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爱国的古诗及诗意
1、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解释诗句中粗点的词。
3、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4、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7、译文用黄金镀饰、白玉镶嵌的宝刀,到夜间,它耀眼的光芒,穿透窗户,直冲云霄。大丈夫已到了五十岁,可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只能独自提刀徘徊,环顾着四面八方,祈求能一展抱负,小试牛刀。我在京城里结交的都是些豪杰义士,彼此意气相投,相约为国战斗,同生共死。不能在流传千年的史册上留名,我感到羞耻;但一颗丹心始终想消灭胡虏,报效天子。近来,我来到汉水边从军,每天早晨都对着参差耸立的终南山,遥望着布满晶莹似玉般积雪的峰峦。啊,楚国虽然被秦国蚕食,但即使剩下三户人家,也一定能消灭秦国,难道我堂堂中华大国,竟会没有一个能人,把金虏赶出边关?
8、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9、诗人将这首诗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诗的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10、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1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1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13、会认会写“祭、乃”两个生字。
14、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15、山东收税租,养我防塞兵。
16、陆游告诉儿子什么?请你再读古诗,用自己的话与同桌说一说。
17、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18、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19、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唐·令狐楚>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明·戚继光>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清·郑成功
二、关于,爱国的古诗
1、表现了诗人至死不忘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3、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4、再读古诗,感知诗意
5、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6、引读:1210年的寒冬,这位老人85岁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窗外,是北风凄厉的呼号;屋内,昏暗的烛火下是烛泪在流淌。面对床前哀戚的儿孙,这位老人一再叮嘱——(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7、诗的大概意思:端午节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为什么而设立的?只是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于是我站在楚江上追思,眼前一片烟泼浩淼,空空荡荡,我轻蔑地笑了,为什么如此宽阔的大江,就不能包容一颗爱国的心,不能为敢于说真话的人洗刷冤屈呢?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这首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8、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你是否也沉浸在一腔悲愤中?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9、家国春秋,历来激励着一代代有志之士。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把自己对祖国人民的热爱,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千百年朝代更迭,而这些铁血衷心的诗歌却永不磨灭。生于斯时多幸运,愿得此生长报国!
10、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2、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13、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14、玉门关:汉武帝时设置的边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也称作“雁门关”。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1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6、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
17、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18、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19、《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20、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三、关于爱国古诗的诗句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陆游
3、州桥南北的天街之上,中原父老伫足南望,他们年年盼望王师返回。
4、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5、⑵西湖:在浙江杭州城西。汉时称明圣湖、唐后始称西湖,为著名游览胜地。几时休:什么时候停止。
6、《从军行》是一首七言绝句,平起首句入韵式,全诗有四句,每句7字,共28字。绝句与律诗的不同在于: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
7、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8、《珍珠鸟》朗读+知识精讲
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靖康耻犹未血,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晏殊和尚的诗句“: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0、同学们可以尝试用普通话基础吟诵调、葛毅卿先生传调、山东古调雪公调吟诵这首七言绝句《从军行》。
11、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12、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13、你知道诗题“示儿”是什么意思吗?(渗透学法: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5、引导:你是从哪里读出的?读一读整行诗(整句诗)。
1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7、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8、郡县发丁役,丈夫各征行。
19、此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20、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诉衷情(陆游
四、有关于爱国的古诗
1、“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2、生男不能养,惧身有姓名。
3、知足安然霸气收,清心淡泊度春秋。
4、并以此文献给伟大祖国68岁生日!
5、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7、“乃翁”指的是诗人自己。
8、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9、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
10、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12、诗人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13、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14、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15、注释萧萧:指风声。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兮:语气助词。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16、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8、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19、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0、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五、有关于爱国的诗句古诗
1、感悟第二句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团结起来,我们是一家人!
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4、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5、译文: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即使是已经死了,也应该成为鬼中的英雄!我至今还在怀念楚汉争雄时的项羽,即便是自刎于乌江,也不逃离江东的场景。
6、嗟我五陵间,农者罢耘耕。
7、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8、国家,风雨飘摇;个人命运,难以挽回。这两句诗让我们明白了覆巢之下无完卵,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的、国家的命运攸戚相关,有了“安”的国,才有“安”的家和人。
9、《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10、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11、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12、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13、在中国革命史上,无数共产党人、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左权、彭雪枫、“狼牙山五壮士”等以身殉国的革命先烈,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14、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15、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16、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17、诗人在临终前将自己的嘱托以诗的形式写给儿子,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18、文天祥画像宝祐四年)举进士第一。公元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东下,于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被拘,后脱逃至温州,转战于赣、闽、岭等地,曾收复州县多处。公元1278年(宋末帝祥兴元年)兵败被俘,誓死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文,诗词多写其宁死不屈的决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1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0、汗青:因竹片水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特指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