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终南山禅诗
1、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2、(隋)展子虔《游春图》右边局部
3、法演禅师最初参礼白云禅师的时候,也是不明白这如意珠到底藏哪儿了,所以就举出这段公案向他请益。哪里知道刚一举完这则公案,就遭到白云禅师的大声地呵叱。这一呵叱,当下法演禅师就开悟了,随即写下诗偈,呈送给白云禅师,内容如下:
4、中国山水画的兴起,同帝国政治有关。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依赖水与土。山是土地的标志,也是水的源头。帝王祭祀山水,同祭祀上帝和祖宗一样隆重。统一中国或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功成名就之际,往往会在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封是谢天,禅是谢地。武则天造字,“地”字改写为“埊”,显示出山水是大地的象征。中国山水画不同于欧美风景画,正是在于它独特的农业文明背景形成的意蕴。这类意蕴隐含的文化内涵,本文归纳为六项,都同终南山有关。
5、“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6、此诗是王维晚年的作品,当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之后。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7、白云深处有神仙,与常明书院一起深入中国最神秘、最美丽的终南山。寻佛问道,与隐士们一起品茗问道,与云鹤为伴,感悟终南山的厚重、博大、包容和神秘!终南山那一页页岩石就是一纸纸经书,等待有缘分的人阅读……
8、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9、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10、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11、生烟漠漠中有树,树外田家几家住。重峦复坞随不断,茅舍时时如菌附。两人并向渔梁涉,一鸟遥从翠微度。行云澹映荒水陂,似有斜阳带微昫。傍篠白沙明,青林滃成雾。乍明乍晦景万变,想当夏尽秋初处。石墙短缘隈,隈水浅萦回。宽平一亩敞层屋,板扉犬卧无人开。书堂树深昼寂寂,主人应是王摩诘。(明祝允明《王右丞山水真迹歌》)
12、闲云不系东西影,野鹤宁知去住心。
13、宽泛地讲,禅宗无论南宗还是北宗,都是出世的。南宗始祖王维画世外山,画的是出世的心境;北宗始祖李思训画海外山,画的是避世的心境。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的地貌、植被与建筑,更像终南山。它甚至可视为展子虔《游春图》左段的变体。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七大宗派都同禅宗的北宗一样,讲究渐修渐悟。除了禅宗和天台宗,六宗祖庭都在终南山至唐代长安一带,罗列如下:
14、玉棺启见佛指骨,曾使唐皇泪盈目。
15、③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16、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7、中岁颇好(hào)道,
18、第八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偶然遇到林间的老人,笑谈到忘记回来的时间。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叟,是指尊贵的长者(指本来面目),因为六地菩萨是名叫现前地,本来面目在六地菩萨才能完全显现出来,而如不能把本来面目永住着,只能在偶然时才能显现尊贵的本来面目。见了志同道合的老人(本心)的兴奋心情,有如见了知己,谈笑间忘记了还期。
19、相见当年丈六身,一弹三界群魔伏。
20、赵朴初先生得知消息后,马上做了一首诗:
二、终南山禅茶
1、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
2、zuòzhě:wánɡwéi
3、古代诗坛有禅诗,画坛有禅画。禅诗讲究言外之意,禅画讲究画外之意。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其中五行是儒家和道家道教通用的思维框架,三界指佛经所说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两者都是禅宗力图超越的境界。历代文人画中的山水画,正是以此作为最高追求。唐代王维与张璪、五代荆关董巨、宋代范宽与米氏父子、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清代四僧,都有类似的意向。
4、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
5、素壁淡描三世佛,瓦瓶香浸一枝梅。
6、山水画家画真山水,贯穿中国画史,常常是为了卧游。所谓卧游,是指足不出户而观赏写真的山水画,用处是开心。有人携带王维《辋川图》让病中的秦观卧游,声称可以疗疾,结果没过几天病愈。
7、第二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人到中年,才精进努力学佛修行。到了晚年的时候,隐居在南山边上。已然悟道了,今后懂得怎样起修了。但因不是大悟,还悟境还没有圆满,所以才加上边陲,这显示王维的为人谦虚。
8、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9、此诗大约写于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之后,是王维晚年时期的作品。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10、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
11、王维《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2、所以修行,要停止水流般的妄想,看破了,妄想之流就穷尽了,停止了。此时此处就是清净心。因为能证得清净心之后,心不迷,不着相,心永远是离相,面对他、看透他、处理他、放下他,心就如旁观者看着一切法随着一切缘而生起,幻有如梦之法如天空中的云彩。
13、《寻佛问道终南山》——寻佛篇之五:律宗祖庭净业寺!
14、寂寂的释义:形容寂静。《空山寂寂》是一部将禅画诗曲集于一体的佛曲专辑,禅意十足。由巫娜、侯长青、曹杨等一些年轻有为的作曲家和演奏家改编或创作的作品,以古琴和箫为主。请出两位山野高人的脱俗之作为这些禅曲增色。两位高人其一是以禅诗著称、隐于厦门五老峰下南普陀寺的戒贤法师;其二是以禅画闻名、隐于终南山下佛家庄的法清法师。此二人同出当代高僧妙湛上人门下。
15、赏析:相传这是苏东坡的“开悟”诗。就像禅宗六祖慧能佛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样。人类认识事物,总是有主有客,有物我之别。苏轼在禅悟中,从“有主有宾”到“无境无尘”,物我相遇,物我消融,如天心圆月,寂然长照,如如不动。
16、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
17、紫李黄瓜林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18、译文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19、《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唐)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20、“山前一片闲田地”比喻我们的心田,我们的自性真心被我们闲置了。“叉手叮咛问祖翁”比喻有疑惑了,开始向前辈修行人寻求答案。“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前辈告诉说:“如果在事相上一直一直打圈圈,则心田就会荒废。如果不荒废心田,就要肯在心地用功夫。”这里的“为怜松竹引清风”这是比喻中的又一层比喻,
三、终南山禅寺
1、《终南山》:描写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表达作者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
2、⑦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3、李唐王孙重豪素,爱写寒江千万树。上有蓬莱五色云,下有仙家几庭户。李侯宿世列仙俦,更有何人同出处。(元邓文原《题李思训寒江晚山图》)
4、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5、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6、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7、隐居终南山的王维与范宽,尤其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
8、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
9、已知最早的假山实体,出土于洛阳唐朝上阳宫遗址。上阳宫建于唐高宗上元年间,武则天晚年移居此宫。宫内假山叠垒在人造的水池岸边,呈高低错落之势。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也曾指派人建造园林,用奇形怪状的石头堆砌假山。韦皇后的女儿安乐公主更加张扬,营造定昆池,假山水从长安城郊一直修到终南山。
10、净土宗香积寺,创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位于长安城西南神禾原,面对终南山。
11、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12、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③。
13、《游春图》的画法,同文献记载相合。它描绘的地方,视野开阔,湖光山色俱佳,特别适合表现“咫尺千里”的画风。《历代名画记》录隋朝五大名家,展子虔篇幅最少。明代毛晋品评五家,孙尚子和郑法士为上品中,杨契丹为中品上,董伯仁为中品中,展子虔为中品下。展子虔在明朝人眼中地位最低,在于他的画风注重形似,与宋、元、明画坛论画以神似相左。展子虔画山水,采用咫尺千里的方法写实,注重形似。他勾线细致,然后以颜色晕染开来。这种画法既不是没骨法,也不是张僧繇的凹凸法,更不是顾骏之“赋彩制形”的方法,与宋元山水画的趣味也不协。后人评价他的画,称其为唐代绘画之祖。唐代山水画也倾向写真,比如王维《辋川图》所绘景点,都能一一找到其对应的山体。
14、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15、yùtóurénchǔxiǔ,ɡéshuǐwènqiáofū。
16、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的范畴,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17、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18、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19、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20、思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四、终南山净业寺诗词
1、báiyúnhuíwànɡhé,qīnɡǎirùkànwú。
2、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3、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
4、王维的终南山是五言律诗,不是绝句。
5、③兴:兴趣。胜事:快意之事。
6、《浣溪沙》: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7、许国虽坚鬓已斑,山南经岁望南山。(南宋陆游《观长安城图》)
8、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9、唐代朝野热衷营造假山以及道教升格为国教,同神仙思想有关。道家推崇的是黄老之学,即黄帝和老子的学问。相传黄帝能管治百神,接受百神的朝拜并加以使用。《太平广记》罗列神仙传记,一共55卷。其中,排名第一的男神是隐居终南山的老子,然后有在终南山称王称帝的周穆王和汉武帝,还有唐朝画家韩滉;排名第一位的女仙是西王母,然后有骊山姥,别名骊山老母、黎山姥姥,或以为是女娲、西王母,此外还有华山的明星玉女。按《汉武帝内传》的记录,西王母驾祥云飞越终南山,向汉武帝传授《五岳真形图》。《五岳真形图》描绘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它们以图符的形态,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名山。
10、《终南山》作者: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我觉得颈联不错,提问者可自行参考下列赏析:诗歌的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11、心中无事便无事,外事皆由心中生。不执着于外,而省于内。对于世人来说天大的事情,在禅者的眼中也不过是蚊虫小事。这就是禅者的高蹈超脱,世人的痴迷妄念。
12、标奇耸峻壮长安,影入千门万户寒。
13、《画刊》∣彭德:重彩五色
14、寒山鸣钟,声声苦乐皆随风,君莫要逐云追梦。
15、功成积劫印文端,不是南山得恐难。
16、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17、按:30年来持续披阅古籍,浏览考古报告和文物,深度窥视中国美术这个尚未破解的大黑箱,其整体框架和一些局部在我眼前变得清晰。鉴于友人祝斌、邹跃进、黄专先后去世,倍感生命无常,不知何时会突然中断,紧迫感变得强烈。《画刊》开辟“古史钩沉”栏目,使我有机会整合涉及美术的各种知识碎片,从文艺表征的色彩开张,再铺排关于工艺美术、雕塑、建筑、书画及其理论的新见解,凡是推倒陈说或前人未曾涉猎、未曾详述的议题,言必有据地道来,了却自我觉悟之外的一桩心愿。
18、然而,王维自称摩诘,维摩诘居士是印度大乘佛学的代表人物之东方金粟如来转世,而这首诗中作者意欲表达的正是这种领悟大乘境界时的怡然自乐。从佛法角度来看,主要透露出他自从精进学佛,一直到见了本来面目的心路历程。
19、潞国文公尝谓,(范)宽于山水为写生手。(北宋董逌《广川画跋》卷六)
20、唐诗人王维字摩诘,他的名和字取自佛经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维摩诘居士。王维与禅宗的南北二宗都有很深的关系。他代为北宗舜阇黎写过《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大通就是北宗的六祖神秀,大照就是北宗七祖普寂。他后来又受神会之托为南宗六祖慧能撰写了一篇《能禅师碑》。禅宗的思维方式和人生哲学在他的诗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清代王士禛称赞王维的《辋川绝句》“字字入禅”,而《鹿柴》这首诗禅意尤浓。
五、终南山的意思
1、祖咏(699—7467),洛阳人。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进士,一生仕途坎坷。晚年隐居汝水边,以渔樵自终。与王维友善,属诗唱和。诗歌多写景状物,描绘隐居生活的闲适,亦有少量写立功壮志之作。《全唐诗》仅存其诗一首。
2、《寻佛问道终南山》——寻佛篇之一:三论宗祖庭草堂寺!
3、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4、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5、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怨离琴。
6、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7、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
8、踏著神仙宅,敲开洞府扃。望中仙岛动,行处月轮馨。(唐李洞《终南山》)
9、①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10、风水学原本是门朴素的学问:风指空气的动静干湿,水指水域的有无和形态。二者同日照和地貌密切相关,因而别名阴阳、堪舆、地理、形法、相地。阴阳是风水的最早称呼,出自《诗经》,说的是周朝祖先公刘在执政期间,率部从陕北神木一带南迁,最后定居终南山之阴、岐山之阳。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这片根据地,史称周原。风水学被后世五行家和易学家弄得复杂无趣,但基本思路很有操作效果,不仅支配着农业种植、城乡建筑群落和单体建筑的营造以及陵墓的修建,也影响了山水画的章法与画法。北宋画家郭熙指出:山水画也讲究相法。相法即相地术,也就是风水。
11、《浣溪沙》: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12、商朝伯夷、叔齐隐居终南山脉的首阳山,是为了忠于商朝。姜太公隐于磻溪,是为了帮助周文王消灭商朝。老子隐于终南山楼观台,是为了告别周朝宫廷。秦代商山四皓最终隐居终南山,是为了不在汉朝当官。张良功成身退,曾隐居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是忌惮刘邦得了天下会杀功臣。后周孙思邈隐居太白山,是因为天下混乱。唐代吕洞宾隐居终南山鹤岭,是为了修道。王维隐居辋川,是因为被迫当过安禄山的高官,心灰意冷而礼佛,成为不用剃度的居士。王维在辋川写山水诗与画山水画,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启迪了后世题诗画的新样式。五代道人谭峭隐居终南山,写下了颇有见地的《化书》。
13、安乐公主造定昆池四十九里,直抵南山,拟昆明池。累石为山,以象华岳,引水为涧,以象天津。(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
14、赏析: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就像是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偶然留下一些爪印,然后又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15、这首诗,实际上是法演禅师以比喻的手法,来阐述出他当下的证悟。
16、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长开智慧花。
17、寻佛,不是寻找一个外在的神,而是唤醒内在自性。佛即是觉悟之人!问道,不是玄谈,也不是高谈阔论,而是回过头来扣问自性,道法自然,回归本来面目!为何选择在终南山?因为天下修道,终南为冠!这是自古以来被圣人所选择的第一福地,老子,鬼谷子,鸠摩罗什,善导大师,虚云长老……
18、④值:碰到。无还期:没有一定的时间。
19、《画刊》∣彭德:用色的诀窍:生、克、制、化:中国古代色彩配置的原则
20、尝闻雪满秦山图,天机貌画终南真。(元王恽《秦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