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带有典故的句子
1、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2、名字出自《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中的句子:“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3、《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
4、鲍溶《赠李黯将军》:“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5、简介|在醉美的宋词里,邂逅醉美的爱情。读宋词体会人世间的温柔与缠绵、情思与衰愁、忧郁与明亮、繁华与孤寂。
6、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7、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
8、“天柱”之典见《神异经》,昆仑山上有铜柱,其高入天,称为天柱。“北辰”之典见《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指北极星,喻指国君。通过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
9、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一个宫室。是皇帝办公之处。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汉文帝曾把他召回,在宣室接见了他。指自己不知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召见。
10、《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11、相传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等了很久,女子仍没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终淹死在水里。
12、背,离开。谓父母去世。
13、第二首是老朋友李白的一首:《春夜洛城闻笛》
14、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15、学名、茗泽、濮存、鸿才、千景、康震
16、投笔:指弃文从武。
17、1贤惠妻子无奈,倚门而立愁年货;穷酸丈夫有愧,沿街吆喝卖对联。
18、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9、0楚辞有典故的宝宝名字提炼唯美古诗词中的妙字
20、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二、运用典故的句子有哪些
1、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
2、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3、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4、典故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5、《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6、译文: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7、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8、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9、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10、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11、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12、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13、传说太阳里有一只黑色的三足乌鸦,黑乌鸦蹲在太阳中央,周围金光闪烁。
14、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15、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16、《晋书•谢安传》:晋朝谢安曾问子侄们:“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比如有芝兰玉树,人们都会希望它生于自己的庭院中。”玉树即宝树,比喻不辱门庭的好子弟。后来就称谢玄为谢家宝树。
17、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8、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19、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20、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三、含有历史典故的句子
1、如果说好的诗词是一匹锦缎,那么其中的典故就是华美的刺绣,一道水波,一片禽羽,都有很深的“讲究”。精致的文笔,可探诗词的归处;恰到好处的典故,则可寻诗词的来路。40个诗词典故,带你读懂沧桑中华。
2、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3、“贪泉”之典见《晋书•吴隐之》。传说广州北20里的石门有水叫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有个叫吴隐之的广州刺史,听了传说后就去喝了贪泉的水,并赋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4、《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5、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6、语出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以此成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7、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8、“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9、天和地被创造出来,大海波浪起伏,拍击海岸,鱼儿在水里嬉戏,鸟儿在空中歌唱。
10、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11、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12、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13、你好,灯笼运用典故的句子如下: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14、青衿:指读书人或贤士。
15、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从此在其忌日当天禁止明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
16、《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
17、只见人间处处风景如画,人们辛勤地在田里劳作,充满生机的画面使他们心驰神往。
18、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19、圈点是圈点,批注是批注
20、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四、带典故的句子怎么写
1、名字引申寓意:闪耀夺目、精明能干、博学多才、德才兼备、满腹经纶
2、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3、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4、语出《诗经·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5、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6、古人寄信,会将信结成双鲤形状。
7、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8、译文: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9、“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10、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作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11、《西京杂记》:董仲舒梦见蛟龙入怀,于是作出了《春秋繁露》的词;扬雄著《太玄经》,梦见自己在《太玄经》上吐出了凤凰。
12、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中的句子:“君欣欣兮乐康。”
13、这条街道白天很热闹,晚上却很寂静。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论严寒还是酷暑,小明都去锻炼。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一向慈祥的他,现在竟变得凶狠可怕。
14、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15、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16、名字出自《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中的句子:“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17、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18、楚辞《离骚》中的句子:“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19、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
20、《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五、含有典故的名句
1、于是小虫在树干里长大并生了更多的小虫,它们不断地啃噬着树干,逐渐把它吃空了。
2、他日:来日。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庭训”多指父亲的教诲或培育。叨陪:惭愧地用以自比。鲤:孔鲤,孔子之子。对:指庭对,有接受教诲之意。
3、我:好的,你做好圈点和批注。
4、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
5、学生:应该是:暗飞声的暗;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散和满;折柳的典故用得好,指代别离之情;何人不起故园情中的起,有涌起的意思,也有一丝丝的“埋怨”。
6、《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7、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8、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9、这条街道白天很热闹,晚上却很寂静。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论严寒还是酷暑,小明都去锻炼。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一向慈祥的他,现在变得凶狠可怕。
10、适合取名的古诗词论语名字大全女孩
11、4)每当黑夜快要过去、白昼即将要来时,玉鸡就会拍打着翅膀,喔喔喔地啼叫。
12、浩楠、立乐、冬晟、亦涌、劲峰、毅烁
13、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14、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1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6、古诗词取名字男孩独特霸气有文化
17、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18、楚辞《离骚》中的句子:“夫维圣哲以茂行兮。”
19、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20、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