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轼的出世与入世
1、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在孔子思想中就有体现。孔子当然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但也不乏出世之想。虽然他对楚狂接舆的嘲笑和诱惑不屑一顾,但对“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却也心向往之,对自己理想和追求的落空流露出痛苦和失望。甚至明确提出了“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处事原则。这种矛盾的精神气质影响了历代许多士人,他们人生的主流是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但内心深处对独善其身的出世生活又充满了想往,一旦受到外界环境的激发,就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李泽厚先生曾说,中国人外表是儒家,其实内心永远是庄子。这话是有见地的。
2、看到这,我估摸大家已经相当困惑了:
3、人生便是如此,既然已经入世,便要认真做事,担起入世之责。
4、他说,“莫听”。这就都把它化解了。只要你有定力,只要你有持守,你完全可以不必在意,因为无论是天灾人祸,它影响的都是外在的,对你的内心是一种考验。所以我们说这里非常像儒家所提倡的一种定力和持守。像孟子说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就是说的一种定力。
5、才华横溢、命运坎坷、豁达乐观、超然脱俗、有个性、有抱负……
6、与道家相反,儒家历来是被认为是入世的学问,但是儒家的入世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把入世狭隘化,只有为官才是入世,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当官的原因吧。
7、苏轼有哪些旷达词谈苏轼的旷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永遇乐》(明月如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的人生观很复杂,他有着儒道释各家思想,而且他不但兼收并蓄,并能融会贯通。但苏轼的人生观也很独特。而“旷达”则是他人生观中不可忽视的精神气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苏轼评价最多的就是“旷”。“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人间词话》定稿六十四则·第四十四则)他还进一步指出“东坡之旷在神”。(《人间词话》删稿四十九则·第四十七则)而正是这种旷达和超然的人生观,使得苏轼在出世与入世、得意与失意的反复转换之中保持着一种从容坦荡的态度,使得他在常人难耐的苦境中自得其乐。
8、✎:山中放牛娃庙中奇遇,生死簿上十八年阳寿,却活到九十九!
9、在“乌台诗案”发生之前,睿智的苏轼就已预感到了政治风浪的险恶和命运之神的飘忽无常。他原以为自己离开朝中政治斗争的漩涡,出外任地方官,优游山水,访僧谈禅,即能避开社会政治的纷扰。然而愈演愈烈的党争,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在《百步洪》诗中,他以急流飞舟的描写,暗喻“险中得乐虽一快”的政治生活,透露出诗人对党争将导致的社会政治动乱的感慨,涛声喧哗中已有一片空漠之感。
10、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1、说苏东坡入世,那绝对人所共识,无可争议:
12、答案就藏在苏轼的《宝绘堂记》中:
13、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14、陶潜的“归”是归隐田园,是归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生活。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
15、怀痛穷天,死不闭目。伏维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16、可能有人会说,入世精神的信奉者有点理想主义,同时又都是有点傻气的人物。他们自视甚高,自任极重,自奉颇苦,自律极严,所做的大抵为了国家民族或天下百姓,所得的却是一生辛苦,这又所为何来?答案就在前文的“三不朽”。文天祥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如果精神能与天地山河繁星明月共存,又何必在乎肉身的痛苦和消亡呢?
17、流放黄州,途中画风是这样的:
18、那么,当我们确定苏东坡是具有亢奋倾向的4w3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他有一种孩子气的可爱。同时,他是较真好辩的,好胜心极强,不服输,他觉得自己是对的,就会辩论(4w3)。他生性倔强,有时候会絮絮叨叨讲很多(4w3常见特点),苏夫人花了很久才摸清苏东坡的性格,那是一个多面个性的人,既乐天达观随遇而安,可是有时又激烈而固执已见,他不会受别人的影响,而且你无法和他辩论,而且苏东坡往往容易急躁、灰心丧气、喜怒无常,这些都佐证了苏东坡是4w3性格,而4w3的状态好的时候确实就是一个轻松开阔、玩笑戏谑、感性、生机勃勃。
19、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20、于是二话不说,下场开撕,直言力谏到连司马光都自叹“敢言不如苏轼”,王安石甚至误以为他是司马光背后的智谋军师,大力排挤。
二、苏轼的故事
1、苏东坡对于儒家、道家、佛家都很有造诣,他一开始是一个遵循儒家教导的积极进取的儒士,和所有书生一样追求“学而优则仕”,作为一位勤奋好学的旷世才子进京考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他爱民如子,勤政务实,著名的“苏堤”就是历史见证!
2、明年兼与士龙去,万顷苍波没两鸥。
3、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狼狈?因为雨可能把我们的衣服打湿了,因为雨带来的泥巴可能把我们的鞋袜沾染了。但是我们想一想,衣服、鞋袜都是外在的,它不是我们的内心,这场雨不应该困扰到我们的内心。而我们的内心为什么会觉得狼狈?因为我们自己先感到恐惧紧张了,自己把自己吓到了。所以他说,“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4、自己的苦难要解决,别人的事情也要解决,是谓“仁爱”;有人监督要做,没人监督也要做,是谓“慎独”。惟其如此,才能成为国之栋梁。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出世”的精神中汲取智慧,在这样一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克制内心的欲望,不急不躁,不争不抢,不贪不占,不为名利所苦,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得失计较。学会与自然交流,与他人交流,与自己的内心交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营造人我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多重和谐。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而这些,都需要我们慢慢修炼。
5、今天看来,这连中学生都耳熟能详的一字一句,好像是豪言壮语,令人热血沸腾,而在当事人,却无一不是发自肺腑的信仰和实实在在的行动,绝非口号而已。
6、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
7、因志不在功名利禄,所以苏轼能做到身在官场,而心灵归隐。并不辞官还乡,是因尚需借助“在朝为官”这一形式,实现自己“有益于世”的人生志向。
8、心有东坡在,万难都如风。漫长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群星闪耀,苏轼只是其中的一颗。许多像苏轼一样的文化巨人,用他们的人格行为和文章,滋润着我们,他们是中国的脊梁。生为他们的后代,我们很荣幸,担子也很重。但愿我们能够接好他们的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9、人生短暂而仕途忧患日深,怎么办才好?苏轼在诗中说:“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所谓“无所住”,本于《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亦即禅宗六祖慧能在《坛经》中所说的“以无住为本”,意思是要保持性自清净的“本心”和“实相”,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不为外物所动。这样才能超然于纷纭世态之上,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解脱。
10、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11、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12、✎:昔日你赠我两个馒头,今日我送你三颗人头!
13、责任编辑:梅茹瑜高铭婉
14、真正读懂了苏轼诗词,才能理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苏轼死在政治上,生在文化上。是的,文化上的胸襟和气魄,再多模仿者,也难得精髓,东施效颦罢了。
15、苏东坡性格矛盾之一: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
16、当一个人参悟了人生的奥秘,洞晓了生死的真相,他就真的不会计较名利得失,不会苦苦执著于社会角色的认同。苏轼以他襟怀豁达、处变不惊的旷达境界,让我们看到了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
17、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18、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19、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6)(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20、他苦中作乐,豁达乐观,随遇而安,轻松开阔。
三、苏轼积极入世
1、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
2、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3、出仕更多的表达是“由内而起”,即为有名望有地位或者原本就是官员的人才进到朝廷当官、复出等;
4、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5、这一番“我的存在,必须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壮志,他做到了,所有人也都看到了。
6、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经常产生这样的误解:既然“入世”精神植根于儒家思想,“出世精神”暗合道家隐逸、无为的主张,那么,“入世”与“出世”的关系就应该是相互矛盾的,甚至儒道两家就应该是相互排斥的。这种用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割裂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事实上,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的思想状态是不尽相同的,甚至在同一时期同一事件上,影响他的思想也是多元的:仕途得意时,少不了建功立业的心胸,但也不妨有羡慕渔夫、樵子的雅致;人生失意时,固然有求仙访道的超脱,但也不妨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悲愤。
7、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毅倾心之作!
8、苏轼写过一个《赤壁赋》,里面说到他和另外一个人的对话。后来很多研究苏轼的学者都认为苏轼对话的另一个人其实并不存在,和他对话的人就是他自己。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的慨叹,意思是说你看赤壁之上当年的一代英雄豪杰周瑜、曹操现在哪儿去了,我们这些肉身不过是过眼云烟呀,羡慕长江和明月长存,而我们凡人所以无论多么风光无限,最终都归于尘土,一切都会结束的。
9、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10、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11、从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看出苏轼经过两年沉淀,心情已能平静下来,悠闲愉悦,随缘自适,获得了初步解脱,但仍有一种淡淡的忧愁和不甘。
12、不有益于今,必有觉于后,决不碌碌与草木同腐。
13、▎1943年与顾随(前坐者)及同班同学在顾家合影,后排右二为叶嘉莹
14、对自己的遭遇不介怀,不怨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会调适自己,安贫乐道,随缘自适,这是苏轼,一个“以出世之道做人”的苏轼;积极投身社会,为百姓着想,为百姓呼吁,先天下之忧而忧,不怕批评,以身犯险,这也是苏轼,一个“以入世之道做事”的苏轼。
15、他不禁发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6、上书《乞罢登莱搉盐状》,请求改食官盐为食自产盐,皇帝准上书《登州召还议水军状》,要求固定驻军,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皇帝准写《登州海市》诗,一时天下传阅,使建成仅20年的蓬莱阁蜚声中华,成为天下“四大名楼”之一苏轼在颍州
17、就好比韦庄的《秦妇吟》中说:“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中和癸卯春三月”,这是它的时间,地点是“洛阳城外”。就是说,我写的这个《秦妇吟》完全是我个人如实的经历,后人可以以史来读的。
18、✎:村口神秘甜水井,两人躲井中听仙旨,一个惨死,一个大富大贵!
1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0、总第一二〇七期;欢迎关注。
四、论苏轼的出世和入世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2、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4、这是说,一个人如果不出来做事也就罢了,如果你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也就罢了,但是如果你出来做事情,如果你想有一番作为,如果你想你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一定是“愁似海”,一定会面对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难题,怎么办?
5、君子可以把心思寄托于物,但不可以把心思耽溺于物。把心思寄托于物,即使事物微小,亦可从中得乐;即使事物很特别,也不会因之成祸。
6、(黄州的鱼和笋表示瑟瑟发抖……)
7、翻译:没有什么所厌恶背离的,何来超脱人世一说?
8、佛教的出世思想原则是悲不弃世,智不堕世,就是说,要认识世界的无常苦空、虚幻不实的本质而放弃一切贪恋之心,但需要有济世度众的大慈大悲心,不能放弃苦海众生,自求彼岸的涅盘寂静。
9、他还有玩笑戏虐、幽默感、絮絮叨叨、好胜、追求自由、生机勃勃,容易激动等鲜明的特点。
10、因此,他有悲观的一面,但是他隐藏了,他把那个悲观的自己写成了不知名的“客”,实际上那个“客”所说的正是苏轼内心对于人生悲观的一面,而恰恰因为他拥有悲观的底色,才让他有了非常乐观的部分。其实,苏的乐观,主要还是他40岁被贬黄州以后他才开始变得非常地豁达达观,乌台诗案之前,他并不那么乐观,反而很急躁,容易得罪人,一心想把事情做好,渴望自我实现,就是那种感觉,并没有提出乐观的部分。
11、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12、要知道苏轼是出仕还是入仕,就得知道出仕与入仕区别是什么。简言之,出仕与入仕有以下三点不同:
13、这份心灵上的归隐情结,体现为身在仕途时,旁人都在盘算怎么升官发财,只有他心心念念如何尽早实现济世理想,然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14、宋苏轼《书黄鲁直李氏传后》:“无所厌离,何从出世?”
15、在中学课内学习中,我们经常接触到一些伟大人物的事迹:孔夫子周游列国,绝粮陈蔡而初衷不改;屈原自沉汨罗,宁葬身鱼腹也不“随其流而洋其波、餔其糟而啜其离”;司马迁发愤著书;诸葛亮鞠躬尽瘁;杜甫一饭未尝忘君;韩愈“谏佛骨”,柳宗元、刘禹锡参永贞革新;范仲淹先忧后乐;王安石搞新法;苏东坡反新法;陆游写《示儿》;岳武穆精忠报国;文天祥作《正气歌》;海瑞为民请命;顾炎武遗民自居;康梁变法;虎门销烟……这一系列耳熟能详的事迹,千古传诵的诗篇,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也就被一条绵延两千多年的红线贯穿起来,缀珠成串,遥相呼应,共同闪烁着入世精神的光辉。应该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上这一点昂扬奋发、传承数千载的入世精神,是先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16、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一个懂过生活、会生活的人,既能在工作中能严肃负责,又能兼顾生活中的乐趣洒脱。
17、✎:老铁匠独进深山,拜请道长五鬼运财,一下子娶了仨儿媳!
1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9、他颠沛流离风雨飘摇的一生,都是在完成一个完整的人。他没有像柳永那样,被皇帝御旨填词后,便流连于市井街头,靠填词了此一生“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写尽人生失意之悲,终“不似少年时”;也没有像秦观那样“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生命中似乎有着无尽的点滴愁怨。最终说来,柳永的失败,一生都在有所待,待政治得意,待有所寄托。自古士人那种追求不曾忘却。
20、最夸张的是,任登州军州事时,仅到任五天就又被调往京城,按照一般官员的尿性,五天还还不够熟悉办公室呢。结果他呢,五日游就走访调查出了当地军政和财税的两大弊端,并分别上章提出改善措施。
五、苏轼人生在世
1、叶嘉莹:我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讲诗
2、“出世”指对世俗之事不关注;这里指抛开世俗杂事、欲望,一切随缘行事,与周围的人、事没有矛盾,达到精神超脱。
3、说到这里,已经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素描了,现在你能猜到苏东坡是什么性格么?苏东坡的性格其实可谓错综复杂,且显得自相矛盾,那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先来解析一下有关苏东坡性格的两大矛盾——他到底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他到底是一个积极入世者还是超脱出世者?
4、你瞅瞅这气氛,像被贬吗?分分钟观光旅游即视感。
5、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
6、苏轼在黄州4年,写下大量诗文,词作近百首,占其整个词作的四分之黄州是他文学的颠峰。为解决生活的困顿,苏轼带领家人开垦耕种城东一块坡地,帮补生计,并自号“东坡居士”。“苏轼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屑吃,贫者不解煮’”,遂有“东坡肉”“东坡羹”。他写信告诉堂兄:“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物,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7、是时王安石新得政,变易法度。臣若少加附和,进用可必。自惟远人,蒙二帝非常之知,不忍欺天负心,欲具论安石不可施行状,以裨万一。——《杭州召还乞郡状》
8、他的生活状态: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正在被贬官的路上。
9、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1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就是责任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就是正义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就是悲天悯人的情怀;“虽千万人吾往矣,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就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于是,从礼崩乐坏孔夫子周游列国,到列强入侵民国先驱救亡图存,历朝历代,盛世乱世,都有入世精神信奉者倔强的背影。正如鲁迅先生说:“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即使是为帝王将相所作的家谱,也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辉。”
11、光说“不能如何”还不够,还要拿东西来填充入世者的内心世界。拿什么?道德。南怀瑾先生曾经总结儒家思想中关于修身主要概念: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羞耻之心)、智、勇、勤、谦、真、善、仁、美,这既是儒者自律的法器,又是评价他人的标准:面面俱到,表里如那就是圣人楷模;某一方面表现突出,也不失为君子贤士;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得好听,却做不到,那就是伪君子;做不到也不说,或者大大方方承认做不到,虽然言行很一致,也就只能是小人,最多被称为“真小人”。
12、陶渊明归隐之后拒不出仕,他一方面以文士的身份直接参与农村的生产劳动,和农民结下了淳朴、愉快的友谊;另一方面又坚守了文士赏菊饮酒、登高赋诗的雅趣,完成了一系列真正农民无法完成的对大自然的颂歌。正因如此,陶潜对于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出世精神”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文人从他身上看到了现世之中获得真正的隐逸生活的可能性。文人之于山水田园,不仅可以做一个歆羡者、旁观者、鉴赏者,还可以做一个融入其中的参与者;山水田园之于文人,不仅是抽象的憧憬、审美的对象、仕途失意的寄托,还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处所和精神家园。
13、即便是苏轼一生当中官位最高的时候,有太后的无条件庇护,他仍然觉得这份差事违背了他的天性,所以说苏轼想做自己,要想去符合自己的天性,就必然不容于流俗。那么一个不容于流俗的人,又不想隐居起来做一个世外隐士,还想依循儒家思想那样进阶入仕,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那肯定是苏轼的结果了,所以他最终就是这个结局,当然他不会选择做一个隐士,因为他骨子里有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所以苏轼不愿意像司马光、王安石那样,即便他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他想要做自由自在的放荡不羁的灵魂。所以说他的一生都在纠结、矛盾、震荡之中。
14、毕竟,咱们号一直写的就是古代文人嘛,关于这个话题,我觉得自己也能唠上两句。
15、苏轼的习佛,并不以超然玄悟的出世间法为目的,而是想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以便自己在变幻无常的人生历程和风浪险恶的政治生活中,求得身心的清净和安宁。随缘自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出世与入世融为一体,才能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做到进退有据,在充满不平和烦恼的现世生活中,保持一份超脱情怀和安宁心境。而佛学的某些看待人生问题的观点,特别是禅宗的解脱方法,是有助于做到这一点的。
16、他身披蓑衣就能在雨中悠闲漫步,反而因偶得这雨中之闲而庆幸。显然,这点小事并没能影响他的游玩兴致。
17、一味的出世,会让你消极悲观,佛系而停滞不前;一味的入世,会让你负重前行,疲惫而失去弹性。
18、(感觉老韩的棺材板要盖不住了……)
19、如看官能有所感悟,吾之所愿也
20、“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