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平乐村居
1、正是鉴于这样的目的,她首先引导学生从单元的人文主体上,定格于“儿童”这个基点,同时选择了主题接近而又同词调的《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以强化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2、⑭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平乐·村居
4、(3)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带湖(今江西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5、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这三首诗词都是叙事诗这句话是不正确的。有写景;叙事;抒情。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这三首诗词都是写儿童天真、淘气、自由、无忧无虑,不同的是牧童写了一个儿童天真、率性、洒脱的性格,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的生活态度。舟过仁安写了两个儿童淘气,表现了儿童独有的奇思妙想,表现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清平乐村居则通过描写一家和乐融融突出描写小儿子的无忧无虑。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这种体裁形式,有故事有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6、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潺潺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对白发老夫妻亲热地坐在一起用吴地方言聊天,还带着几分醉意。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编制鸡笼;还有那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草地上剥莲蓬吃。
7、①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8、自选题二:把辛弃疾的《村居》和《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9、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看这个“轩”字,“轩”是什么?(有一个词叫“亭台轩榭”,这个轩是指“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10、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11、俗话说,快乐的童年带着浪漫,我国古代很多诗人都塑造过儿童的形象,有“遥指杏花村”的牧童,“骑牛唱《竹枝》”的巴女,有“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童孙,“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儿童,有“怕得鱼惊不应人”的稚子,“急向柴门去却关”的小童,有“不脱蓑衣卧月明”的牧童,有“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的两小童,有“溪头卧剥莲篷”的无赖小儿……
12、楚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秋色,长江水随天流去秋色无边际。极目眺望北国崇山峻岭的风景,他们仿佛都在传送忧怨仇恨,就好似碧玉发簪和螺形发髻。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吴钩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栏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
13、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乐”在此处读yuè《清平乐·村居》歌曲谱
14、如果您喜欢这首诗词,请点击右上角按钮并选择“分享到朋友圈”,即可分享给朋友。
15、还有谁想读?请你。词跟诗不一样,词的句子有长有短,读起来抑扬顿挫,非常有韵味。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看看他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韵味十足。(指名读)
16、今韵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17、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18、2022年,“项目式学习”由中学向小学渗透,“群文阅读”,让教师拥有了“编者”的身份,有了选择教学内容的自由。但是,这也更加考验教师的学科专业功底和素养,“议题”的开放性和可议论性,依赖于教师的阅读视野、阅读品味以及阅读教育理念。
19、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20、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二、清平乐村居的意思
1、《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2、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朝代)宋,原文:
3、原始诗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4、那满头白发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豆地锄草身在河东,
5、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7、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8、解读稼轩,走进村居
9、⑴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10、(3)这首词重点写了谁?为什么写他们?
11、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12、⑵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13、《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描画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画,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14、评价:老两口肯定非常欣慰,一家人乐在其中啊,带着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
15、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16、这样的多文本群读,形成了相对比较复杂的阅读活动。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实录纪要中,梳理出执教者的设计意图和从中的研究策略。
17、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18、生:课堂上,老师说羽泉的《辛弃疾》这首歌中有很多辛弃疾词中的句子,我想回去查一查,到底有多少?
19、我们可以猜想,稼轩先生坐在窗前,他希望看到什么?
20、诗词的多本共读,不只是为了扩大阅读量,是学生获得更多懂得阅读经验,更自傲与可以发生思维碰撞,形成问题意识,激发探究情趣。
三、清平乐村居描写的是哪个季节
1、古诗词经典作品鉴赏,古诗词名句赏析,唐诗宋词精选,诗词格律学习,原创诗词作品交流
2、学生自主设计作业的过程,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过程,也是对课后学习的一个拓展过程,实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新境界。
3、再读,学生已学了不少古诗词,当然更会是重要的基础。加上,有些古诗词本身就通俗易懂,如本案的《清平乐·村居》,让学生自读,也没有多少障碍。
4、⑩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5、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6、茅檐:茅屋的屋檐。
7、别提家乡的鲈鱼肉精细味美,尽管秋风吹不会像季鹰不归?更不想许汜只顾谋私利。那将羞于见雄才大气的刘备。借时光如水忧愁国势如风雨,树犹如此倩人谁能去换来啊?就让那红巾翠袖多情歌女,为我擦去英雄失志时的热泪。
8、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9、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10、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11、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12、谁来读一读这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当中有几个生字和多音字,一不小心就会错。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读准了没有。(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指名读)
1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4、古韵平仄:仄平平仄平平,通平通仄平通。 注:笼『一东平声』 注:笼『二冬平声』 注:笼『一董上声』
15、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城市里的孩子,去过农村吗?对农村有什么印象?
16、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17、(5)翁媪(ǎo):年龄老的男子称为“翁”,女子称为“媪”。即老翁与老妇。
18、《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辛弃疾|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19、师:大家现在是五年级学生,渐渐有了研究性学习的意识,这真的非常好。建议大家还可以从“醉”这个字出发,深入研究。
20、师:下面是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古诗《村居》(板书:古诗),谁来读一读?(齐读《村居》,学生比较与现代诗的异同,(略)
四、清平乐村居拼音版
1、温故知新,了解古诗词学习的一般方法
2、学生:我看到了老爷爷、老奶奶在一起非常亲热,喝喝酒,说说笑笑的。
3、好的课堂不仅要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来,而且还能带着问题去,(离开教室),把阅读的意趣拓展到课外的读书生活中去。本案正体现了这样的特点。教室的课外延伸可谓别出心裁,是“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回家作业”。
4、《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5、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爱慕的调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6、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7、师:古人云,书不读熟不开讲;古人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学习古诗词,“读”是多么重要。(板书:读)
8、(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9、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
10、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11、(2)这一课学了两首诗,一首词。你觉得诗与词有什么明显的不同之处吗?试着写几条?
12、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扩展资料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13、评价:这就是“稼轩先生”向往的一种生活啊,这就是这里的人们过的清平的日子啊。老有所乐,少有所安,朗朗乾坤,清平世界,酒不醉人人自醉呀,让我们再读《清平乐·村居》。(齐读)
14、难点上的点拨要有针对性
15、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16、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7、任务二:大声读下面的解释(2遍)
18、所以,诗词的群读是必须精心组合的,正是在这种巧妙的组合中,可以蕴含丰富的启发性,以真正达到在交叉的主体的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思考一一和认知价值。
19、醉里吴音相媚好,醉里吴音相媚好……辛弃疾是哪里人?(山东人),山东人,北方人,可是他听到的是什么?(吴音),在这里他只能听到吴音,听不到“北音”啊。看到眼前的这幅清平祥和的村居图,看到老翁醉了,看到老太太醉了,辛弃疾也醉了吗?他真的醉了吗?如果你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如果你走进辛弃疾的心里,你能读出的就不只是这个“醉”字了。
20、“大儿豆田锄草,(勤劳),
五、清平乐村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互联网时代给我们的最大影响是有了“大数据”、“云计算”为介体,万物皆可相联。于是,融合思维就大行其道。
2、而这节课,我首先要做的是——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古诗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1)“清平乐”是词牌名,词牌名相当于一首歌曲的曲谱。“村居”是词的题目。“乐”读yuè。
4、《汉宫春·立春日》辛弃疾|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5、词人描绘了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6、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7、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8、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9、生:我想回去以后,把辛弃疾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作品找出来对比阅读,研究一下,为什么他有时候写的词是豪放派的,有时候写的词是婉约派的?
10、学古诗词离不开诵读,尽管预习时已经让孩子们背过了,但是本节课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反复诵读。本首词有三个易错字音:“清平乐”的“乐”,“相媚好”的“媚”以及“亡赖”的“亡”。“卧剥”的“剥”教材上也正了音,和以往教得读音也不同了,因为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所以也就没有多提了。
1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稼轩先生的一首词(板书:稼轩)
12、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13、引导:虽然这家人过的并不富足,还可以说生活很清贫,很清苦,可是那么恬静的环境,那么安详的生活,心里头最满足的,最欣喜的是谁?(老爷爷老奶奶)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对“白发翁媪”啊?
14、必选题:把辛弃疾的《村居》放在教材第二组课文中去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15、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⑷翁媪(ǎo):老翁、老妇。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⑻卧:趴。
16、每天10分钟,学会一首古诗
17、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清平乐·村居》,给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一种清平、祥和的农村生活。拿起课文,自由读《清平乐》,这首词生字很多,你们仔仔细细地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要把词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把词读通顺,要注意词的节奏和音韵。
18、(3)词中有两个zuì,上片的“醉”,真的让人陶醉,老翁老妇用着吴侬软语说着,逗着,非常幸福。下片的“最”,让词人对这个家的欣赏到了顶峰。多么自由的孩子呀!
19、选哪些文本,如何搭配,永远是实行“古诗文群读”的首要问题。这里的决定因子是教师开展研究性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20、为此,我的第一组群文,是从文章体裁来考虑的,分别是我自己创作的现代诗《村居》、高鼎的古诗《村居》以及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