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个性网

古诗出塞的意思是【精选100句】

陈蕊蕊
导读 一、古诗出塞的意思和诗句解释 1、大约二十岁,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开元年间,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

一、古诗出塞的意思和诗句解释

1、大约二十岁,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开元年间,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对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也难以改变。火热的年代,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

2、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3、有一个孩子特别有趣,他说可能是装死,炸死。也有的孩子说,他们是战争胜利了,喝庆功酒。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句诗“古来征战几人回?”

6、节奏是⼀切艺术的灵魂。在造型艺术则为浓淡、疏密、阴阳、向背相配称,在诗、乐、舞诸时间艺术则为⾼低、长短、疾徐相呼应。诗歌诗歌,诗是歌的最⾼形式,歌的基本特点是韵律,也就是节奏,诗不需要乐器的衬托,光凭语⾔就把这⼀点发挥到极致。

7、第二句,只要主人能让我喝醉,我就能把这里也当作故乡了。可见并不要求主人接待得多周到,只要有酒喝就行。

8、二句写征人未还,也有穿越时空的历史感,作者所看到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出塞将士远去不回,而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热血男儿悲壮而惨烈的出征场面。有了第一句的时间背景,第二句诗词也就有了更加浓厚的历史沧桑感。

9、人未还,心相系,和战士们同处在一轮明月下的亲人又是怎样一翻情景呢,高适是这样描述的:(出示)少妇城南欲断肠。读着这一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怎么理解这一句?

10、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11、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

12、板块二:学习学法,品味画面

13、其实我知道的改动就有三次,原先课本上只按沈德潜的说法认为飞将军是李广,后03年改动为龙城指卫青、飞将指李广。这两种其实都有一定的问题。现在的注释既指出了飞将原意,也说了应是一种泛指,尤其是在后世传播的意义流变中。

14、⑨胡马:指侵扰内地的胡人骑兵。

15、这就是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忠诚,感天地;他们的英勇,泣鬼神。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读出他们的豪情壮志。真的越是悲苦,就越是豪壮,这就是唐代边塞诗的特点——悲壮。在悲壮中还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

16、在孩子们理解编者注释的用意之后,请孩子们把两首古诗再细读一遍,要求读到有注释符号的地方,请把旁边的注释也朗读一遍。引导孩子学会借助注释来理解古诗词,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17、现在我也在教我的学生读诗,真好。

18、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19、还,读huán,返回、回到原处的意思。

20、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二、古诗出塞的意思是

1、王昌龄跟随着军队的足迹,领略了边疆的大好风光,也见识了战争的残酷。在边疆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豪气干云的诗篇,成为当时诗坛耀眼的巨星。

2、——我这样教古诗《出塞》《凉州词》

3、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

4、我再追问了一句,既然押韵听起来很美,读起来很顺口,为什么每首诗的第3句又不押韵呢?

5、谁先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的字音读准没有?

6、读诗的好处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个美好而活泼的不死的心灵。我们作为现代人,虽然不一定要再学习写作旧诗,但是如果能够学会欣赏诗歌,则对于提升我们的性情品质,实在可以起到相当的作用。

7、(赏识)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8、这三句诗,都是大诗人的作品,分别是陶渊明、李白、杜甫所写。这里但使的使用,其实都隐含了降低标准的意思。

9、《出塞》这首诗引用了“龙城飞将”这个典故,说明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10、主编:sj826712

11、收集你喜欢的边塞诗,并摘抄到采集本上。

12、诗歌相和,诗和音乐是天然相结合的,所以借用了音乐的概念,通过节奏、声调和长短三个环节来层层导入。节奏,也就是停顿,类似于音乐中的打拍子,七言绝句,孩子们在《暮江吟》中是了解过的,四三一顿,掌握得都非常好;声调,也就是强弱和高低,在这里结合注释和对诗句的品读,标注高低强弱(例如秦时明月,万里长征等词句,气魄雄浑、辽阔怅然);长短,在这里是音节的长短,我结合诗歌的平仄来讲授,平长仄短(现代汉语的四个声调,阴平、阳平合称为平声,上声、去声、和现在不再使用的入声为仄声,就是我们常说的平仄了)像心电图一样,孩子们悟性很高,不愧是诗的民族,诗词歌赋的传人。

13、三个环节读下来,我再吟诵了一下(取的是叶嘉莹先生的调,电影《长城》赵牧阳秦腔唱的其实也是这个调,秦腔一出,瞬间仿佛心灵跨越两千年时间荒漠,秦皇汉武,远驱匈奴,将军百死,壮士无归,深闺遥望,不见君郎,且悲即壮,千秋万古),其实孩子们有的已经能自己轻轻吟出来了(当然,这里我不太敢放手,其实像晨哥和应老师说的那样,换个形式多试几次,把课堂交给孩子们,相信他们能行的)。

14、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何伟琴

15、我告诉孩子们:在唐朝的时候,琵琶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乐器,而且弹琵琶最流行的方式,就是骑在马上弹琵琶。现在想想,都能感受到那是多么潇洒和诗意的画面。将士们用夜光杯痛饮葡萄美酒的时候,马背上响起了急促的琵琶声,仿佛在催促将士们快快出征。

16、教学时有些急促,当学生的回答有些单一时,没有更好地去引导他们思考,有更多个性化解读。

17、这就说明,这些即将出征的将士们,他们已经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

18、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19、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20、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这话可不单纯靠民族⾃豪感撑起来。要使孩⼦更好的掌握⾃⼰的母语,以更⾃然更有效的⽅式去熟悉其语感,古诗词是当仁不让的最佳教材。

三、《出塞》古诗的意思

1、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2、孩子们说:将士们心里都明白,自古以来,奔赴战场的人,回来的人少,牺牲的人多。

3、课到最后,我请孩子们一起来,朗读这两首边塞诗。学生读一句,我擦掉一句。再读一句,我再擦一句。等到学生读完两首诗以后,我们的黑板已经干干净净,没有一个文字了。这时我请全体同学起立,一起背诵这两首边塞诗。孩子们背诵完了,我们的课也就结束了。

4、A.关羽B.李陵C.李广

5、有一个聪明的孩子就站起来说:如果每句都押韵的话,就没有变化了,就显得很贫乏了。

6、老师这里有一个小资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资料)仅山东一地的戍边战士,能回家的十个里面只有两三人,回家有希望吗?回首有用吗?正如唐代诗人高适所说:(课件出示)征人蓟北空回首。

7、随后进入新授课。首先请孩子朗读黑板上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两个孩子,一人读一首,都读得不错。全班孩子像刚才两个同学一样自由的读古诗,每一句读通顺即可。

8、那王翰什么要写“醉卧沙场君莫笑“呢?

9、家长可以随机抽取一首古诗和孩子共读共背,一起欣赏古诗词的美妙。

10、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战争一直延绵不断,思乡的征人,除了想念家人,还在想念谁?(齐读后两行)师简介李广,出示李广资料。

11、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12、孩子毕竟是孩子,有些问题,即便是合作也不一定能够解决,这时候就我们老师出马。孩子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举手寻求老师的帮助。

13、“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

14、当然,宋朝之后诗爱说理,爱⽤典,⼀⾔难尽。那就教些《古诗⼗九⾸》,教些汉乐府,教些李白王维孟浩然。

15、生汇报『puXuewaNG.com』

16、有的孩子说,醉卧沙场;也有的孩子说,不怕牺牲;也有的孩子说,勇敢出征。不管孩子说法如何,也不管孩子说出来还是没有说出来,孩子对这首诗所表达的将士们笑谈生死,慷慨出征的豪气,是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17、孩子们体会到古诗的韵味美之后,我就进一步提醒孩子们,我们的古诗读起来,听起来,比看起来还要美一些。所以我们古人写诗,都特别讲究押韵。

18、龙城飞将:这里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19、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20、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四、古诗出塞的意思和诗句解释,一百字

1、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2、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3、(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但当年我情书写的是极好的。

6、(评论)这首诗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7、一个女孩很快就举手说,“琵琶”应该是用来弹的,怎么会是饮的呢?

8、为什么“万里长征人未还”呢?在王翰的《凉州词》中有一句诗为它作了解释。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找一找?(反馈:古来征战几人回。)读全诗。

9、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是在历史的角度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衬托出当时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从秦汉到如今明月依旧照耀着边关,

11、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12、第一句,衣裳沾湿了算什么,只要不违背我的心意。可见作者并不在意生活过得多好,只要从心自在即可。

13、(1)解释词语:但使:

14、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15、沈德潜(1673—1769)《说诗晬语》:“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边防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16、配背景音乐,出示课题,齐背.

17、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

18、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19、不让胡人战马敢踏过阴山半步。

20、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像卫青和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五、出塞的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1、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秦代的月亮与汉代的边关没有什么变化,战争自秦汉以来都没有间断,离家出征到万里之外的人还没有回归家乡,只要有李广飞将军镇守龙城,,就不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侵略.

3、我拿出粉笔,把黑板上每句诗的节奏画出来。

4、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并默写《出塞》。

5、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6、《出塞》这首诗的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7、而“秦时明月汉时关”之月却照得那么分明,那么壮观。仿佛是要从秦汉直照到唐代,这才有了“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一泻千里的气势,那长征之长,也简直是长到要飞跃汉唐之间。

8、这里交代了由萧关出塞,明显是往西北走了。

9、在孩子们朗读古诗体会到韵味美之后,我请孩子们听我朗读两首古诗。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两首古诗一共八句,其中有一句,老师的朗读节奏和其他七句是不一样的,看一看谁能够听得出来,是哪一句的节奏与众不同。

10、它是秦汉统一的形成所带来的诗歌主题,直到唐代的诗歌高潮中才被歌唱出来;它的繁荣及高度的艺术成就,基于频仍的边塞战争为它提供了源泉,也基于唐代国家强盛、边功卓著、民族和同等社会条件的激发;既是中华民族经历两汉大一统、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分裂,至隋唐再度统一而造就的民族心理历程的艺术映现,也是唐代文人士大夫尚武毅、追求千秋伟业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时代精神所酿就。在这里,我们不难理解那雄浑奔放的歌声所蕴藏的深远浑厚的力量。

11、小结:一首《凉州词》,我们不仅读出了将士们一醉方休的的悲壮,更读出了他们醉卧沙场视死如归的豪情,这就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2、士卒不尽饮,他就不近酒边;士卒不尽饱,他就决不先食。李广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边疆士兵中有着崇高的威望。

13、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1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15、据魏元忠《上高宗封事》:夫以李廣才氣,天下無雙,匈奴畏之,號為「飛將」

16、《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7、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18、请大家自己先读读第一首古诗《出塞》,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诗句的停顿。

19、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夜(唐)白居易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除夜(唐)曹松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岁除夜(唐)罗隐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20、秦汉的明月关隘依然长在,可是迎击后突厥而万里出征的将士们却一去不还了。汉朝的右北平太守飞将军李广曾经让匈奴避之数岁,就算现在让他来镇守边关,毗伽可汗也不敢轻易度过阴山南下袭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