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坡肉打油诗
1、人生的成熟感悟,是需要时间的。好大喜功、气浮心躁,得到的可能有一时“战果”,其实是失败的结局。
2、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是这个吧,详细的故事《苏东坡和他的大宋朝》这部书里写的就很全的。
3、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4、覆陶瓯之穹崇,谢搅触之烦勤。
5、天生我材有何用?工地搬砖都嫌重。
6、“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7、发现、创造美,乃是我们大有潜力可挖的人生使命与快乐。联想到苏轼在以上所举《答毕仲举书》里把吃猪肉比为修养身心的象征,将那虚无缥缈的(佛学)“龙肉”之类的玄谈加以屏弃的哲理思考,我们或许能更深层理解“黄州好猪肉”这四句诗歌的另一番味道。
8、小小一碗东坡肉,小小一首打油诗,却藏着大大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理。在最艰难最困苦的时候,苏东坡依旧不忘美食之乐,一点一滴创造属于自己的快活。
9、种菜烹调:宋人有词:“自种畦中白菜,腌成瓮里黄齑(读jī音,指酸菜)。肥葱细点,香油慢煼(同炒),汤饼如丝。早晚一杯无害,神仙九转休痴。”这是描写在自家菜园自得其乐的画面,其乐融融,令人向往。
10、西湖治理后,四周的田地就不怕涝也不愁旱了,这一年又风调雨顺,杭州四乡的庄稼得了个大丰收。老百姓感谢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好处,到过年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11、就这样,这首诗被口口相传,村里人都对张打油百般赞扬,而张打油的名号也被传开了。
12、虽然厨房里开着排气扇,渐渐地,在客厅里也能够闻到一种似有若无的肉香。东坡肉已经要大功告成啦!
13、那御史到杭州的头一天,在一家馆里吃午饭。堂倌递上菜单,请他点菜。他接到菜单一看,头一样就是“东坡肉”!他皱起眉头,想了一想,不觉高兴得拍着桌子大叫:“我就要这头一道菜!”
14、喜欢这首是因为太爱吃货苏轼先生,仕途遭遇挫折也可以寄情美食。鲜笋,肥鸭,嫩绿的野菜还有那人间至鲜的河豚……念完诗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春日里,惠风和煦,流水潺潺,三五知己一起郊外踏青、野炊,唇齿间满是鲜嫩肥美和清爽适口的交替滋味。生活没有一帆风顺,做不好这件事,就去干干其他的事,找到那些平常中的小美好,体会平淡里的好滋味。
15、即使又被贬谪到更远的海南,他也不忘写下:“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16、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17、考官要不把我取,回家一命染黄泉。
18、舌尖上的四川(市州篇)
19、硬是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潇洒的人生。
20、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
二、苏东坡关于猪肉的打油诗
1、我国最早的打油诗来源于唐朝,
2、就怕吃货有文化,膜拜完前一首,我们再来看第二首~
3、东坡肉的来历和典故:北宋元年,苏轼被贬黄州,在东坡过起了农耕生活,并自称“东坡居士”。在那里,苏东坡每天除了劳作和赋诗下棋,还在闲暇时间琢磨起了烹饪技术,苏东坡有一道糯而不腻的烧猪肉博得了客人的高度夸赞。后来,苏东坡四处为官,东坡肉也随之传遍大江南北。
4、虽然打油诗没有优美的词藻和意境,但却富有哲理,且幽默风趣,你有没有喜欢的打油诗呢?
5、绑形定立壶中,
6、解缙是明朝著名才子,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饱读诗书,甚至还被周围人称之为“神童”。他为何会写下这首打油诗呢?
7、当然,苏轼的智慧,肯定不仅仅是用在这样的地方。作为一名享誉古今的美食家,苏轼将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了发现美食上。作为一名合格的美食博主,苏轼不仅爱吃,还特别爱发朋友圈,积极地和大家分享自己精彩的美食体验。
8、《猪肉颂》起源于他被贬黄州时,如今黄州以北三十华里处的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当地百姓过年过节也有吃东坡肉的传统。为此东坡也写有《猪肉颂》一词。原文如下:
9、材料ingredient五花肉500克,西兰花100克调味料seasoning白糖适量,料酒适量,酱油适量,姜块适量,葱段适量做法recipeI将五花肉洗净,入锅煮至八成熟;西兰花洗净,掰成小朵,焯熟;葱洗净切段;姜洗净拍烂。大砂锅中垫上一个小竹架,铺上葱段块,摆上五花肉,加料酒、酱油、白糖和适量水。盖上盖,焖2小时,至皮酥肉熟时盛盘,摆上西兰花即可。
10、全诗化用了王羲之《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的典故,当时王羲之想给自己至关重要的人送一些橘子尝鲜,可惜还未到霜降,熟橘还很少,不辞辛苦也只得了三百枚橘子,悉数奉上。韦应物化用此典故,表达了对病中好友的深切挂念,心想着:怎么才能让你快点好起来呢,信中你说想吃橘子了,我记在心里了,现在未到霜降橘子未熟,待成熟了我一定多多摘些满足你的心愿。
11、另一则关于苏轼品鉴美食的小故事,就有趣又好玩的多了。苏轼是一个无肉不欢者。大家都知道,早在东坡肉叫做“东坡肉”之前,苏轼就已经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发明了“东坡肉”。只不过那个时候不叫“东坡肉”,被叫做“回赠肉”。只因苏东坡曾经收到百姓猪肉、羊肉等谢礼,于是他自己做了这道菜赠与百姓,百姓吃后称为“回赠肉”。
12、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多吃很滋补
13、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宋·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14、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15、中国人对于餐桌上的一道菜——“东坡肘子”,有时美餐一回,都津津乐道;其实,人们所吃的东坡肉,比起当时苏轼的做法,已有很大改进。现在用的雪豆、葱、绍酒、姜、盐啊,等等,在苏轼时代,不可能有这么多花样。然而,今天与当初东坡的做法,有一点却是未变的——慢慢用微火煨炖。
16、当然,四川的美食远不止这些,“打油诗.舌尖上的四川”欢迎有才的吃货们来接龙!
17、一桩家里大事,让当朝宰相一封打油诗书信,得以解决。张家盖房时,先退让了三尺,邻家羞愧,也让了三尺,“六尺巷”在当时传为佳话,后为桐城一名胜。
18、01如此佳句,古今通感
19、北宋元丰年间,他因得罪朝廷,贬官谪居黄州。黄州地方偏远,物价极低,“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鱼稻薪炭颇贱,甚为贫者相宜。”特产丰富,而且价格便宜。苏轼这才在被贬谪黄州之后,有了一个安慰。他亲自下厨烹煮美食,并且还做了一首打油诗,这首诗名字叫做《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20、新朋友请点击上方"自贡吃喝玩乐网"关注
三、苏东坡为东坡肉做的诗
1、羊肉泡馍:苏轼写诗:“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古代称羊肉泡馍为羊羹。
2、欧阳公在一家新开张的酒家吃过饭后,店主询问味道如何,大文豪用猜谜语和谐音的手法,题了这首诗。第一句无檐(盐),第二句无算(蒜),第三句无缰(姜),第四句无将(酱)。
3、对于东坡肉,其实还有另一种说法。据说苏东坡在杭州任职之时,元祐五年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4、当年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创始了“东坡肉”。后来发现黄州以北三十华里处的黄陂县的当地百姓过年过节也有吃东坡肉的传统,为此东坡写了这首打油诗。正像文中说的,苏东坡实乃古代的引领美食趋势的“顶流”,他丰富了后人的节日,年夜饭桌上的一道“东坡肉”让我们的年过得更有味道。美食“东坡肉”与打油诗《猪肉颂》,是苏轼在境遇极其糟糕的情形下诞生的,所以我们在他享受味觉美味之后,不难体会到那份超凡的乐观淡然的精神,烹调艺术与人生超越有机结合。
5、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6、价贱如粪土一口吞肚壮精骨
7、“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8、原创投稿发至:haochi@lifeweek.com.cn,此邮箱长期开放。投稿需保证原创,且从未在任何公开平台发表过。
9、腌笃鲜:金农有诗:“夜打春雷第一声,满山新笋玉棱棱;买来配煮花猪肉,不问厨娘问老僧。”腌笃鲜是江浙一带著名的本帮菜.
10、但这也不要紧,在他到处搜寻野味的途中,牡蛎的出现打开了他新世界的大门。他直言: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11、苏轼一生在各种身份至今切换自如,他虽然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人生最大的豁达,但他可以像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样,摔倒后,再爬起来。
12、在黄州时,为东坡肉,苏东坡就写下了一首打油诗《猪肉颂》:
13、虾蟆虽水居,水特变形貌。
14、译文:诗里描写了虾,蟆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并借抒写自己不堪其扰的烦恼和食虾,蟆的感慨,寄托了迁谪南荒的忧惧愁烦。
15、这首诗一出,老百姓开始争相仿制,品尝美味,并且为了纪念苏东坡,给这道菜命名为“东坡肉”。这道菜从此得以闻名天下,就算到了后世,也经久不衰。了解了苏轼爱吃肉的背景,咱们再来看看苏轼的这个故事,也很好玩多。
16、在惠州待了3年,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海南儋州,气候环境什么的都无所谓,对苏轼来说,对他打击最大的是——没肉吃。
17、外界对我的褒贬,尽可至之度外。了解佛学的读者,知道佛家最讲“心安”,强调看轻外物(包括他人的议论)、重视内心的安定,因此,可以说,东坡的这一“饱得自家君莫管”之平淡结尾,其实是展现了他的佛学修养,蕴涵了深刻的人生感悟的。
18、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19、人有真乐,虽至苦亦不能使之不乐。吃,就是苏东坡的快乐。走到哪儿,吃到哪儿,苏东坡简直就是一个大吃货。他也自谑自己为“老饕”,饕餮原本在古代传说是一种贪吃的野兽,如此比喻,说明自己是个极爱吃、极贪吃之人。
20、释义:喝酒没有喝尽兴,吃肉也没有吃完汁液。
四、苏轼的打油诗
1、来稿请写明联系方式,标题注明“投稿类型+文章标题”。
2、总结,哪儿真有什么不好吃的菜呢?或者是不吃的肉呢?特别是像这种流传了这么多年的名菜,是烧的不到位呀,烧的到位,自然都好吃!
3、苏轼在穷山恶水的黄州,不仅没叫苦连天,顿顿有肉吃,还特别的便宜,估计得意得不行。
4、人生多磨难,但他就能让生活在磨难中开出花来。
5、大雨哗哗飘湿墙,诸葛无计找张良。
6、头两句的意思是下雪了,江山都变成了统一的白色,而院里的水井就像一个深邃的黑窟窿。
7、佛印看到苏轼如此淡定,心中不悦:还有如此操作,这也太厚脸皮了!只能接着告诉苏轼:“漱口也不行,你如果要诵经,就必须戒荤一天。”这时,苏轼才假装明白,心生惭愧,并道歉。
8、御史回到京城,马上就去见皇帝。他说:“皇上呀,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贪赃枉法,把恶事都做绝啦!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
9、煎焦任油盈冲,
10、苏东坡觉得自己做出的东坡肉十分好吃,甚至做出了一首打油诗《猪肉赋》:“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净洗铛,少着水,柴火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11、当美食与诗人相遇,一句句流传千古的动人词句,让今人与古人对话。上周,我们做了关于“触动你心弦的美食诗词”的留言征集,很多读者分享了自己喜欢的美食诗词,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都有哪些佳句吧!
12、当苏东坡第二次回杭州时,西湖草①漫布,他便命下人赶紧除葑草,疏通湖港,将疏通后挖出来的泥堆建成堤坝,使西湖重现往日的秀美。堤坝不但可以引水,还可以灌溉农田,这条长堤因为构建精美玄妙,后来被誉为西湖十景之首—“苏堤春晓”。
13、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14、红烧肉带三分瘦,黄豆芽烹半碗油。——《中秋寄高旅》民国末当代初·聂绀弩
15、苏轼何等聪明,只看一眼,便喜出望外,于是奋笔疾书,及时交卷,并得了高分。原来苏辙吹笔管子,是在告诉他哥哥,考题出自《管子》,笔管子不就是“管子”吗。苏氏两兄弟是互相帮助的,弟弟苏辙帮了哥哥,多年后,苏轼也帮了弟弟苏辙。
16、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
17、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18、那么打油诗到底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呢?打油诗的鼻祖又是哪一首呢?
19、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
20、苏轼评价自己的诗:
五、有关东坡肉的诗
1、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东坡一生喜欢吃猪肉,当时贬官黄州,生活清贫,却用当地便宜的猪肉烧成美味佳肴,享受生活。这篇脍炙人口的《猪肉诗》也透露了东坡先生烧猪肉的好方法:少放水、文火煮。今天看来此诗也是宣传黄州猪肉的广告佳文。
2、老酒一杯伴君意,百食不厌意无穷。
3、不知道哪个吃货那么有才,写了两首以川菜为主题的打油诗。
4、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5、苏轼也不例外,他宁愿不吃肉,也要求住所旁边必须有竹子,
6、这只新菜一出,那家菜馆的生意就兴隆极了,从早到晚顾客不断,每天杀十头猪还不够卖呢,别的菜馆老板看得眼红,也学着做起来,一时间,不论大小菜馆,家家都有“东坡肉”了。后来,经过同行公认,就把“东坡肉“定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
7、选用皮薄、肉厚的猪五花条肉,刮尽皮上余毛,用温水洗尽,放入沸水锅内汆五分钟,煮出血水,再洗尽,切成20块方块。取大砂锅一只,用小蒸架垫底,先铺上葱、姜块,然后将猪肉整齐地排在上面,加白糖、酱油、绍酒、再加葱结,盖上锅盖,用旺火烧开后密封边封,改用微火焖二小时左右,至肉到八成酥时,启盖,将肉块翻身,再加盖密封,继续用微火焖酥。然后用砂锅端离火口,撇去浮油,皮朝上装入两只特制的两个小陶罐中,加盖,用桃花纸封罐盖四周,上笼用旺火蒸半小时左右,至肉酥嫩。食用前将罐放入蒸笼,用旺火蒸10分钟即可上席。。
8、释义: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
9、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10、花肉煮先待后蒸,红中透亮草席绳,糯而不腻味汁浓。
11、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能从东坡的生平中体会到他作词时的心情,从而更加了解苏轼的思想。文笔华丽而不浮夸,再现了苏轼以文传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如此心静方能品人间至味。
12、可能是从小在山村长大,特别喜欢这种乡村生活,粗茶淡饭,虽然不够精致,但是氛围很好,真诚而热烈。最重要的不是吃什么,而且和什么人一起吃。怀念家乡。
13、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寒窗十几年。
14、苏东坡号称“东坡居士”,尽管仕途不顺,屡遭贬黜,但其豪放之情不减,仍快乐地尽享美食,东坡好吃肉,杭州名菜“东坡肉”正式苏东坡所创制。
15、如果把四川的经典菜写成一首诗会是怎样?
16、一个“惊”字,一个怯”字,把吃橘子时喷薄而出的芬芳,清凉沁齿的味道描绘得淋漓尽致。
17、苏轼的叹息,除了猪肉本身之外,另有一种可供联想的可惜之意——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种种事物时,或不肯,或不愿意去深入了解并挖掘其潜力。读者应该从他的叹息中,理解猪肉之情以外的深意——真善美就在我们每日每时的生活当中。
18、连苏轼的政敌都不得不承认,苏轼是个亘古难见的奇异之才。说起苏轼的聪明,几乎古今所有人,都难以望其项背。就连科举考试,那么严肃的事情,他都敢耍点小花样。
19、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时候,治理了西湖,替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20、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鼎鼎有名的大文豪,他年少成名,一生风雨,却处事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