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望
1、“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2、踏过一座小桥,桥边柳树吐着新芽,树上有几只麻雀叽叽喳喳,还有几只小燕子呢喃着。桥下流水潺潺,清脆悦耳。我们迈着轻盈的步伐,生怕打扰到这里的一切。
3、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胜:能承受。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4、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5、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时看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时听见鸟鸣令我心悸。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7、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8、《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9、统领前四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
10、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
11、看到了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12、盼着,盼着,春姑娘就笑盈盈地向我们走来了……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望
15、你看,那漫山遍野的山桃花,粉红粉红,像一团团霞光,远远望去,又像一个个穿着粉色纱裙的仙女,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呢。在她们脚下,那些青青的,嫩嫩的绿草,挨挨挤挤地在偷听她们的谈话吧!还有那山腰间雪白的梨花杏花,山带上金黄的迎春花……都在争先恐后地展示着自己的妩媚。
16、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17、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18、悄没声息地向我们走来,
19、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6)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20、我似乎听到了你落下的声音,
二、春望 唐 杜甫赏析
1、你是嗅到了春天的气息吗?
2、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3、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4、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刻画了一位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诗人形象。
5、③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6、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7、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望(杜甫诗作)
9、《春望》(作者)杜甫(朝代)唐译文对照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10、春望所见何物?大好河山未改而国破家离,都城残败、遍地乱草、树木空自凄青。首联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诗情曲折、工巧自然,出手不凡。次联进一步把感时恨别而堕泪惊心的感情寄托于本来是赏心悦目的花鸟身上,更显出作者心中情感之强烈。
11、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深:茂盛;茂密。
12、杜甫诗作《春望》诗意: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1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是:有感于时局动荡,看见花开而泪沾巾;苦恨于离乡背井,听到鸟语也惊心。
14、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15、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16、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17、“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18、终于在人们期盼的眼眸里,
19、你是怕小雨会取代你吗?
2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三、春望拼音版古诗
1、回复“唐诗”、“宋词”,可以查询诗词。
2、出自唐代杜甫《春望》,全诗为:
3、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4、(自己理解。可以无视、)
5、诗圣杜甫所在的时期,唐朝的政局非常的动乱,甚至被叛军打进了都城。
6、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杜甫在长安所作。当时他45岁,被安禄山的部下俘获,滞留长安。面对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荒城,诗人哀叹战乱,思念亲人,发出忧时伤世的深沉感慨。清人评价这首五言律诗:“此忧乱伤春之作也。上春望之景,睹物伤怀。下春望之情,遭乱思家。”(见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320页)就是说前四句写诗人看到国都长安败落的景象,杂树丛生,荒草莽莽,感情非常沉痛。看到春花烂漫,反而伤心落泪;听到鸟鹊和鸣,反而心悸魂惊。后四句写战火不息,与亲人音信难通。满怀愁绪,频频挠头,哀叹衰老,稀疏的白发简直快要插不住簪子了。杜甫的喜怒哀乐总是和国家的盛衰得失紧密相连,因而作品特别真挚感人。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9、“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10、题解:此诗表现了诗人爱国念家的深厚感情,是唐诗中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春望:春天所望之所见。国破:指安史乱军攻下唐都长安。惊心:心神为之震撼。烽火:战争中的警报信号。家书:家信。白头:头上白发。浑:简直。不胜:禁不起。簪:即簪子,古人用来束发或作装饰。
1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温习唐诗300首,这首诗是大诗人杜甫所写的爱国诗歌。诗歌前四句描述的是都城长安经历战乱之后的破败景象,后四句则表达自己思念亲人、心怀国家的思想感情。杜甫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唐朝由盛转衰,他晚年的诗歌往往都充满了悲情色彩。请同学们坚持朗读、跟读这篇稿件。
1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意境图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3、《春望》(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春望
14、大美中华,古诗词是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5、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1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17、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
18、听音频,看看这些优美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
19、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20、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抵:值。
四、春望 唐 杜甫翻译
1、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
2、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3、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4、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5、⑦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6、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7、田野里,到处是嫩芽碧草,温风吹来,带着泥土的气息,夹杂着山花的香甜,映衬着蓝天白云,晒着暖阳,一切又是多么惬意啊!
8、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10、杜甫《春望》中恨别一词鸟为“恨别”而惊心,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花、鸟本是自然物,现在由于诗人的特殊心境,把自己的感受移加到它们身上,觉得它们也通人情。(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如同说“天地含愁,草木同悲”那样,写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而是表现当时遭受战乱之苦的许多人的共同感受。
11、背诵容易,但是诗词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12、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3、感时:感伤时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互文,意谓因感时恨别而对花落泪,听鸟惊心。
14、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15、《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1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17、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8、②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19、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20、就是啊,春春不当美女,谁当美女。上面的几位,你们是在都是太“谦虚”了都说自己是美女。我真是要笑死了!
五、春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2、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4、杜甫留下的诗作中,为后人推崇、传诵的有许多是感时伤乱的作品,特别是那些表现作者仁爱之心和真挚之情的名篇。仁爱与真情永远是产生优秀诗歌的源泉,也是历史用以造就圣贤和明哲的两大元素。
5、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6、《春望》反映诗人忧国思家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春望》的全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8、我和春天有个约定
9、“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10、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11、表现杜甫的忧国,伤时,思家。
12、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13、爱国的诗人杜甫看到这一切,心里十分悲痛。为此他写了不少感人至深,流传千古的名篇。
14、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15、潘春春,中国内地影视演员、最美乳神、人气平面及内衣模特、歌手。参与主演的电影《嫦娥》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参与主演新媒体电影《黑暗之光》
16、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17、唐肃宗至德二年(756)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18、春雨是春姑娘送给大地的礼物,湿湿润润,飘渺朦胧,如烟如雾。飘洒向远山、小河、田野、小桥……滋润着土地,小树、小草和小花尽情地享受着这份恩赐。
19、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20、公元756年六月叛军攻下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只身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但因官职卑微而未被囚禁,次年三月写下此诗。
上一篇:有通感的诗句【精选100句】
下一篇:字字结尾的诗词【精选100句】