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人形容琴声悠扬的诗词
1、开头的写法——提笔第一句
2、(举例造句):音乐会上,演员的歌声不绝如缕。
3、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4、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5、听蜀僧濬(jùn)弹琴 唐代李白
6、王维《酬张少府》
7、顾名思义,较喻就是比喻加比较,一般的比喻是甲像乙,较喻则是甲超过乙或甲不及乙。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后句是一般的比喻,前句就是较喻;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前句是一般的比喻,后句是较喻。
8、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9、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金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10、一种拨弦乐器。用桐木等制成,琴身狭长,有五根弦,后增至七根。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拨弦。音域较宽,音色丰富。
11、(解释):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12、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如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
13、译文: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14、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15、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16、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17、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18、译文:弹奏声传入山中,群兽驻足不愿走。弹奏声飘到水面上,鱼儿听的入迷而忘记游了。
19、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0、是法律的代名词。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彭祖
二、赞美琴声的古诗词
1、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如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2、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3、明喻:也叫直喻,就是直接明显地打比方。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都同时出现,二者之间一般用“像、好像、好比、好似、如、似、犹如、同、仿佛等比喻词作联结。如《卫风·硕人》篇形容一位美女“手如柔芙,肤如凝脂,颈如蝤蛴,齿如瓠犀”,使用的就是明喻。
4、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5、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如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6、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音乐特点:轻柔慢细、悲戚低沉、清脆响亮
8、蜀僧怀抱着绿绮琴,来自遥远的峨眉山。为我随意挥手一弹,如同听到万壑松声。余音袅袅,汇入霜天钟声,我心清静,如经流水洗过。不知不觉,暮色笼罩青山,秋云黯淡,布满黄昏天空。
9、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
10、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11、引之于山,兽不能走。吹之于水,鱼不能游。——唐代:牛殳《琵琶行》
12、(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13、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14、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5、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16、《江城子·江景》宋代:苏轼
17、明月照向城头乌鸦纷飞,寒霜降临寒风吹透衣衫。
18、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19、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
20、音乐特点:优美悦耳、悲凉低沉、欢快激越、高昂雄壮
三、比喻琴声优美的诗句
1、出自:清·魏秀仁《花月痕》。
2、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3、译文: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
4、掌握古诗词的“意象”,考试不丢分!
5、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6、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7、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8、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白话释义: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9、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10、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1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唐代: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2、白居易《对琴酒》:西窗明且暖,晚坐卷书帷。琴匣拂开后,酒瓶添满时。角尊白螺盏,玉轸黄金徽。未及弹与酌,相对已依依。泠泠秋泉韵,贮在龙凤池。油油春云心,一杯可致之。自古有琴酒,得此味者稀。只应康与籍,及我三心知。
13、译文: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1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5、所以屈受尘埃欺。七弦脆断虫丝朽,辨别不曾逢好手。
16、名师线上亲授,课程更高效
17、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任飞扬。
18、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19、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20、(解释):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回荡。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四、描写琴声的古诗词
1、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2、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3、句子翻译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4、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5、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6、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7、题芙蓉锦鸡图(赠薛城周一鸣)歌声淳,闲却梅花一曲琴。一曲琴:与君一别,泪雨倾盆。泉城旧事成烟云,报晓雄鸡待良辰。待良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8、(3)不用喻词,喻体不出现的暗喻:如马戴《落日怅望》中“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意思是落日余晖撒向高高的林木,像一团烈火一样燃烧着落下秋山。不难看出,本体是前句的“微阳”,但是,后句中既无喻词,又无本体,全凭一个“烧”字构成了一个比喻句。
9、跟着作家学阅读、学写作、学语文!
10、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11、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能得几回闻?
12、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唐代:李颀《琴歌》
13、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14、阅读王创造性提出“爱阅读、深阅读、强理解、善表达、能力强”的教育理念。
15、第一次:江头送客闻琵琶。“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下马客在船”。
16、02群文阅读——毛泽东诗词
17、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如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18、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起背诵古诗文、诗歌,鉴赏才是一个大难题!我们都知道,在古诗文、诗歌中有很多的“意象”,如果不明白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是要吃大亏的!
19、古调随自爱,今人多不弹;
20、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
五、琴声悠扬的词语
1、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2、(拼音):yúyīnliáorào
3、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
4、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5、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6、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7、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8、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结合。
9、《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李清照:“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10、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11、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借助于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
12、余音袅袅:意声音已经结束,余音还在缭绕。
13、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14、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15、“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6、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
1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8、(举例造句):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高山流水,得遇知音。
19、忽然听到《悲风》的曲调,又好像是《寒松》的声音。
20、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上一篇:赞美琴弹得好【精选100句】
下一篇:夸赞琴声的诗句【精选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