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北山头多墓田
1、望断长空南去雁,缠绵思绪透心寒。
2、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3、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4、漫野小桃怀隐意,平湖碧水泛幽情。
5、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6、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7、译文: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有几家的坟上会有子孙来扫墓呢?
8、况是清明好天⽓,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即事》
9、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10、五代李煜的《蝶恋花·春暮》
11、在中华文明的孝文化中,各式各样的孝悌故事也早已深入人心,赢取了民族的最大共识。二十四孝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12、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13、原文: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14、在我个人看来,生前孝才是真的孝,也是儿女晚辈发自内心的、纯粹的孝道、孝义,万事做在老人在世之时,让老人家尽享天伦之乐,含饴弄孙,膝下承欢,给老人以最好的抚慰和宽怀,哪怕仅是一口吃食,也要让老人家心满意足,喜上眉梢。
15、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晚上归家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
16、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17、眉波淡荡风回夜,无梦相惊即所祈。
18、春阴漠漠又清明,老少偕家远踏青。
19、东风惆怅欲清明,公子桥边沉醉。——张泌《满宫花·花正芳》
20、这下小首可要先你一步献丑啦
二、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1、清明时节雨纷纷的题目就是《清明》
2、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韦庄——《长安清明》
3、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晚上归家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人生本来如此,今朝有酒就应今朝醉,百年之后就连一滴也带不到地底。
4、前三后左五右指的是祭祀时间和添坟时间。
5、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6、如何是真正的“云祭祀”?
7、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8、今年的清明节因为疫情而有些特别。国内疫情防控还没结束,海外疫情正在蔓延,为避免人员扎推聚集,减少交叉感染,全国多地陆续发文,减少或暂停现场祭扫,采取预约祭扫、错峰祭扫、代为祭扫、网上祭扫、云祭扫。
9、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10、三月二日风日暖,千家万家桃李开。少年白日骑马去,满城红雨拂面来。共君且饮酒一斗,处世不必歌七哀。孙刘事业果何在,百年断石生莓苔。——萨都剌《同克明曹生清明日登北固山和韵》
11、宋代王禹偁的《清明》
12、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13、展开3全部清明吃青团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舞烟眠雨过清明。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困人天气近清明。苏轼《浣溪沙春情》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白居易《清明夜》
14、民间古今有一俗语:早清明,晚十来一(农历十月初一)。说的就是这个理(礼)。十来可不着急,过个三五天上坟祭祀照样算数。但清明节当日已过,再去上坟祭祀已不算数,也没有阴节价值了。
15、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16、诗题一作“清明日对酒”。
17、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18、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19、人世间总有感人至深的总结和归纳。我个人经常对那句子女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泪目,甚而潸然涕下,涕泗滂沱:
20、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吴文英《点绛唇·时霎清明》
三、南北山头多墓田是谁写的
1、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孟浩然《清明即事》
2、小首是不是很(不)聪(要)明(脸)
3、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4、中华文明延亘了五千年,尊老爱幼、扶老携幼,一直是我们的民族美德。赡养老人、善待老人也是我们晚辈们应尽的义务,是一生下来就被天然赋予了的。只要是我们还有一颗跳动的心,只要是我们还有一口吐纳的气息,我们就有必要保持忠孝仁义、廉耻孝悌。
5、近寒食雨草萋萋,着麦苗风柳映堤。
6、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7、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8、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9、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李冠《蝶恋花·春暮》
10、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 唐 · 刘禹锡《汉寿城春望》
11、译文:野棠花儿飘落,匆匆又过了清明时节。东风欺凌着路上的行客,竟把我的短梦惊醒。一阵凉气吹来,向我的孤枕袭来,我感到丝丝寒意。在那弯曲的河岸边,我曾与佳人举杯一起饮酒。在垂柳下,我曾在此地与佳人离别。
12、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13、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14、原文: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15、每年清明,人们都会身着素衣,去山中或者墓园探望过世的亲人。他们铲除杂草,清洁墓碑,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捧花,低声细诉对亲人的思念。
16、译文:无花无酒的度过清明节,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破晓时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17、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王雱《倦寻芳慢·露晞向晚》
18、原文: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19、代为保存故去老人遗照,
20、译文:南北山上有很多的墓地,清明时节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痛哭而流出的血泪染红了满山的杜鹃。
四、南北山头多墓田诗全文
1、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2、试题答案:(答案)(小题1)祭祖(扫墓)、踏青(春游)、荡秋千等(说出两种即可,计2分)(小题1)倡导环保祭祀,摒弃污染的祭奠方式。倡导节俭祭祀,摒弃浪费的祭奠方式。(顺序不能颠倒,各1分,计2分)(小题1)大力提倡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网上祭奠、公祭悼念等多样式、现代式祭扫活动。将祭拜逝者的传统习俗用更加健康、文明的方式进行表达。试题解析:(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民俗的认知能力。结合平时对清明节的了解来谈风俗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仿句的能力。注意结构、词性的对应即可。(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围绕活动的主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即可。(写出两种文面祭祀方式得2分、语言表达流畅得1分)
3、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4、一例伤春忧未免,最宜藉此掩暌违。
5、注释纷然:众多繁忙的意思。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阴间。
6、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头秋色亦萧疏。
7、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8、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朱淑真——《眼儿媚·风日迟迟弄轻柔》
9、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10、插柳戴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所以清明节也叫“插柳节”。关于清明插柳戴柳习俗的来源,人们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传说介子推死于柳树之下,清明插柳是为介子推招魂。还有人认为,古人相信鬼怪害怕柳木,“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又是鬼节之值此柳条返青发芽之际,人们插柳戴柳,能够消灾避邪。
11、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12、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13、(1)谷一然.千家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
14、柳过清明絮乱飞,感时怀旧思凄凄。月生楼阁云初散,家在汀洲梦去迷。发白每惭清鉴启,酒醒长怯子规啼。北山高卧风骚客,安得同吟复杖藜。——李中《海上春夕旅怀寄左偃》
15、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16、羊羔尚且跪乳,乌鸦亦知反哺。你这不忠不孝,难道还不如一个畜生和动物吗?
17、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18、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19、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20、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五、南北山头多墓田的下一句
1、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哦。
2、(答案)B(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一些地方推出的鲜花祭扫、网络祭扫、居家祭扫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既祭奠了逝者、缅怀了先人,又摒弃了传统清明文化中落后的祭扫风俗。这充分说明了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清明文化的包容性特征,也体现了我们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由此可见,①④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②项中“传统文化总能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融入新的内容”的表述过于绝对,是不科学的,故不能入选;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故③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两句,诗人走上前去,镜头拉近,细节刻画物景与人景:“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字面上很好说,就是说冥纸成灰,灰飞漫天,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红色的杜鹃。可为什么要以纸灰作蝴蝶,泪血作杜鹃,而不是旁的什么?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美丽的神话中有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范式。那么就清楚了:原来蝴蝶是沟通阴阳二界的使者啊,冥纸当然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同样的,相思要怎么样来表达才最恳切,总不至于老是“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一类的吧,这样就浅薄了。“我”要告诉阴间的人,“我们”想你想得都把眼泪哭干了,现在啼出来的是血啊!这种震撼力,实在是难以言表的。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5、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黄庭坚《清明》
6、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7、想必很多小可爱和小首一样
8、垂仁天皇陵·田道間守墓是垂仁天皇的陵墓,垂仁天皇是日本的第11个皇帝。没有确切的日期可以分配给这个皇帝的生活和统治。该墓是古坟型其特点是坐落在一个锁眼形岛屿
9、宋代高菊涧的《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墓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10、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11、祭祀烧纸就在节前的三四天。寒食节前算三天,清明节前算四天,这为正规祭祀日,就那三四天。这是古代之规,当然现在也没那么认真了。
12、原文: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1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4、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15、焚纸烧银冥府用,佳肴美酒慰肠清。
16、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寒食寄京师诸弟
17、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18、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 —— 魏晋 · 潘安《悼亡诗三首》
19、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20、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 汉 · 佚名《去者日以疏》
六、南北山头多墓田
1、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2、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3、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 汉 · 佚名《驱车上东门》
4、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5、山萌岚翠约时节。冰破长河耀夕辉。
6、人生本来如此,今朝有酒就应今朝醉,百年之后就连一滴也带不到地底。
7、原文: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8、纷然:众多繁忙的意思。
9、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径直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拜祭。
10、今天是4月5号我们迎来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当然也开始了新学期的第一次节假日今天就让小首带你了解了解咱们的清明节
11、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黄庭坚《清明》
12、这是高翥的《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妆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13、待把酒送君,恰又清明后。——何梦桂《摸鱼儿·记年时人人何处》
14、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插柳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15、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16、一生奋斗谁无过,盖世功德记神坛。
17、首先说明一点:清明节添坟和上坟(祭祀)只可提前,不可推后。过了清明这一日,就没必要再去上坟了。若是忙,或是不在家,错过了也就错过了。再去上坟已失去了礼节性的孝道祭祀意义了。
18、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19、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祭祖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20、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欧阳修《阮郎归》
1、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2、审校:善兮乐兮、前芳、朱河村夫、空空、翟可
3、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4、前三后四指的是祭祀。民间规矩是家人(晚辈)先添坟,过后再上坟。这都是按过去的田野之中的土老坟说的,象现在的公墓则又一种说头。
5、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 宋 · 高翥《清明日对酒》
6、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7、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阴间。
8、更多精彩@武昌首义学院
9、在这个清丽洁净的季节中
10、清明(宋)高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注释)(1)纷然:众多繁忙的意思。(2)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阴间。(译文)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1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12、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清明即事。
13、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14、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15、朗诵音频来自诗友啊呀二小姐
16、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17、响应国家号召,顺势而生,通过祭祀堂,人们可以进行祭祀,在这里人们可以“点烛”、“烧纸”、“献祭品”、“上香”等完成所有祭祀环节,同时可以创建家族祠堂,保留家族历史文化。
18、当然也有死后孝的范例,不然的话,题主也不会发出如此一问。我本人就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一个老人得了病,子女们却总是寻找各种借口远离,反过来心心念念之间执着惦记着老人家的那点儿体恤钱。甭管老人遭了多大罪,总是漠不关心的样子,即便就是到了床前,也是呵斥怒焰,像对待阶级敌人一般,把老人家当成了前世的冤家,真难为了当初之时,老人家怎么含辛茹苦的一把屎一把尿的把TA养育成人。
19、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1、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2、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上一篇:124句爱莲说积累拓展答案第五题(爱莲说训练题及答案文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