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人的雅称桑榆
1、宴开秋室南轩午,喧阗西面环童伶。
2、蓊蓊郁郁: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
3、李广难封: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不见封侯。后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4、男子八十岁。意思是年过八十就可以允许撑着拐杖入朝。语出《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5、耸入云天:形容,高山,或者参天巨树的高大,比云还要高
6、逐队鯈鱼行且止,沿流芦荻长初齐。
7、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8、柳拖隔圃疑垂钓,桃放前溪误问津。
9、白话释义:脸上的光彩四射。形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10、米寿:八十八岁的雅称。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中间是可读成故名。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11、指日暮。比喻晚年。典出《太平御览》卷三弓《淮南子》:相传太阳落在崦嵫(古代指日落的地方),日影照在桑榆树上。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诗:“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2、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13、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14、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15、好向紫台修尺木,他年重拜大夫封。
16、金钗之年:指女子12岁的年龄。
17、断甓泥封石炭堆,当门齐放火莲开。
18、无论古人对于年龄如何表达,生命是无止境的,不能以年龄衡量。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19、髫(tiáo)年:女孩七岁。
20、高中课本上成语补充部分
二、老人的雅称叫什么
1、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
2、因“百”字去掉上边的一是“白”字,“百”数去一为故雅称九十九岁为“白寿”。
3、暮景桑榆:夕阳斜照在桑树和榆树顶端,一派黄昏景象。比喻晚年的时光。桑榆,古人以为是日所入处。
4、黄口:典出《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5、目前100000+阳城人都在使用“阳城同城”
6、理所当然:按道理应当这样
7、黄口:典出《淮南子》卷十三《泛论训》。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8、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9、释义:年纪虽老而斗志更坚,干劲更大。当:应该。益:更加。
10、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11、老身:老年妇女谦称;
12、润城,民俗风情浓郁。王村的落子、中庄的秧歌、下伏的戏曲、上伏的舞龙、上庄的花篮……处处展示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艺术的传承。
13、全体参赛选手要遵守会场纪律,做文明观众,对每一位选手的比赛都给予热烈的掌声鼓励,不得提前退场或中途走动。
14、舞象:男十五岁至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15、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16、以下对年龄的代称,所指年龄最小的是()
17、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18、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19、天催冬至到人家,转瞬阳生换岁华。
20、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三、桑榆可以代指老人吗
1、耆老:《国语》六十曰耆,七十曰老,人之六七十岁。
2、女子十六岁,称碧玉年华。出自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3、茶寿(cháshòu)
4、恫瘝(ɡuān)在抱: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里
5、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牙,长出新牙。(七八岁间)
6、告老还家:因年老而辞职回归故乡安度晚年。告老:因年老而告退;还:回,返;家:故乡、故里。
7、及笄:《礼记》女子十又五而笄(结发为笄,表成年,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8、 东柳西桑,进益牛羊 东桃西李,百顺万益。《堪舆手记》中说:“宅第欲求人安逸,东种桃柳西榴榆,南种青梅与红枣,北种杏花高树立。
9、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0、杖行:50岁,出自《礼记》五十杖于家
11、桃李年华:20岁(女)。
12、“垂髫”为三四岁到七八岁;“总角”是一种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代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豆蔻”为女孩子十三四岁;“束发”为男子十五岁;“弱冠”为男子二十岁;“而立”为三十岁;“不惑”为四十岁;“花甲”为六十岁;“耄耋”为八九十岁;“期颐”为一百岁。
13、得鱼忘筌:筌是用来捕鱼的,得了鱼,就忘了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
14、 东种桃、杨,南种梅、枣, 西种栀、榆,北种李、杏,大吉我国处在北半球,所谓阳宅右边,就是指的西边哦。由以上说法可以看出,不管是桑树还是榆树,都是在宅子的西边。这样,夕阳西下,阳光都是穿越桑树或榆树,人们看夕阳也是透过桑树和榆树,所以桑榆就成了日暮的代名词,后来就引申为了人到老年了。
15、大官庖厨罗珍羞,梁肉抛弃无人收。
16、地当河朔太行连,插笏峰峦敛夕烟。
17、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18、出处:清·蒲松龄蒲松龄《聊斋志异》:“妆毕;容光焕发。”
19、不近人情: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
20、一湾清浅抱村流,雅称渔人荡小舟。
四、60岁老人的雅称
1、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2、瓦壶小酌邀樵叟,箬笠忘机狎野鸥。
3、指六十岁的时候。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4、钟鸣漏尽:晨钟已经敲呼,漏壶的水也将滴完。比喻年老力衰,已到晚年。也指深夜。漏:滴漏,古代计时器。
5、河中溺鬼拍手笑,将灯擎向黄泉照。岸上结坛宣佛号,超度幽魂出泥淖。
6、咀嚼鉴赏:细细品味和欣赏
7、又有其他意,古时人寿命短,桑榆之年乃是泛指所有50岁以上之老人,乃是古时人在外征战,或医疗并未发达,有短寿之地泛指50以上老人,已为桑榆之年。
8、评委打分时按评分表逐项记分后再合计总分。
9、清时老退幸无忧,每向城西问故丘。
10、新妇床褥,婚夕掷果盈内
11、100——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12、花信开花时期。花信年华指女子年龄24岁,也泛指正好处在年轻貌美之时。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13、采菊增人解组意,蓄猿通我爱山心。
14、摇摇欲坠: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
15、云集响应:大家迅速集合在一起,表示赞同和支持
16、吞吞吐吐: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17、内容:经典古诗词、润城古代诗人名篇(可参考附件2)、反映润城的原创诗词。
18、老鄙:长者自谦之称;
19、古代女子到了12岁,要开始戴金钗,称为“金钗之年”。南朝梁武帝所作的《河中之水歌》诗曰:“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大意是说,这些女子头上的钗饰非常多,脚下踩的是五色纹彩织成的鞋子。
20、一百二十岁。也就是两个花甲。
五、老人年龄雅称
1、风华正茂:正是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年轻有为
2、女子到了十三四岁,就进入了“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这时所开的花朵新萌发,充满灵气。杜牧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3、活动主题:“诗意润城”——江山如此多娇
4、休戚相关:休,喜悦、吉利;戚,忧愁悲哀。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5、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6、二谓“悬车之年”。悬车,古人一般至70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二年》中记载:“诏曰:‘闾以悬车之年,方求衣锦,知进忘退,有尘谦德;可降号平北将军。’”草书喜字似故“喜寿”特代指77岁。
7、人杰地灵: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8、斜风细雨归樵客,箬笠轻蓑对水鸥。
9、人杰地灵: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10、底死儿童不肯归,西山已见坠斜晖。
11、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12、桑榆,指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借指落日余光处。因为文学形象,后来这个词多代指“日暮”或者“晚年”。有的诗词里也比喻事情的最后阶段,比如: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译文: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古代老人的别称老苍:谓头发苍白的老人。花甲:指六十岁的老人。期颐:指一百岁的老人。老宿:年老而在学艺上有造诣的人。如文坛老宿。老父:对老年人的尊称。老丈:对老年男人的尊敬之称号。老夫:老人自称。老身:老人自称。老朽:老人自谦之称。老骥:老年人自喻。
13、报名时间:2017年7月31日至2017年8月10日
14、近义词:白发苍颜、白发齐眉、白发苍髯、须发皆白、老态龙钟
15、男子六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16、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翻译:岁月抵达桑榆之年的迟暮,光影和声响都已无法追回。自我审思并非金石之体,顿挫嗟叹间令我满心忧悲。收之桑榆 (shōuzhīsāngyú) 释义:指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指事犹未晚,尚可补救。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翻译:回溪在秦、晋、豫交界处,为陕西东大门,而渑池在河南,位于回溪以东,显然,不是指“在西边失败了,最后在东边胜利了。
17、总角(zǒngjiǎo)
18、追亡逐北:追击败走的敌军
19、曲水流觞:古民俗,每年农历三月在弯曲的水流旁设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下来喝,可以除去不吉利
20、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
上一篇:描写孤独的诗歌【精选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