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个性网

洞庭湖名句孟浩然【精选100句】

陈蕊蕊
导读 一、关于洞庭湖的诗句古诗孟浩然 1、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

一、关于洞庭湖的诗句古诗孟浩然

1、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2、徒:只能。一作“空”。

3、释义: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4、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清明即事》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田家元日》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早寒江上有怀/早寒有怀/江上思归》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凉州词》

5、竹林听雨表现洞庭湖雄浑壮阔的是首联还是颔联?诗的前四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秋水涨满,与岸齐平,水天相连,浑然一体,水气蒸腾,笼罩云梦泽,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古城。这几句写得形象突出,历来为人们所赞赏。(《初中生必背古诗词·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的自然景色。诗人以雄浑的笔势,夸张的手法,从正面纸屑湖水的壮阔。(《新编唐诗三百首译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说明》)这四句不好再切割。

6、这首诗一共八句,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洞庭湖烟波浩渺与云蒸霞蔚,后四句委婉地表达了谋求赏识与提拔之意。后人对此诗评价多赞誉有佳,尤其是前四句,气势雄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后四句则借由山水的雄浑壮阔,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与希望。当然也有人对此有不同看法,比如清代毛先舒对此诗的评价是“上截过壮,下截不称”。

7、⑹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8、洞庭波浪颭晴天,君山一点凝烟。此中真境属神仙。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橘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下,有路暗相连。——出自五代:牛希济《临江仙·洞庭波浪颭晴天》

9、⑷气蒸:一作“气吞”。

10、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

11、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12、④、岳阳城:今湖南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

13、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北京华侨出版社,2010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孟浩然(朝代)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译文: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14、襟似潇湘桂岭,带似洞庭春草,紫盖屹东南。——辛弃疾《水调歌头·寒食不小住》

15、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16、主办:陕西省诗词学会青春诗社

17、⑤、济:渡河。⑥端居:平常居处,闲居。

18、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19、支持:安徽佑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撼: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坐观:一作“徒怜”。徒:只能。一作“空”。

二、洞庭湖名句孟浩然

1、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

4、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贾岛《赴南巴留别苏台知己》

5、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6、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游洞庭湖》李白

7、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虚”,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8、朝代:唐代‖作者:孟浩然

9、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1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1、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12、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年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

13、白话文释义: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14、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夜(唐)白居易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除夜(唐)曹松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岁除夜(唐)罗隐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15、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16、赏析这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诗的本意是求宰相张九龄引荐做官,其景阔大雄壮,其情也积极向上,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7、宋代刘辰翁《王孟诗评》:刘云:托兴可伤。又云:起得浑浑,称题。“蒸”、“撼”偶然,不是下字,而气概横绝,朴不可易。“端居”兴感深厚。末语意长。

18、近一百年来,洞庭湖由于人为与政策的原因水面逐步萎缩,早已难见八百里洞庭袅袅烟波的盛况,幸而有孟浩然的这首诗,可以为我们勾画出一幅美妙而壮阔的洞庭山水风景。

19、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20、清代张惣《唐风怀》:南村曰:起得最高。当时皆惊“云梦”二语为名句,其气概故自横绝,不知“涵虚”句尤为雄浑,下二语皆从此生。

三、孟浩然最著名的赞美洞庭湖的诗句

1、明代许学夷《诗源辨体》:浩然“八月湖水平”一篇,前四句甚雄壮、后稍不称;且“舟楫”、“圣明”以赋对比,亦不工。或以此为孟诗压卷,故表明之。

2、第四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被誉为神来之笔,极尽山水宏大的气魄,最为历代名家所推崇。“气蒸”写出了洞庭丰厚而有力的底蕴,“波撼”则以岳阳楼为客体,衬托出洞庭湖水的激荡与澎湃,突显出洞庭湖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清代王士祯在《然灯记闻》中提到这首诗的用字,说:“这‘蒸’、‘撼’二字,‘用词何等响亮,何等准确,何等令人惊艳啊’!”

3、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孟浩然《经七里滩》

4、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5、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出自唐代: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

6、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7、秋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8、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9、白话文释义:洞庭湖边静立着的纤草,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倾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10、坐在那看人家垂钓,只有徒然的羡慕之情。

1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12、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出自宋代: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13、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14、⑶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15、⑸撼:摇动。一作“动”。

16、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李商隐《木兰花》

17、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18、⑵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高空。

19、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20、说到这,我要给大家介绍下中书令这个官职。唐代初年,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负责政策制定和决策,中书令是中书省最高长官,初为正三品,代宗后升为正二品。右相、内史、紫微令都是中书令别称。

四、孟浩然和杜甫写洞庭湖的异同

1、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简注〕张丞相:即张九龄,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十二一年)担任丞相职务。云梦:古代的两个大沼泽,在湖北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后来大部分变成陆地。合称“云梦泽”。羡鱼:羡慕钓鱼。《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与其空口赞赏别人的成绩,不如自己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

3、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

4、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5、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6、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7、⑻坐观:一作“徒怜”。

8、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9、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10、这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11、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12、出处:出自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3、(鄱阳湖)王勃(唐)《滕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宋)《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14、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15、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16、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17、总体来看,孟浩然的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为山水诗是极为成功的,它将八百里洞庭湖的宽阔水面与云气蒸腾的景象描绘得活灵活现,读之令人震撼,为之神往。

18、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19、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20、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五、望洞庭湖古诗孟浩然

1、(美声·诗词)杨炯《从军行》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刘禹锡

3、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元稹《洞庭湖》

4、这首诗对于洞庭湖景色的描写,一直被历代文人所推崇。“洞庭”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有云梦、云梦泽、九江等多种别称,并在《史记》《周礼》等书中都有记载。那么,“云梦”是什么意思呢?《汉阳志》中这样解释“云梦”的含义:“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指的分别是两大片比较宽阔的水面。汉晋时期,随着水域面积扩大,洞庭湖水面更加开阔,有了“八百里洞庭”的说法,“洞庭湖”一词才频频出现于后世的诗文中。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6、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7、译文八月的洞庭湖水涨满,包容天空于水浑然一体。

8、由陕西省诗词学会组织专家编写、孟建国会长作序的《常用诗词曲韵谱》近日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9、日晚湘水绿,孤舟无端倪。明湖涨秋月,独泛巴陵西。——李白《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

10、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11、(美声·诗词)宋之问《渡汉江》

12、白话文释义:清晨登上巴丘山,极目远眺,四方的景物无不尽收眼底。湖面明净倒映着天光,湖水清澈见底可以映现秋色。秋天的物色多么苍茫,岸上与水色都明丽清朗。山色青翠掩映了远处的林木,水色碧绿没有清冷的烟气。帆船轻漂,自江中向这里驶来,小鸟远去飞向日边。

1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4、释义: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15、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孟浩然以“舟辑”、“垂钓”钩锁含题,却自全无干涉。

16、试题答案:(答案)①.便引诗情到碧霄②.气蒸云梦泽③.芳草萋萋鹦鹉洲④.萧萧班马鸣⑤.山山唯落晖⑥.苔痕上阶绿⑦.⑧.试题解析:(解析)略

1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

18、③、云梦泽:云梦,古泽名。在湖北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南为梦,江北为云,后世大部分淤成陆地。今属江汉平原及周边一带。

19、想要渡湖水而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的天子。

20、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