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个性网

李鸿章著名诗句【精选100句】

陈蕊蕊
导读 一、李鸿章诗句一万年来著史 1、淮军初创,有着浓烈湘军印记,但历史证明,这是一支跟湘军迥异的军队。湘军、淮军,均是招募朴实农民参加,但李鸿章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像曾国...

一、李鸿章诗句一万年来著史

1、淮军初创,有着浓烈湘军印记,但历史证明,这是一支跟湘军迥异的军队。湘军、淮军,均是招募朴实农民参加,但李鸿章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像曾国藩一样锲而不舍地用儒家理论来武装湘军那样做淮军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湘军是一支多少有些信仰的军队,至少名义上他们为“捍卫名教”而勇猛作战,相比之下,淮军是一支更专业的军队,或者说,更现代化的军队,他们拥有洋人的武器和洋人的训练。

2、下两联接言己入都之后,当结交豪俊,拜望有道之人,借此以增益功底。“胡为”云者,句意似问,

3、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4、本诗于自信之余,特充溢豪气,大有天下侯爵舍我其谁,晚清历史唯我是著之意。十诗中,此诗最为世人称道。前两联说尽诗人一生。运转晚清机枢,捭阖欧美交际,尽李公“只手”而已。尾联为诗眼,尽得诗家韵味,意蕴尤长。“笑指”二字,含而不露;“几人”云云,自信而无张扬。

5、机遇是突然降临的:1860年,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猛攻江南豪绅地主避难之地上海,后者向湘军求援,曾国藩想派弟弟曾国荃去,但曾国荃一心要攻下天京,建立首功,而不愿往。随后,曾国藩又函请湘军宿将陈士杰出山,但陈亦以“母老”力辞,曾国藩最后转商于李鸿章,李鸿章高兴坏了。于是曾国藩让他招募淮勇七千人,并为他配齐班子,然后在安庆租了洋轮运兵,“穿贼道二千余里,抵上海,特起一军,是为淮军。”

6、子长著史,这里的子长是指司马迁。这个故事讲的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故事。《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历史巨著,在史学著作中有着显赫的地位。同时,它又是传记文学的一部典范。每一历史事件,既是历史情况的真实记录,又是文学的再创作。虽然腐刑给司马迁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但他忍辱负重,用心血和汗水撰著《史记》。司马迁忍辱默默地耕耘,终于在公元前93年完成了一部空前的历史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整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了追求人生的理想,即便再苦再累再艰难,也一定要有顽强不屈的信念和奋发向上的斗志,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拼搏!。

7、这首诗是21岁李鸿章从老家安徽去京都,

8、对于李鸿章所签署的一系列卖国条约,今人的评判逐渐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李鸿章是卖国贼,也有人认为李鸿章所做的一切,不过都是皇帝和太后的意思。朝廷把自己要背负的骂名转嫁到大臣身上,这是历史上惯有的事情,比如倒霉的秦桧与严嵩,都是这样不幸的棋子。

9、我要一定比你先成功,哪有闲情逸致追逐野鸥,我笑着问卢沟桥边的月亮,有几个入京求取功名的人能够功成名就。

10、这正是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区别:一个多少有些理想主义的老师,一个彻底实用至上的学生打下天京,曾国藩攀上了人生巅峰,接下来就是下坡路了,在历史上,他愈来愈显得缓慢呆板,而李鸿章却如鱼得水。老师老了,学生走到了历史舞台中央。

11、意思:大丈夫单手持握吴钩,心中激情澎湃高于百尺高楼。万年以来都是由谁书写历史,今朝且看我三千里外建功立名。

12、“三河镇十字路开了门面,东边卖的是瓜子;西边卖的是香烟;中间卖的酒和面,针脑线头样样全。到春天,茶叶子六安瓜片;到夏天,绸缎客州乌眉;到秋天,骡马客湖广福建;到冬天,皮货客西口北边……”

13、李鸿章在奏折里叮嘱最高统治者要“举行新政,力图自强”的同时,也表白了自己的心迹,说自己“服官四十年,未尝因病请假”,“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

14、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吕坤

15、骊歌缓缓度离筵,正与亲朋话别天;此去但教磨铁砚,再来唯望插金莲。

16、点评:这是一首临终的诗,这首诗中依旧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

17、半生失计从军易,四海为家行路难。

18、劳劳车马未离鞍:马车前的马还没有离开马鞍(比喻事业没完成)。临事方知一死难:事到眼前才知道免不了一死。三百年来伤国步:几百年来为国家的发展缓慢而悲伤。八千里外吊民残:在几百里之外为民残哀悼。秋风宝剑孤臣泪:秋风吹这宝剑,孤城落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日落照着旗子和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已:外国人对我国的侵略还没有停止。诸君莫坐等闲看:大家不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啊!

19、他像一只在风雨中的蜘蛛,辛辛苦苦地编织着晚清那张巨网。只需一场风雨,这一切便被打击得支离破碎,便又得重新开始。

20、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雪芹

二、李鸿章著名诗句

1、入都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笑指芦沟桥畔路,有人从此到瀛洲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21岁,其年入选优贡,奉父亲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应翌年顺天乡试。李公入京时作《入都》诗十首。这是第一首

2、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君王唱赞歌

3、李鸿章后来入曾国蕃幕府,曾帅言传身教对李有着巨大影响。可以说,曾造就了李,没有曾就没有李。但李也成就了曾。没有李,曾也很难达到那个功业。这两人互相成全。李终生对曾执弟子礼。

4、正当盛年的李鸿章接替了曾国藩的位置,他比老师更擅长与洋人打交道,他务实,圆滑,手段高明,但悲哀的是,他是在一个完全不对等的情形下与洋人打交道,他再能干,再能糊弄,再能讨价还价,也无法躲过洋人甩过来的耳光,他能做的,勉强使这打耳光的声音,略微轻一些。据统计,李鸿章一生代表清政府签订了30多个条约,绝大多数是不平等条约。这一记记响亮的耳光,打不到皇帝太后的脸上,也打不到清朝权贵的脸上,只有他,李鸿章,伸过脸去挨,打完左脸,再打右脸。

5、(赏析)此诗道尽李鸿章对从军之路,饱受困苦之态。对亲人离别思念跃然纸上,读之世人怆然。

6、看了他晚年很多照片,是个精神翼铄的老人,面对着镜头,眼里盛满了半生的风霜。他生前签订的最后是一个条约是《辛丑条约》,一次又一次写下自己的名字,手中的笔重似千斤啊!这之后,他的身体已是强弩之末,内忧外患不断的国家,需要他来掌舵,他不甘心也不放心啊,带着遗憾就这么闭上了眼。

7、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21岁,其年入选优贡,奉父亲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应翌年顺天乡试。李鸿章入京时作《入都》诗十首。

8、1901年某日,李鸿章自知不起,给慈禧和光绪皇帝上了最后一道奏折,这实际上也是他的遗嘱。

9、庐州的月照着古今的离人,公元1823年,李鸿章降生在庐州一户官宦人家,排行第家世并不如何显赫,胜在是读书人家,父亲在朝中做官,对于家中子女的教育很是重视,于是聪颖的少年就在学堂接受着严苛的教育,为考取功名做准备。他的人生道路像是既定的一条光明大道,考取功名,中进士,入翰林院,往后一路高升,为官为将,前途总是一片光明。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李鸿章无疑已经站在了很高的起点,除去天资聪慧外,际遇也是重要的一环,他这一生,功名来得顺利,又遇到恩师教训提拔,种种际遇之下,终于成了大权在握的重臣。

10、二十四岁那年,经过殿试,他无缘一甲,以底吉士身份入翰林院,三年后散馆,正式成为翰林院编修,这些文字在今天看来似乎只是一段求学履历,而在彼时的大清,这是一条通向封侯拜相的光明坦途。自科举制诞生起,就承担起了选拔人才的重任,而其中因科举鲤鱼跃龙门的人,太多太多了,这些人中不乏真正有才干的人。在殿试中,上榜的考生分为三甲,前三甲是当之无愧的万众瞩目,为进士,入翰林院担任编修,这一职务是成为一个重臣的必经之路,而二甲与三甲的考生,在授官时则次一等,需要再度进修,当李鸿章通过这一系列考察可以进入宦海的时候,他二十七岁,风华正茂的年纪,正可以在官场大展拳脚。

11、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12、全场先是一片寂静。紧接着就是掌声和欢呼声……所有人都被李鸿章的机智折服了。他们感觉,这位老人太有趣了!太好了!太伟大了!这就是李鸿章的机智和变通,他代表大清王朝,在外交上长袖善舞,竭尽全力,维护国家利益。

13、奕劻虽然手在抖,却对李鸿章说:“这个字由我来签吧。”

14、李鸿章爱睡懒觉,而曾国藩给湘军定下死规则:天未明就得吃罢早饭,有仗打仗,无仗操练,他本人也跟湘军士兵一样,每天天未亮时,与幕僚们一起吃早饭,一边吃一边聊天。李鸿章刚进湘军大营时,照例睡懒觉,亲兵敲门叫早,就是不愿起床,连续三天如此,曾国藩看在眼里,也不说什么。第四天天未亮,亲兵又来敲门了,李鸿章烦躁了:“我病了,不吃饭!”亲兵去了,接着其他幕僚轮流来敲门,并告诉他曾大人在等着他去吃早餐,有病也得去。李鸿章慌了,赶紧离开被窝,赶到餐厅。曾国藩瞟了他一眼,端起饭碗吃饭,面色峻厉,一言不发。幕僚们也跟着端碗开始吃。

15、应该说,这是比较公允的评价。曾国藩资质中等,但自己刻苦,更擅长用人,且以德服人,当年麾下,一时多少豪杰?可以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相比之下,李鸿章要聪明得多,也简单粗暴得多,不跟属下讲什么理想信念、人生修养,“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至少在凝聚优秀人才方面,学生要输老师一筹。

16、早在北上之前,李鸿章便意识到此行的艰难,他对前来送行的下属裴景福说:“……我已垂老,尚能活几年。总之,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不鸣了,和尚亦死了。”语次涕下,裴亦怆然。这一细节,可作李鸿章绝笔诗的注脚,因为此诗的底色,恰也是怆然。

17、司马迁太老辣了,孔子之所以小管仲,不是瞧不起管仲,而是太瞧得起管仲了。孔子认为,凭着管仲的才华,不应该仅仅带着齐王称霸,而应该鼓励齐王实行王道才对。小之,是对管仲极高的评价。

18、在罗伯特.道格拉斯版《李鸿章传》出版五年之后,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皇帝和太后仓皇出逃,而身为晚清中流砥柱的李鸿章竟然支持了盛宣怀提出的“东南互保”,“坐拥东南、死不奉诏”使得朝廷一度失去了对中国东南诸省的控制。这次举动实际上为十年后的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

19、这是诗到底是不是李鸿章的手笔,素来有些争议。我倾向于断定其真。李鸿章一生,虽也是“少年科第”,不过“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更多时间忙于军事和政治,无暇吟风弄月;加之性情豪迈,缺乏文人气,所以并未留下多少诗作。就有限的几首而论,他的诗风,胜于气魄,拙于辞藻。须知他人代笔,恰恰是辞藻可学,气魄不可学。我的高中语文老师Y先生,教到李后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称此词固然悲凉,开头两句“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却属帝王气概,凡夫俗子断然写不出来,这便涉及气魄问题。此理正适用于李鸿章诗。

20、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三、李鸿章万年与一万年来谁著史对应的诗

1、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一批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急需大量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他在《筹议海防折》中指出:“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

2、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

3、此诗言追逐功名之甘苦,申言入都之目的乃欲过乡试,达龙门耳。

4、李鸿章绝非池中物,17岁考秀才,24岁考进士。少年得志的李鸿章意气洋洋,曾挥笔写下“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迈诗句。英雄人物的诞生就是如此,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5、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6、京城碾儿胡同一别之后,这对师生再次相见,已是烽火连天之时,老师成了威名赫赫之大帅,学生则在老家安徽混不下去了,投奔过来当了幕僚(秘书)。接下来发生的一桩故事,很能说明两人性格:

7、“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清·李鸿章上述各句表达的是作者渴望参与国事的雄心壮志(一二句总起)。他认为历史是王侯将相写的,他就要做王侯这样的人(三四句)。他决意出深山、入朝廷,不达目的,誓不回家(五至八句)。而现在正是他出山奋斗的最好时机,不能再等待(九十句)。作者还用马和燕做比方,证明离开本家故地出外找到引荐的人才有出头之日(最后四句)。

8、原文: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9、——我们是中国文学的良心——

10、李鸿章十律李文忠公鸿章,初以明经入都就试,途中有感,乃成十律。一生事业,已于诗中兆之矣。句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即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看中流一点烟;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不为好山川。陆机入洛才名振,苏轼来游壮志坚;多谢咿唔穷达士,残年兀坐守遗编。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山沦落十年人。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

11、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夹在闭塞暴躁的国民与狂傲自大的洋人中间,他战战兢兢,仍然完败。洋人不满,国民愤怒,他瞬间从中兴名臣,变成了民族败类。对于一个好名节与脸面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打击更大?这记响亮耳光之下,曾国藩哀叹“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他的身体彻底垮了。

12、此诗颂扬父母教养恩德,自信将不负所望。

13、等念到清国的时候,司仪宣布奏国歌,现场一片死寂。所有目光都盯着轮骑上73岁老人李鸿章。

14、司马迁说:“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恒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15、住房公积金的缴存额等于缴存基数乘以缴存比例。缴存基数一般是职工上一年的月平均工资,缴存比例最低不少于8%。个人和单位是缴纳一样多的,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归个人所有。134x2x48=12864元。

16、定当跟随才德出众之人捷足先登,哪里有闲情逸志学海上之人与鸥鸟相游乐。谈笑之间手指泸沟桥畔之月,有几个人真的能走到皇帝身边,为国效力呢?

17、“穷通有命”,此乃儒教。李公深信,故无须占卜;至于富贵何时而能周济贫贱,此皆天数耳。长时角逐于士子功名,而“依然一幅旧儒巾”云者,谓己至今仍依然故我也。

18、(赏析)读罢掩卷,感慨万千。大概只有像李鸿章这样叱诧风云于乱世,文治武功震惊世界的老臣,才能饱蘸一生的血泪,在生命临终之时,写出如此恢弘而又苍凉感人的诗篇!

19、(赏析)这首诗是本组诗中流行最广者。它以酣畅的笔调表达了青年学子入京赶考,志在必得的豪情壮志。“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两句气势磅礴”,而“笑指”的结尾有表达了踌躇满志的淡定情怀。因此广为热血青年用来励志。

20、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四、李鸿章传名句

1、从数量来看8首。已经很不错。

2、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3、此诗叙入都之目的为出群,为图新;入都之首要当交结求益。

4、此诗系七律,四联八句。首联写实,上句写奔忙,下句写困苦,李鸿章是不怕事的人,然而义和团乱后的危局,连他都为之头疼不已,“一死难”三字,道尽胸中郁积的悲愤;颔联写虚,上句写国运(“国步”即国运之意),下句写民生,“三百年”“八千里”云云,都是虚数,不必深究;颈联叹息,孤臣是他的自况,作为晚清第一人,他的命运早已与大清的国运牢牢捆绑,不得解脱;尾联叮咛,然而与他这辈子的大多时刻一样,一士谔谔,不敌千夫诺诺,那一番苦心,终被时代的雨打风吹去。

5、张之洞有学有品,可是无术,李鸿章有学有术,但又无品。天下难有十全十美之人,大清重用人才不以一眚而掩大德。

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7、果然,李鸿章被刺,让日本政府极为被动。伊藤博文得知后勃然大怒,咆哮说“宁将自己枪击,也不应加害中国使臣”,陆军大臣山县有朋也拍着桌子大骂:“该匪罔顾国家大计”。最后天皇也被惊动,急忙派出御医前往护理,皇后还亲制绷带以示慰问。

8、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

9、与他同时代的梁启超在书里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10、和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11、现场高朋满座,俄国司仪每念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代表就出来,然后现场演奏这个国家的国歌。

12、意思是:这一万年来是谁在书写历史,哪怕我要去遥远的三千里外,我也要得到官位,成为书写历史的人。

13、翻开历史,面对明知不可为却竭尽全力去支撑已经坍塌的天空的那支青筋暴露的手,只能一声长叹。

14、落拓不羁、自由散漫,只是李鸿章表面的缺点,曾国藩所说的“诚”字,才是这个学生最缺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难,但“诚”与“不诚”,就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了。后来李鸿章用计攻下苏州却违诺杀降,可见一斑。

15、桂人庆,笔名明月满长安,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起点中文网签约作家,安徽散随笔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儒林文院》主编。

16、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17、第四个写一个劣迹人物,著名汉奸,无争议。

18、李鸿章《十律》,“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这首诗作者皆用文笔抒发内心对人生、对时代之感喟,传载着中华精神文明。

19、先说他的诗句,抢来的。这句诗很有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抢夺者——宋之问。真实第一作者——刘希夷,宋之问的外甥。

20、“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五、李鸿章晚年诗

1、今天的大贪官们面对李鸿章,岂不愧杀?

2、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4、曾李师生情谊,从此开始,至死方休。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做事做官,曾国藩都不遗余力帮助李鸿章。学生自立门户后,还不时找老师请教,最有趣的一个例子是,曾国藩用自己的相人法来替李鸿章选将才。

5、局促真如虱处裈,思乘春浪到龙门;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年华付水源。

6、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7、淮军应运而生,在曾国藩得扶持下日益强大,开始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李鸿章自此真正踏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平定内乱,期间争论最多的是他造就了太多杀孽。其中受押击最大的是诱杀降将。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平定,苏州常州回到清政府手中。因为这些功绩,李鸿章获封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翔,这是自清立国以来给予汉人臣子的莫大的荣耀。

8、是其最好的,也是清朝末期很高的一首爱国诗了。

9、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曹植

10、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11、李鸿章的人生转折,在于曾国藩帮助他组建了自己的武装——淮军。

12、李鸿章是晚清的中流砥柱,他追随曾国藩参与镇压太平天国,他积极开展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工业企业。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他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13、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14、这时候的大清,已经是一张四处漏风的毯子,太平天国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这个草台班子家伙什刚刚备齐就开始了敲敲打打,却不曾想是乱拳打死老师傅,很快就占据了很多重要城市,让清政府无法忽视他们的存在。咸丰九年,庐州陷落,为父丁忧的李鸿章携家着匆匆逃亡南昌,此后,进入老师曾国藩的湘军幕府,担任起草文书的工作。

15、好诗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6、大家一般都尊敬的称呼他为:李中堂。

17、(赏析)李鸿章这首诗是在他人生最低谷时有感而发的。那种国破家亡,书剑飘零,惆怅徘徊的复杂心情刻画得很生动。

18、(赏析)这首诗思乡之情写得很优美动人。

19、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

20、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