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粽子的古诗四句
1、《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仓央嘉措情诗》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2、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3、《和端午》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已酉端午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端午日赐衣唐杜甫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4、旋剥青菰香满手,试餐黄颗软粘唇。(宋·项安世)茭粽叶包蒸米饭,野山茶点石菖蒲。(宋·释绍昙)
5、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芋羹真暂淡,䶉炙漫涂苏。
6、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艾节。端午节除划龙舟、挂艾叶、喝菖蒲酒外,还有吃粽子的传统习俗。对于粽子,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吟咏,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
7、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8、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9、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10、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
11、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这样,在此日挂钟馗图、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12、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出自:唐·殷尧潘《端午日》 译文: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银白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13、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14、除了历史超级IP屈原、粽子甜咸之争以及三天假期,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们对端午节的传统和继承又有多少了解呢?
15、南宋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71岁的陆游在家乡绍兴隐居。这一年的端午,他写了一首五言律诗:
16、青箬香分菖叶绿,银盘光射石榴红。
17、3: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18、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19、我们再来看大诗人苏轼的一首比较著名的《浣溪沙·端午》:
20、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二、关于粽子的诗句(52句)
1、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2、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3、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4、《和端午》是北宋诗人张耒的七言绝句。作者从端午竞渡纪念屈原的千载冤魂说起,虽然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的屈原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5、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出自:唐·文秀《端午》 译文:节分端午自谁说,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7、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8、一个标准的粽子,有包裹在外的皮儿,有填充其内的瓤儿,还有暗藏最里的馅儿。粽子裹好了,会有一个形状。等到吃起来,还可能有各种蘸料。这其中任何一项,都有多种做法,排列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枝繁叶茂的粽子大家族。咱们今天就从历代诗词入手,细数古人吃的是什么样的粽子。
9、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10、锦绣铺陈,笙簧品弄。啰啰招,啰啰送,莫怪空疏,伏惟珍重。
11、三嫂深感钦佩,但还佯装不满。李调元也觉出不恭,二人相视而笑,遂各自更换一字,成为一副佳联:“五月五日五弟厨房食粽子,三嫂三更三点檐下舂糍粑。”最后,李调元如愿以偿,终于吃到了香喷喷的粽子和糍粑。
12、《浣溪沙·端午》北宋文学家苏轼
13、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14、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宁静,打破了那纱窗。
15、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16、端午节的古诗两首:和端午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午日处州禁竞渡汤显祖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17、《六幺令·天中节》宋代苏轼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译文:粽子的叶子香气扑鼻,香飘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对杯喝酒。
18、最不可思议的是,上面居然还有我杜甫的名字啊!
19、✎纪念屈原,又不得不深思,为何会发生屈原投江自尽的悲剧呢?
20、端午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农历的“五月五日”除了叫“端午”,还有“重午”、“端阳”、“浴兰节”等名称。
三、描写粽子的古诗四句
1、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2、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3、蒲叶吴刀绿,筠筒楚粽香。(唐·沈亚之)竹筒楝叶潇湘馀,随波凌乱飘江湖。(宋·王质)
4、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5、每7个嵊州人就有1个是我们的用户
6、《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代 李隆基
7、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8、到了宋代,杨梅粽就更常见了,大文豪如司马光、苏轼、欧阳修诸位,都吃过这种粽子:
9、上面这些,都是粽子蘸蜜或者沙糖,都是甜的。那么,古人有没有吃咸粽子的呢?答曰:也有,但是极少。一直到了明代,诗句中才有粽子蘸盐的描写:
10、清暑初交殿角风,又传节物近天中。
11、在手臂、脚腕上系着五色丝织物或丝线,称做“辟兵”或是“合欢索”,有祈求战争和瘟疫不要发生的意思;
12、《偈一百二十首 其四十一》宋代:释怀深
13、粽子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个民族难以割舍的温馨。
14、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15、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16、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17、炰鳖那胜羜,烹鯄只似鲈。
18、同为风雅之人,苏东坡的口味却又不同:“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说明他对以蜜饯为馅的粽子赞不绝口。而清代林苏门的“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酺贵,知味易牙同。”则暴露了他对火腿粽子的心心念念。可见,“甜咸粽子之争”自古而有之。
19、译文:今天是端午节的缘故所以去拜访街坊邻居,不要问我手腕上的百条丝线,只需要把粽子沾着砂糖吃。
20、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四、关于粽子的古诗四句带拼音
1、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宋·杨无咎)
2、分享是鼓励,支持请点赞,想说点什么就留言吧~
3、大官角黍菰蒲香,彩绳万缕云霞光。
4、《端午》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当日楚王憎逆耳,随将一国殉灵均。《同州端午》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清》樱桃桑椹与营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三首.其一》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5、涨痕添、半篙柔绿,蒲梢荇叶无数。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红桥路,正一派、画船萧鼓中流住。呕哑柔橹,又早拂新荷,沿堤忽转,冲破翠钱雨。蒹葭渚,不减潇湘深处。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汨罗投赋。愁难谱,只彩线、香菰脉脉成千古。伤心莫语,记那日旗亭,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
6、春英诗社|chunyingss
7、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8、北宋词人黄裳在端午时节看到了划龙舟健儿竞渡夺标热烈的场面,触发词兴,于是写下这首词来赞扬了健儿们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9、很多人在朋友圈感谢屈原,感谢他为我们留下了3天假期,以及一种叫粽子的美食。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关系如此之紧密,唯此一人。
10、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11、试向濯龙门上望,不教车马胜南阳。水团粽子恰登门,白酒持来更满樽。全诗:重午王文辅送米食张云卿送新酒来因成绝句[宋]邹浩水团粽子恰登门,白酒持来更满樽。
12、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13、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14、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15、扶留碧玉长,叠粽学鸳鸯。锦带同心似,银镮纤手将。
16、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17、明代汤显祖的《午日处州禁竞渡》
18、端午佳节,粽叶飘香。吃过各式各样的粽子后,爸爸妈妈们不妨跟孩子一起赏析几首关于端午的诗。
19、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20、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五、关于粽子的古诗词
1、馀生尚可续,终翼答明时。
2、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3、可口非因香味美,身有正气誉乾坤。
4、节物人情总堪醉,况归田里已承恩。莫问腕头缠百索,且将粽子吃沙糖。全诗:偈一百二十首其四十一[宋]释怀深今日端午谢街坊,时节因缘要举扬。
5、苏东坡曾因“乌台诗案”遭人陷害,对屈原的遭遇感同身受,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侍父入京途中写下了这首五言古诗。
6、小供天中节,家贫乐有馀。蒻包粳米粽,茶点石菖蒲。
7、茭粽叶包蒸米饭,野山茶点石菖蒲。(宋·释绍昙)
8、南方多竹,现代南方也以竹叶粽居多。其实从唐代开始就有了竹叶裹粽的做法。诗人元稹有一首诗写竹叶粽极其形象:
9、千秋故事谁传说,投粽汨罗因屈郎。七律·粽子情[当代]送君千里糯米新鲜翠叶长,添加配料入琼浆。
10、说完了粽子皮儿,咱们就由外而内,再说说粽子瓤儿。现在吃粽子,糯米最常见,但古代的选项更多,总的原则也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没有一定的规范。纵览历代写粽子的诗词,所见之瓤儿,有黍米,有稻米,有菰米,甚至还有菱实。黍米色泽金黄,形如黄金;稻米温润洁白,好似白玉;菰米、菱实则别有风味,可以一尝。
11、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2、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13、依然是青蒻粽、菖蒲茶,不过这次更为具体,说了粽子瓤儿,是用粳米做的。说起菖蒲叶粽子,宋代孔仲武写过“菖蒲角粽俱如旧,何事樽前醉不成”,王圭写过“万一原夫能末缀,采蒲裹粽待归期”。采蒲裹粽,是宋代的端午节俗。
14、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15、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16、端午时节,已近仲夏,有的地方喜食凉粽子,北宋诗人张耒《失调名.端午》有句“冰团水浸砂糖裹,透明解黍菘儿和”,描写的则是吃凉粽子的情形,凉粽子吃起来清爽滑润、消暑生津。
17、鬓边的白发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18、译文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让人竞渡龙舟,借以凭吊远古英雄屈原的灵魂。石榴花如火地开着,似乎正在笑话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实,陶渊明既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虽无法凭吊屈原,我也一样仰慕他。
19、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出自: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译文:端午节在中国,当时清人又长。
20、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上一篇:第一次相识的词语【精选100句】
下一篇:喜得千金的打油诗【精选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