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个性网

与牧童有关的诗句有哪些【精选100句】

陈蕊蕊
导读 一、与牧童有关的诗 1、(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

一、与牧童有关的诗

1、(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3、牧童遥指阴森处,杳杳孤村怎能去。

4、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5、《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6、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7、牧童放牧归来,吃饱饭后已是黄昏。他蓑衣还没脱,就躺在草地上,惬意地欣赏起天空的明月来。

8、在《桐江诗话》中记载,这首诗应该是黄庭坚七岁时创作,即公元1051年(皇祐三年辛卯)。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时,其中一位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这时,黄庭坚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为题,作一首诗。

9、牧童无枕簟,但铺明月卧。

10、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1、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12、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13、 羃羃黄云麦垅秋,牧童横笛倒骑牛。——宋 王志道

14、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15、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16、陇(lǒng):通“垄”,田垄。长安:唐代京城。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1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8、草铺横野①六七里,笛弄②晚风三四声。“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1)

19、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0、牧童(吕岩的诗)《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二、与牧童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翻译:到秋天了,许多的麦子黄成一片,牧童倒着骑牛将短笛横吹着。

2、归来饱饭⑤黄昏后,不脱蓑衣⑥卧月明⑦。

3、黄庭坚曾言: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诗中的牧童,拥有青山绿水,雾霭流霞,他们无是非之心,无名利之念,如天马行空,自由自在。他们就是自己的主人,既无自然力量的威胁,也无社会力量的压迫。你还知道哪些含有牧童的诗句呢?

4、翻译: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5、袁枚《题画》:“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来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锦缠道·春游宋·宋祁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睹园林、万花如绣。海棠经雨胭脂透。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老翁宋·何应龙八十昂藏一老翁,得钱长是醉春风。杏花村酒家家好,莫向桥边问牧童。《清明》

6、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7、渔叟罢竿收钓饵,牧童吹笛弄西风。

8、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9、黄庭坚《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0、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前两句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11、(1)诗中有景——这景是(草铺横野六七里)(2)诗中有情——这情是(不脱蓑衣卧月明)(3)诗中有人——这人是(归来饱饭黄昏后)(4)诗中有声——这声音是(笛弄晚风三四声)。

12、古人为何爱用“牧童”作诗?

13、野店相依门向背,牧童对语岸东西。

14、词。《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牧童在草原上吹笛嬉戏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15、千万考生的语文高效提分平台

16、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17、牧童寒哨笛,渔艇静鸣榔。

18、诗:宋·黄庭坚图:宋·李迪《风雨牧归图》

19、他没脱蓑衣,就躺下来观赏高空中的明月。

20、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三、有哪些关于牧童的诗?

1、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2、《所见》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宋代雷震《村晚》

4、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5、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6、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7、“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8、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9、②铺: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横野:宽阔的原野。

10、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11、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12、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宋代周敦颐《牧童》

13、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14、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黄庭坚《牧童》

15、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16、清代诗人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宋代诗人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唐代诗人吕岩《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唐代诗人栖蟾《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宋代诗人黄庭坚《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7、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18、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19、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20、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四、与牧童有关的诗五言绝句

1、牧童这首诗写了(草原、黄昏、月亮)景物;还有(牧童)和(笛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供参考。

2、这是一首咏志抒怀诗,描绘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并借牧童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之情。

3、牧童唱巴歌,野老亦献嘲。

4、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5、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6、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7、草坪原野有六七里大,逗弄笛子吹三四声.吃完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看明月.

8、跟“牧童”有关的诗句有:宋代诗人黄庭坚的《牧童》、清代诗人袁枚《所见》、唐代诗人杜牧《清明》、清代诗人袁枚《题画》、唐代诗人吕岩《牧童》。

9、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10、牧童歌笑牛羊下,太古淳风尽属他。——《秋日山行》

11、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牧童

12、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

13、栏目主编:毕光荫/责编:杨衢

14、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15、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

16、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17、《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牧童躺在月夜下的草地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图,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的思想感情。

18、横野:辽阔的原野。

19、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20、描写牧童骑牛的诗句

五、牧童相关的诗

1、释义: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2、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3、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5、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6、翻译:谁能比得上牧童的心境呢,他趴在牛背上睡着,周围满是秋声。

7、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8、这首诗牧童在:晚归休憩。表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也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9、“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10、吕岩(713~741),字洞宾(即吕洞宾),河中永乐(一云蒲坂)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黄巢之乱爆发后,携全家到终南山,放迹江湖间,转而学道,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钟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这个故事为小说、戏曲的题材。吕岩所作的诗,流传很多,全唐诗辑为四卷,流行于世。

11、 皷腹台前成现句,牧童也解倒骑牛。——宋 释心月《钱泉都庄偈》

12、屋头乌桕午阴密,牛与牧童相对眠。

13、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14、③弄:逗弄,逗引。三四声:不多,表示笛声断断续续地传来。

15、“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16、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17、——清 袁枚《所见》 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羃羃黄云麦垅秋,牧童横笛倒骑牛。

18、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19、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20、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