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向孟母三迁
1、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处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处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处子也。”遂居于此。
2、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觉得此处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3、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是也不能忽视。因为作为外部因素,它也是促进孩子成长,影响孩子人生道路的重要因素,有识之士从来都不会在居住条件,邻里关系等方面随意。
4、最新部编版语文电子课本汇总
5、给高中生的100本阅读书目
6、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
7、“孟母三迁”警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8、⑦贾(gǔ)人:商人。炫卖:炫弄叫卖。
9、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10、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榖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山海经》系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
11、(例子)在成绩面前,我们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
12、《孟母三迁》出自西汉刘向的《烈女传·卷母仪》。
13、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14、刘向圆(1985年8月15日),中国内地女歌手。出生在宽城县东川乡一个农民家庭刘向圆从小喜欢唱歌,之前她是宽城天宝集团公司的仓库保管员。为了唱歌,平日空旷无人的仓库就成了她练嗓的最好舞台。在那里,她可以不在乎旁人的眼光,尽情歌唱,不经意间练就了一副好嗓子,但碍于自身形象条件,刘向圆总被一次次拒绝在梦想的边缘。2009年,刘向圆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演艺竞技类节目“星光大道”,她对歌曲的完美演绎征服了无数的观众,使她拥有了极高的人气,最后获得了“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的季军。现在已是一名专业歌手的刘向圆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她希望用朴实和真诚打动观众。
15、《列女传》选取的故事体现了儒家对妇女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所赞扬的内容在如今的多数人看来是对妇女的不公平的待遇。
16、⑩六艺:六种经书。卒:种于。大儒:以学问渊博而著称的学者。
17、孟母带儿子到了学校附近居住,孟轲开始模仿学生读书。母亲觉得儿子这样才有出息,就让儿子读书。
18、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19、2020年6月推文汇总
20、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二、孟母三迁刘向列女传
1、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渲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造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向以食之,明不欺也。
2、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3、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4、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约公元前372年。
5、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岳母刺字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尽忠报国”四字。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岳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
6、(语法)复句式;作宾语;用于人、事物的比较
7、“孟母三迁”警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8、伍子胥“以谏非君而恶之”,是“下忠”。因而反对廉洁直方,不赞成传统儒家崇敬的伯夷,叔齐、卞随、介子推、原宪等人的廉洁气节,而赞成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由其道,厄穷而不悯,遗佚而不怨”,从而使臣民不为名不为利,能上能下,不悯不怨。不耻污君,不辞小官,百依百顺的顺民。
9、大足以治天下,中足以安国家,近足以守其身”。为了维护大一统,他主张忠高于一切,孝从属于忠,若忠孝必舍其则宁做忠臣,不为孝子。臣下对君主要“以道覆君而化之”,“以德调君而辅之”。对君主进谏要讲究方式,他认为比干“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
10、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11、自从刘向编撰《列女传》以后,《汉书》即立《元后列传》,《后汉书》则有《列女列传》,其后许多史书有开设记载妇女活动的专栏,创立了重视妇女历史地位的先例。所以,《列女传》在中国古代妇女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2、⑥乃去:于是离开。舍:建房舍。市:集市。傍:同“旁”,旁边。
13、2020高考语文真题汇总(14篇推文)
14、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北大等联袂推荐经典书目
15、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16、2020年11月推文汇总
17、刘向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秋八月,鉴于秘府之书颇有散亡,诏使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领导校勘、整理采访来的书籍。他负责校经传、诸子、诗赋;任宏校兵书;尹咸校术数;李柱国校方技。
18、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共10篇)
19、呈献汉成帝作为讽劝,力斥孽嬖为乱亡之征兆,以盼望朝廷有所警悟。汉成帝嗟叹至频频予以嘉勉,但就是不讲实质性的话,也终究未因此做出实际的行动,但是刘向的《列女传》却因而流传下来。
20、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扩展资料社会影响
三、孟母三迁汉刘向
1、西汉时期汉成帝之皇后赵飞燕失宠后招来一批壮硕美男淫乱无度,光禄大夫刘向看到赵皇后如此秽乱,实在忍无可忍,但又不便明白指出,只好费了许多功夫,引经据典,搜罗昔时贤后贞妇,兴国保家之事,写成了一册《列女传》。
2、贾(gǔ)人:商贩。
3、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4、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5、对“孟母三迁”的描述中我们看到“孟母”通过“两迁三地”,让孟子完成了三次学习成长的升级,在这中间“孟母”做了三次决定,两次迁居,一次定居,从而完成了自己对“孟子”最大的任务——改善“孟子”的学习环境。
6、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7、在两次迁居前后,“孟子”的学习都是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身边有什么就学什么,而且学什么就在做什么(杀猪叫卖),对于“孟子”自身来说,这是他最大的优点,也是最自然的状态,也是每个正常人通常都会有的状态。
8、此文出自汉朝韩婴所写的《韩诗外传》。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9、现实意义就儿童教育而言,重点应当是行为培养,习惯养成,而不是知识灌输,加强知识的学习力度应当是在智力发育比较成熟之后的事情。但是某些教育学家和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在儿童时期逼迫孩子死记硬背许多知识,等到他们长大进入大学后,才想起来关心他们的行为培育和习惯养成,只是这时候许多不良的习惯都已经定型了,收效甚微。
10、《列女传》对后世影响很大,有一些故事流传至今,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即出自该书。后来,中国的史书多有专门的篇章记叙各朝妇女事迹,随着妇女观的变化,各朝侧重记叙表彰的妇女德行也有所不同。
11、孟子出生有美善的品质,从小为选择良好的环境被母亲三次迁居。
12、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13、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14、《列女传》的成书有其重要意义。不管作者编撰此书的主观愿望如何,客观上,刘向把古代著名妇女事迹,“种类相从”的搜集起来,便于人们查考和研究。
15、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16、最早孟母带儿子居住在市井,年幼的孟轲跟一帮市井混混学些不德行径,孟母带儿子离开了;
1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母三迁(汉语成语)两汉时期的刘向。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约公元前372年。
18、统治者必须节制欲望,“轻谣薄赋”,“使民以时”,避免战争;以“谦德”为立身行事的准则,即“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19、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20、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四、孟母三迁原文
1、孟母三迁指的诗人是两汉时期的刘向。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2、人类社会本是男女两性共同组成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是男女共同劳动的结果。在数千年的古代社会里,重男轻女,妇女压在社会的最底层,《列女传》可以稍稍提高人们对于妇女的认识。
3、2020年7月推文汇总
4、孟轲是个幼年丧父的孩子,这是极大的不幸。然而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这又是不幸中之大幸。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充分体现了这位母亲的伟大智慧。
5、⑨学宫:学校。俎豆:古代祭祀时,两种盛装食物的礼器。揖让进退:一些关于作揖、进退朝堂的礼节。
6、舍:家。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处子:安顿儿子。乃:于是,就。嬉:游戏,玩耍。贾(gǔ)人:商贩。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徙:迁移。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徙居:搬家。及:等到。大儒:圣贤。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揖:作揖。遂:最后。市:集市。居:家。卒:最终,终于。
7、④嬉游:游乐,游玩。墓间之事:指丧葬之类的事。踊跃筑埋:喜欢筑穴埋葬。踊跃,形容情绪高昂、热烈。
8、统治阶级必须不淫佚侈靡,应节俭,“用不靡时,养不害生”,以达到“天下和平,国家安宁”,为此,必须“教民”。以为“愚民百万,不为有民”。
9、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10、孟母教子的影响颇为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
11、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12、小学诵读ID:xxsd100
13、赵子传蔡谊,三传形成韩诗的王学,食子学和长孙学,学徒甚多。后人认为他的《诗》学不如《易》学精深,司隶校尉盖宽饶本受《易》于孟喜。
14、(学商人磨刀,如果没有这一段不成立下一段第三次搬家)
15、可能是由西汉的儒生们杜撰的。
16、“其舍近墓”的“近”,指距离短,很近的意思。
17、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18、孟子名孟轲,父亲名孟激。孟子幼年丧父,孟轲未做过高官又未得厚禄。那孟母呢?史书记载孟母有仉氏断织之事,纺织的劳作足证其并非“陶朱公”出身。孤儿寡母,何有万贯家产?我们再看看孟母的三迁。
19、查阅资料,可以得知记载“孟母教育孟子”事迹的主要经典有以成书年代排序分别是:西汉韩婴所著《韩诗外传》、西汉刘向所著《列女传》、东汉赵歧所著《孟子题辞》、南宋王应麟所著《三字经》。这些经典,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孟母教子”系列故事的主要出处。除了《韩诗外传》之外,其余三部著作都明确指出孟母有过“搬家”行为。
20、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五、孟母三迁指的是什么
1、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2、但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一书,并未提及“三迁”。
3、孟母三迁》(作者)刘向(朝代)汉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4、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
5、“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是有个时间前提,那就是“孟子幼年”,这句话很重要,因为它在强调时间的概念,一个对时间没有概念的人总会让自己过得很匆忙,以至于死的那天感觉还没活够。
6、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7、⑧徙:搬。徙舍,搬家。
8、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9、书单:人大附中推荐阅读书目
10、字子政,原名更生。江苏沛县人。生于西汉元凤四年(前77),卒于居摄元年宣帝时任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成帝时任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在其所著《五纪论》中首创月行九道之说,目卩“青道二出黄道东,白道二出黄道西,黑道二出北,赤道二出南。”用这种理论来描述观测到的月亮运动的复杂性,在后代历法编制中延用很久。在另一著作《洪范五行传》中,提出月行疾迟的观念,也成为后世历法中的研讨内容。
11、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12、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13、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14、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15、后来孟轲刻苦努力,勤奋学习 终于成为中国古代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
16、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17、2020年9月推文汇总
18、战国时期儒家学派著名代表人物孟子,名轲,邹国人 。小时候,他母亲非常注意他的教育问题,曾经为了选择居住的环境,连续搬家三次。汉朝刘向的《列女传·母仪》有这样一段记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子看见人家哭哭啼啼埋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说:“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就立刻搬家,搬到集市的附近。孟母看见商人自吹自夸的卖东西赚钱,孟子又学着玩。孟母说:“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就又立刻搬家,搬到了学堂附近。这时孟子学习礼仪和要求上进了,孟母说:“这里才是适合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在那里住下了。
19、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汉代楚国彭城,仕于京师长安,祖籍沛郡丰邑(今属江苏徐州),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楚辞》是刘向编订成书,而《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成书。
20、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