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悯农全部诗句
1、悯农二首李绅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间悲剧呢?种出的粮食到哪里去了呢?遍地粮田五谷丰登,种田的农民却两手空空,凭什么会这样呢?诗人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只是如实记录下如此不公平的现实。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到,在古代的很多时期里,农民都是生活得最艰难的:他们要面对田间日夜的辛劳,要祈祷老天不要有灾害,要承担朝廷压在他们身上的负担,要忍受地方上豪强的掠夺,要忧心未知的战乱和动荡......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4、为粮食做出贡献的人物:
5、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6、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7、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
8、悯农这表达作者对农民的同情的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二首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9、白话文释义: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10、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
11、《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12、第二句中,“万颗子”的“子”,是指作物结出的果实颗粒。万颗当然是一种虚指,表示数量很多。
13、悯农二首李绅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个是让大家珍惜粮食的吧?
14、《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棵籽。四海无闲田,农夫尤饿死。《悯农》之二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5、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16、(每日一诗)37赋得古原草送别
17、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18、我们读过《悯农》的第二首,它们本是一组两首,应该就在一起,现在“其一”出现了,终于完整了。
19、李绅六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庐氏带着他迁居润州无锡(今属江苏),由母亲躬授学业。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20、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局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对农民真挚的同情。
二、《悯农》的诗句
1、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2、《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其一的古诗原文如下:
3、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4、译文: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5、《悯农》其一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宋代:杨万里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6、当时李逢吉已经是高官了,所以李逢吉登上观稼台之后,随口吟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叫“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宁迁任如登台”,“何得千里朝野路”,说这个仕途啊,如行千里路一样,不容易呀,非常艰难啊。下一句——“累宁迁任如登台”,什么时候,这个你我的仕途能像我们现在登上这个观稼台一样,只要几步就登到高处了,那多好啊。
7、《悯农》其一中运用对比手法的诗句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四海无闲田”,写出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闲置。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谁知结果却是“农夫犹饿死”形成强烈的对比,揭露了社会的不平。
8、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9、一天一首古诗词小国带您学古诗
10、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11、这三首都很浅显,沒什么可解释的。只是第三首的嫫女,是丑女的代表,下一句是对一笑干金的否定。
12、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13、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首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14、“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前两句讲的是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很容易理解,烈日当空,然后农人还在怎么样?还在辛苦劳作。为什么在炎炎夏日,“日当午”的时候还要辛苦劳作呢?是因为要给禾苗翻土,要除杂草,因为农事辛劳啊,一点懈怠不得。“汗滴禾下土”,是多少汗滴到禾下土上呢?不是一滴汗,是滴滴汗,这样到第二个场景就和“粒粒”饭对应起来了。
15、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16、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17、(每日一诗)36浪淘沙
18、这首诗用层层迭加的手法,步步推进,揭示农民的苦难,作者悲悯同情的意绪浸透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字字血,声声泪,扣动读者的心弦。
19、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孙。
20、悯农其一古诗的意思是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三、悯农古诗诗句
1、是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和对农民的同情。
2、李绅,字公垂,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往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3、稻云不雨多不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己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4、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6、由于干旱,稻子多不收,由于有霜,乔麦空壳。肯定是忍饥挨饿的一年,中间还有一个闰月使时间更长。
7、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若我的回答对您有用,请将其设为“好评”,谢谢!
8、所以受这首《悯农》诗的影响,尤其是受第二首《悯农》诗的影响。你看宋代诗人梅尧臣就写了《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而张俞写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使用的创意,都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创意。在古人笔下,受《悯农》的影响,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作品,这些作品汇聚成一条大河,从古代一直奔用到当下,不断触碰着我们的灵魂。好,有关《悯农》,我们就分析到这。谢谢大家!
9、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10、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11、悯农二首其一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1)
1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3、我个人觉得很好用,悯农农业是央视宣传品牌,中国15诚信企业,由此可见,口碑以及质量绝.对是一级的。
14、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15、李绅、白居易、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重要干将,也是最核心的三位诗人。甚至李绅本人还是这场运动的发起者之他当时写了乐府新题二十首,都是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创作的,所以元稹见到之后非常佩服,和作了十二首新乐府,然后才是白居易紧随其后又写了五十首新乐府,这样才兴起了大胆揭露社会上存在各种弊端的具有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对民生疾苦深切关怀的“新乐府运动”。在白居易的五十首新乐府里,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像《卖炭翁》这些名作。
16、觉得不错,请在页尾点赞哦......
17、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18、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19、我们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美图均来自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敬意与感谢!
20、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四、悯农古诗大全
1、其一的首句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互相补充,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2、(每日一诗)41悯农
3、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4、春天中一粒种子,等到秋天就能收获很多。全国没有一块田地是空闲的,但是还有农夫饿死。表现了社会的黑暗。
5、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6、其二的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7、(每日一诗)3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9、河北悯农农业的肥料很好的,可以强根壮苗,防bing抗bing,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达,生长旺盛,减少各种bing害发生蔓延。
10、《悯农》有李绅的三首,杨万里的一首。不知你的其一指哪一首?
11、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1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3、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14、《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15、诗的前两句描述了耕作的耗时、不易,并且产生与农人的共情:那便是对收成的渴望。
16、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17、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李绅的那首千古名作《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因为有这首诗,李绅后来又被称为“悯农诗人”,一首诗成就一个人,这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惊艳之作。诗名很惊艳,但诗的内容很沉重。
18、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19、“农夫犹饿死”——犹,是仍然的意思。即使天下田地种满庄稼,农夫还是会饿死!读来细思极恐,令人悲愤。
20、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五、悯农的全部诗句
1、孔孟之道国学机编号:2815/2847
2、这四首诗都是揭露了在封建时代,农民尽管在不停的辛勤劳做,却仍旧吃不饱,甚至有人饿死的现实。
3、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4、《悯农》的作者是李绅,李绅还是唐朝时期的一代宰相,他也是当时主张诗歌革新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之与白居易、元稹、张籍等人的交往十分密切,其留存的《悯农二首》广为后世传颂。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早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于《全唐诗》中。
7、(每日一诗)34塞下曲
8、《悯农》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
9、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10、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11、所以在这两首《悯农》诗里头,不仅有极出色的艺术表现,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那就是对黎民百姓深切关怀。所以中唐的时候有一场著名的“新乐府运动”,一般我们都知道是由白居易、元稹倡导起来的,叫“元白新乐府运动”,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干将,就是李绅。
12、(每日一诗)35望洞庭
13、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14、首句里,“粟”是中国特有的粮食作物,今天我们一般叫它小米。粟是古时候北方重要的食物,在诗里,粟代指所有粮食。
15、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16、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17、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8、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19、“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20、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下一篇:仙风道骨的诗句【精选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