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娄山关历史
1、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及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5月9日,在综合部党支部开展的一期党史学习活动中,在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旺的带领下,公司党员员工一起诵读《忆秦娥·娄山关》,追忆那段光辉的历史岁月。
3、“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随着雄浑激昂的钢琴伴奏和荡气回肠的歌声,微党课围绕毛泽东词作《忆秦娥·娄山关》展开。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段维和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建国担任主讲人,分别对《忆秦娥·娄山关》诗词意象、叠句手法和诗词背后的党史故事进行了深度赏析和融合讲解,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秦恒担纲主持。湖北广播电视报总编辑饶迅出席了本次活动。
4、娄山因娄山关而得名,有此一说。据《桐梓县志》载,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太原杨端应朝廷之募,率领娄、梁、赵等七姓族乡人收复播州,撵走南诏势力,分土世袭。其部将娄殿邦分地世守其土,子娄姗与另一个将军梁宗理之子梁关为表兄共戎高岩子,时称娄珊梁关。后黑神垭一带百姓怀念与娄珊、梁关驻军的鱼水之情,逐将黑神垭更名为“娄珊关”,年久讹称娄山关,以此得名。娄、梁二姓族谱也有相似记载。可见,娄山关并非因娄山得名,而娄山是因娄山关得名。PS:但也有另一说,关名的来历,源于古代对娄山山脉的称谓。因为它是大娄山脉的主峰。但这种说法,没有历史出处。
5、纪念先烈,总结历史,注视着娄山关口西侧山垭的娄山关战役纪念碑,凝视着张爱萍将军手书的“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的行草大字。娄山关前,他们的脚步扬起尘土,他们的故事流传千古。很庆幸,也很感谢,中国人民有这样一群与人民相依相惜,互相扶持的英雄战士;我们也很庆幸,很感谢能到此一游,抚摸遗迹之壁,悲叹战争之痛,瞻仰烈士为民奉献一切之精神。
6、雄关漫道真如铁中的雄关指的是娄山关。
7、1月中旬的遵义会议后,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指导下,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先后回师黔北,二渡赤水、重战娄山关、再占遵义城。这一系列战斗被称为“遵义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仗,共歼灭和击溃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俘获敌人两千余人,枪支三千余支。
8、诗词专家段维(左)和党史专家王建国(右)
9、全诗内容:忆秦娥·娄山关
10、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春三月,明朝廷以李化龙总督川、湖、贵三省军务,讨征杨应龙,调集24万兵马,分八路进攻播州。蜀将刘由綦江出兵,攻克虹关,九盘子、捷阵溪、石虎关、直抵娄山关。杨应龙派其子杨朝栋在娄山关上设了13道排栅、挖深坑,凭险守关。刘仰视娄山关叹息。关上箫笙鼓乐,猜拳行令,竟安然无恙。翌年5月,刘间道攀藤爬岩,偷袭娄山关,夺得天险,为平播之役打下基础。
11、娄山关主峰上还保留着当年的工事
12、当年红军三渡赤水的地方,现在已经架起了铁桥,赤水河两岸灯火辉煌,游人如织,这里成了网红打卡点。
13、采编:黄磊核校:董海川
14、感悟娄山关战斗精神,带着老人的期盼与英雄的嘱托,接下来的“长征路”,记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15、伴随屏幕上“遵义会议”珍贵的历史影像掠过,党史专家王建国教授和大家一起重温了遵义会议前后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由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一系列会议构成的遵义会议不是谁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酝酿,水到渠成的会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意义非凡的伟大会议,而娄山关大捷则是红军长征途中重大的历史转折。娄山关一战,一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红军处处被动的局面,第一次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遵义会议之后,更是确定了新的战略路线和毛泽东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娄山关大捷则证明了遵义会议精神的正确性,开始了“从头越”的新征程,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
16、贵州军阀王家烈手忙脚乱,急调两个师凭险固守娄山关。
17、红军长征经过遵义的时候,在娄山关与敌军激战了两次。第一次娄山关战役发生在遵义会议前。
18、由湖北广播电视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主办的“百年党史诗情回望”献礼建党100周年《诗词党史》微党课自4月15日首推后,反响强烈。5月19日下午4点,《诗词党史》微党课第二课《忆秦娥·娄山关》在华中师范大学模拟联合国会议室震撼开讲。
19、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这首词题目中的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20、因为中国工农红军为保证遵义会议胜利召开而进行的由南向北攻克娄山关的战斗,以及遵义会议后红军再次进行的由北向南攻克娄山关的激战,两次均取得伟大胜利,红军的英雄壮举写下了光辉的历史。
二、娄山关历史编剧
1、创作背景:此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
2、娄山关原名高岩子,又名黑神垭。关名可追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称娄山为“不狼山”。据清末遵义著名学者郑珍考证“不狼山”即娄山,亦称大娄山。
3、我们先说第一次娄山关战役。为了建立黔北防御,保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新根据地",1935年初,1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派红1军团第2师四团攻克娄山关,即一取娄山关,之后又攻占了领桐梓县城,娄山关战斗大获全胜。为保卫党中央在遵义顺利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次战役很简单。
4、此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
5、更喜前进战旗,真正所向披靡。
6、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春三月,明朝廷以李化龙总督川、湖、贵三省军务,讨征杨应龙,调集24万兵马,分八路进攻播州。蜀将刘綎由綦江出兵,攻克虹关,九盘子、捷阵溪、石虎关、直抵娄山关。杨应龙派其子杨朝栋在娄山关上设了13道排栅、挖深坑,凭险守关。刘綎仰视娄山关叹息。关上箫笙鼓乐,猜拳行令,竟安然无恙。翌年5月,刘綎间道攀藤爬岩,偷袭娄山关,夺得天险,为平播之役打下基础。
7、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8、内丘县内大路消防救援站站长孟维浩
9、长征过程中,土城战役失败后,毛泽东认真总结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他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挥师东进,再渡赤水,回贵州攻打黔军。
10、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其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
11、遵义会议以后,中央红军决定北渡长江到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在途经习水土城时,遭到川军阻截。
12、毛主席一首《忆秦娥•娄山关》勾起我们许多回忆。娄山关又名太平关,是川黔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战役第一战发生在1935年1月9日,第二战发生在遵义会议之后的1935年2月25至28日,由彭德怀同志率红三军团对敌作战,歼敌59师和93师大部,将敌人赶到乌江以南,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首次大捷。娄山关战役使红军摆脱了被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川、滇、黔边区将红军一举歼灭的梦想。自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有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才使红军从失败不断走向胜利,直至取得全国解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说,没有“七一”就没有“八一”,没有“八一”就没有“十一”,这是历史,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历史。
13、为了迅速摆脱这种不利局面,中央红军回师东进,二渡赤水,重占娄山关,再占遵义城。2月24日,红军攻占了关北的桐梓县城。此后,决定由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率部二克娄山关。
14、《忆秦娥·娄山关》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15、遵义会议是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开始确立的领导路线,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大家纷纷表示,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受益匪浅,震撼心灵,思想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净化,对遵义精神和党的艰苦奋斗史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地提升。
16、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17、7月11日,“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采访团一行便来到了娄山关。在距离娄山关主要战斗遗址不远的一块巨型石刻上,镌刻着《忆秦娥·娄山关》一词全文。85年前,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军两度鏖战,这首词也见证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首个大胜仗——娄山关战斗。
18、精彩的诗词讲解、鲜为人知的党史故事、穿插着珍贵的历史影像,《诗词党史》微党课带领现场和线上观众一起走进“娄山关”,讲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转折、精彩历史。本次微党课由长江云同步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42万人次。
19、这首词题目中的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20、明时播州杨应龙(杨端29代孙)叛明,被朝廷平定,曾改娄山关为“太平关”,但人们仍习惯称为娄山关。
三、娄山关历史人物
1、主持人(左一)和两位主讲人
2、贵州遵义的娄山关是黔北第一隘口,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初中央红军曾在这里与敌军展开两次激烈的争夺战,并都取得了胜利,第一次,为新的“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一个较好的环境基础,为保卫遵义革命中心区的安全和党中央在遵义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
3、记者正在听老人讲娄山关战役的故事。(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摄)
4、“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提起这句诗词,想必很多人朗朗上口。它是1935年2月,中央红军越过川黔第一雄关娄山关时,毛泽东挥毫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
5、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6、关上千峰万仞,重峦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
7、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长征。长征初期,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惊慌失措,仓促从事,既不作必要的政治动员,也未作一定的军事准备,在行动上搞大搬家,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军事上盲人瞎马,遇敌硬打硬拼,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8、1935年2月25日,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接到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消灭娄山关黔敌夺取遵义”的命令。随后,彭德怀决定用整编后4个团的兵力,夺下娄山关,为占领遵义创造条件。
9、岭南师范学院共青团2017青马红色之旅第一天走看了息烽与娄山关。学员们亲闻目睹,感慨万千,共产党人不屈不饶,信念比钢铁还坚。全体学员有一次重温了解放战争历史。
10、词中的雄关即指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意思是:不要说雄关像钢铁一样难以逾越,而今我们要从头开始征服它!从娄山关头上翻越后,远望苍山如海,感怀残阳如血。全词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
11、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占领遵义,1月9日,开始攻打娄山关,到2月25日,完全占领整个娄山关周边地区,为遵义会议胜利召开奠定基础。
12、毛泽东这首写于1935年的《忆秦娥·娄山关》慷慨悲烈、雄沉壮阔,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原文忆秦娥·娄(lóu)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y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另附写于1934年的原版本:西风烈,梧桐叶下黄花发。黄花发,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3、经过25日至26日的激战,红军在“正面攻击、两翼包抄”的沉重打击下,敌军兵败如山倒,仓惶南逃。红军战士乘胜追击并于2月28日再占遵义城,歼灭和击溃敌军两个师又八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14、从此长征万里,不断取得胜利。
15、百度百科——忆秦娥·娄山关
16、公交线路:地铁2号线→地铁7号线,全程约1公里从娄山关路乘坐地铁2号线,经过3站,到达静安寺站步行约210米,换乘地铁7号线乘坐地铁7号线,经过5站,到达长清路站步行约910米,到达世博园
17、由于土城战役的失利,红军官兵被迫西渡赤水,改向敌兵力薄弱的云南扎西地域集结。这时,敌人又调集了40万大军迫近扎西。
18、为贯彻落实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搞好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参观革命圣地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回顾中国革命的光荣历史,进一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提升思想境界,改善工作作风,充分发挥我办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9、娄山关,位于遵义县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北拒巴蜀,南扼黔桂”,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来到娄山关口,远远就看见娄山关关隘口筑于大娄山山脉之间,站在关隘上,大娄山山脉连绵陡峭的山峰和大峡谷尽收眼底,山壁上“娄山关”大字尽显雄关的恢弘气势。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曾站在娄山关作下的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
20、娄山关现在是4A级旅游景区,如果有机会去贵州旅游,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曾经的黔北第一险关。
四、娄山关历史讲解
1、为确保中共中央在黔北遵义建立新战略根据地,确保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全,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率部追击,向北逃窜的敌军,夺取娄山关,以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
2、80多年前的娄山关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有着多年讲解经验的肖开基老人为我们讲述了当年的那段历史。
3、娄山关上红军当年留下的战壕遗址。(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摄)
4、息烽集中营自1938年开始存在了八年。八年,并不是一个多么大的数目,但是在这八年里,有600余条流淌着鲜红热血的生命在此冻结消逝,有600余个具有强烈觉醒意识英魂在此流逝走远。面对阴暗潮湿的关押环境、惨无人道的酷刑和暗无天日的精神折磨,他们都不曾放弃心中的信念与执着,不曾向压迫的势力弯下身躯。深不见底的猫洞掩埋了英雄烈士的白骨,但磨灭不了他们已刻入骨髓的爱国之心;矮小昏暗的反省室压迫了烈士们的身体,却抹不掉他们坚定的信念。他们留下了不畏迫害而发出的阵阵怒喊和不惧残害而日益浓烈的不朽精神。脚踩集中营旧址的黄土,仰望头顶蔚蓝的天空,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些已走远的英雄们,也仿佛听到了他们不屈的呐喊声。
5、1935年1月7日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贵州军阀王家烈、候之担闻讯,慌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以保老巢。
6、战斗经过: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由南向北分三路突破乌江天险,先头部队占领遵义之后,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乘势向北追击,以确保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全召开。而此时,贵州军阀王家烈、候之担也忙着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以保护自己的老巢桐梓县。总参谋长刘伯承和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部署了攻克娄山关的战斗任务。1月9日,战斗打响,红军以密集火力掩护,从关南发动总攻,迅猛杀上娄山关。冲入敌阵,与敌人白刃肉搏,占领关口,逼迫敌人向北退却,沿途丢弃武器、烟枪和大量军用物资。红四团乘胜追击下关直扑桐梓县城。当天,红二师师部进占桐梓,娄山关战斗大获全胜。
7、日期:2022年5月10日
8、是现代革命家、文学家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
9、杨氏从此开始控制播州(遵义古称),长达数百年。在明朝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应龙反叛朝廷,明朝派二十多万兵马最终平定播州。攻下娄山关的是有“明末第一猛将”之称的刘綎,他后来战死在萨尔浒之战的战场上。平定播州杨应龙后,朝廷曾改娄山关为“太平关”,但人们还是习惯称为娄山关。
10、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11、采访最后,肖开基告诉记者,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来到这里,了解娄山关战斗,了解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红军战士,还有那留存在娄山关记忆里经久不变的军民鱼水情!
12、译文: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扩展资料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13、西风正壮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啊,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啊,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14、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2月26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应该是作于2月26日左右。
15、(培训)国家能源集团重庆恒泰发电有限公司“学党史,悟思想”党史教育专题培训班(第一期)
16、因此,当红军突破蒋军的第四道防线,渡过湘江时,历时仅仅两个月,即损过半。 1935 年 1 月,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 1 月 15 日到 17 日,在这里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
17、《桐梓县志》载,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太原杨端应朝廷之募,率领令狐、成、娄、梁、赵、韦七姓族乡人收复播州,撵走南诏势力,分土世袭。
18、表现: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浓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
19、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20、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永宁土司奢寅周起兵反明,陷重庆,其中将扶国祯,破桐梓、夺娄山关、占遵义。
五、娄山关历史天气
1、清顺治四年(1647年)李定国、孙可望率农民起义的“大西军”,经綦江进攻娄山关,大败守关清兵,横扫大西南。
2、清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九坝杨龙喜率农民起义军,攻下桐梓,占据娄山关,直捣遵义。当时著名诗人郑珍写道:“杨旗娄山关,饮马板桥水。”描述义军在娄山关的声势。
3、忆秦娥·娄山关诗词碑。(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摄)
4、随后,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
5、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攻克娄山关,控制住这座雄关,使大部队顺利通过。随后,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2月26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月27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6、“1935年1月,为了保证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红一军团四团曾攻占过娄山关关口。”遵义市红花岗区史志研究专家史晓波告诉记者,时任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伯承和一军团政委聂荣臻一起,指挥红军向娄山关的国民党军发动进攻。因为山势太陡又下着大雨,红军分成两路,一路正面强攻,一路抄小道从敌军后面奇袭,一举拿下娄山关,保证了遵义会议的安全召开。
7、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娄山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自古被称为黔北第一险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8、会议希望有关方面积极关心支持平蛮入播历史文化研究和娄山关历史文化研究工作,通过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挖掘桐梓特色历史文化,争取把黔北地区独有的土司官文化、娄山关文化打造成别具一格的桐梓特色历史文化名片。会议建议有关方面组织建立桐梓历史文化研究会,加强对桐梓特色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
9、1935年2月28日,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由于娄山关一战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诗词。
10、此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边境,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计划,挥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桐梓。
11、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12、娄山关历史文化研讨会在桐梓成功举办
13、娄山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在汇川区与桐梓县的交界处,正处于大娄山主脉的脊梁上,是一个沿裂隙溶蚀而成的隘口,海拔1226米,关口周围峭壁绝立,东西两侧是大小尖山耸峙,南北是峡谷(高差为400米),极为险要。古人称此关为“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易守难攻。茫茫群山之中,作为极其罕见的缺口,娄山关扼守川黔南北之间通道的咽喉,北拒巴蜀,南扼黔桂,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14、下阕:写战斗后红军娄山关的情景。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写出了跨越娄山关的豪气万丈情以及迎接新征程的精神准备。
15、你在嘉定能乘到“南嘉线”吧,可以的话乘南嘉线到华漕下,转836就可以到娄山关路了,比较快吧!
16、关名的来历,源于古代对娄山山脉的称谓。它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在汇川区与桐梓县的交界处,北拒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古称天险。
17、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汇川2路
18、附团友钟秉雄参观遵义后写的两首诗:
19、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注释):〔咽(yè页)〕在这里读入声。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风中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从头越〕重新跨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他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娄山关:遵义市之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烈:猛烈,强劲。长空:辽阔的天空。碎:细碎。咽:声音阻塞低沉。漫道:莫道。
20、此词开篇即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上一篇:娄山关是什么【精选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