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与自然关系的诗句
1、译文: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2、让物像人一样,在心智上“活”起来,赋予物自主性,构建物的主体,从而建立“物的自治”,都体现出诗人深入物的能力。我们或可以说:臧棣的诗歌状物开启了新的世界观。这让人想到《旧约·创世纪》:耶和华将各种活物带到亚当面前,看亚当如何将它们命名。或许正是从那一刻起,人类拥有了神赐的语言(诗)特权。臧棣,正运用这一特权,再次呼唤植物的名字;驰骋于语言内外,重新认识万物,重释人和植物所共生的世界。因而,《诗歌植物学》既是植物之传,又是开创性的诗歌书写。
3、同样的故事出现两次,可见这则寓言故事在庄子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不过,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他者的个性特点和人类如何对待他者的问题,而没有深层地挖掘这种对待方式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关系模式。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其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关系模式,从而探讨其对现代构建人与自然关系所能提供的有益启示。
4、“那是一个敢于献身的人,那是一个在舌尖上跳舞的人。为着众生。菩萨心肠。他的眼神明亮,那些草药,也具有了人性的光芒。”
5、既然人类以“己”为标准建立与自然的同一关系最终会让人与自然两败俱伤,那么人与自然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才能相得益彰呢?庄子在“鲁侯养鸟”里给出了他的答案:“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䲡,随行列而止,委虵而处。”在这里,庄子否定了“以己养养鸟”所建立的人与自然的同一关系,主张“以鸟养养鸟”的方式重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6、摘要:“鲁候养鸟”是《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中,庄子讲到了两种不同的养鸟方式:“以己养养鸟”和“以鸟养养鸟”,并通过这两种不同的养鸟方式建立起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模式。“以己养养鸟”所建立起来的是人与自然的同一关系,人们认为自然与自己完全一致,把自己的所喜所好应用于自然万物。在这种关系模式中,人们对于自然所做的一切出于善良意志,但是由于抹杀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差异性,所以自己的善良行为反而违反了自然的本性,从而导致了对于自然的严重破坏。为了防止造成对自然的破坏,就必须回到“以鸟养养鸟”所构建的人与自然的差异性关系中来,抛弃我的主观好恶,从自然的本性出发,按照自然的本性与自然相处。只有这样,自然才会生机蓬勃,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
7、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8、稿件编辑:傅小平;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9、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10、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11、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竹怜新雨后, 山爱夕阳时. 湖上 徐元杰 风日晴和人意好, 夕阳箫鼓几船归.
12、(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3、好象没有什关系,因为听不懂啊。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人要保护自然,自然定会回馈人类山青水秀的
14、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5、艺术家将日常所见的事物赋予新的意义,
16、唐代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出自魏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18、《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19、山水的清音,蕴含着古人深沉的思索。拢山海于笔端,收天地于眼底,情之所发、笔之所至,处处跳荡着大自然蓬勃盎然的生机。诗人将情感和人格转化到自然之中,写出的不光是客观的美景,还有丰富的心灵与自然的人性。
20、巨大的孤独敲击着我的心,
二、与自然相关的诗句
1、他巧妙地将那些广为人知的引证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3、其实从“己”的内涵里也可以看出这种同一关系。在古人用于记录年号和日期的“天干地支”中,“己”处于天干的第六位,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所以《说文解字》里解释“己”为:“中宫也。象万物辟藏诎形也。己承戊,象人腹。凡己之属皆从己。”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进一步解释说:“己引申之义为人己。言己以别于人者。己在中。人在外。”可见,“己”含有“中心”“中央”之意。
4、通过以上解读,我们清楚地看到:臧棣写出了一部具有典型的个人风格的植物类百科全书,展示出非凡的状物本领。如果说,把诗歌往“大”处写,在一定层面上是一条捷径,那么,臧棣则反其道而行之:他拒绝捷径,转而关注非人的、细微的事物,在最小的时空里充分地延展、拉伸新诗的表意。他尤其擅长把小物写大,在微观世界中透视世间万象。亦长于把物往抽象上靠,塑造其气质、品格与意志。反过来讲,抽象的事物,不也是靠着一次次状物才落到实处吗?“时间太短了,/会不会被走神弄丢生命的原型?”在《连翘简史》中,诗人的时间之思,不也因有具象的连翘才能着陆吗?
5、我写的诗与自然蛮多,但绝对不喜欢那种去到哪儿就写一首自然诗,表达“到此一游”的行为,这种作品和作者我都不喜欢。
6、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7、模仿诗肯定不是自然诗。无论你在写作时,有没有那种感受。都不是。
8、自然诗歌与城市话题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什么在城市生活多年,却找不到有质感的生活?我常想,在城市生活一天,还不如去农村种一棵菜。
9、▲《月亮湾》,©罗浮紫公共艺术
10、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11、由此可见,休斯在20世纪40年代的自然书写反映出他艺术视角的拓展,也反映出他在冷战开始之初政治环境趋于严峻时坚守社会理想、表达激进思想的高明的艺术策略,体现了诗人在这一时期诗歌艺术上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
12、南方的树木花草、山川日月都在种族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共同作用下被工具化、私有化了,成为种族主义和资本主义进行种族奴役和压迫的工具。
1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4、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5、从字面义揣摩,臧棣最新诗集《诗歌植物学》书名显示了一组基本关系:诗歌与植物。或许,臧棣早就为自己设立了一个“小目标”:用诗歌的形式书写植物,构建一套具有说服力的“诗歌植物学”。千万不要小看了“小目标”,它隐藏着很大的写作欲望:植物,本可以被画出来,被拍下来,被科学语言准确地定义出来,臧棣偏偏要走最难走的路——用诗歌来复刻并重塑植物的肖像。与“诗歌政治学”“诗歌社会学”“诗歌历史学”等体型宏大、面目抽象的远亲相比,“诗歌植物学”似乎更细致,也更具体。至少,用诗歌书写植物,已透露出状物的可能。
16、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17、张教授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英美诗歌和中外文学关系。此次讲座,他以浪漫派诗歌和20世纪诗歌为例,说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并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讲座内容既丰富全面,又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在场的全体师生。
18、自然是人类认识自身的永恒母题。海子曾将诗人分为“热爱生命中自我”的诗人和“热爱风景中灵魂”的诗人,他在《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中告诫人们,“必须克服诗歌的世纪病——对于表象和修辞的热爱,必须克服诗歌中对于修辞的追求,对于视觉的官能感觉的刺激,对于细切的琐碎的描绘。”这也许隐含着对波德莱尔以降现代技术主义诗学取向的批评,但是,作为语言艺术皇冠上的钻石,在面临日趋繁复的现代性必须通过极端个人化呈现难题之时,诗人将如何实现语言的创新?诗人的“一手经验”怎样获得,如何个人化地予以语言凸现?这不仅是散文诗的困境,也是整个现代诗歌的困境,永恒地橫亘在每一个诗人面前。
19、秋季文创与2022年订阅已开启
20、年份/Year:2020
三、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1、在诗中,“撕裂天空”的“雨”猛烈地袭击着言说者“我”,两者之间的敌对关系显露无遗。“雨”对于言说者而言,无疑充满了负能量,不断袭击着头顶上毫无防护的“我”;但是处于弱势的“我”并不是被动承受负能量的消解,而是以弱者之身承受着大雨袭击的视觉形象,揭示了一种激烈的精神对抗:言说者作为物质意义上的弱者以精神正能量消解或战胜强者施加的负能量。因而,休斯诗歌中的充满负能量的自然与人形成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对抗;这种对立或充满敌意的人与自然关系使得休斯的自然书写远离了浪漫主义自然书写的抒情性或自省性,也远离了休斯本人在20世纪20年代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主义,相反,更具有现实性和批判性。
2、折断了的枝条凄凉、痛苦地耷拉。
3、就这样,诗歌对连翘的外观描摹,分成两个段落来进行。每一段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避免了实与实挤在一团、过于板结之弊,也绕过了虚与虚相靠、过于缥缈而缺乏说服力之险。全诗叙述有条有理,呼吸自如,节律依依。
4、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
5、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6、唐代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代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臧棣还以个体话语撬开植物迷宫的大门,贡献出一份奇异的诗意:它有生活的温度,又秉持着罕见的高洁。有意思的是,还夹带了新诗素来所缺少的游戏性,像一套出神入化的太极拳,自由、从容、深邃,成熟中透出一抹难得的天真。当然,臧棣还保留了他诗里一惯的配方:神秘。在神秘的注视下,所有的植物都变成了精灵,举着语言的火把,让我们在惊叹之余不得不承认:我们能拆解的,永远只是诗的一部分;而诗的至高韵味,确实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8、体现的是渔父与自然的另一种和谐
9、11月22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应邀访问我院,并作“英国环境意识的诞生——自然诗歌中的环境与环境保护”主题讲座。讲座由王桃花教授主持。
10、“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写水之静谧;“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写水之仙源。
11、我认为写自然,要保持谦卑和真诚。
12、山水胜处,艺文养心。漓江“诗说话”沙龙主持人非亚说:漓江边特别适合喝酒,写诗,谈诗……且让我们跟随诗人,走进诗歌与自然的世界。
13、当我们通读《自然书》时,为诗人打通植物、自然、风光与人身官能精神统觉的才华与技术而欣然击节之时,对这类“泛肉身化”写作技术的现代性如何指认?换句话说,孙文华这些作品与耿林莽的“海洋喻象”、许淇的“草原喻象”如何区分?统观散文诗写作,乡土题材、自然书写、浪漫抒情依然是其主流形态。光鲜的词语,纯美的意象,独特的修辞,新奇的构思,依然是散文诗群给读者留下的共性景观。在如此非个性化书写中,孙文华是否有殊异性,其独一辨识度何在?
14、我站着,光着头,任凭暴雨倾下。
15、以物见人,人中有物,乃至物我两忘……如此海量的植物书写也让我们相信:诗人的精神世界与植物发生了真实的共振。这可以说是一种极为稀缺的状态。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与自然普遍割裂。如今,人们对自然的陌生,很大一部分来自对植物的陌生。在植物与人、植物与新诗之间,更是缺少富有根性的写作。而臧棣的植物诗既源于日常,又高于日常,在恢复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树立了一种不脱离于物感的抽象经验。
16、古典诗词中的山水意象色彩纷呈、意义深远,是宇宙生命美妙的自然呈现,是山川草木、日月风云借诗人妙笔而获致的美的律动。古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有限的物象有了无限的意韵,品味其独特的审美意蕴,感悟诗词中所昭示的深刻道理,使人领悟到传统文化之深之博之美,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理性认识和励志生命的人文品性。
1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8、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19、经过对工业空气循坏系统的
20、2021上海之鱼国际公共艺术双年展
四、人与自然关系的诗句名言
1、诗评家,诗人。浙江省长兴县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诗歌研究与文化哲学研究,著有《浙江先锋诗人14家》、《我对诗歌所知甚少》、《纸上的飞翔》(诗集)等文学研究和创作专著。
2、译文: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3、兰斯顿·休斯第一部诗集《疲倦的布鲁斯》
4、与非散文诗相比,散文诗之所以被称为“青春的文体”,我想也许与散文诗在口语嵌入、事象引入、戏剧性植入等及物抒情技术加入行动过缓不无关系。令人欣喜的是,《自然书》既保留了散文诗一以贯之的雅致、纯粹的书面化抒情门面,也挂满了口语抒情的锁,同时还布置了许多细化、深化自然物象的抒情小锁环,引发人们通过各自的钥匙深入其中而留连忘返。
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实现人与自然(包括人类社会)的协同发展,就不能不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能不掌握和应用自然辩证法.
6、张教授生动活泼地介绍了英国诗歌中的环境意识,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激发学生们对诗歌的阅读兴趣,还增强了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
7、道家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冯友兰曾说:“道家教义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复归自然’。”《庄子》作为道家学说的经典,其思想内容当然也是以自然为旨归。“鲁侯养鸟”就是有关人与自然相处的寓言故事。在这则寓言故事中庄子不仅描写了两种不同的养鸟方式:“以己养养鸟”和“以鸟养养鸟”,而且围绕着这两种不同的养鸟模式揭示出同一与差异两种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
8、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9、《诗经》里的植物“荇菜”
10、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是近年文学界颇为关注的话题。无论秉持怎样一种诗学立场和艺术原则,作为诗人,无论是臧棣、胡弦,还是雨田,都深刻意识到唯有在与天地万物的交融交往中“寻求与万物的一致”,才是跨越“界限与黑暗”,探寻生命与精神秘境的唯一途经。本期“新批评”关注三位诗人的新作,他们各自的最新诗集,都意在将人和自然之间的“隔断”弥合起来,重建两者的精神契合。
11、休斯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自然题材诗歌勾画了一个二战期间及其结束之初美国非裔民族从南方乡村到北方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展现了自然作为一种体制化的社会存在。就美国社会而言,二战时期非裔向城市移民有着诸多现实原因;但就休斯而言,非裔民众向城市流动是一种逃离,是一种源于他们对南方自然心怀恐惧的精神逃离。在休斯的诗歌中,美国南方的自然对于非裔而言是苦难与不幸,是南方种族主义与资本主义操纵和扭曲的异化自然。在《蓝色的牛轭湖》(“BlueBayou”)中,黑人被迫长时间劳作,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到头来经济上几无所获,生活中妻子被白人夺走,他自己也被处以私刑:
12、魏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3、当植物是观察者时,臧棣的诗又翻转开了一个新的空间,试着从植物的角度来理解人、理解世界。他很注重移情手法,经常想象植物的心理活动,以此增添观看的视角。他想象着狗尾草面对人类的矛盾心理:“在被称为杂草时,它们会矛盾于/我们对大地的疯狂的占有”(《狗尾草简史》);也揣摩过千叶兰的心思:“有过一瞬间,它幻想/你就是那位它一直都想结识的/驾驶过高塔吊车的人”(《千叶兰简史》);类似的意趣也出现在佛掌参这里:“它不嫌你的手掌大到/简直像它的陌生的婚床”(《佛掌参入门》)……
14、我们不妨回归文本,寻找答案。在《庄子·至乐》与《庄子·达生》中,“鲁侯养鸟”这个故事都是作为论据出现的。在《庄子·至乐》中,子贡问孔子为何“面有忧色”?孔子回答说,他在担心去齐国讲道的颜渊,颜渊讲的是尧舜之道,所以孔子担心齐侯因为不能理解这些道理而产生困惑,最终杀死颜渊。为了证明自己的担心,孔子引述了“鲁侯养鸟”的故事。在《庄子·达生》中,扁子将具有极高道德修养的“至人”的德行告诉了孤陋寡闻的孙休,但是却担心孙休会因此迷惑。当弟子问扁子,为什么孙休会迷惑时,扁子引用了“鲁侯养鸟”的故事,以佐证将大道理告诉不能理解的人,就好比是“载鼷以车马,乐鴳以钟鼓也”。
15、唐代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6、译文: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大地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大地运行的法则是以这天的法则为法则,天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17、唐代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8、查看美莹老师更多视频内容
19、臧棣还有一首《青蒿简史》,更体现出一种综合性。“混入重击之下粘稠的糯米后”一句,隐含着一个厨房的场域,揭示了人类最基本的劳动之即食物加工。在这首诗里,臧棣“以口感为溯源点”,点明了植物、味觉、人类与诗歌的多重关系:
20、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五、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诗句
1、这是一组集中书写自然感性的诗,情趣盎然,灵光四溢,是普里什文自然生态主义诗写的汉语回声。它以与家人相处的温和、幽默语调,在精致、光洁的修辞隐喻的起承转合中带着读者徜徉在大自然鸟语花香的怀抱之中,满眼皆尽少年的清香与青春的生机。
2、径草踏还生。酒伴来相命,
3、以口感为溯源点的话,这一切有赖于
4、梁绍基/LiangShaoji
5、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6、其创作过程漫长并释读艰深,
7、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8、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人登山观瀑,临江泛舟,仰观天宇,俯视山川,在自然和社会博大恢宏的空间奔来驰去,日月山川、风雨雷电、草木虫鱼都成为他们捕捉的对象,成为生情化理之源和抒怀言志的载体。文人的审美敏锐正在于统纷纭以妙悟,发独见于毫端。自然山水与古典诗词的结合,产生了绵久的韵味。
9、生活在日常之中,就是“行走在地”,“拥有一棵草木的姿态”,人类不灭,“行走”不息。而“行走”的具体表现,就是尽情地敞开自我细微丰盈的感官,呼吸自然的气味,品尝天地的滋味,聆听万物的声音,欣赏人间的色彩,在生长与欣赏中完善、升华和丰富人作为主体的一生。诗人在这里所经验到的诗意,与薛爱华在《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所描述的唐代诗人笔下“南方”“千变万化的气、味、音、色”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时间新质的区别,是诗人在万物襟怀中对人类精神的回望和肯定。
10、我把人分为心和意两部分。心即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是多维的,从不同的角度看一座山,看到的也不会是一样。虽然我们回不到故乡,但仍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角度,与自然达到真正的融合。
11、“青春写作”需要走向成熟,走向表现内容的深切丰富,表现格式的多元独特。毕竟,进入现代以来,散文诗的高山仰止的源头有两个,国内当属鲁迅,而国外当属波德莱尔。其实像勒内.夏尔的《唯一幸存原》等也是非常成功的跨界写作,即使已故浙江诗人高崎的散文诗也卓具一格,其语言的超迈高古,镇定专注,华瞻瑰丽,值得深入研究。但是,总体上看,当代汉语散文诗写作还在路上,离丰富多元、逼视现实、透视时间的新型成熟文体尚待诗人们生生不息的努力。
12、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数“天人合一”,这不仅是儒家的思想表达,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表达。儒家关于人与人关系思想的表达,我觉得有很多,比如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又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都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思想。
1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4、最后关头,自然依然是可靠的。
15、这是《百年之后》的一部分,个体的达观喜悦,在亲切、轻松的言辞中娓娓展开,交织成一曲人与自然万物有灵的轮回关系,我与树、生与死、行走与安眠、入根与再生……就像地球围绕个我的星光自转和太阳顺应着宇宙公转那样,春来秋去,生生不息。
16、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贺兰进明《古意》道:“崇兰生涧底,香气满幽林。”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更与佛道有着不解之缘,綦毋潜《宿龙兴寺》道:“白日传心静,青莲喻法微。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菊花是傲霜之花,白居易《咏菊》道:“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梅花是报春使者,陆游《雪中寻梅》道:“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只自如。”诗人对花的品格和气质的赞美,也是追求理想人格的写照,蕴含着道德精神与人格操守的价值。
17、首先,臧棣的状物并不执着于面面俱到,他只抓植物形象中最突出的一两个点,简短地“速写”出来。芹菜是再普通不过的植物,该从哪个角度来写,才不会落入俗套呢?“我用芹菜做了/一把琴,它也许是世界上/最瘦的琴”(《芹菜的琴丛书》),这个开头带着轻快的视觉冲击力从天而降,倏然替我们打开了另一双眼睛:芹菜茎上的筋,正像是一条条琴弦,那么芹菜的确是世上最瘦的琴了。写莴笋,先写总体印象:“苏醒的翡翠从植物那里借到/一根意味深长的棍棒”(《莴笋简史》,下同);对臧棣来说,到此还不够,依然在形色的范畴内,因此,最好是趁热打铁地往前推一把:“稍微使点劲,/就能握出一把晶莹的露水。”如此一来,水分也有了,莴苣的形象变得晶莹可感。
18、喜欢本文,请点“在看”
19、地球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对抗,到今天,已达到巅峰状态。自然改变了,食物改变了,很多东西都改变了……我是农村长大的,但我也回不去了。现代人很多都如此,大家把肉体放在城市,心却时常为回不去的故乡而伤感,诗歌创作中自然就会涉及到这些改变。
20、译文: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它们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