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轼积极入世的诗句
1、我们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只不过是人生中的幻光。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算得什么呢?
2、“水利万物而不争”成为了苏轼此后自处的信条。他曾说:“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此时的苏轼也真正攀升到了“静”与“达”的境界。且看这首醉归遇雨的抒怀之作《定风波》:
3、中进士之后,受到礼部侍郎王凝的赏识,先后在商州、宣州等地成为王凝幕府中的上宾。乾符六年(879)前后,他在洛阳光禄寺任主簿。当时宰相卢携被免,在洛阳赋闲,对司空图很器重。曾在他的住宅墙壁上,题过一首诗:“姓氏司空贵,官居御史卑。老父如且在,不教居屯奇。”广明元年(880),卢携复被启用,便提拔他当了礼部员外郎。这年冬天,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陷长安,唐僖宗李儇仓皇逃走。卢携饮药而死。光启二年(886),唐僖宗从成都到了凤翔行在,召他当过知制诰。不久,唐僖宗因避兵乱逃离凤翔,他再度回到河中。
4、直至66岁,苏轼的晚年时,因为天下大赦,苏轼才恢复人身自由,但是在回来的途中,苏轼却离开了这个黑暗的时代。
5、苏轼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6、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7、苏轼对他的变法又予以否定,故苏轼又一次被流放,这之后,苏轼也没有一直如此,当司马光的变法又不符合时代发展时,苏轼的罪名轻了,这时的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做了翰林。
8、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
9、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宋朝:苏轼
10、人生中有太多的过客,不管你有多么的不舍,过客始终都是过客,总有一天会离开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放手,用豁达的胸襟,浪漫主义的情怀,把送别的压抑情绪一扫而空。
11、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2、此身飘摇无处寻,此心安处是吾乡。
1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一作:偏向)——《水调歌头》宋朝:苏轼
14、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15、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16、苏轼打破了他以前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以自己的才情将婉约词推向了高雅的文学殿堂,在内容上去浮艳多雅致,形式蕴藉雅正,语言秀丽清新,情思曲折真切。
17、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1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
19、苏东坡用他旷达敦厚的人生态度,“利万物而不争”的处世精神来诠释了儒、释、道的三重思想境界。即便遥隔近十个世纪,依然迸射出耀眼的光芒,极具现实的生命力,给后世人们的生存境界留下了永恒的启迪,在不同的心境里折射出智慧、欣愉的光芒。
20、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二、形容积极入世的诗
1、(3)张天莉:《司空图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
2、人的一生,谁也逃不了七情六欲,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这都是人之常情。
3、直面人生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
4、苏轼的弟弟子由,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学子,苏轼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和子由夜雨对床,一起谈心论诗。但是兄弟二人聚少离多,很多时候只能通过书信报平安。可见,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之事。因此,苏轼选择与现实握手言和,他一直在努力地适应环境,即便是到了偏僻的海南岛,依然天天乐观,和当地的百姓成为朋友。至今,海南儋州的百姓还在纪念东坡。
5、《二十四诗品》是唐诗艺术高度发展在理论上的一种反映,是当时诗歌纯艺术论的一部集大成著作。
6、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39岁的苏轼在密州任职,两年前,因为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同,倔强的苏轼要求外放,从此他辗转在全国各地任职。当时,苏辙在济南为官,为了能让兄弟们之间多聚会,苏轼上书请求到距离济南较近的地方任职。于是,苏轼离开杭州,来到密州,也就是今天的诸城。
7、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8、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9、但是,愿望虽然美好,现实总是不尽人意。两年来,苏轼和弟弟子由依然没有机会团聚。而此时,兄弟二人已经分别七年了。中秋佳节,苏轼望着天上皎洁的月光,感慨万千。他彻夜饮酒,到早上已是大醉。诗酒斗百篇不止是李白的特例,醇香的美酒给了诗仙李白灵感,也让东坡才子文思泉涌,于是诞生了这首千古名作。
10、苏轼将自己比作墙外的行人,将君王比作院内无情的少女。自己对君王忠心耿耿,但却屡遭贬谪,于是他得出了“多情却被无情恼”的结论。
1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1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13、有的人只是随着时间的大流,糊里糊涂的过完此生;而有些人却从中领悟到了人生的千百滋味,赋之于诗词中,最后成就了优美的诗篇。
1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5、其意境清新。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苏轼用“境与意会”概括意境的含义,认为诗歌应有清新的、超尘脱俗的意境。他称赞欧阳叔弼的诗“子诗如清风,翏翏发将旦”。说其诗象早晨太阳出来之前的清风。他赞美朱逊之的诗“君诗如秋露,净我空中花”。意思是说,当眼昏病苦之中,忽得朱博士之诗,清冷如露,一扫病眼的错花。他赞美王震的诗“清篇带月来霜夜,妙语先春发病颜”。无论早晨的清风、秋天的白露或霜夜的明月,都是清新美好的。苏轼评价诗僧辨才:“平生不学作诗,如风吹水,自成文理。”赞美惠勤“新诗如洗出,不受外垢蒙”。赞美参寥“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等等,都是从“清新”这一审美标准出发的。
16、依然一笑作春温。——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17、司空图的诗,大多抒发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内容非常淡泊。他还写诗表白:”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着不平。”
18、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9、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苏轼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通过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表达了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
20、然而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往密州。他来到密州时,密州正处在“蝗旱相仍,盗贼渐炽”的紧张局势里。一年后,他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重修城北旧台,命名为“超然台”。
三、苏轼出世入世的诗句
1、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
2、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3、人生真可谓百种滋味在心头。
4、(4)余秋雨.山居笔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19
5、很显然,苏轼集前人之精华为己所用,化为别具一格、内涵深刻的诗句。婵娟意指美好,苏轼希望天下人共享美好的时刻,情谊长久,永远平安。
6、可不知为什么,两个人都在山东,这一年的中秋节,却没能团聚。望着天上的圆月,酒醉的苏轼竟然埋怨月亮故意与人们过不去。
7、(1)王岳玮:《融汇儒道禅思想的司空图诗品>及其诗论》(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8、《渔家傲·七夕》苏轼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望断碧云空日暮,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鸟散余花纷似雨,汀洲苹老香风度.明月多情来照户,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
9、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0、(6)康震.康震评说苏东坡(M).北京:中华书局,200
11、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12、词的下片,诗人的情感由写景转折到写人,由中秋月色的描写到人间的悲欢离合,起承转合,过渡自然,没有悲秋伤月的无病呻吟,没有风花雪月的矫情,字字真情,感人肺腑。苏轼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13、此文写于2010年4月22日。
14、此首词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日子虽然在一天过去,但每一天都值得我们珍惜。
15、正是因为东坡和子由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参加科举考试,他们之间的关系最为亲密,手足情深,他们兄弟之间友爱的深厚程度,感人肺腑。而苏轼很多经典名作,都与子由有关。难怪林语堂会说,往往为了子由,苏东坡会写出最好的诗。
1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17、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8、苏轼内心渴望自由,但是本身却受到重重束缚,他生活在矛盾的世界,情感的矛盾在很多诗词中也有体现。这首词的上片,最后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完美地体现了诗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情感纠葛。相比孤独高寒的月宫,人间的生活更让人向往。他更希望在人间,在月色下,清风里,舞动衣袖,翩翩起舞。
19、从进京到离京,儒家思想占主导
20、其感情率真。苏轼自道其作诗的体会:“好诗冲口谁能择,俗子疑人未遣闻。”(《重寄》)他在《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一诗中,自述酒后情思勃发,作画题诗的情景:“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涴壁长遭骂。”“长遭骂”是诙谐语,任性作画题诗确是事实。
四、苏轼的积极诗词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3、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4、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5、(2)田姝.苏轼(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
6、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7、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
8、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他被贬到黄州。这件事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在他却能身处困境而老当益壮,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9、从评价上来看,苏轼说,表圣“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余三复其言而悲之。”《四库全书提要》称其“持论非晚唐所及,诗品亦深得于诗理。”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的尤侗也说,诗品二十四则“深得诗家三昧。”
10、人间的悲欢离合,自古就有,难以避免。正如月亮,初一是弦月,十五为满月,年年如此。真实的人生就是这样吧。别有忧愁暗恨生,而苏轼把离愁写得唯美浪漫,与众不同,因为他的共情能力非比寻常,所以每一位读者都会被深深打动。
11、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12、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虽然他已经逝去,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13、司空图平生著述颇丰,若以其在诗中所吟不伪的话,则流传下来的甚微。从司空图现存的文章来看,他一生中至少撰写过两部文集:《一鸣集》、《绝麟集》,一部家牒密史,另有一部采集时人佳作编纂而成的《擢英集》。其中以《一鸣集》最为著名,而其它二集及家谱,晚唐五代以来的旧籍均无记载。今存《司空表圣诗集》,《司空表圣文集》。
14、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工清新作为审美标准。如《戏用晁补之韵》:“清诗咀嚼那得饱,瘦竹潇酒令人饥。”《答李邦直》:“知我久慵倦,起我以清新。”《和犹子迟赠孙志举》:“清诗五百言,句句皆绝伦。”《邵茂诚诗集叙》:“清和妙丽,咀嚼有味。”在苏轼看来,自然清新的诗可以当餐,可以提神,清新是诗的生命,美的极致。
15、词的最后,既是诗人情感的升华,也是全词的灵魂和精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被誉为咏月诗词的典范,成为千古名句。这一句诗,诗人不仅仅是勉励自己和弟弟子由,也是对天下人的祝愿,这种开阔的胸襟,旷达的境界,非东坡莫属。
16、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17、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
18、许多不公平的经历,我们是无法回避,也无从选择的。我们只能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并进行自我调整,因此,人在无法改变不公和不幸的厄运时,应放平心态,坦然接受。
19、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为挚友钱穆父送别所作。
20、词的上片,诗人以一句疑问展开一幅精美绝伦的画面。当想象插上翅膀,内容的丰富多彩超乎我们的预期。什么时候有的月亮呢?明月几时有?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苏轼积极进取的古诗句
1、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通:蒙)——《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朝:苏轼
5、苏轼好像在与青天谈心,他举起酒杯,望着夜空,仿佛在探究月亮的起源。他接下来的疑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鲜明地写出自己对天上神秘世界和明月的欣赏喜爱之情。月亮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距离今天应该有很长时间了吧。
6、■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
7、少年的苏轼过的还是比较顺畅的,他从小就受到父亲文化气息的熏陶,他的文学天赋异禀,在苏轼21岁的时候,他随父亲,弟弟进京赶考,兄弟二人一举获得进士的头衔,同时,苏轼还得到了大文豪欧阳修的器重。
8、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9、这首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10、我们看到的是非对错其实并非真正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的眼界会被事物本身所遮挡,同时,又会受自己的好恶所左右。
11、苏轼的这首词,被认为是中秋咏月词的绝唱,因为每一句词都是经典。词中,苏轼倾注了无限真情,把对弟弟的思念融入诗词中,情真意切,毫无雕琢之感。无论是从立意,还是内容,都让人耳目一新。奇妙的构思,朴素纯真的文字如雨后清新的空气,但是文字背后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这就是苏轼诗词的魅力所在。
12、从前面所引的《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我们也可看出,苏轼把“远韵”看作比传神所能达到的境界更高出一个层次。此诗云:“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边鸾与赵昌同为丹青传神的高手,皆入妙品之列。然而,在苏轼看来,他们的“写生”“传神”之作,却远不如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那样“疏淡含精匀”,枝头花蕾的一点点红意,却寄寓了无边春色,正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13、有时候,有些事,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难以消除。
14、(监利荣耀)网市玻铝,永不止息的生命之歌
15、《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弟新。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辞长作岭南人。赏析: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苏轼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苏轼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16、赏析这首词是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17、学问渊博,志向远大的一代文豪沦落到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的地步,可谓失意之极,面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赤壁夜景,感情丰富,多愁善感的苏东坡,怎能不思绪万千,郁郁忧愁起来呢?《前赤壁赋》的主客问答,实际上是当时苏轼内心思想斗争的真实写照。
18、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19、十年前,苏轼和恩师把酒言欢,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而这十年中,自己官场坎坷,尝遍人间冷暖。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20、人生充满了偶然,而我们则需要用一种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偶然。
上一篇:秋天收获的古诗句【精选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