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示旷达的诗句
1、曾经的我喜欢李太白,因为他豪放;现在的我喜欢苏东坡,因为他比李太白多了一份旷达。或许这才是我们这一代人最需要的。(初二7班周昶宇)
2、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幸福不用刻意追求,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幸福就会悄然降临在你身上。但幸福同时也长着一双翅膀,随时随地都会与你擦肩而过。所以,我们要把握幸福,即使它多停留一秒钟也好。
4、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唐罗隐
5、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6、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热月无堆案,寒天不趁朝。
8、课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
9、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
10、苏轼出生在文人世家,受儒家思想浸染,后来又接收到了道家及释家思想,后期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他认为三家是相通的。正因为有这样的人生经历,苏轼形成了与常人所不同的思想品格和审美能力,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而何为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中和之美可谓刚柔相济,婉约中含刚健,是中国自古推崇的美好境界,而苏轼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点。今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水调歌头》《定风波》以及《前赤壁赋》中苏轼词赋中的中和之美。
11、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吾生如寄耳。是短暂的,如鸿鹄般四处奔波。博览群书,无不用之事。
12、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宋·苏轼
13、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4、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
15、当你仕途不顺,一生颠沛流离,你怎么想?怎么做?而他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日啖荔枝三百颗”“此心安处是吾家”。旷达的心态,让你怎么看得出这是一个颠沛一生的悲惨之人。
16、东坡旷达之相关诗句:也无风雨也无情(定风波);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露免泥行(南歌子);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等
17、富含哲理,写出人生际遇实际只是人的一种感受的句子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8、大鹏是庄子的寓言,也是李白精神的化身,当他在政治上受挫,磅礴的气势却丝毫未减,还说“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19、今天参加的“苏轼诗词中的旷达人生”活动,充分让我了解了苏轼的人生经历:年轻有为参加科举考试并获得主考官的赞赏,参政直言坦率,晚年被贬依旧心胸阔达......他的文采让人十分敬佩,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诗词,他旷达的人生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20、来源:广大附中江门广德实验学校
二、豪迈旷达的诗
1、这一句表面看来只是对他的好友吴子似的思念,实际上主要还是抒发“谁识稼轩心事”(《水龙吟·再题瓢泉》)的苦闷心情。
2、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解释: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4、《鱼,我所欲也》全篇作中心论点的句子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5、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6、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7、山立扬休成底用,闻健在,好归农。
8、僧人的意思是:皇上的诗连鬼神见了都发愁,虽然洗了,豪光都能冲到天外的斗宿、牛宿上,皇上的诗神啊!皇上因此留了他一命。这些民间故事,虽然可能多为杜撰,但这些有趣的诗词,足见古人的智慧!
9、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诗、词、文都具有相当高的成就。但是,纵观他的词赋成就,并不是单一“豪放”那么简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他许多颇具盛名的作品都兼具“豪放”与“婉约”,可谓刚柔并济,旷达高远,具有美学理论中所谓的中和之美。
10、“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大文豪苏轼一生的写照。一蓑衣,立烟雨,撑起宋代文学的半壁江山。
11、乐观,是最为积极的性格因素之一。一种生活态度。
12、解释: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13、讲座一小时,受用一辈子。刘兴晖教授讲授了苏轼的一个短句,——“吾生如穿耳”,这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感叹于自己被苏轼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诚然,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来到人世间,而在我们有限的学习生涯中,为什么不放手追求自己想要的一生?全力学、大胆闯、勇敢做,也不枉此行。
1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5、“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16、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
17、年老时读太多稼轩祠,回首青年挥斥方遒,望着镜中白发,只剩下迟暮之悲。
18、欢迎各大纸媒选用刊发部编初中语文集萃优质稿件。
19、旷达、豪迈的词莫过于豪放词了,尤以苏轼、辛弃疾为佳!陆游的也很多,这里就简单地说几首的名句,《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满江红-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望采纳!
20、《饮酒(其五)》、在陶渊明《饮酒》组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中与“可意会,不可言传”(表现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境界)意境相似的句子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有关旷达的诗句
1、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3、起句“我志在寥阔”,开门见山,直抒胸怀,表现了词人高远的志向和宽宏的气度,概括全词要旨。
4、词人在这里以梦境与“梦觉”相对照,揭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同社会现实的矛盾。
5、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开头两句,湖水和湖岸齐平,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写出了浩瀚的湖水。这是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波涛奔腾,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而我闲居在家,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诗人以此希望得到对方引荐,为朝庭大干一番事业的心情在字里行间展露无遗。
6、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8、老宜官冷静,贫赖俸优饶。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0、把自己比作搏击长空、一再高举的鸿鹄,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11、意思是说,我一直怀才不遇,但是没人肯相信,而今却一举成名了。画师无缘无故地将我画在风筝上,那么我正好借着风力,乘风直上进入高空。在半空中,风慢慢吹来,我觉得身体渐渐平稳了,只觉得要飘到月宫去了。等我发达的那一天,又有多少人站在平地,羡慕我登上了碧霄之中啊!如此这般,负面情绪马上变成了一种正面激励,人也会轻松愉悦起来。果然,不久侯蒙便考上了进士,10年之后当上了宰相。
12、在下因此诗而另作了一首:
13、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14、所谓“歌抒情,诗言志”,这首诗借瀑布之喻,表达作者不甘溪涧,欲“穿天透地”的青云之志。
15、表明卖炭翁贫困的句子是: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1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去赤得,住亦得,大用现前无轨则。——《偈颂三十八首》宋·释如净
17、旷达,是一种生活态度,潇洒,是一种人生气度。当生活有了旷达和潇洒,便少了许多烦忧。今天,小苑为各位送上十首旷达诗词,世间琐事,无需计较,成败得失,自有安排。
18、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9、这首词就作于闲居瓢泉期间。
20、这是一首乐府诗,张华从自然规律、人生价值出发,意识到“年时俯仰过,功名宜速崇。”渴望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整首诗洋溢着在盛唐诗中发展到极致的少年气。
四、形容旷达的词语
1、他说“人生如寄”,恍惚间,在时间的长河中激起一小段高浪,便匆匆流过。只不过,苏东坡的“寄”不止如此,他的人生,每一段起起落落,都是辉煌。
2、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3、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三月七日苏东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清凌蒙初
5、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7、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8、投稿邮箱:shicixuan2016@1com
9、“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三四句是说,闻听到笛声想起旧时好友,回到故乡却感到物是人非。这一联诗人运用了历史上的二个典故,表达了对去世好友的怀念,以及对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慨叹,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10、与朱元思书(吴均)
11、《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3、苏轼一生四海为家,浪迹天涯,流落密州杭州等地,步行数十万里。他的坚持与执着给他创作的灵感,而他在苦累中体会风光,感慨人生。“吾生如寄耳”,“鸿鹄”等词平凡出现在他的作品,让他一步步走向了豁达的人生境界。
14、在现实生活中,词人感到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又不愿与那些投降派的官僚同流合污,所以只好到梦境中去会见他理想中的人物。
15、其实这是在前面几层意思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感想。
16、人的生命是一种交换过程,如春去秋来的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年华逝去,换来暮年的成熟;春天的花朵凋谢了,换得秋天的硕果;旭日的辉煌不再现了,迎来了夕阳的瑰丽。在人生的画卷上,晚霞与朝霞齐辉,都有唱不完的赞歌,各有各的潇洒。老年人的潇洒正如《夕阳红》歌所唱的那样:“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
17、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8、此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作者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为作者登临卞山绝顶亭有感而发之作。叶梦得当时为南宋主战派人物之大宋南渡八年,仍未能收复中原大片失地,而朝廷却又一味向敌妥协求和,使爱国志士不能为国效力,英雄豪杰也无用武之地。诗人虚年59岁时,闲居卞山,登亭述怀,写下了这首词,以抒写自己复杂的情怀和对时局的慨叹。
19、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0、你自归家我自归,说着如何过。
五、旷达洒脱的诗词
1、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5、春天的风,吹来夏天的雨;秋天的月,照亮冬天的雪。夜空的星,落向晨曦的海;山间的泉,遇上南飞的雁。岁月不会停止脚步,时间也不会按下暂停键,世间万物都在听天由命,唯有人,有权抉择。
6、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7、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8、“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的句子。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后半生基本在迁谪途中度过,因元佑党人案被贬至琼州,今海南。当时的南方是荒蛮之地,有瘴气,到那里的人没几个能活着回来的。但苏轼性格豪放,心胸旷达,将此说成是一次奇绝之旅。“即使在南方那种蛮荒之地死上很多次我也不感到悔恨这里能游览到生平所见最奇异与险峻的风景也足以使我得人生充满精彩”。
9、《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0、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
11、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
1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13、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14、解释: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15、作者82岁时,虽然年老体弱多病,当听到宋宁宗皇帝下诏伐金后,他心情激动,以老马自喻,仍愿驰骋疆场,为国收复失地,完成统一大业。
16、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唐罗隐
17、“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18、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未登皇位时,曾带兵路过安徽不若庵。寺僧不知他是谁,就问其尊姓大名。朱元璋心想,我纵横天下,你还问我姓名,实在不像话。他原来也做过和尚,不好发作,只在墙上题诗一首:
19、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20、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