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个性网

为霞尚满天的前一句【精选100句】

陈蕊蕊
导读 一、为霞尚满天什么意思 1、“经事”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是针对白居易的“伤老”而言。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老的短处是体衰...

一、为霞尚满天什么意思

1、“经事”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是针对白居易的“伤老”而言。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2、有道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衰老的问题,这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改变。不过虽然衰老不能避免,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以何种态度来面对衰老,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杜甫晚年只能慨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而被后世评价“乱世之奸雄”的曹操在晚年却能豪气冲天地喊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所以有些人身体或许会衰老,但是内心却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斗志。

3、老党员老干部作为曾经党和国家的中坚力量,在社会上、在群众中拥有很高的威望,他们的立场、态度和意见建议对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的发展仍然有重要影响。只有充分发挥老干部们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让他们充分发挥余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给年轻干部做好榜样、为年轻干部提供帮助和支持,把优良的传统、先进的品格、宝贵的经验、积极的精神传递给年轻干部,才能把党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4、这两首诗可以看成两位老人,也是两位老诗人之间的交流,一个是感叹,另一个是感慨。白居易是感叹,刘禹锡是感慨。

5、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6、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竹枝词》二首之一。

7、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8、人们谁不忧虑老呢?老了有谁来同情可怜!身体消瘦了,腰带便不断缩短,头发稀疏了,帽子自然歪偏。抛开书本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常用艾灸治病,是为了适应晚年。经事多了,还能更加懂得事理;阅历人生,就像看惯流水波澜。细细想来,这辈子都算幸运了,只要悟通这一点,心里就会觉得坦然,不要说我们已经到了晚年,你看,太阳下山前还会彩霞满天。

9、 人有谁不顾虑要衰老呢,老了又有谁表示爱怜?

10、“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希望广大老同志珍惜光荣历史、永葆政治本色,继续以身作则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1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意思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2、最美不过夕阳红,人生最绚烂的时刻应当如同夕阳漫天,灿若光华。那是老年时,越活越精彩的应有的人生。

13、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霞:霞光,这里指晚霞。桑榆和霞没什么关系。

14、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就已近傍晚,太阳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15、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16、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辨正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7、这是过了花甲之年的刘禹锡写给诗文至交白居易的一首答诗。白居易在《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一种对衰老的消极悲观情绪。刘禹锡则借绚丽的晚霞为喻,表现出老当益壮,力求进取的积极精神。

18、古代人亦有享受天伦之乐的的“闲情雅致”,虽然这类“归园田居”式生活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在喧闹都市想找一处静谧的居所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19、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0、桑榆:指太阳到了桑榆星附近,日所入处。指日暮,喻晚年。

二、为霞尚满天的前一句

1、此诗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

2、对于老病,白居易有时很通达,他在《览镜喜老》中就说过:“晚衰胜早夭,此理决不疑。”可是,有时也不免感伤,他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便表现出了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悲观情绪,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

3、诗意中国|陈子昂:孤独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人

4、白话译文: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5、我们只专注传授135短线技术,做大牛股的发现者、挖掘者和搬运工!在市场最无情、您最无助的时候,我们做您最坚强的后盾!

6、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积极进取。解释(成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拼音)mòdàosāngyúwǎn,wéixiáshàngmǎntiān(解释)桑榆:指太阳到了桑榆星附近,比喻晚年。不要说岁数已大,将落的太阳还能放出满天霞光。比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积极进取。出处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细想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7、(“滹沱河文学”笔会作品——095)|刘卫东:凤凰台上花盛开

8、他们打破你的常规,也没你想象的那么不堪,他们也过着平常的生活,有着自己的精彩小日子。即使是夕阳,也是天边最灿烂的一抹,夕阳无限好是因为他们阅历深厚,视野广阔,他们所绽放的灿烂是厚积而迸发出的精彩。

9、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0、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思是: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就已近傍晚,太阳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11、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2、最近网络上假冒者较多,135短线技术不代理分成,不招收会员!不设任何QQ群,认证QQ号码1768386660

1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4、《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此诗阐明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

15、(出处):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16、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17、人有谁不顾虑要衰老呢,老了又有谁表示爱怜?

18、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19、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便是这么一位身老心不老的人,他性格坚毅,绕有豪猛之气,这也体现在他的诗歌中,所以他也被世人誉为“诗豪”。而他的豪同样也体现在他对于衰老的态度上,他有一句诗和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句诗就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诗。不少人对于其中“桑榆”二字的理解是“桑树榆树”,但实际这种理解是错误的。那这句诗中的“桑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来和我一起走进整首诗一探究竟。

20、刘禹锡说:是啊,有同感!人生谁能不老啊!老了之后有谁可怜呢?人老了越来越干巴,衣带越来越短,头发快要掉光了连束冠都扎不紧了。怕眼睛太累基本上就不看书了,经常针灸就为了多活几年,这些都能理解,但是咱也不能太悲观了,咱们有优势啊!经历的事情多明白事理,一辈子阅人无数已经让我们看人就像看山川河流一样一目了然。仔细想想不也很有收获吗?往好处想,不就坦然了吗?

三、微霞尚满天的意思

1、 书卷搁置起来不看,是为爱惜眼睛,经常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缠身。

2、对于老病,白居易有时很通达,他在《览镜喜老》中就说过:“晚衰胜早夭,此理决不疑。”

3、诗意中国|李白:千百年后,有谁还记得你飘逸的身影?

4、■释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话隐含的意思就是:不要觉得年纪大了就悲观丧气,其实老年人还是有很多可以发挥余热、大有作为的时光呢!后人也常用这两句话表达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5、红罗山书院,遇见即是欢喜

6、诗意中国|爱国诗人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

7、投稿邮箱:hongluoshansy@1com

8、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灸灼之。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9、出处: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酬乐天咏老见示》。

10、在心连心,我知道我第一走进“她”就打破了的成见,“简单”、“开心”、“温暖”就这样直观的展现在你面前,没有刻意。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常态,他们对陌生人有很包容的态度,允许你冒失的闯进来,冒失的发问。

11、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意在鼓励好友。前面我们抛出了问题“桑榆”是什么意思,现在我们先看它的后一句“为霞尚满天”,意思是它的霞光依旧可以映照整个天空。根据这一句,那么前一句应该说的夕阳,那么太阳和“桑榆”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桑榆是在天空中的两颗星辰,当太阳西沉到桑榆二星之间的时候,基本上便是快要落山之时,也被用来喻指人到晚年。不得不说古代文人是真的太有想象力,能够想到这样的喻指。

12、诗意中国|哪怕霜华尽染,愿你温暖如初

13、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全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14、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上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15、桑榆,古人认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后来借指太阳,引早为人的年龄,年纪.下句是"为霞尚满天",意思是还有满天晚霞,足可有一段时间的辉煌.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觉得年纪大了,其实还有很多发挥自己余热,大可作为的时光呢.

16、译文: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17、“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思是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满天的红霞依然很瑰丽。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息的精神。

18、书卷搁置起来不看,是为爱惜眼睛,经常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缠身。

19、即便是里市区很近,但“心连心老年公寓”还是山清水秀,空气独好。与喧闹不沾边,与城区的灰尘扬起也不沾边,似乎是与这个市区隔绝开来,可你就看见“她”在哪儿,那么近又那么远。

20、本文源于书悦吧,仅作学习交流,侵删。

四、为霞尚满天什么意思

1、《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

2、“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觉得年纪大了,其实还有很多发挥自已余热,大可作为的时光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刘禹锡在这首答诗中,先叙述了老年的苦况:体瘦、发稀、眼昏、病多,以至衣带渐宽,帽冠自偏,无法读书,医生常相伴。

4、这首诗是刘禹锡给白居易的回诗。他们两人交情甚笃,之前白居易曾写了一首《咏老赠梦得》给他,白居易在诗中表达了对于晚年的消极悲观的情绪,“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眼看好友的情绪低落,刘禹锡便写了上面这首诗回赠白居易。

5、年轻的时候,白居易的诗多数都是比较悲观的,包括《琵琶行》,《长恨歌》。但是刘禹锡得诗就显得要豪放的多:

6、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7、全文: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8、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

9、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0、——摘自习近平在会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

11、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

12、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13、人老身体会日渐瘦削,衣带越来越收紧,头发变稀少戴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14、“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见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桑榆:太阳落下时,余光留于桑榆上,故以桑榆晚比喻人到晚年。这两句大意是:不要说太阳西落天色已晚,它映出的绚丽晚霞仍照满西天。比喻人虽到晚年,仍可有所作为。刘禹锡在宦途之中历经坎坷,屡遭挫折。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晚年之际,他仍精神振作,奋发有为,表现出坚軔不拔的意志和老而不衰精神。此名句可用于勉励老年人不要因年老而悲伤、叹息,而要老当益壮,继续奋斗,争取发挥余热,有所建树。

15、酬乐天咏老见示作者:刘禹锡(唐代)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比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积极进取。

16、刘禹锡并没有一上来就劝白居易对于衰老不要那么消极悲观,而是顺着他的话头,在前六句中先是坦言了自己和白居易相同的感受。其实每个人都一样,感觉到自己的衰老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顾虑出现,而且老去以后也和很容易成为身边人的负担,没有几个人来怜爱。身体不断瘦弱只能频频收紧衣带,头发也开始渐渐稀疏,端端正正地戴上头冠它也会自己滑落偏斜。为了爱惜眼睛只能尽量减少看书的时间,时常艾灸只因身老体衰不得已而为之。

17、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18、第一部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上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19、诗意中国|近代抗战期间爱国诗人群像

20、习近平曾说:“爱护老干部就是爱护党的宝贵财富,学习老干部就是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视发挥老干部作用就是重视党的重要政治资源。”对习近平而言,老干部意味着他们在缔造新中国、捍卫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发展新中国进程中建立的历史功劳。2011年,他习近平在出席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时也说,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的光荣历史。

五、为霞尚满天上一句是什么

1、这句话说的意思是: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2、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3、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4、这当然令人不免自悲自怜。但诗人随后笔锋一转,描述了老年人值得自豪自傲的长处:历经人世荣辱沉浮,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目睹众生的愚贤善恶,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体味。诗人认为,只要细细思量回顾人生,那么便可对一切都释然了,这是人老之后的一种境界。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息的精神。

5、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6、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唐朝的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最后两句,这首诗是刘禹锡为了回应老友白居易的一首《咏老赠梦得》而作。

7、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话的大意是:到了晚年,不要说自己岁数大了,没看见要落的太阳还放出满天的霞光。比喻一个人能够老当益壮,积极进取,老有所为。

8、这首诗最后两句,其实算是“用典”,因为在白居易刘禹锡之前有人已经做过了“桑榆”之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他著名的《滕王阁序》当中有“东隅已逝,桑榆未晚”之句。刘禹锡显然是受到了王勃的启发,用了“桑榆未晚”的典故。

9、 经历多了,自然见多识广,接触的人多了观察起来更加了然于心。

10、 人老身体会日渐瘦削,衣带越来越收紧,头发变稀少戴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11、白居易的《咏老赠梦得》是写给“梦得”也就是刘禹锡的,白居易和刘禹锡之间有着几十年的友谊,两个人经常用诗词互相交流感受,晚年的白居易对自己的“老态龙钟”颇有伤感,写了首诗给老哥们刘禹锡,诗中这样写到:

12、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

13、酬乐天咏老见示--唐代:刘禹锡

14、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

15、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16、诗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家国儿女情怀之杜甫

17、对于老病,白居易有时很通达,他在《览镜喜老》中就说过:“晚衰胜早夭,此理决不疑。”可是,有时也不免感伤,他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便表现出了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悲观情绪:“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18、意思是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满天的红霞依然很瑰丽。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息的精神。补充:原句是“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出自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诗,全文如下: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19、“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为家庭和社会奉献了自己青春。当他们年老的时候,虽然体力和精力没办法和年轻时媲美,但是由于生活阅历和经验更为丰富,他们在很多事情上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智慧。尊重他们的见解可以让年轻人在一些方面少走不必要的弯路。全社会应该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风气。

20、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