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个性网

初中边塞战争诗【精选100句】

陈蕊蕊
导读 一、初一至初三全部边塞诗 1、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 2、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 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4、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5、内...

一、初一至初三全部边塞诗

1、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

2、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

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4、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5、内容特点: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6、(诗词赏析)这首词极富动感地描绘了词人乘兴徜徉所见的朴质、自然的村野田园风光,表达了对农村景色的喜爱之情。

7、尾联的出句,好像诗人就站在读者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这种典型环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颔联中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

8、大漠瀚海上,燃起万千烽火,黄沙之中,曾是千百年来的战场。

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10、2018中考语文都考了哪些名著

11、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雁门太守行》和《使至塞上》都属于边塞诗。雁门太守行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形象地反映了爱国将士为保卫雁门而洒下鲜血,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的珍爱之情。使至塞上作者描写赞美了塞外的奇特壮绝的风光,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13、远行的人早早就骑上了骏马,行途直指蓟城的旁边。

14、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第四段,概括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1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6、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7、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8、首联中,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

19、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0、契诃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万尼亚舅舅》《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变色龙》、契诃夫是俄罗斯唯一一个以短篇小说创作登上世界文坛高峰的作家。

二、初中边塞战争诗

1、以下是这三首边塞诗的详细介绍。

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3、2017浙江中考课外文言文汇编

4、2019届石景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5、(写作特点)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月是故乡明”巧妙运用以幻作真的手法,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6、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7、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8、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9、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10、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1、下阙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借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12、比喻赞美,讴歌英雄第七段,用比喻作结,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1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4、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1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16、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7、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削弱,吐蕃趁虚而入,曾一度攻入长安,后来又向西南地区进犯。严武两次任剑南节度使。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秋天,严武镇守剑南,率兵西征,击破吐蕃军七万多,收复失地,安定了蜀地。这首诗就是作于同吐蕃交战之时。

18、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19、(写作特点)①借助景物描写阐述深刻道理。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作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

20、丰台区2019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二模语文2005

三、初中边塞诗名句

1、第一句写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第二句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2、还朝辞官,亲人团聚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3、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4、(诗词赏析)这首曲借咏喇叭,活画出明朝中后期宦官在运河沿岸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社会现实。

5、一二句写诗人虽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三四句运用设问,回答“无车马喧”的原因。“心远”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五六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诗人的闲适心情。七八句是景物描写。诗人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飞而知还来表达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九十句中“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以哲理句结尾,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6、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7、《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是明朝初期的文学家。本文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序。本文从得书之难、求师之难、行路之难、生活之难等四方面,叙述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

8、(诗词赏析)本诗是诗人去吴中途经北固山时所作。全诗和谐优美,意境开阔,既写出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放眼山川的博大情怀。

9、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物或独特的艺术形象)。

10、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1、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千帆舞”写海上大风中舟船在风浪中前进的状态,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有生活真实感,又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转”“舞”将人在风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下阕抒情。著一“漫”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诗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

12、三四句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想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1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4、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陈涉世家》

1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1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7、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18、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19、(诗词赏析)这首怀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20、上海2018七年级期末课外古文阅读汇编

四、初中古诗边塞诗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杜甫)

2、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3、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4、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5、月(残月、明月、新月、玉盘)

6、前两句写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塔高。第一句“千寻”从正面衬托出塔高,第二句用“鸡鸣”就能“见日升”之早,从侧面衬托出塔高,这两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为下文的感受作铺垫。后两句抒情。“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可能遇到的困难、障碍、挫折等。诗眼是“不畏”,这二字气势夺人,道出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身在最高层”是点睛之笔,点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可见诗人的构思之精深。

7、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他饯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沉郁中振起,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坚定“长风破浪”的信心,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8、三四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9、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10、(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赶快学起来!

11、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花了19年时间主持编写了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1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13、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14、(诗词赏析)这首词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1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6、初一为“朔”,初三就是初三啊。如果你问月相,那么初三的月亮才可见,叫做月牙或初月,初三到初七统称上娥眉月,初八叫做上弦月……

17、这首诗作于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六月。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

1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9、如果有卫青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20、失意的心境。首联第一句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聚困难,第二个指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以及离别后的痛苦难堪。第二句既是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以“花”比喻美好年华将逝,极力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颔联中“丝”与“思”谐意,诗人用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至死不渝的爱情追求。这两句可以言情,也可以喻志,常用来表示忠贞不二的执着和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颈联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忧虑,倍感清冷以至颜衰的情况,体现了诗人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尾联运用典故(“蓬山”和“青鸟”),寄希望于使者,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五、初中边塞诗大全100首

1、(写作特点)①写景与说理融为一体。②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2、(写作特点)①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练朴素,内容明晰易懂。②具有诗中有画的特色。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

4、青春的模样·根深叶茂16

5、(写作特点)①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②侧面描写以及反衬手法的运用。

6、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7、(写作特点)①语言古朴,意象深微。②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8、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诗人抒发遭遇贬谪的感慨,但其中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一个普遍意义。后人用此诗句,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9、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10、《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吴敬梓,清代(朝代)小说家。《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

1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在创作手法上,多采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12、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13、(写作特点)①运用比喻、夸张、暗示、烘托等手法。②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1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15、(诗词赏析)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即物起兴,托物咏史,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明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16、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17、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和韩愈一起积极提倡古文运动。《小石潭记》

18、三四句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19、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0、大兴区2019学年高三一模试题(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