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个性网

枫桥夜泊作者表达情感【精选100句】

陈蕊蕊
导读 一、枫桥夜泊的主旨情感 1、近期,黄群峰工作坊全体成员在线观看了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实录—《枫桥夜泊》,大家感触深刻,获益良多。 2、(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一、枫桥夜泊的主旨情感

1、近期,黄群峰工作坊全体成员在线观看了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实录—《枫桥夜泊》,大家感触深刻,获益良多。

2、(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3、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4、结句是全诗的神来之笔,令全诗境界顿出。夜半本极寂寥静谧,猛然间,深沉的钟声铿然而起,飘传到愁思难眠的客子耳际,缭绕在客子心头,使客子种种难以言说的羁旅愁情,随夜半钟声飘散在深永而清寥的夜空中,不言自明。

5、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6、学生回答: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

7、(筝练)做到这四点,音准问题解决并不难。

8、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9、一是“江村”,还是“江枫”?

10、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1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2、枫桥,在唐张继以前,早就这样称呼,历代苏州地方志都有记载。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云:“旧或误为封桥,今丞相王郇公顷居吴门,亲笔张继一绝于石,而枫字遂正。”据序文看,朱长文于宋仁宗元丰七年写成此书,时间是比较早的。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卷十七云:“枫桥在阊门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卷三十三云:“普明禅院,即枫桥寺也,在吴县西十里,旧枫桥妙利普明塔院也。”

13、实词的题目。注释“序”

14、学生回答:温暖、美丽。

15、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16、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17、体会作者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情趣愿望)

18、(筝弹)刘乐古筝演奏《最浪漫的事》

19、范成大《吴郡志》引宋人郭附一诗,云:“狮子山,云漠漠。越来溪,水悠悠。钟到客船未晓,月和渔火俱愁。咫尺横塘古塔,连绵芳草长洲。”郭附写到寒山寺对面的狮子山,诗的意境,与张继《枫桥夜泊》相近。其中,“月和渔火俱愁”的情景,当然出自愁人眼中,景中自有人在,用意与张诗无异。

20、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二、枫桥夜泊作者表达情感

1、(筝美)古筝可以美容,难怪你那么美!

2、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3、“风骚”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是:

4、运用规范的表达模式

5、阅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完成1—2题。

6、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张继也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7、这首绝句,写诗人在江南旅途中,路过苏州枫桥停船过夜的情景

8、师:你这种表达是规范的。老师再补充一些:

9、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10、《唐诗鉴赏辞典》是国内文艺类鉴赏辞典的发轫制作。它首创的融文学赏析和工具书于一体的编写体例,已成为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的固有模式。《唐诗鉴赏辞典》第一版于1983年出版,是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的第一部。2013年的新一版《唐诗鉴赏辞典》共收唐代190多位诗人诗作1100余篇,由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古典文学专家撰写赏析文章。所收唐诗作品面广,各种艺术流派的诗篇兼收并蓄,较全面地展现了唐诗绚丽多彩的艺术风姿。全书约190万字。另配有唐代诗人年表、唐诗书目、诗体诗律等多种附录,是文学爱好者的首选读物。

11、清·沈子来: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唐诗三集合编》)

12、①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②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13、鉴赏形象(抓意境、意象)形象主要有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抒情形象、景物。“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例如:张继《枫桥夜泊》。

14、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15、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16、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17、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18、(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19、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20、高考常考诗歌的题材、内容、技法归纳

三、枫桥夜泊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1、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2、⑵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3)先扬后抑。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4、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5、(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7、全诗短短四句,“愁眠”贯串其中,通过景物、画面、色彩、光线、音响等多种效果,道出了游子心中皆有而笔下难有的羁旅情思。

8、清·沈德潜:尘市喧阗之处,只闻钟声,荒凉寥寂可知。(《唐诗别裁》)

9、(作者)张继(朝代)唐

10、出示:江枫渔火对愁眠。

11、就色彩的调配而言,残月西落,月色朦胧,色彩是凄迷的,繁霜满天,呈白色,但是在月色朦胧之际,亮迹又不太耀眼,因而色调是和谐的。经霜枫叶,火红一片;渔火放光,色彩是浓艳的,起到点染作用。耸立着的寺院的轮廓又依稀可辨。这一切又都交织在夜晚到拂晓的景色之中,或明或暗,或淡或浓,或冷或暖,色彩多样且又和谐匀称。

12、在整首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秋江夜泊图。秋凉夜深,霜气逼人,上弦月落了,乌鸦惊叫,眼看江中渔火和岸上丹枫,船中游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远远传来叩击游子心扉。

13、提问: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14、评价:指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15、白话文意思是深秋的夜色,漫天遍野都是白白的霜花,月亮在西边的天际落下去了,偶尔听到几声乌鸦的惨叫,更加感到凄凉。松江岸边枫树下,停泊着几只渔船,劳苦了一天疲惫不堪的渔夫们和衣而眠。生活的愁苦挂在脸上,他们相视无言。远处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16、⑴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17、①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

18、考题是围绕所选诗的特定形象、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来设计的。因此,考题本身就是理解的重要信息和难得的资源。

19、最早怀疑姑苏无夜半钟声的,是欧阳修。他在《六一诗话》中说:“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20、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四、枫桥夜泊作者表达的感情

1、提问;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叙述?

2、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4、专家|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6、近代·俞陛云:作者不过夜行记事之诗,随手写来,得自然趣味。诗非不佳,然唐人七绝佳作如林,独此诗流传日本,几妇稚皆习诵之。诗之传与不传,亦有幸有不幸耶!(《诗境浅说续编》)

7、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8、师: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山居秋暝》

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0、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11、(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12、而至于为何而愁,愁的程度如何都没有细说,只让人从细密的景物中去感受,去体会,这种写法其实最能引人遐想了,使得这份客子之愁具有多元的层次,你看他也许是对家乡的思念,也许是久经跋涉的疲惫,又也许是包含着人生道路的失意,枫桥夜泊的特色就在于以一个包容性的意境最大程度地含扩了客子之愁的丰富性,同时又是如此的明净、惆怅却不苦涩,细腻却不抑郁,这正是枫桥夜泊充满魅力的原因所在,因此这首诗里的乌啼,月落、半夜钟等等意向也在后人的诗歌里头不断地出现,不断地被回应。

13、(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14、师:同学们,进入中学后,我们学习了不少古诗词,也学了一些诵读古诗词的方法。通常看到一首诗,你怎么读呢?

15、末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写诗人卧听古刹夜钟。欧阳修曾指出“三更不是打钟时”,认为这是“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的“语病”(《六一诗话》一八)。但事实上在唐人诗歌,甚至《南史》中都能找到“半夜钟”的依据。张继这样写,不仅句佳,而且事真。它传神地描绘出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传到诗人所卧的船舱。这钟声,在万籁俱寂中听来觉得格外的清越悠远。它显示了夜的清寂,也加浓了夜的清寂;它一声声传入诗人的耳中,也仿佛一下下敲在不眠旅人的心上,掀起了他哀愁感情的更大波澜。这霜天清响是全诗意境的灵魂,它在由“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寺影”、“客船”所构成的优美图景上,添上了富有神韵的一笔,使得诗歌形象达到完美的境地,并表现出浓郁的兴味。

16、PPT演示: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7、①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18、张继(约715—约779),唐代诗人,字懿孙,襄阳(今属湖北)人。天宝十二年(753)进士,曾担任过军事幕僚,后来又做过盐铁判官,也属于幕僚职务。唐代宗大历年间担任检校祠部郎中(另外有史料记载为“员外郎”)。《唐才子传》中说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提到他是一位重视气节,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不仅有诗名,品格也受人敬重。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流传下来的不到五十首。有《张祠部诗集》。

19、记载张继《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为“江村”,最早的是宋人龚明之《中吴记闻》“半夜钟”条,但不大被人注意。俞樾应约为寒山寺重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时,曾疑“江枫渔火”四字,他在此诗刻石的背面,附刻一段文字,云:

20、答案: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五、枫桥夜泊表达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1、这是一首……样的诗歌,诗歌各句分别写了……,通过….手法,抒发了诗人……情感,(总分总式)

2、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3、这是唐张继《枫桥夜泊》诗,长期以来传诵不绝,脍炙人口。

4、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5、(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6、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张继字懿孙,襄州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襄阳人,跟孟浩然是老乡,天宝十二年的时候他中了进士,大力年间曾经担任过洪州盐铁判官,张继的诗在当时就非常受好评,时人赞之,叫诗体清俊,事里双且。只可惜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很少,不过少归少,首首都是经典,这一首《枫桥夜泊》已然让他千载留名,甚至声扬海外。“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7、(2)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

8、例如: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9、一剪梅作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0、师:还有一些术语,是从内容的角度讲的,比如借古讽今、寓情于景等等。

11、例如:刘桢的《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2、金海洋艺考文补班时间管理表

13、(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14、例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5、清人王尧衢称这首诗叫似连而断,似断仍连,在这个断与连的暧昧之中给人带来更多想象的空间,突出体现了古典诗歌所特有的那种多义性和丰富性,诗歌的前两句出现了很密集的意向,落月、乌啼、寒霜、江风、渔火等等等等。这些意向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情境,充满秋色、秋意和几缕客愁的暗示,在这样的氛围中诗歌的后两句将笔锋一转集中来写,来写什么呢?来写钟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6、枫桥在今天苏州的西郊,据宋人记载枫桥枕潜河,俯官道,南北舟车所从出。可见枫桥是水路交通的一个枢纽,也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因此当张继途经苏州的时候就有了在枫桥的一夜停泊,全诗紧紧围绕夜泊展开,诗歌的第一句描写夜泊的整体情境,勾勒了一个略感凄清的氛围,先写月落,月亮渐渐向西而落,看似一个简单的落字,其实是有着丰富的暗示的,他与描写明月升起的名句,比如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比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在落字中所包含的情绪应该是低沉的,给人的印象是时间流逝,夜色已深,隐约透露出夜里的几分寒意,所以一开头的月落就已经勾勒出夜泊的这个大环境。

17、值得一提的是,金海洋为了鼓励优秀学子,连续多年设立奖学金,奖励的金额从几百元到1000元、3000元、5000元甚至更高。奖励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好师资配上好方法,再加上给力的鼓励机制,在金海洋文考班就读的学员,成绩普遍在几个月提升200分以上,许多基础极为薄弱的学生也顺利将成绩提升到录取线。

18、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19、诗的首句,描写了午夜时分诗人所见的三种密切关联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夜已很深,在这幽暗静寂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下弥漫着满天霜华,十分凄冷。这一句描绘了一幅水乡秋夜图,充溢着幽寂清冷的气氛和诗人羁旅他乡的满腹愁绪。

20、(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