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个性网

悯农,翻译【精选100句】

陈蕊蕊
导读 一、悯农锄禾翻译 1、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描述了农民在地里辛勤劳动的景象,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每一粒米都是农民辛勤汗水换来的! 2、《...

一、悯农锄禾翻译

1、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描述了农民在地里辛勤劳动的景象,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每一粒米都是农民辛勤汗水换来的!

2、《悯农》的作者是唐代的李绅,他以《悯农》为题,共写了两首诗。一般教材只选择其比如部编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就只收录了其二。

3、悯农二首⑴其一春种一粒粟⑵,秋收万颗子⑶。四海无闲田⑷,农夫犹饿死⑸。其二锄禾日当午⑹,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⑺,粒粒皆辛苦?其一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其二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4、中午的时候农民在田地里辛苦除草,汗水一滴滴的落到田地里的泥土上。

5、这是说农民钟粮食并不容易,那是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浇灌的。悯农、怜悯农夫当、当时锄禾、禾苗除草皆、全

6、小朋友可能会问:“农民伯伯为什么要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午睡,不好好休息?”

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8、古诗词古意韵味是中国文化精华之有必要让宝宝从小学习。

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0、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1、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12、小孩子学古诗,除了知识,学习生活常识、培养良好的品格和生活习惯也很重要。所以,家长还可以“节外生枝”引导孩子。

13、是两首诗啊。都是绝句(其一)春种一粒粟⑵,秋成(收)万颗子⑶。四海无闲田⑷,农夫犹饿死。(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1)⑸,粒粒皆辛苦。(2)

14、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ūn), 国内采用简化字后,飧字用的很少,後才改为餐了。餐飧:昼饭为餐,晚饭为飧。

15、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田家二首(后首一作李绅诗)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二月里蚕儿刚刚出子,就早早的卖掉了一年的新丝,五月里秧苗还在地里,又早早的卖去了一年的新谷。只顾医治眼下的毒疮,也只有剜去自己心上的肉。我但愿君王的心啊,能够变成一支光明的蜡烛。不要再去照亮那穿着绫罗绸缎的富贵人家的筵席,而只是来照看照看这无衣无食的逃亡庄户的茅屋。(2)父亲在山上劳作儿子在山下开荒,到了六月春天粮食的种苗还没成熟可是官家早已开始修葺仓库装粮食。后四句就不用翻译了吧

16、作者:唐代诗人李绅扩展资料赏析

17、其实都叫《悯农》,只是同名的还有一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首都是出自唐朝诗人李绅之手。可能是为了区分这两首诗因此在课本上叫《锄禾》.

18、《悯农》两首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人们往往只记得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演绎出另外一层意思:盘中粮食,粒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苦劳动的结晶哦,所以要珍惜粮食。时代不一样啦,农民不再有《悯农》时代的悲苦。可是,即便在丰衣足食的今天,我们一样要珍惜农民劳动的果实,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所以,今天我们还要唱“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9、春天的一丝和风到了,那是“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夏天的一缕荷香来了,那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秋天的一滴露水凝了,那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冬天的一片雪花飘了,那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20、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二、悯农,翻译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5、《悯农抄》(唐)李袭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唐)李绅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6、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7、锄(chú)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8、刘老师:18803415435漪汾校区志博学堂(漪汾街62号二层)

9、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10、《悯农》的作者是李绅,李绅还是唐朝时期的一代宰相,他也是当时主张诗歌革新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之与白居易、元稹、张籍等人的交往十分密切,其留存的《悯农二首》广为后世传颂。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11、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12、任老师:18803416607新民校区荟博学堂(新民中街物流大厦三层)

13、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14、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15、悯农诗,锄禾日当午中“锄禾”的意思是为庄稼禾苗除草、松土,表示劳作。“锄禾”不是人名,是个动宾词组。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农民在烈日当空的中午在农田里为庄稼锄草。为“汗滴禾下土”铺垫,更是为“粒粒皆辛苦”打基础。

16、《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17、翰博学堂(晋阳街英语周报大厦四层)

18、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9、写在最后,边讲解、边诵读,当孩子理解之后,就很容易成诵了。一时背不下来也不要紧,边读边理解也可以。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喜欢,选择一些唱读的音频,提高孩子的兴趣。

20、“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三、《悯农》锄禾翻译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2、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3、因为古时候农耕效率低下,要是不抓紧时间给禾苗松土除草,禾苗就会长不好,就不能得到更多的粮食,大家就会饿肚子。

4、《悯农》其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其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其三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一共有三首,共有十六句

5、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6、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7、”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8、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9、锄禾:用锄头在地里做锄地等的农活,指农民辛苦的劳动悯农:字面意思:怜悯农人,指作者在看到农人们在中午暴晒的阳光下干农活时内心生出的怜悯之情

10、不荒废每一寸土地,却依然有耕者饿死。

11、河北悯农农业的肥料很好的,可以强根壮苗,防bing抗bing,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达,生长旺盛,减少各种bing害发生蔓延。

1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13、龙妈:小伴龙早教研究中心主编,家庭教育指导师,也是5岁龙哥的老妈,是个爱操心的事儿妈。关注家长真实需求,提供家庭教育中教养难题的解决方案。

14、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15、点上方音频,马上读唐诗

16、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17、《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18、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19、锄(chú)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20、⑵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四、悯农锄禾意思

1、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2、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3、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4、我小时候学的第二首古诗就是《悯农》。至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都深深刻在我的心中,每次吃饭都要吃得干干净净(笑)。

5、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6、闫老师:13453459912

7、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8、比如,劳动值得尊敬,不劳动可耻,小朋友也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幼儿园老师、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比如搬板凳、擦桌子啊。

9、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10、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ūn),国内采用简化字后,飧字用的很少,後才改为餐了。餐飧:昼饭为餐,晚饭为飧。

11、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155篇诗文

1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13、《悯农》里有“锄禾日当午”的句子,但有些版本取了这首诗的首二字做此诗题目,于是题目就叫《锄禾》了。

14、郭老师:18603450423

15、今天我们读着、唱着“锄禾日当午”,依然看得见毒辣辣的日头下,农夫的汗水滴、落消失在滚烫的土地里,那盈盈的稻花香里看得清农民绵绵的辛苦。

16、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17、本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18、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9、“节外生枝”要注意的是不要冲淡古诗学习的主题,可以放在以后重复背诵的时候进行。或者寻找契机,吃饭的时候啊、扔食物的时候啊等等。

20、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五、悯农锄禾日当午译文

1、烈日当空的时候,农民还在给禾苗松土除草,农民被太阳晒得满头大汗,汗水都滴到土里了。

2、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可以收获很多粮食,没有荒废的地,但是贫苦农民还要饿死。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

3、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4、翻译: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5、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6、意思为:农民在中午的时候,顶着烈日在田地里除草。《悯农二首》作者李绅。全文为: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思想感情: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同时借此揭露社会黑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同情。

7、首先,这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8、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9、从今天开始,龙妈便在每周日与大家分享一首小伴龙诗词,希望爸爸妈妈能带着宝贝一起来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相信在接触过古诗之后的宝宝们的性格也会越发的有胸怀更包容。↓↓↓

10、注释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粟:泛指谷类。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犹:仍然。禾:谷类植物的统称。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1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悯农二首

12、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13、♪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14、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15、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若我的回答对您有用,请将其设为“好评”,谢谢!

16、粟:泛指谷类。

17、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8、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

19、“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是作者看到农民的辛苦,不由得感慨起来:吃饭的人们啊,你们谁会想到碗里的每一粒米都离不开烈日下农民们的辛苦劳作啊。

20、谁想到盘中的食物,粒粒皆为农民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