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江仙》苏轼
1、chánghèncǐshēnfēiwǒyǒu,héshíwàngquèyíngyíng
2、营营:忙忙碌碌的样子。
3、苏轼被几名政敌接连向宋神宗上书
4、人身自由也受到一定限制
5、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月明谁起笛中哀。多情王谢女,相逐过江来。云雨未成还又散,思量好事难谐。凭陵急桨两相催。想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
6、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7、临江仙(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译文)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了,还要打算远远地上天。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
8、上片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9、这一番顿悟,似乎让苏轼豁然开朗了,宇宙之博大,天地之浩淼,自然之永恒,和它们相比,人是何其渺小,人生又何其短暂,何必纠结于人世间的种种纷扰起伏呢?于是,如何解决平时困扰自己的“长恨”,答案就自然而然明了了,那就是最后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0、该句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11、(北宋)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12、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就是此词的创作背景。
13、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4、1:以预告为主,于本周五晚前发给主编,过期不收
15、原来解脱困扰的途径就在眼前:一叶扁舟,消逝在茫茫江海中,让渺小的生命融入广阔的宇宙,让博大的自然来包容、化解生命的困境,这难道不应该是生命的原生形态吗?
16、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
17、无题|小李杜|温李|典故|爱情
18、当他醉意醺醺告别朋友,晃晃悠悠回到临皋亭的住处时,家人已经熟睡。
19、(公元1082年)这是苏轼来黄州的第三个年头。他在长江边上的小城里有了一处栖身之所一一临皋,有了一块自己开垦的土地—东坡,有了一座饮酒赋诗的胜地—雪堂,还有一个来往古今、畅想神游的舞台赤壁长江。苏轼在黄州城每天来往于三个不同的地方,周而复始:白天解决温饱躬耕东坡,傍晩饮酒赋诗驻足雪堂,深夜沉思酣睡回到临皋。三个时空的转换,如同经历了一次从肉体到精神的穿越,颇具某种哲学的意味。
20、2021年6月1日廊坊新闻直通车
二、临江仙苏轼赏析及翻译
1、(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郦波、杨雨)
2、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3、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4、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5、诗句端来磨我钝,钝锥不解生鋩。欢颜为我解冰霜。酒阑清梦觉,春草满池塘。应念雪堂坡下老,昔年共采芸香。功成名遂早还乡。回车来过我,乔木拥千章。
6、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8、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词中用想象之境来造情,将自己送别之情和友人南归之景结合在一起,虚实相生,疏宕清丽。上片先写友人的思归之情,离别既久,当初离别的情景就愈清晰,对家人的思念也就愈强烈。词人化用李白的诗句将当初友人离家的情景写得如在目前,非常美丽。接着化用白居易的诗句,想象友人孤舟南归时孤独感伤的情形,和宋代词人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写法非常相似。下片开头两句以燕子为喻,燕子尚能回到旧巢,反衬友人想回家却不能回家,对友人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后三句也是想象之辞,化用韦庄和晏幾道的词句,遥想江南美丽的风物人情,用白描之笔,细致勾勒,宛如画境。暗含对友人即将回家,可以尽享这美丽的江南风情的赞美和羡慕。
9、有人根据“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两句
10、(南宋)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1、想像春秋时期的范蠡那样
12、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这两句颇富哲理的议论,饱含着词人切身的感受,带有深沉的感情,一任情性,发自衷心,因而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以议论为词,化用哲学语言入词,冲破了传统词的清规戒律,扩大了词的表现力。这种语言上的特色正表现出词人的独特个性。
13、这首词写得真好,好到甚至不知道要用怎样的笔触解读。
14、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15、jiātóngbíxīyǐléimíng,qiāoméndōubúyìng,yǐzhàngtīngjiāngshēng
16、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
17、最终,此次“乌台诗案”
18、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19、写于贬在黄州的第三年,苏轼早已经想开了。于是布衣芒鞋走遍了黄州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寻找三五知心好友,也寻找一处养心之地。
20、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三、临江仙苏轼送钱穆父
1、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2、苏东坡的一生很坎坷,也很有趣,一次又一次的大浪淘沙,磨去了苏轼露在表面的棱角。表面上看,苏轼遇风浪而不惊,走到哪里都甘愿当一颗螺丝钉,和其光同其尘一脸的与世无争。
3、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既然“执”(敲门)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4、但被剥夺了处理政务的权力
5、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
6、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
7、于是急忙带人赶往临皋亭察看
8、这首词大约在南宋建炎三年(1129)元宵节前后所作。这首词最饱含深意的是“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二句。上句写词人与丈夫在青州时,在归来堂猜书斗茶、花前月下相从赋诗等夫妻如胶似漆的生活,而对下句的“无成”,却不能理解为词人在感叹事业无成,因为那时的女子谈不上事业有无成就。此处乃是自叹年华已去,丈夫又可能另有新欢,自己再无青春美貌,故谓“无成”!她一再重复的“老”字,主要是指生育年龄,她此时至多四十六七岁。看来这首词蕴含着高于“婕妤”之叹的“庄姜”之悲,而后者正是前者的自然结果。简而言之,就是指女子的命运像春秋时卫庄姜一样,因被庄公疏远而没有生育后代。词人担心自己也像庄姜一样,所以,连元宵节赏花灯与踏雪赋诗的雅兴都已不在了。
9、“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小人暂时会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会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10、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
11、“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12、一首《临江仙》,从叙事到抒情,从抒情到议论,从议论到顿悟,这既是苏轼至性至情的真实流露,也是感性的苏轼和理性的苏轼在碰撞中升华出一个更加超然、更加智慧的苏轼。
13、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
14、“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被关在门外的苏轼,一边听着家童雷鸣般的鼾声,一边敲着门,而且因为鼾声太大,家里其他的人在熟睡中也听不到苏轼的敲门声。
15、不是一辈子平稳,被保护在温室里可可爱爱的小奶狗;而是内心清明且坚定,知道世界什么样子,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纵然在前行的路上遍体鳞伤,也仍然保留着一颗赤子之心。
16、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17、2021年廊坊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公布,看看都有谁
18、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19、以上苏轼作品《临江仙》共13首
20、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四、《临江仙》苏轼书法
1、于是苦笑一声,拄着手杖
2、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3、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5、下片赏析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6、感受苏轼这份内心的豁达……
7、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8、临江仙作者:苏轼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原文: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彷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译文: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9、《临江仙》“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愿闻吴越报丰登。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
10、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11、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12、双调小令,唐教坊曲。《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韵。约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柳永演为慢曲,九十三字,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
13、花影本来很美,诗人却“几度呼童”去“扫”,原来诗人是用讽喻的手法,将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无论怎样努力,也把他们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
14、作为一首怀念故人、感怀身世的词作,这首《临江仙》显得别具一格。时值晁冲之的兄长晁补之因受其师苏轼牵连而遭贬,晁冲之亦因位列元祐党籍而遇祸。故友同僚分赴各地,难以重聚,他沉痛之余,作此词以寄怀。
15、家里的仆人应该也知道自己的这位主儿没什么定性,回来到多晚也不一定,就先自己睡着了。这才有了苏轼”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这一幕。有一点好奇的是,守着家童如雷鸣的鼾声,真的还能听到江水哗啦啦吗?
16、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17、在旧相王安石的上专札后落下帷幕
18、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19、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20、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
五、《临江仙》苏轼小舟
1、所以,还是回家倒头睡吧……
2、(北宋)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3、yèyǐndōngpōxǐngfùzuì,guīláifǎngfúsāngēng
4、所以,睡得鼾声如雷……
5、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仆人去清扫都扫不掉。
6、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传神地刻画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体现了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发出了对人生的怀疑厌倦,表达出一种无法脱困的感伤.
7、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8、苏轼的前20年是意气风发的,科举一路连捷,在北宋的科举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天才少年接触到官场,心里的“不合时宜”就开始发酵了。
9、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0、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11、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2、这首词表现了苏轼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由于当时苏轼受“乌台诗案”影响,谪居黄州,不能自由出行。所以他想退隐,希望获得精神解脱。
13、被关押在御史台的牢房里
14、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15、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16、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
17、时值建炎三年(1129年),北宋已亡,高宗南迁,作者正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旅途疲累自不必言,国破家亡之恨,报国无门之怨,时时占据他的心怀。这些情怀构成了这首词豪放悲沉的格调。
18、绘声绘色地说苏轼昨夜写完这首词
19、(清)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20、“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上一篇:写荷花池的古诗【精选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