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句
1、人与自然间的正常关系,应当是欣赏与保护,对自然的欣赏,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欣赏大自然的山河壮阔,鬼斧神工;欣赏风花雪月的四季轮回;欣赏鸟翔蓝天,鱼潜水底的物竞天择。人将大地比作母亲,人类在母亲的怀抱中生存,体现的是真正的和谐。
2、从大自然学习崇拜课程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美国)爱默生《论自然》
3、澜沧江流域西双版纳的傣族是中国最大的傣族居住地,建国后尤其引人注目,他们的各种风俗习惯和社会构成经常会被学者研究。西双版纳古称“勐泐”,是傣泐人建立的小王国,因都城地处勐景洪,政权中枢被称为“霍罕景洪”,即“景洪金殿”。勐景洪统辖的范围包括60余个大小不一的坝子,在60多个坝子之上又形成近50个自然勐,它们是勐泐的一级单元。自然勐之下划分若干个“陇”或“哈麻”,其下又划分若干个“火西”,“火西”之下是最基层的“曼”(即村寨)。但是“陇”、“哈麻”、“火西”是虚拟单元,只有自然勐和村寨才是实体的单元。
4、5年来天航环保紧跟国家战略
5、?四川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第一批)丨宜宾市三江新区“三生融合”提升发展效能
6、《十月》大型文学期刊以此与读者建立紧密的联系,新刊发布、文坛资讯、编读往来等等。
7、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8、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9、关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曾芳等住川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建议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具体建议包括科学设置管理机构、加快建立法规制度体系,以及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等。
10、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清代张维屏的《新雷》
1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12、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13、诗歌第三段:“退一步,十秒钟的间歇真的能成就/一次神秘的沉浸吗?时间太短了,/会不会被走神弄丢生命的原型?/回想起来,年轻时你读不太懂/斯宾诺莎,近乎一种幸福。”
14、尽管轻盈得很随意,但你不可否认
15、《李伯川《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传统水利灌溉技术体系研究》,《古今农业》2008年第3期
1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可惜了,没找到有和字的。
17、变化,也在陕西和甘肃发生。
18、这是一个鸟儿和人类幸福和谐生活的故事。老爷爷种了很多树,在每棵树上安了小木房子,让更多的鸟儿来居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房子也多次易主,但爱心却在接力,昔日的小树早已成为郁郁葱葱的树林,鸟群在上空自由飞翔,人们在树下快乐奔跑,人与自然可以如此和谐!
1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0、首先,臧棣的状物并不执着于面面俱到,他只抓植物形象中最突出的一两个点,简短地“速写”出来。芹菜是再普通不过的植物,该从哪个角度来写,才不会落入俗套呢?“我用芹菜做了/一把琴,它也许是世界上/最瘦的琴”(《芹菜的琴丛书》),这个开头带着轻快的视觉冲击力从天而降,倏然替我们打开了另一双眼睛:芹菜茎上的筋,正像是一条条琴弦,那么芹菜的确是世上最瘦的琴了。写莴笋,先写总体印象:“苏醒的翡翠从植物那里借到/一根意味深长的棍棒”(《莴笋简史》,下同);对臧棣来说,到此还不够,依然在形色的范畴内,因此,最好是趁热打铁地往前推一把:“稍微使点劲,/就能握出一把晶莹的露水。”如此一来,水分也有了,莴苣的形象变得晶莹可感。
二、描写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著名诗句
1、展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灵之美
2、让物像人一样,在心智上“活”起来,赋予物自主性,构建物的主体,从而建立“物的自治”,都体现出诗人深入物的能力。我们或可以说:臧棣的诗歌状物开启了新的世界观。这让人想到《旧约·创世纪》:耶和华将各种活物带到亚当面前,看亚当如何将它们命名。或许正是从那一刻起,人类拥有了神赐的语言(诗)特权。臧棣,正运用这一特权,再次呼唤植物的名字;驰骋于语言内外,重新认识万物,重释人和植物所共生的世界。因而,《诗歌植物学》既是植物之传,又是开创性的诗歌书写。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出自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4、世界是一个棋盘,宇宙现象是棋子,赛棋规则就是我们所称的自然界规律。——(英国)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6、祜巴勐《论傣族诗歌》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云南),1981年版
7、文字、音频系儿童故事集汇发布
8、这位95后女孩,陪山里娃写下1000多首诗
9、跌宕起伏的大熊猫成长历险
10、以物见人,人中有物,乃至物我两忘……如此海量的植物书写也让我们相信:诗人的精神世界与植物发生了真实的共振。这可以说是一种极为稀缺的状态。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与自然普遍割裂。如今,人们对自然的陌生,很大一部分来自对植物的陌生。在植物与人、植物与新诗之间,更是缺少富有根性的写作。而臧棣的植物诗既源于日常,又高于日常,在恢复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树立了一种不脱离于物感的抽象经验。
11、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12、体现的是渔父与自然的另一种和谐
13、(唐)王维
14、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建设可以从哪些方面着力?
15、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16、状物:一种植物诗写方式
17、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18、译文: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19、“熊猫作家”蒋林全新生态文学力作
20、总造林面积约15107亩,具体工程量包括:乔木1726777株、灌木186492平米、灌溉给排水等。
三、描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句
1、风柔柔吹面颊否想卷着泥沙雨湿润发否想或许烧焦发仰望淡蓝色空否想变灰色或黄色远眺片绿色否想夹杂着白色点点我清风我雨水我蓝草依翠绿水依清澈保护自护家园便享受知道想要?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选自陶渊明《饮酒》全诗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选自张志和《渔歌子》全诗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选自王维《山居秋暝》全诗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大自然绝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只是我们自己。——(法国)卢梭《论科学与艺术》
4、秋季文创与2022年订阅已开启
5、《诗经》里的植物“荇菜”
6、尽管水稻主要生长在雨季,但是稻作生产的育苗、整地等各个环节却处于旱季,而此时降雨量却不足全年的13%,耕作需要大量水源,可是坝子内的大江大河由于河床过低,要是没有大型水坝、水库抬高水位,基本无法用来灌溉,因此当地不得不靠山箐、山谷中流出的小溪、小河、泉水等涓涓细流解决问题。长期的稻作生产经验,让傣族人明白只有覆盖茂密森林的山间才会发育溪水河流,这就是“有森林方有水源”的来源,也是“垄林”诞生的背景。
7、岁暮天寒,腊月里的诗词首首温暖,一起来品味!
8、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9、文字:奉学勤(学术分社)
10、译文:天地与我们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人我万物之别。
11、积极落实建设雄安重大决策
12、接下来便是对颜色的书写。“依然保持着/心灵的颜色”化用了移情手法,给植物以主观性和能动性。“一直艳黄到像是/突然被揪住了小辫子”,正式点出了连翘的颜色(“艳黄”),也兼写其形——连翘的每一根枝条都开满了小黄花,确实像“小辫子”,而这句更妙在“被揪住了小辫子”,将“小辫子”以被动句式呈现,亦是双关法。状物至此,若延续“实”的路子状下去,诗其实只是在承担说明文的功能。诗人及时刹车,给出“世界的空旷/比人间的空虚还盛大”两句,将诗歌开到了“虚”的赛道上,赶快抒发当下的感悟。
13、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14、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今年1月,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强调要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建立完善管理机构,加强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保护,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永续发展。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甘肃将继续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久久为功,接续奋斗,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贡献智慧和方案。
15、依依不舍: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弃。形容舍不得离开。
1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7、“我们还建立了秦岭大熊猫兴隆岭核心种群保护联盟,共同开展反盗猎联合巡护、清理整顿非法登山入区等行动,加强联防共管。”昝林森说,目前,陕西片区已恢复大熊猫栖息地5000余亩,建设野生动物通道7处。设定动植物监测样线376条,巡护长度1800余公里,森林植被固定监测样地206处、野生动物和入区人员监测红外触发相机1241台,获得照片视频资料40余万张(段)。”
1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出自魏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19、以介绍野生高山杜鹃为主,与蜜植生境的生态科研专家顾问团队一起,探索大熊猫的伴生植物,及其发现之旅、科研成果、乡村经济和市场价值。
20、这么深奥的问题袄```~论文吗?人类要遵照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自然也可以理解成有些人所说的天,所以我们不能逆天而行。我们绝不要破坏大自然,不然会遭到大自然的强烈报复,我们人类在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不要痴心妄想的去改造自然。最好遵照“易”的理念,掌握自然规律,让自然为我所用。
四、描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著名诗句
1、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2、勐泐的自然勐都有自己的“垄林”,按需要在本勐划出若干片森林作为“竜勐”,“垄林”数量三处不等;一个自然勐至少有5个村寨,多的有十几、二十几个村寨不等,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垄林”,称为“竜曼”,面积较“竜勐”小,除特殊情况外,大多数“垄林”都位于河流小溪的上源,村寨的上方,或者是保持水土的关键区域。
3、译文: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抓稳了表面特征,就得往深处走了——要突出植物的神韵和气质,赋予其新的意志,并塑造一种“物—人—诗”的诗歌共同体。以新作《茉莉花简史》为例,且看状物的几个层面:初看茉莉花,最直接的观感是颜色,“宽松的云,是它穿过的/一件最合身的素衣”。随着距离的拉近,诗人有感于花香,并发出“清秀是清秀的代价”之叹,准确地拿捏住了茉莉花的气质。再往后是意识的漫游,继而又折回具体的状物:“露出它的小白牙”、“别的植物/都不会有它这样碧绿的肩胛骨”。然后,诗人的思绪再次出游,回到过去,写到自己的母亲,并以此作结。在整首诗里,状物与叙述交叠出现,更见独特性。
6、当人是观察者时,诗人不仅看到植物的特性,还通过这面沉默的反光镜,进一步揭示出人的特性及存在的真相。《鼠尾草简史》理这样写道:
7、2021年9月4日即席
8、译文: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它们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9、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10、西双版纳城南子残存的垄林
11、因为天地之气在这个时间段转换,转换的时候我们别搅动它,你没那么大的能量去干扰天地之气,那么怎么办呢歇着,以不变应万变
12、稿件编辑:傅小平;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13、“微妙的前提/也还是要保留一点的”,既在说植物/食物,也在说诗。从大自然到厨房,从“轻轻一掐”到具体的口感,在一次次出神的转移中,臧棣不动声色地完成了“诗之一辩”,最终,从植物身上看到了人自身。
14、像儿童健康中心指出的,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是平等的,你如何对待你的孩子只是因为不同的需求决定了不同的关注
15、文明的首要任务,即它实际的存在理由,就是帮助我们抵御自然的侵袭。——(奥地利)弗洛伊德《超越唯乐原则》
16、罗东山《“垄林”是西双版纳傣族水利灌溉和环境保护的基础》西南民族学报,2002年3月
17、原来,小丑鱼的体表有一层黏液,g无可以中和海葵刺细胞的毒素,又可以抑制刺细胞的弹出。这些黏液原本是海葵的身体分泌的,可以防止众多触手相互触碰造成误伤。而小丑鱼在幼鱼时期就会小心翼翼地接近海葵,从触手上吸收黏液。等到它们全身都涂满了这种物质时,就相当于拿到了自由出入海葵触手的“通行证”
18、“2021年3月,经请示陕西省政府同意,省林业局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上报了《关于调整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秦岭区范围的请示》,建议将大熊猫国家公园秦岭试点区整体纳入拟建秦岭国家公园范围,将陕西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昝林森说,2021年10月19日,国家公园管理局已批准《秦岭国家公园创建方案》。
19、2017年,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范围涉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2021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20、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5月
五、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
1、当植物是观察者时,臧棣的诗又翻转开了一个新的空间,试着从植物的角度来理解人、理解世界。他很注重移情手法,经常想象植物的心理活动,以此增添观看的视角。他想象着狗尾草面对人类的矛盾心理:“在被称为杂草时,它们会矛盾于/我们对大地的疯狂的占有”(《狗尾草简史》);也揣摩过千叶兰的心思:“有过一瞬间,它幻想/你就是那位它一直都想结识的/驾驶过高塔吊车的人”(《千叶兰简史》);类似的意趣也出现在佛掌参这里:“它不嫌你的手掌大到/简直像它的陌生的婚床”(《佛掌参入门》)……
2、河水静静地流着,我们在水中尽情地玩着,笑声、水声融在了一起,人与自然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几片黄树叶、红树叶从水面上职过,贴着小河的脸,抒写着秋的诗句。
3、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风歇,王孙自可留。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5、大自然蕴含着远胜人类施教的影响力量。——(法国)伏尔泰《老实人》
6、译文: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7、来自陕西的全国人大代表昝林森说,体制试点以来,陕西将13个原有保护地管理机构进行整合,设立5个管理分局,管护站由原来的50个调整为36个,组织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工作。
8、全部的艺术、教育,都只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而已。——(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
9、《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饮酒》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0、古典汉诗是植物的家园,其中的状物手法亦俯拾即是。《诗经》里已收录了上百种植物(参阅石润宏:《唐代文学中的植物书写研究》),历代诗歌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等皆是歌咏植物的名句。《红楼梦》更有十二首菊花诗,雕花刻叶,才藻艳逸。新诗诞生以来,也翕聚了大量植物。其中,流沙河的《草木篇》因独特的历史遭遇,成为新诗史上绕不开的篇章。植物,对诗人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当代诗人里,未触及植物者实为鲜见。对植物进行过专题创作的,前有莫非、子梵梅、曾纪虎、艾傈木诺等,后有年轻一代的师国骞、张元等。植物在新诗里生生不息,其吸引力可见一斑。可以说,植物书写已构成新诗的一个小传统。
11、(唐)王维人闲桂花落,
12、诗歌第二段:“细长的枝条上,每个空隙/都没有浪费,缀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黄花瓣;如果现场没被破坏,/每一次,绽放都无限接近解脱,/而代价并非凋谢即死亡。”诗人绕回“实”,继续描摹道:“细长的枝条上,每个空隙/都没有浪费,缀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黄花瓣。”有了如此细致的说明,连翘的外在形象已经够丰满了,诗人没有半点犹豫,又把书写开向了虚的赛道。这一结构,与第一段相同。
13、垄林又称竜林、龙林,怒江地区的傣族村寨又称之为社林,是寨神林和勐神林的总称,寨神林是寨神即村寨祖先居住的地方,勐神林即部落祖先居住的地方。垄林的神树崇拜是原始人民的普遍信仰,是自然崇拜的产物。
14、限量作者签名版,随书赠送博物主题精美手账本一本
15、本专栏专门以蜜植生境的顾问老师杨长青撰写的故事为主,以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为核心故事内容,为专题片、纪录片等视频类作品提供第一手文字脚本。这一系列故事叫《怒江垄林》。
16、“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句
17、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8、在这些当年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河谷地区,傣族人民通过对当地气候和环境的多年观察和总结,因势利导,顺应自然,形成了对瘴气天生拥有的免疫力。因此傣族大都在河谷地带肥沃的冲积平原和坝子上逐水而居,进行农耕、渔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傣族文明。澜沧江、怒江、瑞丽江这些河谷、坝子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傣族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水文化,成为一个主要以种植水稻和以水稻为主食的民族。要想种植好水稻,除了要有肥沃的土地,更重要的是要有充足的水源。傣族先民通过多年对水源和森林的关系进行悉心观察,深刻地认识到森林对水源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对森林进行保护和崇拜,进而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一套完备的科学合理的“垄林”制度。
19、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0、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