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词中用典的诗句
1、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2、其他诗句: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最后,别忘了成语。成语中包含相当多的典故。熟知一些成语故事,既可应对成语运用题,又对解答用典题十分有利。
6、哲理:蕴含着美好事物的消逝无法被阻止,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
7、《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
8、其他诗句: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归。(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9、上片先用越国灭了吴国,吴宫残破衰败的典故。后用大乔小乔被抓到铜雀台的典故。再用金铜仙人被拆卸落泪的典故。
10、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如李贺《雁门太守行》“半卷红旗临易水”,表达对将士无所畏惧、慷慨赴敌、浴血奋战精神的称颂。
11、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2、《行路难》(九上)“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3、《野望》——唐代王绩
14、作用:有才华有理想的诗人希望自己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反映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15、《雁门太守行》(八上)“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6、峨峨燕中台,悠悠易上水。怀哉燕昭王,招彼天下士。(宋·陈昌时《黄金台》)
17、2高考议论文基本模式及变体(下)
18、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19、其次,用典,看似只是一个表达技巧问题,其实,直接关系到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品思想内容,还影响到语言乃至整个艺术风格。可谓立片言以居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准确理解典故就成了欣赏全诗的关键。2002年高考第17题即是一例,用的是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前人关于“折柳”是全诗关键的说法,并说出理由。
20、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二、用典的古诗有哪些
1、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一一《无题》李商隐
2、《渔家傲秋思》(九下)“衡阳雁去无留意”
3、liuhua:你好。《诗经魏风硕鼠》是比较典型的讽刺诗,把剥削者比作“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这是一个奴隶在控诉奴隶主。。。。。。把奴隶主比作硕鼠。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5、为什么典故会有众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原因很多,包括使用的角度不同、语言环境不同、词性不同等等。其中也不无规律可寻:或是因对仗的需要,或是出于平仄和押韵的讲求,比如遇到需要用平声字时,显然不能用“恨”,而要用“悲”、“愁”等字眼;还有,一些平时的普通词语,到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就可能成为典故,如“腹痛”和“弹琴”,在特定的语境里,前者讲的是曹操和桥玄间的一段因缘,后者指的是宓子贱治理单父的故事。
6、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7、典故:“子规啼”,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8、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9、典故:“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
10、2高考议论文基本模式及变体(上)
11、《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12、典故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13、诗词中的用典可以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14、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15、作用: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给人无限渺然之感,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铺垫。
16、其他诗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别》
17、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贾岛《黄鹤楼》)
18、典故:“年少万兜鍪”,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
19、典故:运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20、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三、古诗中用典的句子
1、③元嘉草草:刘裕子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6、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7、“烂柯人”,指晋人王质。《述异记》记载,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斧子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发现已经过了上百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去世了。
8、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座。
9、③树犹如此:出自《世说新语》晋桓温北伐后,见己曾栽种柳树已十围。并言"树犹如此,情何以堪。"以感慨时光流逝。
10、《赤壁》(八上)“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1、我们知道,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增大诗词表现力。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12、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13、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北宋宋祁《鹧鸪天》)
14、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柳宗元《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
15、和正用相比,反用比较少。反用就是“反其义而用之”,典故的意思同作者本人的意思正好相反。如果说正用通常起比喻影射的作用,那么反用则有衬托、对比的效果。比如,金农的诗《柳》“千丝万缕生便好,剪刀谁说胜春风”,显然化用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他的意思刚好与贺知章的意思相反。再如,庾信《哀江南赋序》里“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也是反用的例子。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庾信却做了北周的官,所以说“遂餐周粟”,庾信不能和伯夷、叔齐相比,用这个典故只是衬托他自己的处境,话说得委婉而已。
16、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17、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18、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19、刘勰《文心雕龙》有《事类》一章专讲用典。他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可见,用典的首要目的是增强说服力,即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古已有之,自己的话是正确的。例如萧统《文选序》:“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首句是引用《毛诗序》的话,表明这个观点是有所本的。次句是一联对偶,上半联也是引用《毛诗序》,下半联是引自《礼记·乐记》。萧统再用这两个典故,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20、识别典故,其实也不难。首先,要了解典故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都是用得着的。
四、用典的诗句
1、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2、2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总结
3、译文: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4、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李白《发白马》)
5、⑥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6、④.二十四桥仍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7、典故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
8、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李白《发白马》
9、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10、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11、典故:“的卢”,骏马名,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在荆州遇险,的卢马载着他“一踊三丈”,越过檀溪,驮他脱险。
12、典故:姜尚未遇周文王之前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13、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14、《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15、再次,熟读背诵一些古代诗词文名句,除了应对背诵默写,对解答诗词用典类的题也很有用。
16、2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术语总结清单
17、《泊秦淮》(七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8、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19、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20、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五、关于用典的诗句
1、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用典,是高考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今天我们走进高考诗歌中的用典。
3、表达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蓑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连用了檀道济自比长城和诸葛亮鞠躬尽瘁两个历史故事,抒写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要干一番伟业的理想。再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诗人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下以魏尚自喻,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4、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5、2高考一轮复习——小说人物性格、形象、品质等常用词语集锦
6、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
7、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8、典故:借用“蓬山”“青鸟”的神话传说,表达了与情人互通情意、以慰相思之苦的强烈愿望。
9、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10、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11、作用:表现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表达诗人忠君报国的爱国情怀。
12、典故:“燕然未勒”,化用“燕然勒功”,据《后汉书·窦融列传》记载,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山名,今蒙古国的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七下《邓稼先》P7)
13、典故:“的卢”是一种良马,“霹雳”喻指射箭时的弓弦声。这里写马、写弓,全是侧面描写,意在衬托将士们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14、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委婉含蓄的表达。
15、典故是:“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16、平生不顾重,宿昔千金贱。
17、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18、典故:“长风破浪”,《宋书宗悫(que)传》,南朝时宗悫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
1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刘禹锡
20、运用庄周梦蝶,蜀国国君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南海鲛人眼泪化为明珠,宝玉埋藏地下生烟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