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鸿章诗句秋风宝剑孤臣泪
1、比如,《流放紫禁城:庚子国变》一书说,“知道自己要死了,李鸿章留下了遗折……他还老泪纵横地吟成一诗:劳劳车马未离鞍……”①《李鸿章画传》一书说,“临终前,李鸿章口述遗诗一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劳劳车马未离鞍……”②《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则说,“李鸿章……积劳成疾,死在工作岗位上,留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的凄凉自挽”③……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2、三百年来伤国步,一直为了清朝这三百年的基业而忧伤
3、(赏析)这是一个二十岁热血青年心语。“簪花多在少年头”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另一种说法。
4、光绪二十七年暨公元一九○一年十一月七日,北京城内贤良寺门庭冷落,暮秋时节,凄风簌簌,大半辈子“内悦昏君”的晚清重臣李鸿章因病垂危。油尽灯枯之际,恍惚间一个甲子之前进京应试的场景浮现脑海,那时的李鸿章还是意气风发的年纪,京城的繁华喧嚣深深的吸引着这个来自安徽的少年,二十余岁的李鸿章面对这个充满了无限可能的都市挥毫而就:“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此时少年得意的李鸿章,恐怕很难想象一个甲子之后的面对同一个都市,他流露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5、这是李鸿章在临终前写的一首绝命诗,李鸿章是晚清重臣,在对外战争失败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几乎都是由李鸿章出面商谈的。李鸿章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遭人唾弃,但是他又何尝不希望国土完整呢?
6、李鸿章做官,家人鸡犬升天,都成了暴发户。为建成北洋海军,他公开卖官鬻爵来筹款。虽说这在当时那种主政腐败、朝廷无能的环境下情有可谅,但毕竟为天下清流所不齿。李鸿章的淮军也都是李家军,拉山头,认大王,在镇压农民军方面打了漂亮仗,却在外国兵面前多作鸟兽散。它的腐朽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统帅放养式带兵的作风。
7、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对华战争。联军很快攻占天津,进入北京。慈禧带光绪帝出逃西安。逃亡途中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罪已诏”,授予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令其迅速办理谈判事宜,朝廷“不为遥制”。
8、诸君莫做等闲看。请大家一定不要把这些事看轻了(指大家一定要继续努力)
9、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10、 跟随了四十年的老臣周馥这时也在床边,眼看老李已经咽气但双目炯炯不闭,遂哭出声来:“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去吧!”“目乃瞑,犹溜涕口动欲语,可伤也。”(周馥《李文忠公七律诗》注)
11、但这已不是“陆机入洛才名振”的光景了,风烛残年,千夫所指。不过他还是那么狂妄,他说要“以国计民生为怀,作一劳永逸之想”。不久他就上了勘河折子。这折子较之以往更长、更细,长的令人厌烦,细到无法下咽,简直就是一篇以现代水利科学为根底撰写成的研究报告。据说这是洋人水利专家日夜伴他勘察,后来二三子灯下舞文弄墨的结果。显然这是在与尧舜宪章作对。不过,像这样作对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12、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到的不仅是一个名为李鸿章的个体起伏波折的人生曲线,也是一个时代、一个没落王朝的苦苦挣扎,从而引发对近代中国的深入思考。
13、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购书。回复“购书”,即可购买本书!
14、全诗哀怨沉痛,令人扼腕。在李鸿章死后近十年,他为之操持一生的大清王朝也随之灭亡。
15、愁弹短铗成何事?力挽狂澜定有人。
16、尽一分心酬圣主,收方寸效作贤臣。
17、与汝归耕定何处?牧童牛背互吟讴。
18、后来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和对历史研究的深入,这个人生阅历和评价如此两极化的一个人倒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幸参观李鸿章故居让我对他的一生沉浮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金秋时节的安徽,不暑不燥,位于今合肥市中心的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李鸿章故居,故居面南背北,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在十年动乱的时候,李鸿章故居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的督导下,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根据历史照片,在原地修复重建,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但是主要部分仍旧保留。
19、⑪《致盛杏荪府丞》。《李鸿章全集信函八》,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73页。
20、中文知识界长期流传一种说法,称李鸿章1901年去世前夕,留有“绝命诗”一首,内容如下:
二、评价李鸿章的诗句
1、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2、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笑指芦沟桥畔路,有人从此到瀛洲。
3、江山如此一登楼,万象无声铁笛幽。
4、节目咱没看......早诗倒能给几首:19岁李鸿章写《二十自述》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青眼邀名士赏赤聊故酬胸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沤久愧蓬莱仙导客簪花少第二首:丈夫事业误流光悔迟壮志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闻鸡觉身先舞镜知颊髭昔童今弱冠浮碌碌竟何鸿章20岁进京曾作七律《入都》10首要诗句许:丈夫手吴钩意气风高白尺楼万谁著史三千外觅封侯定捷足随途骥闲情逐野鸥笑指卢沟桥畔月瀛洲其二:频伏枥向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遍交海内知名士访京师道藉求文益友胡悒郁吾
5、后戴逸、顾廷龙主编《李鸿章全集》,收录李鸿章的奏折、电报、公函、私人信件、诗文等,内容较前书更为丰富。
6、寰海尘氛犹未已:哎,现今环视海外,外强虎视耽耽,想要入侵我朝的心思从未平息间 断。
7、不过有一点李鸿章可以自负而无汗颜,那就是天下清流常常是只骂人不干事,而他却只干事,不怕骂。纵观吾国三千年政治生态史,总被庸官政治笼罩,而李鸿章立身其中,可算是个另类。他那句应制诗,“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可谓其一生奔走驱驰的写照。这种一门心思放在做事上、不可阻挡地要做成事的精神,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学问渊源及人格锤炼。
8、中厅和小姐楼则采用复原陈列的形式展现了李家接待客人和家眷们的日常起居生活情况,中厅又称福寿堂,中厅上方的长几上,摆有一只古钟,左边一面镜子,右边一面花瓶,寓意这座家宅“终(钟)生平(屏)静(镜)”。中厅的正中,四根木柱正好构成一个开间,木柱的一左一右,各为一个开间,加上东西两面厢房,形成了明三暗五的格局,中厅每扇格门上都雕有造型精美、典雅的图案,房梁全是斗榫,不用一枚钉子。大梁两头都雕成象头形,寓意吉祥(象)。正上方的横梁上雕有“佘太君祝寿图”,人物造型栩栩如生,颇具江淮地区富宅的建筑特色。
9、诸君莫坐等闲看:大家不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啊!
10、驱车出合肥城区,向东行驶不久,就到了东乡大兴集。在合肥钢厂的围墙边,朋友叫开了关闭着的铁门,带我走进一个荒芜的院落。没有料到,在高大的烟囱和轧钢车间厂房旁,就是我想探访的李鸿章墓地。
11、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2人喜欢喜欢李鸿章李鸿章遗折(读之泪下)
12、1901年9月,李鸿章最后一次以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名分走上丧权辱国的谈判桌。比之甲午前虽遭欺凌犹能抗衡于列国,比之甲午后,马关舌战群倭的殊死一搏,这一次真的是山河破碎,大道凌夷,一口鲜血涌上喉头,死期至矣。谈判之前,有人为李鸿章谋划三策,上策拥兵自立,建立共和;中策北上勤王,拥君立宪;下策入虎狼之口,签卖国条约。李鸿章说他选择下策。正所谓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他此时能做的,也只是收拾山河待后生了。
13、“孤音诉明月,天高路漫漫”出自宋·孔平仲《孤雁》。这两句大意是:天是那么高远,路是那么漫长,一只孤雁寂寞难抑,只有向明月诉说自己孤独的愁肠。诗句紧扣“孤”字着笔。首句以不能视听的明月作为陪衬,极写大雁的孤苦无诉;次句以天高路远相衬托,更显出失群征雁的孤单。明月、高天、长路,都是为征雁之孤作渲染,从而流露了作者人世茫茫,孤独无依的叹伤。
14、三百年来伤国步:三百年来国家衰败缓慢发展,回望无限悲伤。
15、再来看“海外干戈犹未息,英雄莫作等闲看”(申报版)这两句,抑或“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流行版)这两句,它们恰与李鸿章这封遗书中“谏”的内容,构成了一种非常直接的呼应。说后者是前者的用典所在,当不算过度解读。
16、不是所有的励志都是鸡汤
17、此诗,《李鸿章全集》未加收录,有学者考证其可能是伪作。
18、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19、曰责人畛域难化,故习难除,而己之畛域固习,以视彼等,犹不过五十步笑百步也。”
20、《秋风宝剑孤臣泪》是作者 姜鸣继《天公不语对枯棋》之后,第二部以晚清为题材的历史散文集。作者秉持“以散文的笔法写论文,以论文的严谨写散文”,从被过滤掉的历史细节入手,讲述了慈禧、李鸿章、左宗棠、翁同龢、张佩纶、郭嵩焘、严复、吕耀斗、胡传、唐国安等同光朝的政要、社会精英真实而传奇的故事。笔墨穿越于今昔之间,生动有趣。
三、李鸿章 秋风宝剑孤臣泪
1、由《申报》的介绍还可以知道,在“仙籁氏”的《古诗录》之前,《李鸿章》一诗必有更原始的出处,只是限于史料,今人已不得而知。
2、李鸿章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3、诗风凄惨悲怆,令人感伤。大概人之将死,其言也哀。这把老骨头,就让世人继续去毁誉吧。这年李鸿章已经七十八岁了,在中国人看来这该是个盖棺论定享清福的年纪了。但对于政治家来说,他们永远没有退休的年龄。甲午之后,辱之再辱。他不会想到的是,自己从两广回到阔别数年的京师,踩的是更大的一片地雷,丢的是更大的一片权益。无奈,羞愧,抑郁,或者愤恨耻死!
4、这大概都是造物主开的恶俗的玩笑,那些立志要触碰王冠的人,就先要焚烧在人间这个大熔炉。他把每个人抛起来又丢下,不动声色地观察着这场人生的恶作剧。
5、三开间的享堂正门,只有柱子和山墙,南北侧既无墙垣,更无门窗,一片凄凉的景象。享堂所在的四合院,正房和东西厢房,因为前些年做过钢厂幼儿园,侥幸地保留下建筑的基本轮廓。享堂院子里,栽有两株广玉兰。广玉兰是南方树种,在安徽本不多见。但在1884年中法战争之后,慈禧太后向淮军参战有功大员赏赐了一批广玉兰,受赏者又把树木送回老家栽种,使得合肥一带保存了好些百余年树龄的广玉兰。眼前的广玉兰,一株略小,是后来补种的;另一株长得高大参天,正是当年御赐的原物。院子里,荒芜的杂草中,横卧着两块截断的李鸿章的神道碑。
6、李鸿章就是大清的修补匠,很多事情都要靠他去做。他搞洋务运动,意图能够靠这些运动,撑起国家的经济,他的思想超前,知道清朝难以维持,但是他还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去硬撑。他忠于自己的国家。
7、1861年,曾国荃围天京,拒不增援上海,李鸿章受曾国藩命独率淮军援沪,终于等来人生第一次大转折。他借此机会反辅为主,独立门户,此后迅速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李鸿章入沪这年38岁,对于很多仕途之人来说,这个年纪已是俗累缠身,鸿鹄远逝,而李鸿章到这时,才算是真正师门毕业,才堪大用于天下了。
8、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安徽合肥肥东人,因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9、本书尽可能多地使用新近公布的档案、书信、日记、诗歌,乃至旧影像和国内外报刊,解决了许多史学界关注却未作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研究晚清著名“清流”张佩纶与洋务派大老李鸿章、与军机大臣、“清流”的后台老板李鸿藻之间的往来书信,从中发掘出大量沉睡的历史秘辛,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大丰富了今人对晚清政局和人物的认识。书名取自李鸿章——这位中国近代最重要也最具争议的政治家——临终的诗句,全诗如下:
10、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11、马车前的马还没有离开马鞍(比喻事业没完成),事到眼前才知道免不了一死。
12、在日本受尽屈辱之后,李发誓终生不再踏入日本土地,或许是为了应证李之誓言,在《马关条约》签署后的第二年,李鸿章出使俄、英、法、普鲁士、美国等8个国家,回国时其所乘坐的美国轮船因航线原因必须在日本横滨换成中国的轮船,为了履行诺言,时年73岁的李鸿章,命人在两艘轮船之间架起跳板,冒着生命危险,颤颤巍巍的从美国的船走向招商局的船。
13、⑦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7页。丁书所录诗作,文字略有差异:“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寰海尘氛纷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14、公元1898年隆冬,桀骜不驯的黄河又一次洗劫生灵。一时浮尸蔽水。太后和天下清流认为,被人唾弃的李鸿章应该去抗洪救灾。这个75岁的老头,终于冒严寒、涉险阻,颠沛数千里,辚辚车马、滚滚风沙,从下游到上游一路勘察。他真是把这差当起来了。
15、大清这个将倒的大厦如果没有李鸿章这些有救国之心的晚清重臣的扶持,也许可能更早便会灭亡。当李鸿章去世的时候,慈禧太后也明白,她的身边虽然没有了太平天国的乱贼,也得到了些许西方列强的和平相处,可是当时清朝也再没有人可以帮她去扛起大清王朝这幢即将倾倒的大厦。
16、李鸿章一生,书生点兵,因此清廷给李鸿章的谥号是“文忠”。李鸿章一生创办淮军协助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剿灭捻军之乱,之后一手策动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他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才之但是战争的失败,他经手的不平等条约让大多数国人对他戟指怒骂,甚至在死后多年还被人挖出尸体。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敌人伊藤博文给了他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近代著名史学家梁启超也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17、「唐代女性以胖为美」是个天大的误解
18、不要再污蔑「锄禾日当午」的作者
19、公元1858年,35岁的李鸿章眼看着功名无望,再去投奔这位授业恩师。他这一生,堪称得一个“大”字,才大、志大、功大、业大,为人谋事也气象大、格局大,都与这位好师傅的栽培分不开。但此时曾国藩认为,李鸿章虽说才堪大用,却性情不稳,向来妄自尊大,好大喜功,必须折他的锐气,方能成就栋梁材。于是他对投奔他的这个弟子说,我这里是浅沟,容不下你这大船,你另往别处去吧。
20、1901年,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在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舆情汹汹,大骂他为国贼仇雠:“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而逼迫合约落实的诸国列强,亦是步步紧逼。
四、李鸿章 诗句
1、李鸿章吐紫血,于11月7日郁郁而终。临死前,他悲愤的在临终诗句中写道:
2、第李鸿章与秦桧。中国那些迂腐的儒士骂李鸿章是秦桧的最多。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两场战役爆发的那段时间,这样的言论尤其盛行。这种话语若是出自于市井小人的嘴里也就罢了,士君子说出这样的话,让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来形容他们,只能说他们是在像狗一样狂吠吧。
3、假如没有太平军起义,没有西方列强入侵,在平庸的咸丰朝,他只能逐日到衙门画卯,在京寓的四合院里读书吟诗;或者外放出去做父母官,在漫漫的宦海生涯中积累履历。只要瞻前顾后,不犯过失,内外打点,建立奥援,到了晚年,攀爬到权力金字塔阶梯中最高几层也是有可能的。
4、因该诗极为凝练地概括总结了李鸿章一生的事功与成败,故流传极广,已成为署名李鸿章的诗作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许多历史爱好者甚至只知晓有这么一首“李鸿章的诗”——毕竟,在涉及李鸿章的当代通俗历史读物中,这首诗的引用率,远远超出了李鸿章其他的诗作,且多以肯定的语气称该诗是李鸿章的临终绝命诗。
5、百年之后,世间再无李鸿章,也再不需要这个曾在神州大地上四处救火的“裱糊匠”了。
6、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7、几百年来为国家的发展缓慢而悲伤,在几百里之外为民残哀悼。
8、图:《申报》1919年刊登的“秋风宝剑孤臣泪”一诗
9、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李鸿章传世诗作不多。
10、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作为政治家,他在各个方面都遭到了“惨败”。
11、颠覆对李鸿章的看法大概就是源于年少时那段对教科书发起革命的日子,一个偶然令我得知教科书中时有断章取义之事的发生,这简直让我兴奋不已,我似乎找到了在课堂上与老师叫板的资本,于是我废寝忘食,沉迷于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事件当中,为的就是能在日后的课堂战争上杀的老师一个措手不及,这其中便有这位李中堂。
12、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清朝国宣布与各国进入战争状态。朝廷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要求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灭洋。朝廷下诏,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重新调任为清朝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慈禧的一纸任命是:“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
13、转眼间,他已白发苍苍,衰朽不堪。虽然登顶了大清官场的顶峰,实现了年少时候万里封侯的梦想,却也是孤独凄凉,心中苦闷。在凄风惨雨的老大帝国里,当一个缝缝补补的裱糊匠。誉漫天下,谤满天下。可怎么说,也没有年少时候笑指芦沟月的欢快心情了。
14、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出自清代李鸿章的《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15、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16、到了向日本割让台湾的时候,朝廷又命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前去办理。据议和使团顾问、美国前国务卿科士达(JohnWatsonFoster)披露,李“对此非常生气和吃惊,这表明北京感兴趣的是把人们对条约的全部憎恨都加在他和他的亲属身上”。
17、淮军与北洋水师创始人,洋务运动领袖
18、一字一句之悲,哪还有年轻时“一万年来谁着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情壮志,有时我会在想能写出如此诗句的人,怎能以区区’卖国贼’三字盖棺论定。
19、其实没有最不最,孤凄的诗句有很多,比如:寻寻觅觅寻寻,凄凄惨惨戚戚。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壮士一去西,不复返残忍的词亦有:惨绝人寰,灭绝人性,泪雨滂沱(失恋)曲终人散,物是人非·······够多吧,主要是看环境而定。
20、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五、李鸿章 孤臣泪
1、秋风宝剑孤臣泪:秋风吹这宝剑,孤城落泪。
2、⑩仙籟氏選《古詩錄》,《申报》1919年11月7日。
3、临事方知一死难。到了重大事情之前,才发现,想一死了之还很难(并不能解决问题。)
4、做人,应该多读点名人传记。慕梁启超、李鸿章之大名而来,挤了点时间细细品读梁启超撰写的《李鸿章传》(又名晚清四十年大事记)。
5、劳劳车马未离鞍:马车前的马还没有离开马鞍(比喻事业没完成)。临事方知一死难:事到眼前才知道免不了一死。三百年来伤国步:几百年来为国家的发展缓慢而悲伤。八千里外吊民残:在几百里之外为民残哀悼。秋风宝剑孤臣泪:秋风吹这宝剑,孤城落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日落照着旗子和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已:外国人对我国的侵略还没有停止。诸君莫坐等闲看:大家不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啊!
6、(背景)1857年2月,太平军在皖北发动了防御中的攻势,连克桐城、舒城等地,打败清军,击溃李鸿章所部团勇,李鸿章奉母仓皇北逃。1858年8月,太平军克复庐州,将李鸿章祖宅“焚毁一空”,凡此种种,更使得鸿章耿耿于怀,遗恨难消。再一次逃经明光镇时,他有感而发,特赋此诗。
7、”这是濮兰德在他的书《李鸿章》中记载的,那时候的李鸿章已经74岁了,能以这样的高龄还保持这样的身材和易容,说明李鸿章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
8、配图:蔓草如刀|选曲:李荷衣
9、美国《华盛顿邮报》曾在《中国的巨大损失》中讲到:“李鸿章对于中国的意义,就如同格拉斯顿之于英国、俾斯麦之于德国、迪亚斯之于墨西哥、麦金利之于美国。从孔夫子的年代直到如今,这是一场漫长的哭泣,而在世纪之交的当下,人们依然充满疑惑:中国及其4亿人民,果然诞生了如此一个伟大的人物了吗?……对李鸿章公务生涯的回顾,将得出一个令人悲伤的结论:他无数次地将中国人从无知而导致的麻烦中拯救出来,却每次都被指责受贿及不忠。”梁启超也曾在李鸿章离世后敬献挽联一副:“太息斯人去,萧条得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10、终其一生,李鸿章生前虽位极人臣,但因时事所迫毁誉参半;死后邦危国难,大厦将倾。作为独立支撑风雨飘摇中的晚晴朝廷免遭覆亡的国器重臣,李鸿章何尝不明白时局的艰难:“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有何术能负其责?”此中无奈、无力,虽勉力维持,仍难以为继之感慨跃然纸上。
11、在故居中徘徊,看着经过岁月洗礼的旧照片,感受着在风云变幻时代那个苦撑危局的耄耋老人内心的幽愤和凄楚,光线一点点的昏暗,一如那个江河日下的时代,一己之力终究难敌时变势逝。
12、出品:诗兮|策划:蔓草如刀
13、↓下图是兄弟栏目友情推广↓
14、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故人酬。
15、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fú),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16、八千里外吊民残:遥遥祭奠着那些被侵略侮辱远去的同胞被残伤的民魂。
17、晚清名臣,政治家,军事家
18、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19、《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其中的名句为: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20、怀酒藉浇胸磊块,枕戈试放胆轮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