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个性网

长征诗词 七律含义【精选100句】

陈蕊蕊
导读 一、长征七律诗表达的意思 1、⑽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2、师:讲故...

一、长征七律诗表达的意思

1、⑽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2、师:讲故事(穿插问答:金沙江穿行在深山狭谷间,两岸山崖高耸入云,用诗中的一个词说,那就是——云崖)。

3、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5、师:同学们,逶迤的五岭山脉,横跨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四省,绵延几千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山势陡峭,让人望而生畏啊。想象一下,红军战士走在这样的岭,这样的山上会遇到什么困难?

6、生:1935年5月,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史料称之为“巧渡金沙江”。

7、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8、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9、生:例如,“五岭逶迤脱腾细浪”这一句,是说在红军眼里,五岭山就像细小的波浪。

10、生:(会意,读得绵长曲折)

1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2、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35年10月(译诗)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1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4、探究红军精神(重难点)

15、师:千里雪多好!你们不是爱玩雪吗?

16、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17、(呈现《过雪山草地》歌词: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这是一句歌词。哎,这一句,好像也运用了——

18、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19、咱们来了解当时的两个故事?

20、⑴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二、长征诗词 七律含义

1、长征是充满艰难险阻的,是异常悲壮的,但是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却充满积极向上的喜悦和豪迈。追问心情,补充历史背景,理解“更喜”二字的背景意义

2、师:“泥丸”什么意思?“走”又当什么讲?

3、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4、师:不错!前边“万水千山”是“总”,后边就是分。那么,后边分别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请大家默读诗句,动笔标记出来。

5、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6、逶迤——笔直开颜——愁眉

7、师: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征途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二十五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8、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9、师:是的,理想,革命的理想。为了新中国的革命理想,怎会有怕?我们继续看——

10、“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写法,是诗人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11、红军二十二名勇士,冒着对岸敌人射来的密集子弹,攀着桥上的铁索抢过去,消灭了守敌。“水拍云崖”描绘了金沙江水流湍急,岩峻浪高这种险恶的地理形势,描绘了“惊涛触岸层澜碎”的景象。

12、生:红军不怕长征的辛苦。

13、生: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

14、师:同学们,把这一句和下面几句联系起来,你发现了这首诗结构的秘密吗?

15、师:是啊,他是一个了不起的领袖。同学们,声音可以传递情感。(板书:声音)我们这样呼唤他的名字!(师示范,字正腔圆,饱含深情)

16、⑶难:艰难险阻。扩展资料: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17、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18、七个字一句,全诗八句;诗中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且有四韵或五韵,就是诗句中第八句需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因为格律要求较严,所以称为律诗,因为七字一句,称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长征一诗中,“难”、“闲”、“丸”、“寒”、“颜”同韵,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对仗。是以为七律。

19、懂得诗中词句的意思,从中领悟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0、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长征诗词 七律表达了什么

1、师:“逶迤”什么意思?(生茫然)可见预习还要再认真些哦!现在,我们只好“猜”了。例如,你看这两个字,都是——

2、师:多么强烈的对比呀!那应该怎样读呢?

3、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生逐句朗读,师相机简单解释。)

5、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6、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7、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概括写出了长征途中经历的哪两件事?根据自己的理解试分析“暖”和“寒”的妙处。

8、生:“不怕”、“等闲”、“千里雪”、“尽开颜”……

9、师:有多少同学注意了这个“资料袋”?(部分学生举手)表扬你们!是的,我们要用好语文书,很多的知识就藏在这些角落里。来,我们一起读读。

10、师:是的,这是律诗,每句七言,合称——

11、(指名朗读,指导提升)

12、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

13、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14、“铁索寒”之“寒”不止是形容铁索的冰冷,它重在渲染,重在烘托,既烘托出了大渡河铁索桥凌空高悬,下临无地,令懦夫心寒的艰险之状,又渲染了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惊险而激烈的战斗气氛。

15、⒁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1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

17、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18、生:我想这一道道的岭走也走不完。

19、生:小泥球从脚下跑过去滚过去。

20、生:写出了山的不同样子。

四、长征七律诗词的意思

1、师:对,他们就是把这万水千山都只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然而,果真如此平常吗?

2、生:五岭山这样逶迤,算不了什么。

3、这首诗的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4、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5、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

6、《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7、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毛泽东的风采。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展现的是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

8、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9、师:红军把“难”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读出你的感受。

10、教学难点:理解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11、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2、《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13、师:(板书:不怕)既然是“不怕”,既然是领袖毛泽东所写,该怎么念这首诗?读一读试试。

14、生:这是战争的长(考验的长)。

15、品读一:“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6、师生补充重要信息。

17、(评析:不光“汉字多有意思”,本环节的教学同样很有些意思。这个“意思”,乃是对汉字“以象见意”这一诗性特征的课程表达。如此这般教“逶迤”、“磅礴”,看似不经意,实则颇见深意,颇富诗意。值得一提的是,字形为一种“象”,乃常人所熟知。而字音亦为一种“象”,则所知寥寥矣。“逶迤”要读得绵长曲折,“磅礴”要读得雄壮高远,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以象见意”。其实,读字如此,读诗又何尝不是如此?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至此,我们大约明白才华于课始板书“声音”二字的那份貌似突兀、实则直通诗教堂奥的深意了。)

18、师:又有了进步!是的,你听!(范读)

19、红军/不怕/远征/难,

20、师:带着我们的感悟再来完整地读读这首诗。

五、七律长征的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1、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险阻,他们经历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在红军脚下就像翻腾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眼里就像一个小泥球。

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3、(评析:深浅有度,点到为止。与七律相关的知识,对于学生体悟《七律·长征》的意境和情感助益不大,因此,这样拿捏是颇有分寸的。)

4、颔联先具体写山,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一个“腾”字写出了它的奔腾之势,但它们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5、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6、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7、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8、(生自由读诗句,思考讨论。)

9、这首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师:原来,这里的千里雪山,是对红军的残酷考验啊!但,在诗人毛泽东的笔下,却说——

11、本工作室的网络学员招募公告发布后,收到了来自广东省东莞、广州、深圳、佛山、韶关、揭阳、梅州以及重庆、贵州、湖南、山东等省市的学员申报材料。感谢大家对广东省彭才华名教师工作的信任!

1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13、师:这一句里,你会找哪个词来解释“不怕”?

14、师:对嘛!你们再看这“岷山”的“岷”字。哪怕它没有注音,我们也大概能猜出它读——

15、《七律·长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16、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17、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18、长征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look!!!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颔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颈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尾联)

19、师: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0、“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