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个性网

有关信佛学佛的说说【精选100句】

陈蕊蕊
导读 一、佛教的说说 1、 佛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2、我可以告诉大家,天下的圣人是一家,只不过是他们表义的方式不同而已。 3、在大乘佛教的教义中...

一、佛教的说说

1、 佛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2、我可以告诉大家,天下的圣人是一家,只不过是他们表义的方式不同而已。

3、在大乘佛教的教义中,佛陀变成了救世主,祈祷竟然也变得有用了!只要你潜心祈祷,慈悲为怀,自然就会有菩萨来度你,我觉得这和释迦牟尼初衷完全背道而驰了。

4、罗汉是小乘佛教中的最常用的术语,是指通过不断苦行,到达彼岸的人。在小乘佛教中,罗汉之上只有佛祖。

5、起诸善业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6、与他人分享,也是一种功德。

7、由此我想到了耶稣和默罕默德。其实这三位宗教的创始人都不认为自己是神,都不让后世为自己塑身。但为什么后世的弟子就是不听呢?

8、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悉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9、就更不要说咱们普通人了。我们普通人去读佛经,说实话不会有什么收获的(最多是消遣)。就算是听一些头上戴着高僧头衔的一些人给你讲。他们也只不过是像红学家那样,只是阐述自己的理解。(比如什么虚云,比如什么南怀瑾)

10、今天,我们运用佛家的语言来说一说《道德经》。

11、(请问,你们理论这么高级,干嘛还摆着功德箱呢?干嘛还让人花几千几万烧高香呢?)

12、不要轻言你是在为谁付出和牺牲,其实所有的付出和牺牲最终的受益人都是自己。人生是一场与任何人无关的独自的修行,这是一条悲欣交集的道路,路的尽头一定有礼物,就看你配不配得到。

13、苦才是人生,痛才是经历,累才是工作,变才是命运,淡泊,就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达观;就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淡泊之人,得意时不张扬,失意时不消沉;处顺境不失态,处逆境不失志;遇事沉着冷静,待人宽厚优雅;对成败得失一笑置之,对兴衰荣辱淡然自若。

14、假如是一个非常有知识的人来质疑佛教。这个时候佛教的人就会把经过自己包装过的佛学理论典籍搬出来。用来维护自己的神圣性,对人家说:你看我们佛教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理论高级

15、一个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16、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17、那么,我们为什么用佛家的语言来说呢?用佛家的语言,能说得通吗?他们是一家吗?

18、佛说: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19、内心强大比什么都重要,你要照顾好自己,承认自己的平凡,但是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可以平静面对生活,安然的听从自己内心的感受,不受其他影响,你可以迷茫,请不要虚度。

20、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着空。

二、有关信佛学佛的说说

1、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早安!

2、而后来的大乘佛教则完全变味了。

3、殊胜天地间,清凉五台山。

4、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5、所谓宗教,它的最根本目的的是需要你相信。而且这种相信是不能够质疑的

6、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7、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8、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石一乾坤,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

9、佛学在传承的过程当中,特别重视学生的资质。比如说一个老师遇到十个学生,可能只有这一个学生是智慧最高的,能够体会到老师的思想。于是老师只能收这一个弟子,其他的只是滥竽充数。所以这个流派特别容易断绝。

10、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11、看到眼前的母亲,杨黼想起无际禅师的话,恍然大悟。他的眼泪哗地流了下来,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的膝下。

12、禅师问:“你从哪里来?来做什么?”

13、人心越宁静,越能客观地认识世界。常常,不是没能力看透,只因心太乱。静能生智,智者之所以不惑,除了学问,更重要是心静。想要把这个世界看清,先要沉淀自己的心。心乱一切乱,别让一颗小石子击碎心智。

14、佛说: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15、点一下↑↑↑↑↑↑结缘

16、治学不厌是智者,教育不倦是仁者,做事不苦是勤者,受苦不诉是能者。

17、无论如何选择,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就不存在对错后悔。过去的你不会让现在的你满意,现在的你也不会让未来的你满意。当初有胆量去选,同样该有勇气把后果承受。所谓一个人的长大,也便是敢于惨烈地面对自己:在选择前,有一张真诚坚定的脸;在选择后,有一颗不抛弃不放弃的心。

18、小乘佛教,是略有小成。讲解佛教的基础礼仪。大乘佛教,是集中大成。达到佛法无边的境界。大乘是印证度谍。北魏的皇帝与佛祖直接对话。进行印证。皇帝可以提出任何难题,佛祖都能够解决。皇帝给佛祖当了三次佛奴。如果解决不了,当然人头落地了。大乘佛经是无字天书。西游记也这样讲。有字的是文贤菩萨的译本。现在,正宗的无字天书仍然保存在东海龙宫。天子与罗汉可以观看。

19、因爱而生怨、生恨是很不幸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些都是愚痴的行为,因为真正的爱情要双方你情我愿,有因有缘才能成就,不是自己想要就要。

20、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三、关于佛教说说

1、佛教教义基本内容我觉得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说世间的苦和苦的原因,以及苦的消灭和灭苦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四圣谛,可以理解为佛教最根本的四条真理。

2、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3、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4、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佛教与其他宗教相比,有着自己的特色:首先,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佛教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依据某种条件暂时聚合而生成的,没有任何事物是可以永恒不变的,这就从根本否定了“神创造万物”的假设。此外,佛教中的“佛”只是对觉悟者的通称而已,“佛”与我们的区别,不是人格与地位的不同,而只是觉悟的时间不同罢了。

5、坦然的走过每一个心头的起落,选自己最好的心情活着,追逐那份生活的真实,放开那份命运的虚幻,好一句,富贵犹如三更梦,荣华好比九月霜,假不假?世间富贵都还在,只是换了富贵人。

6、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7、世学有漏,佛法无边;知识变易,真理常新。

8、“诸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种种心理活动现象,这些都是虚妄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只要有心,就都不是真心,要“心无所住”,心中无物、无心,那才是“真心”。所以说,占有心、依靠心、期待心,都不叫“真心”,而是“烦恼心”。

9、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10、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11、心要随境变,境会跟着变,保持好心境,善待好生命。

12、一个人如果欲望太多,生命该如何承受重负,人生又怎能获得快乐呢?因此,在人生的旅途,追求一种淡泊,坦然面对生活对你的赐予,包括所有的磨难与不公,用平和淡定的心态去看待沿途的一切。

13、禅师说:“见菩萨,哪如见佛?”

14、佛对世人所说的一切真理和言教,叫做“佛教”。世人皆视佛教为一种宗教,其实它是世界上一种最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时也是世界上一种最优良美好的教育。

15、比如唐僧去西天取经回来之后,主持了大量的佛经翻译工作,并且他还创立了一个宗派,叫做法相宗。

16、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7、这位朋友说得对起初佛教来源于印度,但是没有什么菩提类的佛珠,现在所说的菩提类佛珠是商人从佛教里知道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修炼的所以搞出一些东西来说是菩提子,真正的汉传佛教的佛珠材质是紫檀香木和红檀香木。大部分用紫檀的比较多

18、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9、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感情,佛教称众生为“有情”,就是因为“有爱”的缘故。既然情爱和生命息息相关,无论是否定它,或硬生生地把它切断,既不合乎佛法的因果,也不合乎人情的道理。

20、很少有人真正的能夠探索到

四、佛教心情说说

1、啊呸,佛教中可是没有神的,更没有仙,这是和世界上所有其他宗教最大的区别;更不可能是隐居深山的习武之人,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把佛教汉化的结果。

2、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无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把脾气拿出来,那叫本能;把脾气压回去,才叫本事!

3、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4、另外一種人認為人死了以後

5、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6、一开始的原始佛教和现在我们常见的佛教是完全不同的。

7、佛教在印度萌芽,到中国发展,这之中又与中国文化艺术进行了融合,从雕塑、音乐、绘画等等都有中国化的发展。汉代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到达了一个巅峰,从几大石窟看佛教艺术可见一斑。之后是唐代的绘画,壁画等等。元代也崇尚佛教,可惜太短了。明代信道教,到了清代政府崇尚佛教,各个方面,如雕像,摆件,音乐已经完全中国化了。

8、如果有一天你想取消关注

9、所有命运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所有看似从天而降的幸运,都不过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有些看似巧合,实际却是命中注定,没有什么会无缘无故降临在你的身边,也不会有什么平白无故的离开,所有的离开不是攒够了失望就是早已经蓄谋已久,生活给你安排了一些人一些事是为了让你看透这个人世间然后慢慢的看淡一些事,明白一些人,懂得什么话该说,懂得什么话不该说,有些人只是让你成长,有些人只适合去遗忘,没有什么对与错,只有因缘巧合,得到了应该的得到的加倍珍惜,失去了不应该失去的不必追悔,好好努力,为下一次的遇见做好铺垫!

10、所谓佛学是什么?单纯的只是一种理论(重在思想研究)。

11、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

12、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13、没有佛家七字真言吧?道家倒是有。佛家的六字真言在藏传佛教中传承下来的倒是七个字,不过它仍然是六字真言啊,那七个字是“嗡嘛呢呗咪吽舍”,一般的佛教很少念最后这个字的。你是不是找错了啊?祝你好运~!

14、缘,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成立,若是随顺因缘,不违背真理,这才叫随缘。

15、《孝论》中又言:“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虽然,其说不甚著明于天下,盖亦吾徒不能张之。”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孝这种品德,诸家都很尊崇,但比较起来,佛教更为尊崇。不过,虽然如此,由于佛教徒未能很好地宣传,所以世人无法了解这一层道理。

16、先说大乘和小乘区别。乘是比喻度众生到彼岸的工具。大乘顾名思义就是大的度众生到彼岸的工具,小乘是指小的工具。当然这里面有一开始翻译的问题,并没有褒贬之意。大乘佛教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朝鲜等地,而小乘佛教分布在东南亚等国。其实我所理解的大乘小乘最大的分别是大乘佛教除了自度还要度人,而小乘只是度己。菩萨是已经自度到达彼岸了,同时又是回过头了度他人的觉悟者,所以大乘佛教兼拜菩萨,小乘佛教只拜佛祖。

17、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18、我们周围的很多人对于佛啊,菩萨啊,罗汉啊之类的认知都是来源于《西游记》或者金庸的武侠,要么觉得这些佛教中人是法力无边可以呼风唤雨的神仙,就像制服孙猴子的如来佛祖;要么觉得这些人都是武力高强的习武之人,类似少林寺藏经阁中轻松战胜乔峰的扫地僧。

19、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生活中出现不顺心的事情,不要心怀不满、怨气冲天,也不必耿耿于怀、一蹶不振,是福是祸都得面对,是好是坏都会过去。早安!

20、因为政治。所有造神运动都是政治的产物。统治阶层为了垄断“祭祀”的位子,势必要努力的造神,创造非常复杂的形而上学和仪式,然后为自己的统治编造各种合法的理由。

五、佛学的说说

1、杨黼半信半疑,踏上了回乡之路。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了一个多月,直到家门口,也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人。

2、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3、最后再来回答之前网友的一些问题。

4、拜佛,是心诚意敬的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两肘两膝以及额头着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敬礼,故又称为顶礼。弯腰低头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当五体投地,接触到大地时,则令人感动于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涵容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怀着感恩心,以饮水思源的心,感谢大地,感谢一切众生。

5、当雅利安人的种姓制度延续到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候,印度出现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底层人民的生活民不聊生。可以说当时的印度社会是人民没信仰,民族没希望。皇子释迦牟尼在体察了这些人间疾苦之后,创立了佛教的理论体系,当然佛教的很多典籍都是释迦牟尼去世以后,由他的弟子们整理出版的。

6、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7、忙碌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有事情做,生命就有价值。忙碌的人希望闲一闲,而这种闲也是有价值的,因为能让他们更好的继续工作。别羡慕一味闲在的人,其实他们不是不想忙,只是忙不起来。

8、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9、所以,就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小乘佛教,因为更接近佛教的本来教义。

10、佛教的孝亲观,至宋代逐渐成熟并形成体系,尤以宋代契嵩禅师的《孝论》为标志,把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联系起来,提出了“孝为戒先”的重要命题。说明了佛教之孝重在理,儒家之孝重在行,两者不可分割。

11、世上没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不去怨,不去恨,淡然一切,往事如烟。早安!

12、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13、人生的道路上绝非坦途,别和往事过不去,因为它已经过去;阳光总在风雨之后;当感觉无路可走的时候,凝视周围,用心感受一份亲情一份温暖,你会惊奇地发现:路的旁边还是路。

14、佛,Buddha在梵语中是指醒悟了的人。释迦牟尼只是把自己定位为第一个醒悟了的人,他并没说自己是神,或者什么类似上帝的使者之类的。他只是把自己醒悟的过程传授给大家,教大家脱离苦海,及早醒悟,类似一个精神导师的角色。他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弟子们,不要神话他,更不要为他塑身。

15、——《大藏经》第51卷贤劫七佛传法偈(毗舍浮佛)

16、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17、每天出门前都告诉自己:“人生无常,一场空忙。待人为善,活的圆满。遇事随缘,无碍自在。笑口常开,好运常来。”

18、所以我说,佛学属于一种精英教育。你的智商不到那个程度,根本就领会不了深奥的佛理。

19、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20、比如说有一个老师博学多识思想伟大。他收了两个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