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个性网

石瓢壶有几种款式图片【精选100句】

陈蕊蕊
导读 一、石瓢壶刻什么字最经典 1、如果说子冶石瓢传达昂扬向上的精神品格,那么心舟石瓢就展现一份清逸的丰姿。 2、新壶刻老款是指将一把新壶改刻成历史上制壶名家的款识,如明代名...

一、石瓢壶刻什么字最经典

1、如果说子冶石瓢传达昂扬向上的精神品格,那么心舟石瓢就展现一份清逸的丰姿。

2、新壶刻老款是指将一把新壶改刻成历史上制壶名家的款识,如明代名家徐士衡、元畅等;清代名家陈鸿寿、陈鸣远等。另外也有在新壶烧制前,就直接将名家款识直接加盖在壶坯上的情况。

3、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

4、除了这饱满的景舟石瓢,顾老还创作过一款矮石瓢,亦是很有代表性。壶身扁而不塌,壶嘴改为一弯流、壶把变为耳形,三足略微高挑凸立,显现整器的精气神。

5、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刻在上面,一般来说,字数不能太少,少了单调不好布局,但也不宜太多,多了字就小了,也刻不下。也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边,一来标识身份,二来如果保护得好可以成为传宝家代代留传下去。

6、瞿子冶,继曼生之后,又一位与紫砂壶艺术密切结合的文人,他将书法绘画与紫砂壶结合起来,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文人风貌,人称“瞿壶”。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子冶石瓢。

7、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宏林|朱泥子冶石瓢(有售)

8、瞿应绍,字子冶,今上海松江人。工诗文,擅书画,用笔放逸。酷爱紫砂壶,并自号为“壶公”。

9、因政见不合,苏轼被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当时金属烹器,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又有“梁”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就是后人说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铫”也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直至到清朝的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又有了变化,更趋向于文人化和艺术化。

10、每个爱壶之人,如果没有几把钟情的石瓢,将会是多么大的遗憾!如果你的茗壶能够撑起石瓢壶的发展历史,不仅是一件有成就的事,更是人生的一件乐事!

11、中国嘉德2010春拍:1232万

12、紫砂壶的品种(名称)成百上千,但有哪一个能与石瓢相比?以下是我们做过的各种石瓢壶,你有几种?“弱水三千,仅饮一瓢”,语出《红楼梦》第九十一回,“……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从此,此语成为爱河情海中的一句套话,就凭这样一句古语。

13、邵亚芬摩古的子冶石瓢抓住了三角形的重要特征。周身皆以圆弧线条构成,流、把、身筒处处衔接自然流畅。线条利落准确,起承转合交待清楚,挺括有神。暗接直流上翘,出水有力。三角壶把转折有劲道,端握舒适。无处不吐露出刚柔兼济,抑扬顿挫,挺拔凛然的大气风范。

14、此壶为石瓢式,阔口,短直流,环状柄。壶盖采用压盖式,桥形钮,斜腹渐收,器型严谨典雅,工整精致,简朴大方。

15、在石瓢的发展历史中,北宋的大文豪苏轼不得不提,苏轼一生辗转南北,仕途不顺,在人生遭受坎坷时,他就把相当多的兴趣转移到了日常生活的品味上。

16、反面:「几度花时醉花下,三年江北梦江南」并记「惜抱轩咏梅花句,盖先生不独以文传也」

17、而顾景舟先生从学艺之初始,就努力“悟道升华”,读经史、习诗文、交画友,极大地汲取中国广博文化之精髓,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将紫砂艺术这一古老传统手工艺演绎地淋漓尽致。

18、此款充分体现了智欲其刚,行欲其方,刚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精髓,蕴精气神韵于一身,可称之为大家,可视为壶之智者。

19、顾景舟最为著名的,就是五把传奇的大石瓢壶,除此之外,顾景舟大师还制作了子冶石瓢、矮石瓢、小石瓢等。

20、目前1000000+人已关注了我们

二、石瓢壶有几种款式图片

1、全手工鱼化龙制作过程,难得一见!

2、2011年春拍,以168万元成交

3、石瓢造型的要点在于力道,要达此目的,则要协调好石瓢各个线条所构成的三角形的比例关系,身筒、流、把甚至钮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才能最终突出其独特的力度与气韵。

4、清晚期紫砂名家何心舟、王东石,在浙江慈溪(今宁波市江北区)创办了著名的玉成窑。

5、▲行有恒堂梅花诗文石瓢壶吉安款

6、此壶色深紫,光泽柔和细腻,刻兰花稿及“兰香当春”铭。底款为“顾景舟”,盖内钤“景舟”小方章。高:7cm.最大长度:5cm江寒汀刻铭

7、反面诗句:为君倾一杯,狂歌竹枝曲

8、2011年秋拍以5,175,000元成交

9、出品/实物展示店面:淡水茶舍

10、淡水茶道文化有限公司IDanShuiTeaHouse

11、从子冶石瓢壶现有的传器来看,以刻竹、梅花、兰草居多,其中尤以刻竹最多。保利华谊2017年12月8日,拍卖的这件吉安制、子冶铭刻山水的石瓢,为目前已知唯一刻画山水的子冶石瓢,堪称孤品。

12、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

13、子冶擅长画壶,刻壶,很少制壶,壶型设计,书画和镌刻都是其拿手的。他酷爱紫砂壶,对紫砂壶发展贡献很大。现存世的作品是古董拍卖市场上热门藏品。

14、紫砂杯上一般人都是一边是风景或花草,另一边刻上福、寿、和等字样,也有上善若水、宁静致远、乐在其中等经典词句。

15、▲曼生石瓢唐云八壶精舍藏品

16、▲何心舟小石瓢底款曼陀华馆

17、泥料上凭照片看不出是石红泥料,从颜色与颗粒感倒是感觉像紫泥清水泥类,是原矿泥料。

18、又在鹤峰陶艺、盛和堂出版的《壶艺宝典》中,有一顾景舟先生对吴湖帆所属石瓢的亲笔鉴定证书影印件:“石瓢壶,一九四八年制赠吴湖帆先生,由江寒汀道兄画花鸟,吴题字,作者镌刻,迄今已有四十余年矣。一九九三年盛夏,顾景舟署于陶陶斋”。

19、把多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之型互补,形成和谐的美学效果。平压盖,桥钮,干净利索,比例恰当,充分体现出秀巧精工为上的特点。刻“茶禅一味”好。日常保养紫砂壶应特别注意下面几点:用完后的紫砂壶必须保持壶内干爽,勿积存湿气;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宜放在闷燥处,更不可以为珍贵,用后包裹或密封;勿放近多油或多尘埃的地方;用完后把壶盖侧放,勿常将壶盖密封;壶内勿常常浸着水,应到要泡茶时才冲水;多备几个好的紫砂壶,喝某一种茶叶时只用指定的一个壶,不可喝什么茶叶都用同一个壶,应加识别,以免混乱;切勿用洗洁精或任何化学物剂浸洗紫砂壶,否则会把茶味洗擦掉,并使外表失去光泽。壶盖:子磻茶具(另一边你没有拍下来)

20、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三、石瓢紫砂壶刻字大全

1、顾景舟制江寒汀书画吴湖帆铭(吴湖帆旧藏)

2、各种石瓢壶,你有几种?

3、▲曼生石瓢提梁唐云八壶精舍藏品

4、▲清道光清溪泛舟图子冶石瓢壶

5、1948年,顾景舟主动精心制作五把石瓢壶,除自留一把,余四把慨赠戴相明、江寒汀、唐云、吴湖帆。而这五把石瓢壶成就了一段海上文人与一代宗师顾景舟之间的一段传奇故事,也是近代史上最具标杆性的一次文人壶杰作。

6、所以很明确:尊重作者的观点,大石瓢壶上的镌刻确为景舟先生本人亲力之作。

7、底款:『顾景舟』盖款:『顾』、『景舟』高:2cm宽:5cm内口径:3cm

8、子冶在石瓢上铭刻姚鼐的诗句,可见他对桐城派的推崇,这就是文人壶的魅力所在,一句诗词,一幅画面,可以看到许多文化渊源与背景。

9、▲何心舟石瓢原作底款日岭山房

10、▲顾景舟大石瓢之唐云石瓢

11、但为清风动,乃知子猷心

12、壶盖篆印:『顾景舟』壶底篆印:『戴相明』

13、壶身铭:『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药城兄嘱,吴倩并题』

14、近现代,朱石梅,顾景舟亦多制此款传世。景舟曾于1948年同时制得五把,赠于吴湖帆,江寒汀等沪上画坛名宿。亦有高振宇辈,制出椭圆石瓢,也算是石瓢一奇葩。我亦偏爱此款,认为此款充分体现了智欲其刚,行欲其方,刚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精髓,蕴精气神韵于一身,可称之为大家,可视为壶之智者。

15、吴湖帆书画高:86mm口径:80mm

16、正面:韵竹湖帆道兄书画落款:寒汀

17、这五把壶中,除了吴湖帆先生的一把画面为江寒汀所绘,其余壶的正面均为吴湖帆先生画竹一丛,竿竿青欲滴,枝枝绿生凉,背面诗文亦为前贤咏竹之作。最有意思的顾老的那把,上面所刻“但为清风动,乃知子猷心”语出之唐朝诗人李咸用的《题友生丛竹》一诗的最后两句,原诗为“何妨积雪凌,但为清风动。乃知子猷心,不与常人共。”

18、五把石瓢壶,型相同,不同的镌刻给了它们不同的神韵。相明壶底印是王仁辅刻的「戴相明」三字方章,盖印是任书博刻的「顾景舟」款,另四把则钤上任书博篆刻的「顾景舟」底印、王仁辅篆刻的「景舟」盖印。「顾景舟」之「舟」自此启用。壶坯轻舟运沪,戴相明携壶坯随江寒汀至吴湖帆家书画,吴湖帆饱墨执笔悬腕在五把壶坯上各题诗句,四把壶上各画型态相异之竹枝,第五把壶则由江寒汀画寒雀一只相赠吴湖帆。画成,仍由戴相明交货船带送顾家,由顾景舟亲自镌刻。陶艺一绝,书画一绝,篆刻一绝,珠联璧合,完美至极。艺宴商城石瓢壶让您尽揽天下好石瓢壶。

19、好的刻绘才能使紫砂壶锦上添花,否则会拉低壶的档次,不如不刻。紫砂壶镌刻以中国画为基础,紫砂器具的刻绘面没有中国画面那么大,更需要构图得当,不能太复杂,否则必失全局。

20、石瓢壶的每一种变化,都独具美感,牵动爱壶人的心。今天我们从古至今,依次来看石瓢壶的发展演变,看你最钟情哪把瓢?

四、最经典的五大石瓢壶图片

1、1943年春,戴相明首次到潜洛会见二表兄李相荣,陶厂已因战事而败落,不胜感叹。遂拜访众多紫砂窑户和技师,恢复供货关系,小量紫砂产品运沪经营。戴相明经营铁画轩十数年,呈现中兴之势,至1956年公私合营,按政策安排进上海市土产公司任职,1986年退休。至今,铁画轩依旧屹立上海。

2、▲吉安制子冶通刻梅花石瓢

3、2016年秋拍以1,955,000元成交

4、桐君,相传黄帝时人,尝采药求道,行医济世,在浙江桐庐县,东山湾大桐树下,结庐栖身,有问姓名者,但指桐下茅庐以示,时人尊称为桐君。

5、当代镌刻名家是谭泉海,号石泉,一壶难求;后起之秀陈宏林等都是镌刻高手。

6、首先要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300ML的紫泥石瓢壶可泡:普洱(黑茶)、乌龙(青茶)、红茶等,即发酵度大于50%的均可用此壶冲泡。说不上什么是最合适。第乌龙茶本是青茶系列,现代的新工艺,把传统的茶变发酵为35%以下的茶是你所说的轻焙火系列,如凤凰单纵青茶系列,铁观音的轻发酵度呈绿茶状态。还有水仙、大红袍轻度发酵的茶都是你所说的轻焙火系列。

7、子冶石瓢是最畅销的,存世较多。每一把壶都制作精良、格调高雅,文人风骨气韵卓然。最典型特征是壶身、壶把构成三角形,壶型精干,有「瘦壶」雅称,透出一股刚韧之气,挺拔凛然,有如风萧萧兮易水寒的侠客,又如隐居深山的修行者,仙风傲骨,让人心生敬意。

8、少年即从其祖母邵氏学艺,方二十便己身列紫砂名手之林。数十年来饱览历代紫砂精品,深入钻研紫砂陶瓷相关工艺知识,旁涉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考古等学术,仿古作陶,每遇历代名作,反复揣摩,悉心研究,所制作品与传器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9、陶刻的刀法主要是割、耕、切、刮、琢、撇等六大技法,不管是双刀正入法,还是单刀侧入法,都以这六大技法为基础。

10、民国73年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

11、(2018年西泠印社春拍)

12、陈曼生,主要活动于嘉庆至道光年间。陈曼生与杨彭年的相遇,注定了紫砂史上的不朽篇章。他偶然从乞丐手中买到的元代瓢器,以它为原形而创作的石瓢壶,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启传奇之旅,魅力恒久不衰。

13、落款:景舟先生吴倩并题

14、据相关资料记载,石瓢壶是经由石瓢与紫砂工艺的结合演变而来的,其前身石铫是小烹器的一种,主要用来煮水和煎药使用,苏轼曾拥有一把石铫壶,并被大才子用来创新煮茶,并提以后由诗画家尤荫有幸收藏,有苏提字并且本身壶底刻有宋哲宗的年号:元祐字体,因此被清朝内府,爱壶情深,尤荫就叫人用紫砂仿制制作。

15、壶身一面刻绘竹石图案,刀法凌而不乱,竹骨刚健有力,竹叶清明秀丽,金石之味溢于壶身。

16、这五把紫砂壶已有三把进行了拍卖:“寒汀壶”、“相明壶”、“唐云壶”,并都曾创过当时紫砂拍卖的纪录。

17、石瓢壶,可谓是紫砂器中的王者,深受人们的喜爱。由陈曼生依照元代瓢器设计的石瓢壶,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启传奇之旅,魅力恒久不衰。

18、养壶这么久,这样的包浆你是否遇见?

19、子冶石瓢,最早乃是由子冶在石瓢上刻绘而得名,并且此款形制与曼生石瓢略有不同。

20、南台为画家许凤。字南台,上海人,工青绿山水,仿文赵法,苍秀入古,是海派名手,画作传世极少,《海上墨林》有传。

五、石瓢刻什么字好看

1、“顾景舟制吴湖帆书江寒汀画大石瓢壶”刻字为“细嚼梅花雪乳香。寒汀兄为余画茶壶。倩自题。”壶上孤雀雪梅画之落款为“湖帆道兄正画。寒汀”。紫砂史上刚柔相济的五把石瓢壶于此留名,足见他们之间的深厚交谊。

2、顾景舟——子冶石瓢(赵江华藏)

3、反面:镌刻“寒生绿樽上,影入翠屏中”落款:寒汀兄属吴倩自题

4、白石者,乃白石茶也。《云林遗事》记载:“倪元镇素好饮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肉何真粉成小块如石状,置于茶中饮之,名曰清泉白石茶。”

5、如今,未曾出世的两把,一把就是梅景书屋吴湖帆旧藏“湖帆壶”,一把是由顾景舟家人收藏的“景舟壶”。收藏界资深人士指出:由于“景舟壶”为顾景舟家人珍藏,难得曝光。“湖帆壶”目前是唯一可见的顾景舟顶级紫砂珍品。

6、此壶泥质赭紫温润,造型流畅。壶身曲线柔和流畅。从整体上看,壶身上部扁大,尤其是“人”字形直线的运用,造成一个在主视角度以内的梯形表面。这把壶弧度大,宜书宜画,显现了简朴大方的气度,是件“智欲其圆、行欲其方、刚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珍品。壶身铭:“冬心先生余箴其画竹研,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板桥有此一纵一横,颇有逸情。子冶藏板桥画盖仿梅花。仿梅道人子冶自记。”壶盖铭“宜园”。盖印“吉壶”。把下印“彭年”。瞿应绍,字子冶,是继曼生、石梅后又一位与砂艺密切结合的擅长金石书画的文人。他所装饰的紫砂壶,印章及书画镌刻,格调高雅,韵致怡人,时人称为“三绝壶”。此壶现藏上海博物馆

7、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8、视频l全手工、半手工有什么区别?

9、唐药城大石瓢壶顾景舟制

10、镌刻:宿雨一番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见玉壶清话。子冶写。冶。

11、壶底:「吉壶」章,把下有「彭年」印款。

12、曼生壶简约的设计、切壶切茶的铭文镌刻,从形制与内涵上开创了“文人壶”的巅峰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

13、(2011年上海春秋堂秋拍)

14、顾景舟(1915~1996年),本名景洲,后改名为景舟,名号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及壶叟等,宜兴川埠人,曾自创堂号为自怡轩。

15、高级工艺美术师蒋峰|朱泥子冶石瓢(有售)

16、品饮清泉白石茶,何以定要相邀桐君一起品饮呢?

17、关注▲“紫砂壶收藏”这里有最专业的紫砂知识

18、盌(碗)外绘上的花枝,由器足攀过盌沿一直伸延至盌内。此种装饰风格为“过墙枝”,如果将其展开,就是一幅完整的福寿图,并不是内外单独的图案。

19、成交价:RMB322万

20、(2012年中国嘉德春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