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狼居胥山现在指的是什么地方
1、⑼赢得仓皇北顾:即赢得仓皇与北顾。赢得,剩得,落得。
2、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3、《弟子规》《颜氏家训》《了凡四训》
4、窦宪北击匈奴的世界史意义
5、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爪牙”的前面。
7、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8、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9、③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10、天子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又封其所部右北平太守路博德等四人为列侯,从骠侯破奴等二人益封,校尉敢为关内侯,食邑;军吏卒为官、赏赐甚多。而大将军不得益封,军吏皆无封侯者。
11、当刚刚入学的孩子,向你炫耀他新学到的成语时,你是否很想向他解释成语背后的故事,从而让他体会学习的快乐?
12、翻越狼山的一段路并不顺利,主要是因为在修路,对于我的小车来讲,环境有些严苛了。但是道路越艰难景色越美,这也是自驾车旅行的规律了。狼山的南麓,山脚下是一片荒凉,随着高度的增加,不但景色变化,道路也变成了砖红色。当身边完全变成砖红时,你就来到了山顶。这时候,细腻的、红色的土壤已经钻进了车子的每一条缝隙,这些红土一直到几天后在西宁才被彻底的清除。翻越山顶后,路况突然变得非常好,景色也完成了切换。路边的草原露出了沙质的地面,而远处更是伫立着连绵的沙丘,这里是巴丹吉林沙漠的北部边缘。
13、“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14、杭爱山脉是北冰洋流域与内流区域的主要分水岭。杭爱山脉是蒙古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均发源于其北麓,向北经过俄罗斯境内最终注入北冰洋。
15、①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16、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为彻底消灭匈奴主力,调集10万骑兵,随军战马14万匹,步兵辎重几十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各领5万骑兵,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
17、例句中引用《列子·汤问》中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18、元嘉草草”和“封狼居胥”是两个不同的典故.......
19、③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20、在文学上,“封狼居胥”可以理解为为武将在战斗中的功绩,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通常是用来形容一代名将。“封狼居胥”的背后也蕴含着一个令人激动、振奋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要从秦末说起的。“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这三件事都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天才少年将军、西汉帝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骠骑将军霍去病。之所以说霍去病是天才少年将军,那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他是打击外族年纪最小、取得的功劳是最大,所说的事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就只有霍去病做到了。
二、狼居胥山在那
1、⒀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2、亲爱的伙伴,当你走在一个陌生或熟悉的城市,踏在一片历经风雨的土地上,是不是有穿越时空的冲动,很想去穿越历史去了解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出现过的人物?
3、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4、⑤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5、诚哉此言,多少年来一提抗击匈奴,人们往往只知有卫青、霍去病,不知有窦宪。对于窦宪功成身败的悲剧性结局,《后汉书》作者范晔评论说,若“列其功庸”,窦宪比卫青、霍去病“兼茂多矣”;而他之所以被“后世莫传者,竟末衅以降其实也”,意思是人们未免把窦宪后来的行为看得太重了,颇有点为其打抱不平的意思。
6、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7、元嘉北伐与开溪北伐都是一样的,典型准备不足,却又好高骛远,结果都是失败了
8、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上疏请武帝封皇子刘闳、刘旦、刘胥三人为诸侯王,诸侯王必须“就国”(即去封地居住而不能留在长安)。大司马臣霍去病冒死再拜上疏汉武帝:“承蒙陛下错爱,使我霍去病能在军中供职。本应专心思考边防事务,即使战死荒野也无法报答陛下,居然敢考虑他事来打扰陛下。
9、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10、胥:现代读音xū;上古读音sŋa;秦汉读音sio;广韵读音siwo、sĭo;唐代读音siu;韩语罗马SE;方言读音xi1/si1/seoi作者考证读音:sio/siwo/siu,近似读音su,所以胥是sub的音译汉字。
11、⑵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12、而今日胡杨林的美丽也正是因为这条额济纳河,摄影者们都会发现呈现出美丽的黄色的胡杨树基本都是长在河边的,而远离河岸的胡杨树的叶子,往往没等到发黄就已经落到地上了。
13、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14、点击书影进入当当购买↑
15、“肯特山古称不儿罕山。不儿罕山是蒙古帝国的发源地。根据《蒙古秘史》,成吉思汗葬于肯特山起辇谷,中国汉代称狼居胥山。西汉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将霍去病曾追杀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封狼居胥山以祭天,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史称“封狼居胥山”,有可能是“狼居穴”的误读,是狼族的老巢。
16、投稿邮箱:623062402@qq.com
17、狼居胥山就是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侧的肯特山。燕然山是今蒙古国杭爱山(脉)或杭爱山支脉。
18、骠骑将军骑兵车重与大将军军等,而无裨将,悉以李敢等为大校,当裨将,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绝大幕,直左方兵,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卤获七万四百四十三级。
19、农耕文明对游牧民族真正第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也许就是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了。
20、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三、狼居胥山是中国的吗
1、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2、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霍去病
3、与“封狼居胥”有关的另一个故事则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说明,这篇词应该是中学课本里的必背诗词,大气磅礴,词中典故很多,其中有两句词是这样的:
4、译:埋没在污秽的监狱中却在所不辞(的原因)。
5、这是刘裕与他儿子刘义隆的故事。刘裕也是一名为世人所称赞的猛将,可以说是第二个霍去病,既年少有为,又英勇善战。不仅平定内乱,给天下百姓带来平稳了的生活,在对外战争中也表现勇猛,屡建战功,直到夺取长安,当了皇帝。而他的儿子刘义隆,年号元嘉,平庸无能,因“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丝毫不考虑战略,凭借自己的感觉,草率出兵北伐。
6、听说额济纳旗这个地方那还是在某部影片之后,无疑是胡杨林的美牵动着我们,只是几年来都没什么机会,到了现在才能成行。到达额济纳旗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一直等到第二天才发现这里的胡杨已经黄了大半,金黄色的一片片,煞是好看。
7、公元88年,章帝卒,和帝即位,年仅10岁,窦太后临朝。窦宪成为国舅,很快即被起用为侍中,控制大权。窦宪专横跋扈,无视朝廷法律,随意杀人。齐殇王的儿子刘畅,因章帝丧事来朝吊问,乘机讨好了窦太后,得到一个宫内职位。窦宪怕刘畅受宠,妨碍他专擅朝政,竞派人将他刺杀。后来,事情暴露,窦宪被关在宫内,等候治罪。这下窦宪着了慌,请求率军北征匈奴以赎死罪。当时正逢南匈奴请兵攻伐北匈奴,朝廷便拜窦宪为车骑将军,率大军出塞。窦宪北征匈奴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的。班固不知其中内情,随军出发,任中护军,参与军中谋议。
8、汉军大营中,霍去病的舅舅卫青正焦急等待着,只见霍去病提着人头,押着两个俘虏进来。审问之下得知,这两人一个是匈奴单于的叔父罗姑比,一个是匈奴相国,另外还有一个被杀死首领,则是匈奴单于的叔祖父。霍去病首战就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汉武帝非常高兴,加封霍去病“冠军侯”,有勇冠三军之意。
9、独守千秋纸上尘——评辛德勇《发现燕然山铭》
10、从永乐八年开始,朱棣先后五次亲率大军北伐元朝的残余势力,最后朱棣追击蒙古败军到了狼居胥山下,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然后勒石记功、凯旋还朝!
11、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12、第狼居胥山出代郡二千余里(代郡在今河北蔚县一带)。
13、班固:“票骑冠军,猋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
14、③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15、句中“一”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击”的后面。
16、⑥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17、以上例①、②、④、⑤、⑥中,“于时”“于余”“于南亩之农夫”“于庭之槐”“以祸福”“于斯亭”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纺”“谕”“饮”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③。
18、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19、位于额济纳河边的黑水城,才是揭开西夏王国的钥匙。正是因为黑水城的发现和考古发掘才逐步揭开了古西夏王国的诸多谜团。直到20世纪初,俄国军人科兹洛夫和英国人斯坦因才在黑水城发现了大量的西夏文献,并运送出境。这一发现被公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敦煌遗书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考古文献发现。由于沙化严重,黑水城四周的城墙已有半数为流沙掩埋。遗址西北角上耸立的佛塔,基座也被风沙剥蚀得裂痕斑斑,城中残垣断壁随处可见
20、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
四、关于狼居胥山的地理位置推测
1、狼居胥山都只是有志之士梦中的一个意象
2、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崛起,南方汉族政权偏安一隅无力统一。当时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听了王玄谟的北伐计划后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之意。”话说的很大,实力却着实不济,刘宋王朝的北伐一败涂地,连长江北岸的地盘都差点没保住。
3、额济纳是国内至今惟一沿用古西夏地名的地区,其境内的黑城(也称黑水城)是西夏古都,在西夏历史上占有非同寻常的地位,也是迄今丝绸之路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这里有秦汉时期辉煌的居延文明,西夏时期灿烂的水城文化。曾出土2万多枚居延汉简和8000多件(册)黑水城西夏文献。在黑水城区域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发现了元代伊斯兰教徒的数百座墓葬,并出土了元代阿拉伯伊斯兰教徒的木乃伊,这是继西夏文化被发现后的又一重大发现。这些珍贵的遗址吸引着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他们将黑城作为研究西夏文化和早期伊斯兰文化传播的重要始原地。
4、唐代以前的注家,均把《史记》《汉书》中的“瀚海”注为:一大海名。《北史·蠕蠕传》中,也多次提到“瀚海”,据学者研究,瀚海指的就是今贝加尔湖。
5、而霍去病也跟卫青抱有同一种看法。从霍去病请立三子封王的上疏也可以看出与卫青维护太子刘据的一致立场。
6、《封燕然山铭》摩崖刻石的发现,使得赫赫有名而位置不明的燕然山有了明确的地理坐标,铭文中的许多地名涉及当年北征的路线和有关的历史背景,《发现燕然山铭》一书将其间种种复杂问题说得头头是道,充满了历史地理学的深刻见解,订正了过去许多错误的认识,读来令我辈素人增加了许多知识,大有获得的喜悦。该铭的摩崖刻石是2017年8月公布于世的,而一年以后《发现燕然山铭》一书即已上市,其速度和质量均令人极为钦佩。学养深厚,动作敏捷,有料有趣,肯接地气——这样雅俗共赏的学术成果再多一些就更好了。
7、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8、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9、封狼居胥原指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汉书·霍去病传》:“票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齎,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有大功,故增山而广地也。”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
10、西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称霍骠姚),两次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斩捕首虏过当,“过当”一般被理解为斩杀敌人数目超过己方损失的数目。),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籍若侯乃封号,名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两次功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
11、与“封狼居胥”有关的另一个故事则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说明,这篇词应该是中学课本里的必背诗词,大气磅礴,词中典故很多,其中有两句词是这样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是刘裕与他儿子刘义隆的故事。刘裕也是一名为世人所称赞的猛将,可以说是第二个霍去病,既年少有为,又英勇善战。不仅平定内乱,给天下百姓带来平稳了的生活,在对外战争中也表现勇猛,屡建战功,直到夺取长安,当了皇帝。而他的儿子刘义隆,年号元嘉,平庸无能,因“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丝毫不考虑战略,凭借自己的感觉,草率出兵北伐。
12、“饮马翰海,封狼居胥,西规大河,列郡祈连”:饮(yìn)马,给马喝水。封,祭祀。(霍去病)在瀚海边给战马喂水,把匈奴人逼到瀚海,同时乘胜追击,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把大河归入大汉版图,把祁连山列为大汉的郡县。形容霍去病一生战功卓著。
13、狼居胥山就是: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侧的肯特山
14、辛德勇先生在《发现燕然山铭》一书中说,《文选》本《封燕然山铭》的“封”字应当删去,因为这一份铭文同封禅无关。所见极是。这篇铭文的标题原是由后人加上的,现在删去这个容易引起误会的“封”字,很好;而如欲保留,好像也可以,为尊重《文选》以来的约定俗成起见,更似以保留为宜。封禅之事到东汉已渐衰歇,而封山纪功的风气则方兴未艾,何况前有霍去病封禅而兼庆功,今有窦宪庆功而欲兼封禅,这两个方面后人遂不复严加区分了。读《封燕然山铭》时,我们只须明白这里的“封”乃是封山刊石纪功的意思,也就是了。
15、狼居胥山第一次登上历史的舞台就是在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当年,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击。而此前,匈奴仰仗自己的铁骑之雄鸣镝之利屡屡犯边、劫掠中原。根据原文中提供的资料,,可以推定狼居胥山就是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侧的肯特山。农耕文明对游牧民族真正第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也许就是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了。这次出击,霍去病深入漠北两千余里,击溃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俘虏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并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
16、关于这个漠北之战自古以来评说纷纭,原因是这里面发生的故事颇多,稍知道历史的都知道,本来是以霍军决战单于的,却出了情报错误,至使精心安排的对局变成了阴错阳差,卫青对上了单于,霍去病却只好拿相对较弱的左贤王部出气,后来李广又死了惹出了一场家族间的世仇,弄得卫霍二人千百年后仍不得解脱,还有汉武帝战后封赏的不公,象是故意搞事,霍军一封再封,皆大欢喜,而卫青兵团虽历经苦战却寸功未得,全军无赏,更有甚者,复设大司马一职,却让卫霍同任大司马,卫青虽贵为大将军,但实权全跑霍去病那里去了。
17、狼居胥山第一次登上历史的舞台就是在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当年,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击。而此前,匈奴仰仗自己的铁骑之雄鸣镝之利屡屡犯边、劫掠中原。根据原文中提供的资料,,可以推定狼居胥山就是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侧的肯特山。
18、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
19、在国境线上胡乱感慨一阵子后,便赶去看胡杨林了。在古老的额济纳河边,成片的金黄色的胡杨林的确让人感到壮观、养眼。额济纳河古称弱水、张掖河、羌谷水、黑水。“额济纳”为西夏语,意思是黑水。额济纳河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山山麓,由祁连山积雪融水汇集成河,又有雨水和泉水作为补充。上游有黑河和临水在鼎新汇合后向北流入内蒙古境内后称之为额济纳河,向北流至狼心山分为东河和西河,最后注入东居延泽和西居延泽。
20、译:良马跳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五、狼居胥山是什么意思
1、古汉语否定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未之有”即“未有之”,翻译时将“之”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之”。又如“时不我待”“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2、②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3、“当时石刻是匆忙完成的,一些石材的取材并不是很好,而且经历了近2000年的风吹雨淋,石面风化严重,字迹漫漶脱落,不好辨认。”齐木德道尔吉和高建国搭起5米左右的台子,开始小心用宣纸拓印辨识。用喷壶喷水,从早晨到晚上,在不同的阳光照射下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辨认。突然高建国喊了一声“南单”,齐木德道尔吉赶快看班固所撰《燕然山铭》。可能是“南单于”!他们一边记,一边核对。此后又认出了“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等关键词。
4、班固铭文的原刻经过两千年的风吹雨打,泐损严重,一部分字迹难以辨认,又有与两种传世纸质文本(《后汉书》本、《文选》本)不无出入的地方,其间仍多有疑点。如能看到更清楚的照片和拓片,研究应当还有提升的空间。我想今后在文字的校勘方面,有些细节之处似可不必求之过深。摩崖文本同传世纸质文本之间的某些差别,可能是当时施工刻石时受制于种种实际情况而临时发生的变易,并没有多少深意。例如铭词中的几个“兮”字,石刻中未见,大约是当年上石时觉得可有可无,便省去此字,以便安排,未必有什么特别的奥妙。
5、可惜刘义隆、王玄谟君臣没有弄清楚敌我力量的对比,盲目自信,结果只能惨败。后来南宋词人辛弃疾提到此事,说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楼怀古》)。草草决策,草草开战,实为政治、军事上的大忌。
6、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7、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8、结果,南宋时期,韩侂胄开溪北伐,也是志大才疏,仓皇北伐,结果一败涂地。
9、“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10、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马邑之战开始,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战结束。
11、虞羲:“拥旄为大将,汗马出长城。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凉秋八九月,铁骑入幽并。飞狐白日晚,瀚海愁云生。羽书时断绝,刁斗昼夜惊。乘墉挥宝剑,蔽日引高旌。云屯七萃士,鱼丽六郡兵。哀笳关下听,玉笛陇头鸣。骨都先自摄,日遂次亡精。玉门罢斥堠,甲第始修营。位登万庾积,功立百行成。天长地自久,人道有亏盈。未穷激楚乐,已见高台倾。”
12、《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写道:“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13、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4、未经过换世苍桑,如何能体会佛路真谛。且看本书主角唐少寒如何杀出一条佛陀血路,阅遍苍桑!
15、明朝时,明太祖朱棣五征蒙古,曾经追击蒙古败军至狼居胥山下,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然后勒石记功凯旋还朝。
16、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
17、《汉书.霍去病传》写道:......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济弓卢....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瀚海即今杭爱山,是蒙古北冰洋流域和内河流域的分水岭。时人多以为贝加尔湖,误。)
18、封狼居胥原指汉朝大将霍去病登狼居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后来封狼居胥成为华夏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19、霍去病之所以在此地率军停顿,举行祭天大礼,是一种仪式,更表明了他的决心,从此“匈奴远盾,漠南无王庭”。
20、元狩四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率几十万雄兵,分两路横渡大漠追歼匈奴。霍去病率兵突入匈奴腹地2000余里,与匈奴左贤王遭遇,霍去病斩首七万余,而后乘胜挥军北进,直到大漠深处的狼居胥山。到此山下,强敌远遁,放眼四顾,悲风扬沙。
下一篇:中国精神的名言【精选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