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律长征词义句意
1、(2)小组交流,师生互学。
2、出示课题,说说美丽的草原。
3、(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4、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宋]辛弃疾《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5、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6、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7、预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他们在现场,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8、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9、(2)让学生简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的。
10、⑼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11、①先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教师点拨后出示答案。
12、③小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13、生: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可以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
14、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雪山,夹金山。/巧渡金沙江,勇闯大渡桥我是语文老师,这一定是对的,放心!
15、第2自然段交代了花的整体形貌和生长环境,远观那一朵朵花儿就犹如绿草中亮丽的星星点点。
16、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17、拓展诗句,促进感悟。
18、现代: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
19、(1)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说说阅读后的印象和感受,教师相机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20、2《丁香结》朗读+知识精讲
二、七律长征表达意思
1、(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2、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3、(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鹊、蝉”。
4、(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5、排比句——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修辞手法
6、及时鼓励,完善习作
7、明确:天并不比树低,只是因为原野极为空旷,放眼望去,远处的天仿佛比树还要低些;月亮也并不能和人接近,只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江水里,仿佛就与人接近了。
8、◆结构梳理:『www.1ydt.com』
9、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10、①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是指不齐;早晚相差。
11、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12、B.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13、长征期间,毛泽东创作了《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作品,反映了长征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和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14、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15、交流大家整理的排比句。
1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学习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虽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词人却把这些形象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词中也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17、谈话:《草虫的村落》一课作者的目光随着爬行的小虫,去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表达了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18、(1)抓住关键词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与同学交流。
1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0、(课件出示重点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三、七律长征的句意
1、故人具鸡黍——老朋友准备好了鸡和饭。
2、不同:作者见到的景物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宿建德江》写日暮时分江边清幽之景,情绪低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大雨骤至时的磅礴之景,情绪爽朗豪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雨中夜行所见清新之景,情绪闲适愉快。
3、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4、(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5、过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两首诗的吗?今天,我们将运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词虽与诗格式有别,但我们依然可以用上节课我们掌握的方法来学习它。(板书: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6、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7、准备赞美丁香花的古诗。
8、[毯]“毛”竖弯钩要舒展,托住“炎”;“炎”末笔捺变为点。
9、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10、(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11、①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
12、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13、生2: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豆大的雨点从天上倾盆而下,它们蹦到了船上,跳到了岸边,落在了湖中,我仿佛听到了雨点噼里啪啦的声音,想象到它们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我最欣赏的词是“跳珠”,这个词写出了雨的大和猛。(生补充)我认为“乱”字用得好。从“乱”字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下得很杂乱。此外,我认为“白”字用得也很好,不仅写出了雨的颜色,还显示雨下得很大,大得我们都看到了它的颜色。
14、爱国学的你,可以搜集诗词,感受花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地位。
15、(3)参照自评成绩,综合小组成员意见,给出建议成绩。并将评价成绩写在题目的右边。评出组内有特色的文章或段落。
16、(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17、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18、抽查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再齐背。
19、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0、延伸拓展,作业设计。(出示课件:学生自选作业。)
四、七律长征的词语意思
1、交流小练笔作品,集体评议。
2、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正是由于这些优美的描写,才给了读者如此丰富的联想,让我们和作者一样,深深陶醉于草原的美景之中,和作者一样惊喜不已,赞叹不已。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3、A.对照插图细细品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教师相机板书:小舟、烟雾、沙洲、日暮、旷野、低树、江水、明月。)
4、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5、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⑴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7、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中的《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另四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雨之歌》《浪之歌》。纪伯伦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8、学生配乐朗读比赛。(学生朗读展示、评价,最后全班齐读收尾。)
9、(2)出示词语课件,指名认读词语,教师纠正字音,注意变色的字。
10、出示课外阅读片段,指名朗读。
11、理解、背诵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1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13、“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14、《七律·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15、《七律·长征》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6、⒄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2)
17、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由于红军在度过这里时没有费一兵一卒,所以让人感到温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相比起金沙江,这里的伤亡惨重,所以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18、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19、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20、①这两句诗写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空旷、孤寂、宁静、清远。)
五、七律长征诗的含义
1、毛泽东诗词中与水有关的诗句达60多处,或写景、或叙事、或明志、或喻理。他独立于橘子洲头,沉醉于“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清纯与活力。他盛赞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被“大河上下、顿时滔滔”的静穆与凝重深深震撼。
2、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3、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一首诗描绘了静寂的月夜,一首诗描绘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暴雨。老师想邀请两位同学分别来吟诵一下这两首诗。
4、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5、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6、《毛泽东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起陆续出版,编入了《毛泽东选集》以外的毛泽东重要文稿。
7、(出示课件3)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也想像《草虫的村落》的作者一样,去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8、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9、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10、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1、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空旷的郊野、辽远的天空和天上的明月,给人一种凄清、寂寞的感觉。现在,让我们一洗“愁”态,去感受一场酣畅淋漓的暴雨,去感受一种别样的自然图景。我们将要学习另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诗人苏轼笔下的这场暴雨有着怎样的奇趣。
12、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13、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14、预设: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候,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15、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6、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路牌,同桌相互讨论。
17、阅读文章时,要由课文内容往外想,这样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哟!
18、预设: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及语言表达上来划分文章层次。比如课文前四个自然段都以“我是……”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绘,具体描述了“我”是什么,所以这几个自然段可以归纳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三个自然段主要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绘花的形象,可以归纳为第二部分。但划分层次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予以肯定。
19、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20、写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丁香的形态、香味以及颜色都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回忆,接着从诗句入手,由微雨引发丁香“结”,从而感悟生命总有“结”,需要有豁达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