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个性网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道理是什么【精选100句】

陈蕊蕊
导读 一、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道理 1、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扩展资料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

一、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道理

1、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扩展资料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2、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3、在佛教里把这个就说得很清楚。比如我们的眼睛要看见东西,它需要九个缘。第一它需要有光,没有光线,我们能彼此看得见吗?看不见,黑暗之中看不见。第二要没有阻挡,有空间,没有障碍我们才看得见。第三是距离适中,太远了看不见,太近了也看不见。第四我们要有眼根。没有眼根或眼根不全,如果是个瞎子看得见吗?也不行。第五得有对象,没有对象你看什么呢?第六还要作意,不能熟视无睹,在那打妄想,也不行,你必须要留意才能看得见,不然就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第七你得有身体,没有活的身体,眼睛没处搁啊。第八是主体精神,也就是“我”必须参与进去。第九是这一切都应转化为意识,不然全都白搭。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北宋苏轼的《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5、「不悟汝之,见闻觉知」:「见闻觉知」还有尝与嗅等等,就是六根那种见性。

6、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7、因色空有:实际上讲它是不是有知啊?它可以随缘显现,随缘妙用。

8、道理:看问题不能凭自己主观的片面了解就作判断,应了解事物的全貌。

9、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祇陀林」是佛修行的道场。因旭日东升而一片光明,因夕阳下山而一片昏暗。

10、(少年说诗词•暑假游学团)之

11、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1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3、写的就是庐山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滨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本诗为苏轼描写的庐山云雾

14、诗人用笔墨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天然的历史图卷,以血肉饱满的形象,再现了动荡历史时代中整个社会的广阔画面。又由点及面,夹叙夹议,笔力千钧,掷地有声,既满怀慷慨激昂,又反映了抗清斗争的艰苦,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忠贞爱国之心、匡济时艰之愿。这种强烈而深沉的情感底蕴,使得他的诗能够做到“其气昌明而宏伟,其辞赡博而英多”,为后人所传颂。

15、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16、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7、设居中宵:「中宵」是夜里十二点钟前后。

18、理从景出,理自现实生活中来,因此前两句的写景与后两句的写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寓意深刻,却无丝毫突兀生硬之感,一切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这正是此诗的艺术特点。

19、在这个方面,日本一位专家建议人们:不妨把你的头脑比作你思想的广播电台。这个广播电台有两个频道,不断向你播送信息。一个频道是N,另一个频道是P,请你看一看这两个频道的工作情况吧。比如,白天你的领导把你叫到办公室,和你一起检查了你手头的工作,基本上对你表示肯定,但也提出了几点忠告。

20、桃花潭水深千尺,可惜汪伦他不会游泳

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道理是什么

1、题西林壁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直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2、有个美国牧师叫拉赛尔·康维尔,他以“宝石的土地”为题,在美国巡回演讲,使整个美国卷入了激情的漩涡。据说他的演讲次数达到6000次,其内容如下:从前印度有个叫阿里·哈弗德的富裕农民,为了寻找埋藏宝石的土地,就把自己的家产变卖了,然后外出旅行,寻找宝地,最终因穷困而死。可是,后来有人从他卖出的土地中发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

3、庐山自古就是文人争相游览、题咏之地。西林指西林寺,位于庐山西麓。苏轼的这篇《题西林壁》,为咏庐山名作,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

4、俗话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在看到自己优点、长处的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样才叫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扬长避短,取得好的成绩。

5、回首河山空血战,只留风雨响青萍!

6、扑通一声跳了下去,捞起来一看是汪伦

7、「明暗虚空,三事俱异」:这里这个「俱异」可以解释为离开、分开,

8、以庐山自喻,写自己有才却不被重用,在深山过着隐逸生活,不亦乐乎!表达作者从悲观到乐观的心情!而且也表达了很无奈的心情

9、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

10、该句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观察事物如果不是处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之外,就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识庐山真面目”常用来比喻无法认清一个人的真正底细与才干,而“只缘身在此山中”最能描写出“当局者迷”的情境。

11、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既是虚心的表现,也是充分认识自己的有效途径。这就是说要把别人的态度当做一面心理镜子来认识自己。就像心理学家柯里所说:“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作为镜子,都能照出他面前的人的形象。”别人是亲近你,还是疏远你,别人是肯定你,还是否定你,别人是尊重你,还是怠慢你,很容易从别人对你的态度上反映出来。

12、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1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4、所以前面是破和合,这里实际上是破不和合。所以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非和合非不和合,离开明暗和虚空来谈见的话,就等于讲龟毛兔角。

15、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16、广东广播电视台《小金钟大舞台》栏目录制

17、「一云何成」:「一」就是同的意思,你怎么能讲它是同一体啊?

18、“夫精,小之微也”,这个精,也就是无限小,是小之微啊!最小最小最小的了。“垺,大之殷也”,什么是垺呢?就是无穷大,大得不得了。“故异便,此势之有也”。这些大小精粗,之所以有如此分别,是因为彼此不一样嘛。“异便,此势之有也”,这些都是我们经验之外,或者感观之外的东西。它离开了我们的感观能力,我们就无可奈何了。不论是“自小”也好,“自大”也好,我们都没有那个“势”,即随小就大的那种自在变化能力。

19、意思是。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蕴含的道理:观察事物如果不是处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之外,就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20、如果讲它是「异」的话,比如说眼睛看到老朋友走过来,不用他开口,你就知道这个人的声音。所以这个时候眼睛是不是起到耳朵的作用了?因为你已经听到过了,眼睛同时是不是又起了脑袋的作用(回忆)?所以叫作「性中相知」。那能不能讲它是不异呢?也不能,就像那个前面用一样的,它各有能所。

三、不识庐山真面目 哲理

1、选自冯学成先生《禅说庄子》一书

2、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3、见那李白他一冲动,头重脚轻掉到了水中

4、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大家好,我是康震。

5、下面一段,佛就感慨万分。

6、毛谷风:此诗反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宋人七绝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7、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原文: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9、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在庐山里。鉴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10、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1、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12、所以,佛教讲一共需要九种缘,才能产生这个“势”,眼识才能生起,看这个行为才能完成。这里庄子说“故异便,此势之有也”,也就是你不具备这样的因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必然是陷于“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的尴尬境地。

13、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14、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成

15、这是七大里的第六大,将我们这个见性来会相归性。见性在这里叫「见觉」,是把前面的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等六根中的见性来笼统说为一个见大,也就是第七识。

16、想要认识自己,就要与自己良好地“对话”。这种对话是在内心深处的拷问和反省,是正与邪的相互抗争,也是自己思想斗争的根本形式。通过“对话”分辨是非,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1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8、解释: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清:清楚,明白。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

19、见觉在一念之间可以有1280万亿亿次的生灭,就像流疾不见,凡夫感觉不到。在这里又不便于把问题讲得太深,这是不是方便法呀?讲它无知,它却是一个灵体,怎么能叫无知啊?

20、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这里「若」是如此。那么根据这种情况来讲,明和暗,「殊」就是说,明来暗灭,暗来明灭,它是一种生灭法。

四、不识庐山真面目蕴含的哲理和例子

1、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这是第三破,破「或同或异」。明和暗是相背的,你不能讲它「或同」。离开这三个东西,离开明、暗,离开虚空,「元无」就没有见,你怎么讲「或异」呢?同不得,还又异不得。这就是讲我们真心本来面目是随缘而现,还又不是随缘而生,也就是非因缘非不因缘。

2、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3、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4、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庐山之中。所以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要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5、我们知道地球离太阳有多远,却不敢确定心与心的距离;我们知道原子里有什么,却读不懂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能熟练地背诵各种公式,但可能不明白自己的脑回路……

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望采纳,谢谢!

7、由广东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孙愈授课

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这里不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长年云雾缭绕,烟雨弥漫。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唐朝诗人钱起这样写道: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

9、长驱胡骑几曾经,草木江南半带腥。

10、●永远不要自毁前途!叫醒自己的21张图

11、这个实验表明,很多人对自己的优点的自我评价往往比别人高估,对自己的缺点的评价则常常比别人低估。由此我们明白:人为什么应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因为谦虚可以克服自我美化的倾向,更客观、更公正地评价自己。

12、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13、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14、清净本然:见分没有一丝一毫的污染。说什么妄想妄见都是方便说,是非好坏都是我们这一念心,这是圆教的清净。当我们知道了妄想妄见的时候,那妄想妄见当下是不是就是真见?本然,本来就是这样。没有本,没有末;末也是本,本也是末。我们现在六道里轮回,并不是因为我们做了坏事就变成了鬼,变成了畜生;在我们没有做坏事之前,有没有鬼有没有畜生啊?(有)。这叫「本然」,这东西本来就是我们本来面目。我们随缘来显现为人,显现为鬼。到了第七层天以上的人,不需要父缘母缘,可以自己变自己;那么解脱的佛菩萨,就更加随心所欲。

15、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形容一个人被一件事所迷惑,处在这件事中,而无法解决这件事,被其所困扰。所反映的哲理就是:往往当局者是被迷惑最严重的,告诫人们应该正确看待问题,不能沉浸其中。

16、均可获赠“少年说诗词”明星班课程套餐

17、通过别人来充分认识自己

18、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dāngjúzhěmí,pángguānzhěqīng)解释: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清:清楚,明白。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指的并不是单纯的庐山,而是宇宙间事事物物,他们都会因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19、每个人都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所以,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侧面,而不是事物的全部和本来面目。个中缘由是什么呢?当然是因为观察者,为情所困、为物所扰,只从事物的一个方面看问题。因此,所看到的婆娑世界也就是片面的、虚妄的、不真实的世界。

20、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五、不识庐山真面目 道理

1、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明和暗是生灭之法,有明无暗,有暗无明;而我们这个见性是不生灭之法。随明现明,随暗现暗,怎说不异?

2、晚上回到家里,你自然会回想白天发生的事情,这个时候,如果你把频道调到N,“播音员”会用这样的腔调告诉你:“要当心!你的领导想整你,已经给你敲响了警钟。”可是,如果你把频道调到P,“播音员”会用积极的态度告诉你:“你的领导对你的忠告是正确的,是为了你好,只要你照着去改正,你就能获得更大的认可。”

3、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4、●态度效应:你有怎样的态度,就有怎样的人生

5、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7、至精,就是最小的东西。至小的东西,它应该是无形的,为什么呢?你没法去判断它的形状。先秦时候又没有放大镜,更没有显微镜。有些虫子太小了,我们都看不清楚。在太阳光下,明明看见有小虫子在动,但你要看到它的头,你要看到它的脚,你就看不清楚了。至大的呢?你怎么去范围它?地有多大?谁拿尺子量过这个地有多大?没法量。天有多大?谁拿尺子去量过?也没法量。河伯这里就问,人们说的关于大小的概念,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呢?

8、此联化用典故,天意浑成,毫无生僻凝滞之感。尾联面对不堪回首的血色河山,只剩宝剑在腥风血雨中长鸣不息!诗人以宝剑自喻,誓为国家浴血奋战。这两句诗慷慨激昂,豪气横放,震古烁今,为我们谱出一曲荡气回肠的正气歌!

9、一个人难以认识自己,有时候是因为受到了客观环境的影响。一个生活在贫穷中的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命运是卑微的,认为自己是永无出头之日的,于是他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这种不良心理又会影响他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这样他就很容易迷失自己。

10、当解差醒来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然而当他一摸自己的光头时,立马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是突然他又感到困惑了:“我在哪里呢?”

11、「本不动摇」: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既然一切万法都是我们一个念变出来的,它有没有变到心外去啊?它动了没有?摇了没有?变来变去都是自己。虽然见性「本不动摇」,在相上是不是动摇了?所以这个「本不动摇」是不动而至,而至就是动。不动而动,动而不动。这是真心本来面目的随缘妙用。

12、如果我们把这个“势”转换一下,我们把大的事物,比如把泰山放到十公里以外,我们就看得见了嘛。像月球那么大、太阳那么大,放在几十万公里之外,乃至放在上亿公里之外,我们就都看得见了嘛。如果我们在人造卫星上或者在月球上看地球,这个地球也是清清楚楚的,就这样一个蓝色星球了。如果是太小了看不见,那么我们用放大镜,用显微镜,我们也就看得见了。

13、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前面从空第五大开始,就把前面的四大会相归性为如来藏性,这里的六大、后面的七大,就不失时机地重复巩固这个核心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讲空、讲见、讲识这三项圆融周遍容易理解,而前四大不容易理解。空本来就是空;见和识属于我们的灵知性,讲它周遍也很简单;地水火风属于顽钝之体、障碍之体,你讲它圆融周遍不容易理解。所以从空见识这三大讲它圆融的时候,一定把前面的地水火风一起圆融进来。一个显示出有情与无情是一体,灵知与无知是一体;同时显现出无碍与障碍是一个本体。

14、●感恩节|十大经典感恩歌曲,送给向善的心,向光的灵魂

15、QQ:3508365035

16、赏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17、网址:http://jbajy.com/wap/?msv=1

18、《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19、见觉空顽:能见的见是我们的觉知、灵知,见有觉,是灵知。空顽,虚空及万类色法皆是个顽钝之体,它没有灵知。

20、下面,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些妙趣横生、饱含哲理的小故事,为你分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助你了解自己,洞明人性,发掘出生命中更真更善更美的潜能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