,不堪离恨寄冰弦,断雨残云思黯然。★明·徐霖《绣孺记·剔目劝学》(拼音代码):dycy(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15、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16、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

17、骤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18、鸿鹄:理想,追求鸟:象征自由

19、◐◑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生字注音组词汇总,给孩子收藏!

20、用野狼disco唱出李白一生!这孩子要火!

二、古诗中的典故赏析

1、1青眼: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2、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3、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4、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古代大诗人写给子女的经典诗作

6、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7、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8、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9、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0、(2)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11、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12、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13、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14、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15、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16、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17、毛遂自荐(毛遂)叶公好龙(叶公)伯乐相马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杞梓之才田忌赛马貂蝉拜月曹冲称象精卫填海塞翁失马纪昌学射南柯一梦晏子使楚班门弄斧继织劝学苏秦刺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项庄舞剑孙康映雪石崇斗奢董狐直笔东郭先生苏武牧羊夸父追日王祥卧冰张尚画眉钟馗捉鬼李广难封冯唐易老神笔马良

18、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19、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20、10班马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三、含典故的诗句解释典故

1、还有残月、明月、新月、玉盘。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2、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3、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典故的意义,帮你提高古诗词答题成绩,赶紧收藏吧!

4、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5、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6、典故: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

7、以写作为指导的语文之路

8、高耸的终南山似乎接近长安,山峦延绵不绝遥遥伸向海滨。

9、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10、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1、译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1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13、关于神话故事的词语:牛郎织女,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八仙过海,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叶公好龙,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井底之蛙,太公钓鱼

14、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15、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表明自己的襟怀坦白和光明磊落。

16、1青鸟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17、“温州当今诗人”栏目:

18、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19、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2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四、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1、郑元佑《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2、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3、拟不定时推出全国各地诗人有一定特色的10-20首某一专题的诗、词或联原创作品,题材一般也要统一(如七绝就是七绝、五律就是五律),并附作者个人简介和照片。

4、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5、《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

7、1烂柯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8、《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9、◐◑三年级数学《三位数加减法》计算练习题大全,直接打印!

10、《野望》——唐代王绩

11、方家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12、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13、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14、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1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6、毛泽东·《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7、心许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18、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19、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20、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五、古诗词典故大全及解释免费下载

1、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亦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2、南朝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5、红豆——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6、《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变成了碧玉。后来常用“化碧”形容刚直忠正、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如朱敦儒《木兰花慢》:“化碧海西头,剑履问谁收。”

7、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晏殊)

8、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9、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0、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11、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2、莼羹鲈脍——思乡之情

13、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14、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

15、孟母为教育好幼小的孟子,曾为选择环境搬家三次,终于把孟子培养成为一代大儒。后遂以“孟母择邻、孟母三迁、三迁之教、孟母三徙、徙宅、孟母邻、孟邻”等写慈母希望子女成才,选择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有方;亦或表示迁居不定。

16、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17、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1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晏殊)

19、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0、愿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