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凉州词解释诗意
1、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王翰并未去过塞外,他诗作中有关边塞内容的诗纯属想象之词,但就其内容来说,却十分形象逼真地反映了当时的边塞风光。王翰为人豪放不羁,“自比王侯”,这首诗表现的内容,确与其性格相符。
3、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4、读诗至此,人们还以为诗人描写的是京城豪富之家的寻常家宴,或者是内地酒楼上好友相聚时的豪华酒席。而正在这时,读者的耳畔却传来了阵阵的琵琶声。
5、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如果醉卧在沙扬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6、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一片,并不是说这座城市像一张照片儿一样是个一片儿。这一片儿啊,是唐代的口语。其实就是一座的意思。但是一片加上孤城,的确确给人感到非常的单薄,非常的瘦弱,非常的孤独,他要突出的是西域大漠的荒凉和高山独立的孤独感。“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自然之景。一片孤城万仞山是人文之景,虽然都没有点出将士的名字,但已经暗含着戍边的将士了。
7、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8、()“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口气是(①悲凉的②气愤的③无所谓的)。
9、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
10、古文|唐诗|宋词|元曲|国学经典
11、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12、精致的白玉酒杯里,盛满了葡萄美酒,我正要端起酒来喝的时候,听到马背上传
13、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作“直”。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3m或6m)。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4、()“马上催”的意思是
15、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16、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17、总体来说,这两句诗是一种宽解自己的语气。这首诗虽然使用了“一片孤城、何须怨杨柳,不度玉门关。”看上去似乎是比较落寞比较悲观的话语。但从整首诗来看,其实这种悲观的情绪并不很强烈,他内在里反而有一种壮大的迹象。
18、(①劝战士多喝一些酒②告诉人们要爱惜光阴③催促战士赶快上战场)。
19、这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拓展资料:原文
20、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二、凉州词古诗解释
1、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2、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王之涣辞官,过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间。
3、“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但是这一句的最后一个“催”字却让后人产生了很多猜测,众口不有人说是催出发,但和后两句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应该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4、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727年(开元十五年)至741年(二十九年)。
5、紫菀品月感恩有你一路前行!
6、▲点上方绿色小喇叭即可免费收听♬
7、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8、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
9、但那声声催人的琵琶曲,又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对催他出发的同伴喊出了自己久积心头的话语。
10、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11、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12、正因为有了前面的渲染,所以四句描述他们心态的诗句也易为读者所理解:“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那些临战前——说得更清楚一点,是临死前狂饮的战士,其心情的沉重是可以想见的。由于心情不好,他们三杯五盏之后,就烂醉如泥,醉卧不起。
13、“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盛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凉州词”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如王之涣、王翰、张籍等。
14、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15、诗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16、(①出征前②出征时③出征后)的情景和战士的心态。
17、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18、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19、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20、“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三、凉州词解释诗意,葡萄美酒夜光杯
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部编版四(上)古诗讲解:第6首《出塞》
3、后小杀问唐使袁振,袁振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颉利发与玄宗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发获之。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绝,人间无也。”
4、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5、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7、前人评这两句云:“作旷达语,倍觉悲痛。”“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清代施补华持不同意见,认为“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诚是见仁见智之谈。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9、我们以为,从四句看,如果诗中的主人公还有一点谐谑的话,则也只是内心痛苦不已、强颜欢笑的谐谑。当然,诗中的人们并没有因战争的可怕而贪生怕死,如果是这样,他们就不会视死如归了;但他们也绝非好战的斗士。
10、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1、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12、“欲饮琵琶马上催”,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但是这一句的最后一个“催”字却让后人产生了很多猜测,众口不有人说是催出发,但和后两句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应该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13、这都不是你们两乡巴佬所能理解的事情,三个人放声大笑。这个著名的故事被后人叫做“旗婷婷唱”。故事的真伪,真的已经不可考了,我们宁愿相信它是真实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三位诗人的诗能够为人们广为传唱,说明他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尤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14、他用手指着其中一个最漂亮的歌女说:如果这个女子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从此不再写诗,甘拜你们为老师。那两位说好、好、好再等一等。又过了一会儿,这位最漂亮的歌妓终于发声演唱。她开口一唱就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说我说什么了?
15、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6、创作背景: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王之涣辞官,过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间。
17、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文解释)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词语解释)孤城:指玉门关。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羌:古代的一个民族。(诗文赏析)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18、题解:“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19、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是: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20、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第二首)
四、《凉州词》古诗意思解释全文
1、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2、如果您喜欢本文,请记得点赞并分享到朋友圈,免费关注读更多美文,感谢欣赏“品月诗话”作品。
3、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4、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
5、第16首丨第17首丨都18首丨第19首丨第20首
6、王翰(公元687年至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代表作有《凉州词二首》、《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古蛾眉怨》等,其中以《凉州词二首》最负盛名。
7、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
8、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
9、撰稿人:朱虹闫晶柏新凤刘宏福高翔春沈士娟
10、《凉州词》(作者)王之涣(朝代)唐
11、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12、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达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13、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14、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15、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16、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官秘书正字,后贬仙州别驾,又贬道州司马,卒于任。性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并自歌自舞。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可言。《全唐诗》留其诗一卷十三首,其中《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为人传诵。
17、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
18、羌笛所吹奏的就是这《折柳枝》曲。第“怨杨柳”表达的是惜别的惆怅。因为在乐府诗横吹曲调中《折杨柳》枝的歌词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意思是说呀。朋友将要远行,折下一枝杨柳为他送别,这个柳就是跟留是个谐音。
19、凉州词释义: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20、原创不易?感恩❤鼓励!
五、凉州词解释诗意视频
1、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2、全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4、♬点击上方绿标收听音频
5、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7、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流年一词之所以让许多人觉得很美很有诗意,那是因为每个人对流年都有一定的幻想,你记忆里的流年有悲有喜,而当你回忆时即是幸福又是苦涩,这种心情应该很有味道吧。这便是流年在不同的心境里展现的姿态。流年:时光里侧马而过的岁月。
8、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但是这一句的最后一个“催”字却让后人产生了很多猜测,众口不有人说是催出发,但和后两句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但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应该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0、“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11、夜光杯:一种在夜间会发光的白玉酒杯,这里指精致的酒杯。
1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3、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14、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15、不仅是一首边塞诗,更是一首表达人情,描写风物的绝佳的诗篇。他远远地超越了边塞这个题材,成为人们心目当中,抒情达意,演唱理想的最佳的诗篇。所以无论是歌女、士大夫、还是一般的读书人,大家都非常的喜欢这首诗。我们现在的边疆早已跟1000多年前大为不同。
16、第11首丨第12首丨都13首丨第14首丨第15首
17、琵琶:一种乐器,可在马上弹奏。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18、特别鸣谢:爱濛佳美口才表演艺术基地提供场地支持!
19、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20、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出征战场能活着回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