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诗歌中表达愁绪的诗句
1、情感:伤春之愁、家国之愁
2、(注)①自幼博学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严酷的现实使敏锐于思的年轻龚自珍认识到时世与人才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这首《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
3、又如: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
4、白居易《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曾经是风流倜傥、为民代言的一代志士,转眼“半朽临风”,岁月不饶人啊!
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菩萨蛮》中成功运用反衬手法表现人物寂寞空虚和孤独的诗句是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7、D.诗人最后以问句抒发情感,由于有了前面渡河和社会凋残的描写,这两句不仅不显生硬而且具有感情力量。
8、《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于朋友:何时重逢,总有别情等;于仕途:客居他乡,宦海浮沉等;
10、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关山
11、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敦煌词)
12、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13、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14、《登岳阳楼》描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的诗句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15、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之后,桃花就与美好安宁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数里桃花绵延,之后便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美好世界,这种美好愿景于广大诗人心中扎根,成为诗人们千古传诵的意象。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后来晏铎的《九峰山行》中也写道:“欲辨武陵春色,溪流泛出桃花。”诗人引用武陵桃园,均表达了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
16、特别是王夫之明确指出:“情景名为而实不可离。神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影静千官里’,喜达行在之情。情中景尤难曲写,如‘诗成珠玉在挥毫’写出才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赏之景。”
17、简述“情景交融”说的形成脉络。(诗歌创作中的情感生成方法的理论依据)
18、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19、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20、参考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古代表达忧愁的诗
1、刘禹锡《杨柳枝词》:“城中桃李须臾近,争似垂杨无限时”,意即“城中艳开一时的桃花李花转眼间就凋谢净尽,怎似那倒垂的柳条能长时间的喷绿吐翠”,显然“桃李”、“垂柳”都有比喻义,借以讽刺那些争名夺利、风云一时的势利小人,赞美那些不求闻达、朴实无华,又能长期造福于人的人。经过对比,“垂杨”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便跃然纸上。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知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正值秋季就再来点悲秋的诗句吧.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作者忘记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
3、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4、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5、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6、《积雨辋川庄作》中描写闲适恬静的禅寂生活的诗句是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7、房太尉即房琯,他在唐玄宗来到四川时拜相,为人比较正直。757年(至德二年),为唐肃宗所贬。杜甫曾毅然上疏力谏,结果得罪肃宗,几遭刑戮。房琯罢相后,于763年(宝应二年)拜特进、刑部尚书。在路遇疾,卒于阆州。
8、乐府古曲有《折杨柳》。人们闻曲,也会与杨柳的形象产生联想,增加乡思。所以杜甫在《吹笛》中就曾反问道:“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他埋怨塞外五月天还在下雪,看不到春色,看不到杨柳,可是为什么笛子偏要吹奏这个曲子,增加旅人的乡愁呢?
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10、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1、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这样写道:“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诗歌先写青青的杨柳,再写漫漫的飞絮,然后以折尽柳条来表达希望亲人早日归来的美好愿望。李商隐在《杨柳枝词》中写道:“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诗人咏柳而抒别情,笔下柳条亦多情依依,并由折柳相送而生出折柳“迎归”的联想。令狐楚的《远离别》:“昨日卢梅渡口,整见诸人镇守,都护三年不归,折尽江边杨柳。”与李贺的《致酒行》“主父西游闲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道出了这样一个共同现象:“家人不归”,“亲人”攀树而望行人之归,折柳频寄,竟致枝髡树秃,断折而犹未得归,以此来表达思念盼归之意。
1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猫的形象。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一题。
14、诗中的“早雁”是怎样的一个物象?
15、我为了区别本文前面讲述的4点诗歌创作中的情感生成技法,我特意给第5点命名为“创景抒情法”。
16、◎赏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无尽的情味。
17、《蜀相》中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8、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19、C.上片写“昼眠”后所听所见:棋声惊眠、新蝉鸣叫,惹人烦恼,而绿槐高柳、和风碧窗、熏香缕缕,让人欣喜。
20、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三、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达愁绪的诗句
1、(注释)①回塘:曲折的水塘。②别浦:不当行路要冲之处的水口。③红衣:荷花的红色花瓣。芳心苦:指莲心有苦味。④返照:夕阳的回光。潮:指晚潮。⑤骚人:诗人。
2、《旅夜抒怀》中正话反说含蓄表达情感的诗句是名岂文章著,官就老病休。《旅夜抒怀》中用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心境的诗句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
4、“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喻指爱情、借代小人等。对此进行简要勾勒,可以更深刻理解“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5、鱼飱②虽薄真无愧,不向花间捕蝶忙。
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7、赵长卿《声声慢》:“叮咛再须折赠,劝狂风,休挽长条。春未老,到成阴,终待共游。”是以柳来感叹时光的飞逝,且怀古伤今。
8、以桃花象征自由美好安宁的生活
9、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10、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11、梅好惟嫌淡伫,天教薄与胭脂。真妃①初出华清池。酒入琼姬半醉。
12、情感: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
13、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唐.杜甫《梦李白》
14、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15、(答案)质朴、自然、清纯、妩媚
16、词人借助丁香的形象抒发了在“落木萧萧”的环境下,琼葩独吐而又遭梅蕊相妒时,彷徨、孤寂、苦闷的复杂情绪。
17、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蝉
18、译文: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19、朱淑真《送春》:“楼外垂柳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以垂柳的意象抒写了春光易逝的感叹。
20、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四、古代诗歌中表达愁绪的诗句八年级
1、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2、《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宋代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译文:花儿自由自在地轻轻飞舞,恰似梦境。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漫无边际地飘洒着,就像愁绪飞扬。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简直就是一幅本该令人欣喜的山水画。春天的大好时光是多么没好呀,然而“今春看又过”我何日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以乐景写哀情——离愁别绪。
4、手法:比喻,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5、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6、《新城道中(其一)》描写农家近景的诗句是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7、理解诗歌中“愁”的表现形式。
8、词中刻画的丁香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9、周总理的这首《春日偶成》与上首首杜甫的绝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以乐景写思念只愁绪。
10、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11、这首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请简要赏析。
1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13、唐宋以后诗歌创作中作为一对范畴的情景关系被正式提出“人情对境,自有悲喜”(宋.葛立方《语韵阳秋》)的观点。揭示了变化着的情与景的联系。突出了情的能动作用,正确地阐述了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受随主体的心理变化而变化的道理。
14、古人为怀念离乡亲友,或寄去杨柳枝以表意。如张九龄《折杨柳》:“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壮阔的荒漠为背景,加上哀怨的曲调,抒发了思乡之情。宋代张炎诗云:“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朝中措》)归去途中,作者随手折一枝杨柳,但走至住所才恍然醒悟——浪流之人羁驻逆旅,哪会有自己的家门呢?一种天涯游子欲归无处,欲住无家的悲哀,猛然袭向心头,此时,以柳寄托思亲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15、(解析)月亮照在离家万里之遥的瞿唐峡的上空,是春天初六的上弦月。月光皎洁,时时照亮幽暗的居室,像往常一样洒满清幽幽的天空。这四句是写月的,表现的是环境的清幽。天气凉爽,衣襟下垂不动,月亮高悬,对着流满泪的脸。这里的“泪脸”很直接的表明了诗人的漂泊之苦,忧国之愁。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乌鹄向南飞,在这深深的夜里,它栖落在江边。
16、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山前山后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它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思念和对家的依恋。如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咸阳城西楼晚眺》),诗人在愁怀无际之时登上咸阳城楼,举目四望,见依依杨柳略类江南,便想起了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生发出感慨大唐帝国在风雨飘摇中的无限悲愁。又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写诗人夜晚听到折柳之曲,勾起了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唐人无名氏《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宜同折,故人怀故乡。”也是以杨柳起兴,写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欧阳修的《朝中措·平山堂》:“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对故地怀念深沉而不低落。
17、《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18、(注)愚溪,在湖南省永州市西南,本名冉溪。唐柳宗元谪居于此,改其名为愚溪,并结茅树蔬,筑堂而居。此诗作于柳宗元去世三年后。
19、(答案)陪伴作者,给人温暖;勇猛善战,功绩非凡;不求待遇,尽职尽责。
20、刘勰不仅明确地指出睹物可以兴情,而且指出了情景之间的有机关系,即情往景还,情赠景答,以及创作主体的吐情纳答,说明景对情的影响。这比《毛诗序》又大大进了一步。可看做是“情景交融”说的初坯。
五、表达作者愁绪的古诗
1、(2)这首词写出了竹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6分)
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春风”、“春花”把诗人科举取胜的狂喜之情衬托得淋漓尽致);
6、明代都穆把情景结合在诗歌生成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到至极。
7、《李凭箜篌引》中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美妙的诗句是梦入神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8、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
9、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10、《旅夜抒怀》中正话反说含蓄表达情感的诗句是名岂文章著,官就老病休。
11、最后,把握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对于人物形象,一般会以“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的形式命题,其答题切入点为:明确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从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角度)。对于物象,一般会以“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物象,有何作用”的形式命题,其答题切入点为: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内在品格、精神),点出诗歌刻画物象所用的手法。将物象与抒情主人公相联系,答出诗人通过这个物象表现出了怎样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12、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
14、古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5、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16、彭祖,传说中的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谢家
17、(答案)作者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黄莺虽处在金衣翠幕之中,却受到雕笼的束缚以自比,表达了作者对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及怀才不遇(或:白白浪费青春年华)的怨恨。
18、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
19、对于诗歌要表现感情的问题,我国古代的作家评论家,早有认识。比如,《毛诗序》的作者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这里明确把“情”与“志”并举,也就是说诗歌的最重要特点就是要表达思想(志)和情(感情)。
20、应该指出:这样的情况并不能说明景与情可以一撅两半,互不相干,而仍然是以情为主的,景是为情服务的。只是服务的方式不一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