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个性网

郑板桥的竹子画真品【精选100句】

陈蕊蕊
导读 一、郑板桥的竹子画 1、他的竹子为什么画得好?原来有这个秘密: 2、宋代画院的画家们笔下,竹子大多也是有颜色的。 3、几笔深浅结合的墨色表现了动感和神态,虾的眼睛夸张又不...

一、郑板桥的竹子画

1、他的竹子为什么画得好?原来有这个秘密:

2、宋代画院的画家们笔下,竹子大多也是有颜色的。

3、几笔深浅结合的墨色表现了动感和神态,虾的眼睛夸张又不是法度。浅墨画出了虾的质感,尾部只用几笔就勾勒出真实的透明度,画面中群虾嬉戏,毫无紊乱之感,疏密结合得当。虾的触须仿佛随着水流在波动,画面虽然没有描绘一笔水流,但是白石老人的虾好似在水中一般,富有生命力,水墨功夫到了这种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为之。郑板桥画的竹子造型疏朗,笔力清劲。郑板桥画的竹子有一个特点就是画面中竹子多了没有混乱之感,少了没有单调之感。

4、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他笔下的竹子有一个鲜明的特征……来看一眼自然界的竹子

5、竹石清·郑板桥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清·郑板桥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效李艾山前辈体(清)郑板桥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清)郑板桥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6、款识: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踈踈,何必重重叠叠。乾隆辛未九秋,板桥居士郑燮。

7、而墨竹相传始于唐吴道子,也有说始于五代郭崇韬之妻李氏。从历史来看,墨竹与彩色竹子最初是并列存在的,没有高下之分。

8、如果只是画出现实中的竹子,那不过是对自然的写生、复制,画出竹子背后的君子风骨,才是画家的功力。因此郑板桥刻意将竹竿画得纤瘦,如此纤瘦的枝干,却能生得又长又直,更加体现出竹子不凡的品质。

9、一叶偃月或片羽,二叶人字或燕尾,三叶个字或金鱼尾,四叶落雁或介字,五叶交雁尾或破分字。下笔要迅速,实按虚起,否则会显臃肿呆滞。画竹叶有五忌:一忌生涩,二忌并立,三忌如叉,四忌似井,五忌如手。

10、他画得的竹子体貌疏朗、笔力瘦劲,自有一番超凡脱俗的风格,时称“郑竹”,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

11、这个"书童"着实有两下子呢!只见他三下两下,在断断续续的墨线上勾勾画画、点点戳戳,哎,竟变成了一群墨竹,粗细浓淡相宜,其中那条墨印变成一竿顶天立地的墨竹,清瘦秀拔,像活的一样立在眼前,不由脱口而出:"妙哉妙哉,好一根竹!"

12、浓墨撇写兰竹,飘逸潇洒,气韵飞动。郑板桥一向重视诗、书、画结合,以其形成不可分割的一体。此幅中诗画相辅,互为点衬,反映了中国文人画的特点。

13、只见书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玉章,在下款盖了一下。大和尚望望鲜红的方印是"郑燮"两个字,呆住了!他万万没想到站在面前的竟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连忙接二连兰地直打招呼:"贫僧不知先生来镇,望先生不要在意。"说着忙喊小和尚"泡茶",一想不对,又加了一句"泡好茶!”

14、余家有茅屋三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阳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我家里有三间茅草屋,南面种着竹子,夏天新竹刚刚开花,绿色的阳光照进来,在里面放一个小床,非常凉爽舒适.秋天冬天,取围着的屏风的骨子,端掉两个头,横着放当作窗棂,用薄的洁白的纸糊上,风和太阳暖,冻着的苍蝇碰到纸上,冬冬的作小鼓的声音.这时候一片零乱的竹子影子,难道不是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竹子,没有老师的教授,大多数是从纸窗户白墙壁太阳光月亮影中得到的.

15、“板桥体”从视觉上就有着强烈的个性,仿佛放飞了自我,非常大胆。仔细看郑板桥的运笔却暗藏玄机。他将笔划的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都重新打乱排列,错落穿插,却乱中有序,自成一派,放肆中又带着克制,才形成这种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

1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7、郑變墨竹图17cm×5cm炎黄艺术馆藏

18、画竹中,竹叶的画法比较难,历代画竹大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画竹程式,成组成片的竹叶,都是“人”字、“介”字、“个”字等的组合体,要多注意做这引起组合练习。不同的季节,竹叶的姿态不同,春夏秋冬、风晴雨露,竹叶的画法也有所区别,要注意到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如风叶可根据构图的需要处理成向同一方向倾斜,雨叶则要画出湿润、沉重下坠的感觉。

19、第三家,不用开口问,摊前摆着一幅字写得明明白白: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礼物食物都不如银子好,最好现银付款,我心里高兴,画也画得好。我人老体弱,就不跟你们唠没用的嗑了。

20、元人画竹,墨竹空前兴盛,几乎所有的画家都擅长画竹。有名的如赵孟頫、管道昇、李衎、高克恭、顾安、柯九思、张逊、倪瓒、吴镇、释觉隐、王冕等。大多师法文同、苏轼,也有学萧悦或赵孟頫的。

二、郑板桥的竹子画真品

1、李鳝一望,哎呀,这下不得了,好端端的一张桌面大的宣纸,打下端向上角染了一条墨黑墨黑的杠。再加上砚台在上面颠啊颠的,这根黑杠,断断续续,顶天立地。李鳝气得脸像个紫茄子,这怎么写啊?把笔一摔,对住郑板桥气呼呼地说:"你写吧!”

2、他的竹子为什么画得好?! 原来有这个秘密:

3、如果只是画出现实中的竹子,那不过是对自然的写生、复制,画出竹子背后的君子风骨,才是画家的功力。

4、据说苏轼还曾画过红色的竹子。而墨竹相传始于唐吴道子,也有说始于五代郭崇韬之妻李氏。从历史来看,墨竹与彩色竹子最初是并列存在的,没有高下之分。

5、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他在潍县任上赠给署理山东巡抚包括的。当时山东大涝,潍县尤甚,民不聊生,饿殍遍野,郑板桥即令“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诗以竹寓意,托物取喻,表现了他为官一任,以民为怀的赤子之心。每读它,我都会被一种深深地感动,百姓能有这样的父母官,该是多大的福气!

6、乌纱掷去不为官,囊藁萧萧两袖寒。

7、《兰竹芳馨图》是清代画家郑板桥的作品。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此画写两山相对,悬崖沟谷之上,兰竹丛生,相对而发,遥相呼应。山石以枯笔写出,几点横皴,便描尽山势之险。

8、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1)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9、郑板桥虽为雍正年间的进士,但种种原因使其仕途不顺。也许这一次算是遇着了送上门的好机会,能巴结上刚卸职的尚书大人,无疑会是通向仕途的好机会。然而,郑板桥却推辞说:“尚书大人啊,说起画梅,还是吕子敬先生画的好。这么说吧,他画的梅花值五十两银子,我画的充其量也就值五两。”老尚书听到这话,就拿着银子找吕子敬去了。

10、我们许多人都是从语文课本上认识的郑板桥,毕竟这首诗可是要朗读并背诵全文:

11、我们许多人都是从语文课本上认识的郑板桥,毕竟这首诗可是要(朗读并背诵全文)的:

12、1青青郁郁,竹子“虚心”: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从不妄自尊大。竹子有“节”:经得起磨难不“变节”。竹子的风格与板桥的脾性契合,物我交融。2静观默察、纵横比较和冷静思考

13、至于画面题跋的独特书体,则于隶书间极为随意地融入了篆、隶、行、楷笔姿笔意,由此他自己将他的书体称为“六分半书”,可谓一代高人,也是一代狂人。

14、·枝、叶、干的组合画法·

15、宋代画院的画家们笔下,竹子大多也是有颜色的

16、郑變华峰三祝图17cm×7cm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17、郑板桥不客气地拿起笔来,蘸了些墨,就在宣纸上涂了起来,大和尚急坏了,我这宣纸,好不容易派人从安徽宣城订做的大开张,给你这小小书童倒满了黑墨,怎么办?主人不画,你还要逞能动手画,便想上前阻挡,但看看李鳝并不吱声,他也不好发火。

18、来看一眼自然界的竹子。

19、当下,大和尚又请李鳝题了字。传说,李鳝和郑板桥就合作这么一次,这幅画解放初期还保存在镇江金山寺里呢。

20、由于看尽世态炎凉,他的每幅画都会题诗,凡题诗都不是为了画面好看而凑数,而是反映现实,思想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三、郑板桥的竹子画与画内文字

1、竹节画法有乙字形和八字形两种,要按照书法行书中八字和乙字的书写方法,注意用笔的提按变化。竹竿的俯仰通过勾节也能表现出来。勾节的墨色要重。竹胎自下而上一层一层包裹,故用笔时笔腹蘸淡墨,笔尖蘸浓墨从上而下拖笔中锋写成,趁墨色未干时,以重墨点出斑点。

2、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少年时读过并喜爱的一首诗,喜欢,最初是因为诗用白描的手法所表现的意趣横生的意象,后来是感动于诗人心系百姓的情怀。诗的大意是:

3、回复数字1至20可查看历史消息

4、前100名特价:15元

5、大清乾隆年间的扬州街头是当时的一大文艺圣地,就像今天北京的7上海的M上街走一遭,总会遇到几个卖画的读书人,卖画的架势和收费也各不相同。

6、“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7、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8、比如宋徽宗的竹子,清丽典雅,装饰性很强。

9、被贬官后,有一画竹图题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

10、除了独特的画竹技巧,郑板桥的画还有两处值得称道。由于看尽世态炎凉,他的每幅画都会题诗,凡题诗都不是为了画面好看而凑数,而是反映现实,思想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11、郑板桥在苏州住了三年后,要搬到扬州去。临行前,吕子敬前来送行。文人送别总是以自己作品相赠。而郑板桥赠给吕子敬的,却是一幅梅花。

12、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

13、"嗯,好!这个办法不错!"李鳝一听,高兴得直点头。郑板桥给我当书童,多有台面啊!

14、第三家,不用开口问,摊前摆着一幅字写得明明白白: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礼物食物都不如银子好,最好现银付款,我心里高兴,画也画得好。我人老体弱,就不跟你们唠没用的了。

15、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16、从画面构图来分析,布局有疏有密,繁简得体。

17、《兰竹图》以半幅面作一巨大的倾斜峭壁,有拔地顶天、横空出世之势。峭壁上有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同根并蒂,相参而生,在碧空迎风摇曳。

18、观赏郑板桥绘制的《竹石图轴》,如坐春风《郑板桥集·题画》中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19、这位谈起钱来毫不遮掩大爷,就是郑燮(xiè),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郑板桥。

20、我们许多人都是从语文课本上认识郑板桥的,毕竟这首诗可是要(朗读并背诵全文):

四、郑板桥的竹子画图片

1、文与可在历史上不仅留下了一副弯头墨竹,还有一个成语“胸有成竹”。他与苏东坡相友善,不仅是表兄弟,情同手足,并且同为“竹痴”。苏东坡那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流芳百世。文同则在苏东坡的文章中多有提及,二人交游品画,可谓亲上加亲,精神上的挚友。

2、郑板桥很敢创新,他的书法集真、草、隶、篆于一体,称“六分半体”。他用写字的方法画兰花和竹子,又把书法、诗、绘画完全融合在一起,甚至把书法题在画面中央,这些都是很有突破性的创新。

3、李鳝再看看郑板桥,心里说:你想吃素食呢?今天就拿你开个玩笑,叫你给我掌墨。便说:"书童掌墨噢!"什么叫"掌墨"呢?从前,书法考究,要把字写得龙飞凤舞,总要书童出手托住砚台,跟着写字人的笔锋走,字写到哪块,砚台就跟着送到哪块。

4、先来看几幅郑板桥的墨竹。

5、一个物我交融的创作过程,要求艺术家不能机械地摹拟自然形态。“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涉及到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造化”与“心源”辨证统一的关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全面而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创作者与外界客观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造化”是指作为绘画对象的客体,即“眼中之竹”。心源指的是作为艺术家的主体,

6、真正长土里的竹子,竹竿子怎么可能像郑板桥画得那么细,跟狗尾巴草似的呢?但是,郑板桥就是要这么画竹子,就是要画得这么瘦。

7、有用。因为收藏郑板桥的画与其他人的画不同,可以提升自己的品味。虽然说北方人没竹子,但是收藏了郑板桥的画他们就懂得什么是竹了。对于中等学历的人,我只能说看他们的修养,可能有些人是中等学历,可是TA看的书会提升TA的修养,他们就会欣赏郑板桥的画。确确实实,珍藏郑板桥的画很有价值。

8、也因为这首诗,郑板桥擅长画竹的印象也牢牢地印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9、当时流行的是整齐匀称的楷体,他认为“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

10、这里先要声明下,不是所有人画竹子都是黑白一片,原本画家们画竹子是有!颜!色!的!

11、▲清郑板桥书“难得糊涂”

12、下面三首都是题在画上的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诗云》卫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这是他的诗作郑燮(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3、这时,郑板桥笑嘻嘻地望着李鳝直眨眼睛,意思是说怎么样,你看大和尚请我了吧!李鳝这才醒悟过来。原来,郑板桥是有意把砚台弄翻泼墨画竹,他心里对郑板桥真是一百二十个敬佩!

14、高清:3800幅古代绘画图库,27G历代经典书法套装,4100幅西方大师经典油画,高清极品,一次看个够!

15、比如他在《兰竹石图》中写道:“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16、但大家有没有发现,他笔下的竹子有一个鲜明的特征……

17、先要声明下,不是所有人画竹子都是黑白一片,其实原本画家们画竹子是有颜色的。

18、因此郑板桥刻意将竹竿画得纤瘦,如此纤瘦的枝干,却能生得又长又直,更加体现出竹子不凡的品质。

19、万艺斋艺术,专注名人字画10年

20、"这个,贫僧早已备好。"说着,就把李鳝引进了客厅。门一开,只见桌上文房四宝:笔、墨、砚台、宣纸,摆得逸逸当当的。

五、郑板桥的竹子画赏析

1、从郑板桥的多幅墨竹图可以看到,他的用墨浓淡相宜,前方主体的竹子用焦墨、浓墨,后面的背景则浅墨,整体布局多不乱,少不疏,竹子清秀挺拔,很好的诠释了这位“君子”风骨。

2、讲到郑板桥的书画,有时会提到郑板桥书画润格问题,历代文人书画,有赠画,收礼品,收钱,后两者均是"犹抱瑟琶半遮面",都不会有明码标价,郑板桥制定板桥润格,明码标价,这是历史上第一人,当时是惊骇世俗之举,“大幅6两,中幅4两,凡送礼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賬,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讲得很率直明白,收钱不收礼,也不愿与求画者多啰嗦。颜梅华画郑板桥像。

3、清郑燮行书七律中堂潍坊市博物馆

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板桥

5、万艺斋是专业的|中国国画书画|名人字画|国画书法|装饰字画|的销售平台,主营中国国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动物画、装饰画、书法等,每一幅作品都有授权合影或者视频,也可带您见艺术家取作品,为您带来不可估量的升值、鉴赏和收藏价值。V:79516556

6、"你画,我看你画!"李鳝心里话。这张宣纸染上了墨,倒看你怎么画?

7、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8、清郑板桥书“难得糊涂”

9、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10、郑變仿文同竹石图故宫博物院藏

11、▲清郑板桥风竹石图(局部)

12、看画不但要看到实处,且还要看空白处,要有让人悬念的余地,不能“密不透风”。“胸中成竹,下笔有神,笔墨肯定”这是郑板桥画竹的特点。

13、此作墨色浓淡适宜,新旧枝干一目了然,给人一种鲜明的对比感,通篇一气呵成,也展现出郑板桥深厚的绘画功底,意境悠远,带有浓厚生活气息,是标准的文人画。

14、劲瘦的竹子也隐藏了作者的自喻,就算我被排挤、被去官,变成了小老百姓一个,可我就是要一身正气,不跟你们贪官污吏瞎BB。

15、瘦劲竹子画: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自己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16、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17、▲清郑燮行书七律中堂潍坊市博物馆

18、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他笔下的竹子有一个鲜明的特征……

19、真伪无忧,作品带视频合影,也可从艺术家手中取作品。

20、郑變墨竹18cm×5cm浙江省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