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
1、苏轼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也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家,他因为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而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2、南北朝时的隐士陶弘景,有朋友劝他出山做官,他用一首诗回复:“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3、………表现了对流放海南的不悔不怨之情。这样达观的态度是历代被流放海南的众多政客们无法相比的。
4、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苏轼学会了从更高一层的角度看问题,这极大地缓解了自身所承担的种种压力,他的胸怀也更加宽广了,视野也更加开阔了:他不再计较于荣辱得失、境遇的好坏,此时的苏轼已经具有了超然的情怀。
5、文学顾问:杨波海薛光炜
6、安静,并不是漠视这个世界,而是与这个世界若即若离,享受生命的完整。
7、相反,苏轼却有一种审美的诗意境界,这是苏轼豁达乐观心态的体现,此时豁达乐观的心态已经升华为苏轼的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
8、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9、苏东坡将自己的平生功业概括为三个谪贬之地,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旷达。
10、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1、苏轼能从传统哲学思想中汲取了精神力量。苏轼在贬谪期间用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佛家思想来修身养性,他一生深受儒、释、道文化的熏陶,他汲取并融合了三家的思想精华。这样不仅可以让他在饱经沧桑的岁月中静心修养,以便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同时还能提升精神境界,达到养生的目的。
12、感悟五:直面现实不屈挠。
13、苏轼的诗词里散发出的那种对待人生的超然的审美态度,即使在处境最艰难的时候,也能写出最达观,最至情的诗文,这种“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同化”的境界,总是引起我们啧啧品评。他的这种人生哲学吸收融合儒道释等传统哲学,更是诗人六十五年风雨命运的历练浓缩。
14、苏轼总是这样怀着最大的善意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从不造作假饰,如此心底纯净,当然看什么都是美好且适意的了。
15、只有心空灵,才能容纳万物,生命才会变得丰富,达到自由洒脱、逍遥自在的境界。
16、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17、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8、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
19、他任性自然,称自己的文章如一泓清泉自然流淌,在平地可以滔滔流淌,遇见山石阻碍,又可以随物赋形,所谓“行于其所当行,止于其不可不止”。
20、1079年4月苏轼赴湖州任太守,按常例上了一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舒亶和何正臣等人就把这篇三百多字的上表里的几句牢骚话拿出来做文章,并把当时新出版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潜心研究了近四个月,弹劾苏轼包藏祸心、讥讽新法、指责皇帝、谩骂朝廷。之后,103天的“审查”造就了宋朝第一个文字狱——乌台诗案。次年元月,苏轼贬谪黄州。
二、苏轼的人生境遇和人生态度
1、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息万世忙。世人千百年来崇敬、纪念苏轼,不仅因为苏轼绝世的文才,更因为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无论外界环境如何,苏轼总能以一种热诚质朴的态度来生活,坚持他的儒家思想,对人生对世界不放弃希望。
2、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3、有人说:“所谓幸福的生活,一定是指安静的生活,缘由是只有在安静的气氛中,才能够产生真实的人生乐趣。”
4、古往今来喜欢苏轼的人很多,林语堂就曾专门写下《苏东坡传》。我们往往喜欢用豪放、旷达来概括苏轼,但很少深入了解他的性格内涵以及人们喜欢他的原因。在我看来,人们与其说喜爱苏轼,不如说是对他的人生境界心向往之。
5、根据王国维的评价有这样以下几点:清旷雄奇之境;广阔渺茫之境;静夜深院之境;梦幻别离之境;独处清凄之境;宴饮聚散之境;歌舞音乐之境。
6、回首想来,终识平生功业
7、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8、其实,苏轼初来黄州时,他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他在黄州的好友马正卿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从郡里为苏轼申请了一块旧地,这块地在黄州城东。
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10、这年五月,他抵达江苏仪征(宋代为真州),夜宿在船上,天气炎热。为了消暑,他游览了当地的金山龙游寺,面对自己的年轻时的画像,题写了一首诗:
11、最后一种,是返璞归真。等到经历了这人生的所有,还用最初的心去看待这山水,心中的杂念已经没有了,山水就回归到了最初的面目。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除了苏轼以外,还有宋朝的辛弃疾,他在自己的诗词里也写过朗朗上口的词句,例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这句话,说得不就是第三种境界吗?因此,第一种境界和第三种境界是相似的,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够超凡脱俗,那就必须要经历从本性到人性再到自性的三重山水,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人生的意义。读苏轼的词,大体就能够明白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了。结语苏轼的豁达成立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了解苏轼的人都知道,他最好的作品几乎都出在"乌台诗狱"之后,特别是他在黄州的那段时间。
12、他每天下看尘世,上听佛音,也是自得其乐。
13、我想用苏轼的这首诗来说,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些美景都是单纯的靠想象感受不到的,只有亲眼见过、亲耳听过,亲身感受过之后,那美感才能够润物细无声般地融入我们的内心。在悄无声息当中提高我们的见识和鉴赏力,不至于看到小河就当成汪洋大海,这就是一个人的眼界和格局不同了。
14、从事情发展来看:苏轼是北宋,辛弃疾是南宋,事实上苏轼算是豪放派鼻祖,辛弃疾继承发扬了豪放派;从所写词的高度来看:苏轼所写的很多是由人生际遇感悟而来,属于人生境界上的豪放,而辛弃疾由军旅行间所来之豪放,乃大丈夫之豪放,相对于苏轼的人生境界豪放落入下乘,无形胜有形,大音唏嘘,大象无形;从历史地位来看:苏轼在历史中的文学地位是辛弃疾远远不能比拟的;综上所述:苏轼更能代表豪放派,更能胜任豪放派掌门。
15、僧人听从了,还俗娶了媳妇,办起茶摊。
16、喜欢本文,可以赞赏作者呦
17、宋代的文人一向靠着自我的修养,由现实生活中个人的境遇超脱出来,在万物中自得其乐。所以宋代被贬的文人很多,但几乎都心境豁达。在生死场上镇静自若,笑向刀斧丛的英雄自古不乏其人,但在残酷的政治打击面前仍谈笑风生,畅怀高歌的文学家却并不多,苏东坡应该是其中境界最高的一位。
18、生活的秘密就是,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内心生活是不能与人分享的。
19、他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有这种格局的人,真是非他不属。他既能谈经论道,也能灭蝗筑堤;既能写文作诗,也能种地烧菜;既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讨论治国策略,也在《猪肉颂》中分享东坡肉的方法;既有"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哲理感悟,也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快意抒怀……
20、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三、浅谈苏轼词中的人生境界
1、只有你密州出猎时,能唱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万丈豪情!
2、一蓑烟雨任平生(1080——1093)
3、苏东坡因为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被贬到黄州时,他弟弟苏辙曾经说过一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所以你一拳我一脚的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4、在“积极求索”的这段时间里,佛、释思想成为苏轼心态转变的主要哲学基础,这种思想在苏轼身上起到了复杂的作用。一方面他把生死、是非、贵贱、荣辱、得失视为毫无区别的东西,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又帮助他比较通达地观察问题,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
5、好家伙,这口气听着还挺高兴,流放的日子好不惬意。苏东坡真是心大,居然觉得朝中权贵,会为了一口好吃的,争着跑到蛮荒艰苦的海南去跟他抢,难道他真的忘了自己是为何会到那蛮荒烟瘴之地去的了?
6、苏轼在金山寺见到自己的画像,他在画像下追忆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一时间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7、晚风习习吹来,凉凉的,吹醒了你的醉态,你突然觉得,莫名的清醒。深夜的长江边,万籁俱寂,江水依然默默地向东奔流不息。
8、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依旧重新开始,他自己开荒种地,怡然自得地生活,把自己称作“东坡居士”,这也就是“苏东坡”的由来。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他做鱼的方法,是今日中国人所熟知的。他先选一条鲤鱼,用冷水洗,擦上点儿盐,里面塞上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不用翻动,一直煎,半熟时,放几片生姜,再浇上一点儿咸萝卜汁和一点儿酒。快要好时,放上几片橘子皮,趁热端到桌上吃。
9、后神宗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苏轼终免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
10、端午节想写点什么,酣睡后醒来,蓦然回首,苏东坡阑珊在脑海。因为喜欢他,喜欢他身上涉猎多种文献资料,将感悟和思考用于工作、用于修身;喜欢个人随笔不同于公文的局限,随心一气呵成,喜欢苏东坡的博学多才,心地单纯,坦然率性,光明磊落,对世界充满热爱,对于一千年前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准确的品味他,读懂他只能从史书记载和他的诗词里进行感悟,体会。
11、苏东坡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考上了进士,当官之后,他也是变换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他不仅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还关注着其他的事情,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就去做,为老百姓争取最大的利益,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钦佩的。
12、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13、北师大康震教授主讲的“唐宋八大家的人生与艺术”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话,特意打出来分享:
14、这句话传达出苏东坡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体现了苏东坡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15、所谓“真空生妙有”,开凿了池塘,明月总会映照,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16、苏轼的人生态度,应该是豁达。即使在逆境中,也能自得其乐。
17、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
18、苏轼用一句“未至千般恨不消”来表达这种遗憾的心情,真是太贴切了。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写出了“到得还来别无事”的禅语,表达出了一个人由妄念躁动之后,感悟到的恍然超越、豁然达观的思想境界。
19、于是苏轼便带领一家人开垦荒地,在地里种上了庄稼,苏轼亲自躬耕其间,这样一来,苏轼一家人的饮食暂时得到了保障。因为这块地位于城东,而且是一块坡地,所以苏轼便以这块地的方位和特点为名,自号“东坡”。
20、苏轼最初贬至黄州,对于神宗免于一死心存感激,但更多的是受冤的委屈和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莫大遗憾,当他初至黄州时写下的《到黄州谢表》便可看出他复杂的心情。
四、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PPT
1、人生到处知何是应似飞鸿踏雪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生如浮萍,漂泊天地间,就好象小鸟一样,飞过来飞过去,偶一驻足,也不过是待一段时间而已,可能会留下你活动的痕迹,可是又劝你别太认真,只留下淡淡的痕迹即可。下面隐喻的意思是,说不定哪天你又要走了,被迫的也好是自愿的也好,反正是还得漂泊;雪地上还会下雪的,把你的痕迹又盖住了,也就是说人一走茶就凉,时间会扶平一切的意思。总体来说是说诗人恬淡的心境的。
2、比如,苏轼初到黄州时写下的诗句:“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3、苏轼爱生蚝有何凭证吗?当然有啦。在苏轼被流放到海南两年后,也就是公元1099年,苏轼曾写给自己的小儿子苏过的一封关于“食蚝”的书信。此时的苏轼,已然将无辜被贬的烦恼抛之脑后,又一次放飞了自己那颗热爱美食的心灵。在这样的心情下,苏轼信中得意洋洋地写道:
4、此时的苏轼,经历了时光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他变得更加豁达乐观,他积极向上的人生状态逐渐地反映了出来,这与其思想不断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追求一种不为世俗所累的境界,向往一种既入世又洒脱的生活。
5、正如他写的"天道何常之有,应物而已矣。"他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是万物的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于是他笑纳生活中的所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他知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借问琴声的来源,表达人间万事万物要因缘和合才能相生的道理……
6、所有这些盛誉正迎合了苏轼年青气盛的性格和好高鹜远心理,同时也极大鼓舞了他心中积极用世、奋发有为的热情。所以他集自己“胸中万卷”,论利害说得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出任风翔签判到湖州太守,苏轼励精图治、勤政恤民、兴利除弊,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亲身实践,因而被吏民呼作“苏贤良”,这些都显示出他这一时期欲有所作为的儒家用世之态度。此时的他正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开篇明义。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是他的诸多名号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一个,也是流传最广的一个。
8、八月十八日,,苏轼被送进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被正式提讯。因为这件案子由御史台提出并审理,御史台的别称是乌台,提出的罪证是一本苏轼的诗集,所以这个案子在历史上也叫“乌台诗案”。
9、到了一定年龄,应该学会安静,把一切都看得云淡风轻。
10、苏轼初遭贬谪时,心情是很低落的,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士大夫阶层的普遍心理。苏轼虽然有孤寂与落寞之情,却没有任何的幽怨。
11、喜欢敬请转发,慷慨莫过解囊
12、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3、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苏东坡刚到海南之时,思想感情上的确曾经产生过短暂的彷徨与苦闷,但他很快便以他独特的人生观打透了这层隔膜。他曾写到:“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之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念此可以一笑。”这样的认识假如不以科学的观点去看,“有生孰不在岛者”倒是一个很豁达而深邃的哲学命题。谁都会在烦恼的包围之中,谁都摆脱不了作为社会的人的环境的束缚,要想求得解脱,只有对这种与生俱来的现象付诸一笑。这就是苏东坡在海南岛上顿然获取的哲理启示。他一再高歌:“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14、二十多岁苏轼承蒙司马光等人的提携,刚刚步入朝廷,就遇上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为人偏激、理想主义,但是他的一系列变革思想符合宋神宗增加朝廷财政收入的企图,就这样王安石得到重用。在新法执行的过程中,许多老百姓因为制度腐败和官吏贪腐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15、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16、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7、安静,不必遁入山林,与世隔绝,而是以“出世”之心,过“入世”生活,在凡尘中始终保持独立与自由。
18、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19、苏东坡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
20、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五、苏轼的人生境遇
1、他藏身在城堡,不久发现仍然有阳光漏泄进来,就找到裂缝,填补起来,以免恶运由此而入。
2、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赏识,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
3、自然境界,顺习而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道德境界,尽伦尽职天地境界,天地合一
4、面对有风有雨也有晴的人生,他始终心有阳光,得之坦然,失之泰然,随遇而安,一切随缘。在他看来,幸福不在于吃穿用度的奢靡,也不在于声色犬马的刺激,而在于踏踏实实把每一天过好和积极发现生活之美,在于由"致君尧舜"的入世心态转为"聊从造物游"的出世心态中心烦手不闲、手忙心怡然。
5、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
6、这首诗语带调侃,细读却苍凉感慨。如今他心如死灰,如老树叶黄根枯,一生饱经风浪,如一叶扁舟在狂风暴雨中颠簸起伏。
7、善于探究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对人生持这种豁达的看法。
8、生、死、穷达,不易其操。
9、正是维摩境界(1094——1101)
10、“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耗,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之有也。”
11、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参照,那就是苏轼的仕宦生涯,从苏轼进入仕途到去世,在他四十余载的仕宦生涯中,有三十多年却是在贬谪的岁月中度过的。
12、读完这首诗词,细心的人应该也觉得很奇怪,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居然一样,都是"庐山烟雨浙江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这是一首禅诗,七言绝句,也叫做《观潮》,是从一个禅师的一段语录演化来的,其中提到的"三般见解",指的就是禅悟的三个境界,第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苏轼的这首诗就是想表这个。
13、翻译一下:冬至前两天,当地人送来了生蚝,我把这些生蚝剥出来几升肉。然后带着浆放到水里,加入酒一起煮熟,那吃起来真是好吃啊,我之前都没吃到过这样的美味。
14、但他并没有因此一味消沉,他亲自从事生产劳作,他从别人处租了一小块地,自己种植蔬菜。如果说苏轼来海南之前还有一些担忧的,那么,此时,这种担忧早已一扫而空
15、如苏轼到海南儋州之后,生活条件是相当清苦的,他以为自己在有生之年无法再回到家乡:“并鬼门而东骛,浮瘴海以南迁。生还无期,死有余责。”苏轼到海南后,情况比想象的还要艰苦,连书籍都看不到,苏轼一开始无法适应海南的气候:“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16、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糙,当年苏东坡少壮时曾和他父亲意见不合,终致交恶。陈糙住家离歧亭不远。东坡去看过他几次,陈糙在四年内去看过苏东坡七次。由于一个文学掌故,陈糙在中国文学上以惧内之癖而名垂千古了。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痛”一个典故,季常是陈糙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直到今天,“狮子吼”还是指絮絮不休的妻子,这个名字也因苏东坡的这首打趣的诗而千古流传了。
17、他又有些不耐烦,最讨厌虚伪造作。遇见厌恶的事物就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有人拿作品让他品评,如果不喜欢,就半开玩笑地说“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也”。
18、这是苏东坡《送杭州进士诗叙》中的一句名言,也是苏东坡一生坚持己见,不趋利避害的真实写照。苏东坡具有独立的人格个性、绝不随波逐流。王安石和司马光当政时都想极力拉拢苏东坡,但他不为所动,只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而他认为不对就一定会反对、决不妥协。
19、此时离他去世只有短短两个多月,回顾跌宕起伏的一生,如今他已经白发如雪,垂垂老矣。
20、人之于恒久的宇宙,不就像沧海之一粟,寄蜉蝣于天地吗!一切的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不如彻底抛开名利,乘坐一叶扁舟,归隐江湖。最后一惊世之作诞生:
下一篇:秋收的季节诗句【精选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