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清照的一生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总是在悠闲的午后,阳光散淡地照进屋里。夫妻俩指着堆积如山的图书,猜某个典故、某句诗在某书的某一页,谁猜中了就能喝一盅新煮好的下午茶。这赌注看上去不吸引人,但两人玩得兴高采烈,以致连茶碗都打翻了,谁也喝不成。赢家总是李清照。
3、赵李两家,政治上分属新党与旧党。李家名列“元祐奸党”被罢官之时,赵家正在仕途上鲜花着锦,作为奸党子女,李清照被赶回了娘家,夫妻分居两年之久。期间,赵明诚以“无子”故,又纳了妾,这件事情从礼教上来说,完全是理所当然,容不得做妻子的质疑。所谓珠联璧合,神仙眷侣,也禁不住细细打量,世上哪有童话般的爱情呢?
4、她登上兰舟,去寻访往日那片熟悉的风景?当她再次来到久违的荷塘时,盛夏已过,池塘里的是荷叶枯败的景象,昔日婀娜多姿的荷花已零落为泥。
5、同是《如梦令》,这一首的格调在于由明快转为惜春又透露出淡淡的感伤。春来春又去,雨疏风狂,四季更替,更能勾起一个人的忧思情怀。
6、三首词,三段经历,一个人生。和李清照一样,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在不断的变化着。小的时候,会想着怎样赢得一颗糖;上学的时候,要应付各种考试;毕业了,面临工作压力;结婚了,又要想着养孩子照顾家人等等。
7、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磨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
8、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9、李清照这种表现手法在我国诗传统上属于“温柔敦厚”一路。这种表现手法在反映家庭内部父子夫妇之间的矛盾时,有时可以感动对方而无伤于和气,还有它可取的一面。然而到了南宋以后,国破家亡,她仍旧企图用这种手法表现她对沦陷了的故乡的怀念,表现她对侵入中原的敌人的仇恨,那就像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在两阵对圆处出现一样,显得多么不相称。我们从她南渡后写的〔永遇乐〕〔声声慢〕〔渔家傲〕等词看,风格上已多少转向苍凉沉着。然而正像一个多年缠足的女子,一时解放,依然不能大踏步出来。就这方面看,她不能不让比她稍迟的词家张孝祥、辛弃疾等后来居上。
10、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11、她半世漂泊流离,一生诗情画意;
12、幸福的生活总是短暂的,随着李家和赵家相继卷入朝廷党争,两人不能在汴京住下去了。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李清照随赵家回到青州,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13、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14、这首词一开首就写她对生活的懒散心情,下文却迂回曲折,并没有说出她为什么这样懒散。直到下半首才微微透露她曾经千方百计要她丈夫留下而没有成功。我们说她的手法是曲折、含蓄的,因为许多地方她没有直接表达。如她明明因为丈夫离开了而形容憔悴,可是她没有直说,反而说不是为了病酒或悲秋。又如她不直说没有人理解她的心情,反而说能够怜念她的只有楼前的流水。这种表现手法有时能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意味比较深长。它的缺点在不能表现强烈的感情,不能鲜明地揭露现实里带有本质意义的东西。
15、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16、其实,更应该从“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来解读这位“千古第一才女”。如果,她的第一次婚姻,依旧完美甜蜜,可能不会有这样的创作。毕竟,家庭可以承载她更多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多舛的感慨。只是,二次婚姻的遭遇让她将自己的身世和国家的遭遇相联,叹自己也在叹国家。
17、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18、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2004年,徐北文教授经过考证,撰文称:李清照籍贯应该是齐州历下人,即今济南市历城区人,但是其一生并未在济南定居过)。
19、”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0、春日里的一个早晨,庭院中一位少女荡完秋千起身,两手有些麻,却懒得去整理,在她的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涔涔香汗渗透了她薄薄的罗衣。
二、李清照的一生三个阶段
1、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2、如此爱恋着丈夫的年轻妻子,如何受得了两地别离呢?李清照被迫迁出京都回老家时,她更强烈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于是,她写下了著名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3、南渡后,词人的生活困顿。建炎三年,赵明诚独自前往就任湖州知事。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绍兴),在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写下这首词的时候李清照已经两鬓斑白了,如今大病初愈,一个人的夜里,她躺在床上,透过窗纱遥望夜空残月。残月皎皎。做法讲究的分茶已不再品饮,身体欠佳,还是饮用豆蔻煎煮的汤水更为合适。
7、“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8、只是,李清照的父亲和公公,皆是谦廉官员,所以,赵明诚和李清照虽系贵家子弟,但家里也属于贫俭人家,赵明诚仍在太学读书,每逢初十五告假回家与他的妻子团聚时,常去当铺典质衣物,而后去热闹的相国寺市场,选购他所喜爱的碑文和书画。年轻的夫妇俩喜爱碑文、书画胜于对食物、服饰兴趣,他们经常沉浸在艺术文化的享受之中。李清照画像
9、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10、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11、到达江宁后的李清照,每每在雪日登城眺望,走在雪地上步履承重以此寻诗,周《清波杂志》卷八有云:“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十分不满,屡写诗讽刺,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
12、爱情,如烟花绽放时美好,也如烟灭时灰飞烟灭,从绚烂到一片狼藉漆黑。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与赵家三公子明诚,初遇一见倾心,凤冠霞帔嫁于如意郎君,携手走过三十余载,从情窦初开的少年少女到困境中相濡以沫的爱人,从离别时的念念不忘,到阴阳永隔...
1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首《一剪梅》,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得肝肠寸断。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李清照和赵明诚新婚不久。从这首词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收敛了一份玩心,多了一份甜蜜,全然一副初婚少妇沉浸爱情的样子。结婚后的女人,更顾家了,这一点,李清照和我们现在很多女性朋友也都一样。
14、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5、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2004年,徐北文教授经过考证,撰文称:李清照籍贯应该是齐州历下人,即今济南市历城区人,但是其一生并未在济南定居过)。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极有名气的作家,深受当时文坛宗匠苏轼所赏识,常以文章相往来。母亲王氏系出名门,高祖王景图、曾祖王赞,都荣登进士,外曾祖父王准受封为汉国公,外祖父王珪在宋神宗熙宁时为中书省平章事,元丰时为尚书左仆射,都是执掌国家枢要的丞相,受封为岐国公。善文学(《宋史·李格非传》误称李清照母亲王氏为懿恪公王拱辰孙女)。1101年李清照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诸城赵明诚结婚。赵是金
16、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李清照在孤独的忧思中,走了满是坎坷的一生,享年七十二岁。
17、 第二阶段:婚后二年到南渡以前 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文化素养很高,二人婚后生活也十分和谐美满,然而那时男人必须以仕途为重,赵明诚没办法只能离开爱妻远去他乡。
18、身为一介女流,但却有豪放雄健的爱国情操,巾帼不让须眉的广博胸怀。
19、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20、作者梦姿笔谈(如梦如姿,妙笔生花)愿用手中之笔写尽世间繁华,人情冷暖。
三、李清照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
1、下雨的春夜,屋外雨疏风骤,独酌灯台下,醉意催人睡。经过一夜深睡,也未能完全消解残酒。回想昨夜风雨,突然惦记起院子里的那些海棠花。询问身旁侍女,院中那些海棠花安否?侍女对此并不在意,只是轻松安慰了一句:那些海棠依旧,没有什么事。旁人又怎会懂得李清照那份细腻过人、敏感过人的情思?
2、她是无人能媲美的“千古第一才女”。伊人已逝,历史嬗变,文人墨客中始终流传着她的闺兰雅事与诗意人生。
3、她的词情真意切,富有音乐的美,其遣词用句之绝妙,其造境抒情之高深,是其他词人所难以做到的。她以女性的细腻感受去体悟生活中的深厚情感,以潇洒的态度去描写真实生活体验。她填的词,不做作,不掩饰,真实袒露,大胆倾诉。她自在自如地填写她的词,我行我素地表露她自己的真实心境。
4、此时的李清照继续编写《金石录后序》,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还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完毕。
5、李清照作词长于以白描手法造境。“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用词直白,所表达的却是无比深沉的感情,场景、人物、衬映,面面俱到,栩栩如生,让人一见难忘。词中的白描,浑成、含蓄,毫无浅易平直的痕迹。
6、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7、然而她忘不了丈夫的临终遗言,流亡期间他们曾携带了许多文稿书籍和金石器物,并且《金石录》尚未成书,李清照惟有依靠这些精神寄托苟且偷生。
8、就是这一句话话,让她觉得自己竟像一个笑话,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报国无门、学无所用,被一个小孩所嫌弃。原来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的人,而她却一心著书立说、传道授业。这世上没有一个读懂她的人,于是创作了这首《声声慢》。
9、地址:大东区小什字街184号1门
10、其实,古时的女子,绝大多数都只是将心与情寄托于斗室之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周旋于无聊琐事,草草一生。而李清照却是一个另类,将心蔓延到了国事、政局与情感之中,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但女词人上半场的完美幸福却在下半场转瞬即逝,这一点真是可悲可叹。
11、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12、青州乃古齐国腹地,碑石古器丰富,李清照与赵明诚收集到了《东魏张烈碑》《北齐临淮王像碑》和唐李邕撰书的《大云寺禅院碑》等一大批石刻,增加了收藏品。
13、美不应该只有完整的美,还应该有破碎的美。
14、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5、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16、年少时的她可以无所顾忌地迷失在藕花深处,沉醉其中。如今虽是旧时藕花旧时舟,情怀亦不似当年。
17、李清照早年作“词论”,倡导“别是一家”说,提出:词是“歌词”,必须有别于诗;词在协音律以及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应保持自己的特色。她的前期创作基本上是这一理论主张的具体实践。南渡后,李清照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她的生活遭遇、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的歌词,内容、情调,乃至色彩、音响,都随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深哀入骨。内容变了,情感变了,但是词的“本色”仍未曾变。这就是李清照歌词创作的成功之处。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李清照的成功,除了取决于真切的生活感受、深厚的艺术素养之外,还在于“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与“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李清照的歌词创作,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为南渡后作家树立了榜样。
18、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绍兴),在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因此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9、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20、她是当时的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李清照与赵明诚流寓南方。后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曾改嫁,但不久便离异。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她的思想修养、立身行事及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都突破了封建社会中加在妇女身上的种种限制。她的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苍凉沉郁,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词的风格清新,语言清丽,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在艺术上独有成就,号称“易安体”,被视为婉约派正宗。有后人所辑《漱玉词》传世。
四、李清照的一生给我们的启示
1、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2、她也曾拥有着一份让旁人艳羡的爱情,最初约会回来作一《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丈夫赵明诚大抵是懂得她的,相传两人闺房之乐便是吟诗对酒,丈夫在外两人总是书信往来,一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是道尽无尽相思,这样一个女子怎不使得赵明诚心神摇曳。
3、李清照与赵明诚虽失去了在京都时丞相府中的优裕生活,但却得到了居于乡里平静安宁的生活乐趣,算是有“易安”之乐。他们研读诗文,搜求金石,收集古籍,一道读书、赏画、鉴赏金石,过得很快乐。
4、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6、而当时李清照的父亲属于保守派的人物,阻碍了皇帝变法的步伐。于是,皇帝便把其父亲逐出了京城。李清照因此而失去了坚实的娘家后盾,因而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在这次事件不久后,丈夫赵明诚结束求学之旅,进入仕途为官,小两口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生活变得滋润起来。
7、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成了她晚年的样子,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阵阵哀凉的像晚风一样吹过李清照的脸庞。
9、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10、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越十余年,约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11、她是遣字入词的绝顶高手,是描写女性情感的文字大师,是让词具有美妙音乐感的行家里手。有人说,吟诵李清照的词是学习遣词用句的最好方式,是学习写出让文章更有旋律感的最好方法。这种说法很有道理。
12、爱情是甜的,她的词是甜的,早年的生活掺着相思就这样静好的缓缓过着,奈何人生往往彩云易散琉璃脆,越是这样美好,越要以凄凉结束。靖康之变后,金兵入据中原。丈夫赵明诚丢下李清照奔赴南京任知府,她自己一人在青州整理着两人金石文物,并只身千里之遥前往金陵。
13、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
14、以前书本下的李清照徐志摩等才子才女我们只读过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却不知,这画笔之下的才人竟是如此痴情,也是,放到现在来说,不都是如此?自古难逃红尘之事,万般皆是命数,半点不由人,曾看到过一句话:"人和人之间的缘分,一面就够了,因为,他曾是你前世的爱人"
15、她有感于项羽的英勇事迹,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16、李清照四十五岁那年,金兵长驱直入中原,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朝廷。赵明诚于危乱中受命,独自赴任江宁。李清照带着十五车书,随后去找他。短暂相聚后,便又是离别。一个独自照顾家族逃难,一个匹马赴任危城,生离死别边缘,山盟海誓都是虚妄,唯最后可以放心托付的那个人,才是浓雾中坚实的依傍,知道至死也可信任。赴任江宁的次年三月,城中叛乱,赵明诚却乘夜从城楼吊下绳子逃跑了,因而被罢官,八月因染疟疾而身亡。
17、归来的大雁,能否捎来期盼许久的信件?她怎会不明白,这不过是痴心妄想罢了。
18、靖康二年,金人大举南侵,宋徽宗、钦宗父子被虏,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朝崩溃了,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开启了南宋的历程。三月,赵明诚母亲去世,赵明诚南下奔丧,八月,赵明诚任江宁知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危急,李清照开始整理遴选家中收藏品,准备撤离;十二月,青州兵变,郡守曾孝序被杀,李清照家里没有整理收好的一些书册被焚,而李清照押运着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又遇张遇攻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李清照于兵荒马乱之中,历尽艰辛,将她与赵明诚收藏的稀世文物押抵江宁府。
19、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20、诗:《浯溪中兴碑诗》、《夏日绝句》、《皇帝阁春帖子》、《钓台》、《八咏楼》、《上枢密韩肖胄诗》等。
五、李清照的一生概括
1、母亲王氏系出名门,高祖王景图、曾祖王赞,都荣登进士,外曾祖父王准受封为汉国公,外祖父王珪在宋神宗熙宁时为中书省平章事,元丰时为尚书左仆射,都是执掌国家枢要的丞相,受封为岐国公。善文学(《宋史·李格非传》误称李清照母亲王氏为懿恪公王拱辰孙女)。
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3、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家里藏书颇丰。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李清照少年时,家境优渥,成长在诗书之家,耳濡目染之下,也激发了她的才情。《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是写于此时,此诗一出,名震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4、1155年5月12日,“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逝世。
5、“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6、网站还真不清楚如果是书的话比如:《馥香记》,《她们谋生又谋爱》,《长恨此身非我有》,《只有香如故》,《只愿君心似我心》,《长安月下红袖香》,之类的。
7、提到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清瘦的身影——李清照。唐朝杨发《太阳合朔不亏赋》云:人动佳色,物含清照。若合璧之无瑕,比重轮而有耀。而她也确实做到了人如其名,作为婉约词派代表,李清照的词清新爽朗,其韵味悠久绵长,总有一首能击中你的内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清照的一生,去感受她的才情。
8、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9、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不久,她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利用游戏文字评论时事,阐述了历史上抗恶杀敌的英雄壮举,颂扬忠臣良将,借以讽刺南宋统治者不用良才贤将,抱怨宋廷无力收复失地。
10、提到“李清照”,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千古才女”“一代词宗”。对于这些称谓,李清照自是受之无愧。
11、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12、女词人所描写的这感受太悲戚了: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地提着丝裙,独自登上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有谁会寄来锦书呢?那排成人字形的雁群南归之时,也只见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西边的亭楼。花也独自飘零,水亦独自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分隔在两处的闲愁。此种相思离愁,是无法消除的,刚从眉间消失,又萦绕在心头。李清照画像
13、她生在书香世家,有着超然的桀骜,更有不凡的文学天赋,看到她早年的:“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眼前浮现的可爱娇羞少女模样,芊芊玉手摆着秋千如同大观园的女子一样,颔首浅笑抚弄脂水。多么美好,多么易逝,很难让人联想到南渡后她是如何得忧伤缠绵而又孤独。
14、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15、在本文下方留言,获得置顶的读者,赠送本文推荐的“大家小书”一本;转发文章并截图发送后台的读者,随机赠送“大家小书”一本,赶快参与活动吧!
16、在这风雨飘摇的时代下,已故的赵明诚还被诬陷与金人有所勾结,李清照也随之被扣上了通敌的罪名。为了洗清自己的罪名,李清照决定把家中所有的铜器捐出,于是她便跟随着皇帝逃亡的路线,一路颠沛流离。
17、一个天真、烂漫、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形象更加立体、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18、李清照1084年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约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
19、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她悲痛不已,重立赏收赎。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20、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其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李清照、赵明诚屏居青州,始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上一篇:凤尾鸡冠花的花语【精选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